浅谈“中学汉语新诗教学”(二)从文学史角度开展新诗教学

浅谈“中学汉语新诗教学”(二)从文学史角度开展新诗教学

一、“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笔谈(二) 从文学史的角度开展新诗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徐艳艳[1](2021)在《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一方面,补充对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选文的研究;另一方面,指出新诗意象教学应该从意象群层面出发,并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意义、教学角度和教学策略。绪论部分首先指明研究缘起,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并且,对统编本新诗选文、新诗意象群和新诗意象群教学进行文献研究并做出综述,把握研究现状。正文内容分为四部分:首先,对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进行界定,探究意象群与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将新诗意象群与古典诗歌意象群进行比较,深入认识其特点。之后,把握新诗意象群教学的意义与价值。其次,在整体上对课内现代新诗意象群进行观照,探究诗歌意象群艺术,寻找意象教学的角度。包括考察意象群对诗歌内容主题的建构,典型诗人的个性化意象群选择与呈现,哲理诗的意象群特点,以及意象群的组合方式与效果。从多个角度对诗歌意象群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群艺术技巧与思想情感。接着,探究意象群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课堂教学过程为线索,交织教学思想、方法、内容和教学材料,确定四个大策略,即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读写结合,意象群创造性想象;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最后,以九年级下册精读课文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进行意象群教学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群角度解读诗歌、理解诗艺,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在研究的最后,指明不足与可以进一步探究之处。

杨洪智[2](2021)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及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诗教育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培育学生现代精神,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材作为学校新诗教育最重要的凭借,教材中新诗选文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新诗教育的质量。本文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选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材中新诗选文的梳理分析,对中学新诗选文教学现状的调查,来了解教材新诗选文的选编现状和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选编建议与教学建议。本文共有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由及意义、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第二章是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篇目的分析,主要从新诗选文数量及空间分布情况、体裁与题材、风格类型、创作年代四个方面梳理概括,根据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具体分析,总结出选文尤为注重经典性、选文突出革命传统文化、选文适合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这三个特点。第三章是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新诗学习热心程度、教材新诗选文满意度情况、新诗教学情况三个方面对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最后一章是对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提出的选编建议和对新诗教学提出的建议。选编建议是深入发掘时代性强的优秀新诗选文、适当增加新诗选文数量、改善分布状况和丰富新诗选文的种类,促进多元化;教学建议是“输入——悟性思维开启新诗教学”、“内化——注重诵读培养新诗语感”、“输出——尝试写作成就新诗表达”。

张蓬[3](2021)在《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国“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新式教育制度、白话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新文学作品教学等方面的分析,发掘新文学在酝酿、发生、发展中与“国文教育”之间的互动影响。“新文学”借助教育制度奠定了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通过国文教科书编写加速了传播,影响了学生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的形成,奠定了其经典地位,同时“新文学”也全面推动了国文教育改革,加快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新文学”与中学“国文教育”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知识生产与传播、文学创作、经典形成等方面。为了清晰地呈现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从“文学”“教育”的双视角,以国文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尤其是“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经典形成,旨在通过以上分析促进当下文学教育中对“新文学”作品的正确认识和科学选择,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等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本文共分五章,尝试从现存国文教育制度文件、发行量大且出版权威的代表性国文教科书等方面入手,进行细致的史料分析,探究中学“国文教育”与“新文学”之间在文学传播、知识生产、经典形成、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互动关系。第一章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制度演变的考察,论证了学制和教育宗旨的变迁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的媒介、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国语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双潮合一”,确立了“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的“知识身份”地位。第二章以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传播为研究内容,阐述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文学如何通过国文教科书进行传播。其中政府教育部门的权力、教科书编写者的个人兴味制约着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的筛选,也影响了新文学知识的生产。从1920年代“新文学”开始进入国文教科书,到1940年代战争背景下,“国定本”以党化教育的名义对新文学作品的排挤,再到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坚决选用新文学作品以反抗“国定本”的压制,都体现了国文教科书对新文学作品经典化形成的推动作用。第三章论述了新文学对国文教学改革的促进。从“问题教学法”、“道尔顿制”实验到“精读”“略读”法,新文学选文帮助国文教育加快了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新文学也促进了国文教育的作文教学改革,教科书中的新文学作品成为学生写作训练的范文,不仅促进了学生现代文体意识的形成,也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被强化,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得到了考试制度的官方认可,自身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第四章分析了新文学作家的文学创作与国文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新文学作家倡导白话文,自主编写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带去新文化、新思想。从教经历也为作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他们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诉诸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新文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文教育的改革、发展,加速了国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第五章探讨了国文教育在现代文学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现代语文教科书中那些不可缺少的现代文学“经典篇目”,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经典本质外,在经典形成的过程中,还有教育、政治等其他外部力量的参与,它们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文学作品的“经典化”。对于“新文学”来说,“国文教育”是一个最佳的传播途径。清末以降的学制改革和教育宗旨演变为新文学进入国文教育领域提供了先决条件,国语运动作为新文学和国文教育的桥梁,以“国语统一”为共同目的,实现了新文学与国文教育的全面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学也借助国文教育这一途径,推行新文学、新文化、新思想,促进了现代文学审美观念及书写范式的形成。但是受到教育权力机制的约束和教育者个人视野及志趣的影响,国文教育对新文学存在着“限制性”选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新文学作品价值的认识。不过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新文学促进了国文教学改革,引领了民国教育的新风尚,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在二者互动的过程中,新文学选文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文体意识,使新文学的知识地位、知识形象在国文教育中被强化,新文学知识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经典”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高晓彤[4](2020)在《互文性理论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下,新诗相对于其他文体,其主体性的确立一直处在边缘位置。相应地,在语文教学中,新诗教学不受重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笔者关注到了近代西方兴起的一种成熟的文学理论——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主张打破文本之间的界限,强调文本之间的互涉关系,以期将所有的文本都连接成一个庞大的网状系统。笔者认为诗比普通言语所能传达的东西更多,而不是更少。因此,笔者希望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突破传统的线性阅读模式,运用互文性理论作为支撑,打通新诗文本,在开放式的文本互通中,让新诗的文本解读步入深度性。本文围绕“如何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进行新诗教学”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先完成了互文性理论与高中新诗教学相结合的理论建构。一方面梳理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古典文论中与之相耦合的方面。通过阐释互文性理论的内涵,发现任何文学文本包括新诗文本都处在一个交互的多重而复杂的互文群落中。另一方面则从新诗文本的互文性因素谈起,无论从“文本—背景”这种纵向的关系看诗歌形成的机制,还是从横向的“作者—读者”之间看文本在产生和接受之间的交互作用,新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西方诗歌之间存在着继承或衍化的互文关系。新诗自身本就充满着互文性因素。接着本文列出相关理论并深入教学一线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互文性新诗教学进行可行性论证。接着笔者认为教师应当选择哪些互文本从而完成文本建构,让互文性和教学性这二维完美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于是本文提出了高中新诗教学的文本建构策略。本文借助热奈特定义的五类“跨文本关系”进行分类阐述,可以引入互文本、副文本、元文本、承文本、广义文本,此外针对在传媒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还可以引入跨媒体阅读资料。在完成新诗教学的文本建构之后,第二任务便是要思考如何利用互文群落进行教学。于是笔者提出互文性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策略:从知识基础层出发则要求实现互文拓展,捕捉并活用关涉文本,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以及审美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完成对中心文本的互文解读;从比较分析层出发则要求做到互文观照,引入相似或互补文本,在与互文本平等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心文本的深入感知;从迁移运用层出发则要求实现互文迁移,让学生通过课内学习,从而会读诗、会写诗,提高审美境界与文学素养。最后笔者从互文性新诗教学实践层面出发,以闻一多的《红烛》为例,按照前文所述的文本建构策略合理选择互文本,并使用互文性新诗教学策略合理运用互文本,编排成教学设计并进行教学尝试,进而在应用性的尝试中深化认识、总结经验,进而提出在教学实践时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曹晓玲[5](2018)在《初中新诗教学中的互文性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诗,从产生以来便受到了极大关注,它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以区别于古典诗歌。当被选入语文教材后,它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也更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它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与发展。但在现实教学中,新诗并没有像理想状态中那样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而是处于被冷落的状态,以致于新诗教学成效不好,新诗的价值被埋没,学生的发展受到影响。由于教师对新诗教学的轻视,导致新诗教学出现了教学流程固定化、教学方式缺乏直观性,以及教师对目标文本的解读过于狭窄、单一,学生对新诗的学习缺乏积极性等问题。若要改善这一现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努力探寻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笔者在认真、仔细阅读与分析了西方的互文性理论之后,站在教师的立场,致力于把互文性运用于初中新诗课堂教学。本文在综述了互文性理论在语文教学与初中新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现状后,提出把互文性理论与新诗教学相结合的想法。首先,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并结合自己的实习经验,总结出初中新诗教学中存在的几大问题,并针对问题分析原因。然后梳理互文性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并对互文性在本文中的使用范围做出界定,接着阐述在初中新诗教学中运用互文性的必要性与创新性。然后再针对研究中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互文性应该遵循注重目标文本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其次,教师在进行互文本构建时可以利用音、视频,文字材料等互文本,帮助改善教师在教学中对目标文本解读过于狭窄和单一的问题,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多采用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学习体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地位,改善新诗课堂沉闷的课堂氛围。在互文本引入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情为基础,注意互文本引入的时机与方式,同时还要遵循适时、适量、灵活、多元的基本原则。在进行互文本阐释时,教师通过比较、补充、演示与情境创设等方法对目标文本与互文本进行阐释,并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变动教学步骤,使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变得灵活多样;最后,笔者根据前文的理论阐释自行设计了《萧红墓畔口占》教学设计范例,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对此设计进行了得与失的分析(即教学设计反思)。

刘伟伟[6](2017)在《职业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现状与策略探究 ——以阜阳第一职业高中的语文新诗教学为例》文中指出新诗作为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和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诗歌文化。优秀的新诗作品蕴涵丰富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职业高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然而,现实中职业高中新诗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文章从新诗的教学意义出发,以阜阳第一职业高中的新诗教学现状为逻辑基点,结合个案调查情况,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深度分析了成因,并以笔者及其团队的校本教学实践为探索蓝本,以阜阳第一职业高中为实践平台,尝试从课堂、课外教学实践策略两大纬度提出了新诗教学的优化策略,以期能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同仁,助力于职高学子的成长。

刘蕊[7](2017)在《中学语文新诗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文中认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心理、情感、道德等方面都不成熟,他们急迫地想了解这个世界,想满足内心的需求,这个时候我们利用什么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众多文学体裁中,诗歌因其语言简洁、意蕴丰富而备受重视。作为古诗的传承,新诗在学生人文素质养成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所展现出来的现代意识、情感和审美特征带给人的不仅是艺术的享受,还能对学生的心灵、情感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利用新诗这种文学体裁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个性发展进行引导,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使他们具备一个现代人必备的人文素质,这便是新诗教学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指向。本文针对当前新诗教学的现状及在培育中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汲取专家、学者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现代教育理论出发,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探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培育中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和途径。具体而言,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的背景、意义、所使用的方法和研究现状等进行说明。第一章首先对人文素质的概念进行论述,其次从强烈的责任感、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的想象和完善的思维四个方面论述新诗中所蕴含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内涵。第二章依据新诗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需要,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提出了在新诗中培养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具体措施。在课堂教学方面,主要通过知人论世、反复诵读、品味意境等途径来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课外活动方面,通过鼓励写作、举办诗歌书画作品展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第三章对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是结语部分,简要地概述了在新诗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优势,并指出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彭凤[8](2017)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新诗作品的教学方法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新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它对学生性灵的陶冶、知识面的拓展、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新诗教学存在被忽视、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等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提出改进中学语文课本中新诗作品的教学方法。第一章提出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首先介绍了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新诗教学的要求,再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新诗教学中问题存在的原因:考试压力太大、新诗自身特点使其难教、新诗自身发展不成熟等。第二章探讨了新诗导读教学的三个角度:问题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分别说明不同导读之间的差异性与互通性,旨在提醒教师在新诗导读设计上要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结合具体的学情、具体的文本。第三章主要是结合新诗的文体特点,提出在新诗教学中应该重视朗读的观点,对新诗朗读教学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朗诵水平,要锻炼学生的诵读技能,还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诵读,还可以借助情景,实现朗读效果的最大化。第四章主要探讨课堂上新诗解读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诗歌解读能力,其次要引导学生针对结构、语言、意象进行解读。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启发。第五章提出的诗歌绎读教学,提出表演教学、对比教学、创作教学的观点,对诗歌教学进行演绎、发挥,增加学生新诗阅读量,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最后笔者总结到:新诗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由来已久,教师要紧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规划教学进度,启发学生比较新诗与古典诗歌、外国诗歌的不同,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课后写作,积极参加和新诗有关的活动,在轻松的氛围中沐浴新诗艺术之美的阳光。

杨萌萌[9](2016)在《文本细读与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文中提出现代诗歌思想新颖,形式风格多样,是最具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活力的文学样式。它以其凝练含蓄的语言、朦胧多义的意蕴、纯真质朴的情感、高度概括的内容,本应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学审美情趣的合适体裁。但在中学课堂上,现代诗歌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地位也不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教学第一线,依据调查所收集的材料分析目前导致现代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边缘化的主要原因。其一是新诗教学受冷落;二是新诗解读不得法;三是学生与新诗有隔膜。归根结底就是受中高考“功利性”价值观的影响,教师一方面忽略现代诗歌教学,另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美学修养,缺少对新诗的真正体验。有些新诗意象朦胧、晦涩难懂,并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解读新诗。教师的不重视最终导致学生对新诗的漠视。通过整理初高中各个版本教材所选录的现代诗歌,以及查阅和研读文学理论、诗歌教学的相关书籍、中文期刊、论文。笔者发现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适合细读,文本细读应用于现代诗歌具有可操作性,并且以“文本细读”为理论基础,从这个角度将之作为一种文本解读策略运用于中学现代诗歌的系统性研究不多。文本细读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诗歌的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综述文本细读运用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研究缘起、目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接下来的调查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第一章):深入教学第一线,对初高中语文老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和访谈,获得有关现代诗歌教学现状的第一手材料。并对相关材料和数据进行处理,理性分析,总结现代诗歌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第三部分(第二章):这一章有三小节构成。主要论述文本细读能运用于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原因。首先追本溯源,陈述文本细读的理论来源;其次,逐条简述现代诗歌文体特征适合细读;最后,从培养中学生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的角度,阐述文本细读对于现代诗歌教学的价值。第四部分(第三章):根据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的特点,主要从结构层次的细读、语言层次的细读、意象层次的细读、细节处的细读四方面举例论述,提出细读的策略。并对《乡愁》、《雨巷》、《再别康桥》、《致橡树》等经典选文进行客观分析,试图给中学教师提供一种文本解读的思路,使之能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最终能让中学现代诗歌教学有规律可循。第五部分(第四章):策略的运用需要科学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的指导,在掌握分析思路后笔者提出熟读精思、知人论世、虚心涵泳、美读对照的方法教授学生用细读法赏析现代诗歌。第六部分是结语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的总结与展望。

练修从[10](2016)在《高中现代诗教学困境及对策初探》文中提出现代诗是诗歌的一大分支,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常受到忽视,师生没有认识到现代诗的重要性。现代诗对高中生而言具有独特意义,它与青年学生心灵相契合,便于他们排遣情思,抒发青春的激情与迷惘。更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发展想象力,培养审美力和道德教育大有裨益。然而现代诗教学面临诸多困境,表现在教材编排的局限性、教师教学困境、学生学习问题和教学评价不全面。为此,应该从这四方面着手,进行对策研究。在教材方面,要适当增加现代诗篇目,调整现代、当代、外国诗歌比例,注重入选诗歌的文学性,构筑现代诗发展框架。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应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还要重视提升自身学识修养,坚持诗歌理论的学习,教学相长学以致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保持现代诗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探索解读规律,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此外,重视改革评价标准,改进高考形式,综合多种评价模式,全面客观地进行教学评价。

二、“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笔谈(二) 从文学史的角度开展新诗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笔谈(二) 从文学史的角度开展新诗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意义及创新之处
    (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四)主要理论基础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特点与教学价值
    (一)现代新诗意象群的内涵
    (二)现代新诗意象群的特点
    (三)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价值
二、教材中的新诗意象群特点与教学角度探究
    (一)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中的意象群特点
    (二)个性化意象群:艾青的“土地”意象群
    (三)哲理诗的意象群:审美意象与哲学思辨的融合
    (四)意象群结构技巧:意象组合
    (五)意象群个案分析: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
三、新诗意象群教学策略
    (一)整体感知,把握意境情感
    (二)文本细读,进入精深细微的意象世界
    (三)创作新诗,意象群创造性想象
    (四)融通艺术与生活,进行“大诗歌”教学
四、意象群教学设计——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意象群教学为例
    (一)课标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文本分析
    (四)学情分析
    (五)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六)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课时
    (九)教学方法:朗读法、文本细读、比较阅读、读写结合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及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语文教材新诗选文研究
        1.3.2 新诗教学策略研究
    1.4 理论基础
        1.4.1 感悟教学理论
        1.4.2 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2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篇目分析
    2.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选编状况
        2.1.1 新诗选文数量及空间分布情况
        2.1.2 新诗选文的体裁与题材
        2.1.3 新诗选文的风格类型
        2.1.4 新诗选文的创作年代
    2.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的特点
        2.2.1 选文尤为注重经典性
        2.2.2 选文突出革命传统文化
        2.2.3 选文适合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
第3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新诗学习热心程度的调查与分析
        3.1.1 学生角度
        3.1.2 教师角度
    3.2 教材新诗选文满意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2.1 学生角度
        3.2.2 教师角度
    3.3 新诗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3.1 学生角度
        3.3.2 教师角度
第4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选编建议与教学建议
    4.1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的选编建议
        4.1.1 深入发掘时代性强的优秀新诗选文
        4.1.2 适当增加新诗选文数量,改善分布状况
        4.1.3 丰富新诗选文的种类,促进多元化
    4.2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的教学建议
        4.2.1 输入——悟性思维开启新诗教学
        4.2.2 内化——注重诵读培养新诗语感
        4.2.3 输出——尝试写作成就新诗表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初中生新诗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新文学在国文教育中“知识身份”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教育制度变迁中的“文学”演变
        一、晚清学制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奠基
        二、民初教育改革对“文学教育”地位的确定
        三、“五四”时期教育制度改革对“文学教育”的强化
    第二节 新文学与国文教育“联姻”
        一、“言文一致”的必然结果
        二、文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新文学以国文教科书为媒介的传播
    第一节 192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新文学兴味的体现
        一、《白话文范》的“新思潮”倾向
        二、《初中国语文读本》的新文学经典倾向
        三、《初级国语读本》的“新文学理念”倾向
        四、编者个人因素对新文学选文编排的影响
    第二节 1930 年代国文教科书“文学教育”观的转变
        一、“新思潮”的延续与深化
        二、“文艺性”的强调与凸显
        三、从“文学”到“文章”
    第三节 1940 年代国文教科书中新文学的“遮蔽”与“反抗”
        一、“国定本”对“新文学”的有意遮蔽
        二、《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对“新文学”的坚持
        三、国文教科书新文学选文特征
第三章 新文学对国文教育改革的推动
    第一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阅读教学改革
        一、“人生问题”选文引发“问题教学法”
        二、艺术性选文引发“道尔顿制”教学实验
        三、新文学教育引发“精读”“略读”改革
    第二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写作教学改革
        一、语体文作文观的形成
        二、写作教学内容的明确
        三、写作指导方法的转变
    第三节 新文学选文促进国文考试改革
        一、考核方式的改变
        二、考核内容的改变
第四章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创作与国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第一节 新文学家教育思想对国文教育的影响
        一、周氏兄弟的“儿童本位”思想
        二、叶圣陶与朱自清的国文教育观
    第二节 国文从教经历对新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假想读者群的“范文式”创作
        二、以抒发个人教育理想为目的的创作
        三、从教经历影响在作家写作风格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文学中的“教育书写”
        一、以“教育批判”为主题的创作
        二、以“儿童为本”的创作
        三、为教育助力的新文学读物编辑
第五章 国文教育视野下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反思
    第一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化”历程
        一、散文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二、小说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三、新诗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四、戏剧作品的“经典化”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作品在国文教科书中的“经典”成因
        一、符合选文标准
        二、具有教学价值
        三、文化斗争需要
        四、自我经典化努力
    第三节 国文教育对新文学“经典”产生的影响
        一、节选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二、删改对原作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阐释对原作的影响
        四、教育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本文参考的中学国文教科书及新文学选文篇目
后记

(4)互文性理论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与高中新诗教学结合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的内涵
        一、西方互文性理论阐释
        二、中国古典文论中互文性理论的影子
    第二节 新诗文本中的互文性因素
        一、新诗创作的互文性法则
        二、新诗文本的互文性特点
第二章 互文性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互文性新诗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二、群文阅读理论
        三、深度阅读理论
    第二节 互文性新诗教学的现实依据
        一、学生层面
        二、教师层面
        三、教材层面
        四、评价层面
第三章 互文性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的文本建构策略
    第一节 引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文本
        一、引入因字句因袭产生关联的互文本
        二、引入因意念继承产生关联的互文本
    第二节 引入副文本性(paratextuality)文本
        一、关注新诗的标题
        二、关注新诗的引子
        三、关注新诗的创作时间
    第三节 引入元文本性(metatextuality)文本
        一、引入他人文学评论作为互文本
        二、引入文学理论作为互文本
    第四节 引入承文本性(hypertextuality)文本
        一、引入后人改写产生的互文本
        二、引入后人仿拟产生的互文本
    第五节 引入广义文本性(architextuality)文本
        一、引入在意象上存在关联的互文本
        二、引入在修辞手法上存在关联的互文本
        三、引入在构思上存在关联的互文本
        四、引入在语言上存在关联的互文本
        五、引入在情感主题上存在关联的互文本
        六、引入写诗过程中因锤炼产生的互文本
    第六节 引入跨媒体阅读资料作为互文本
        一、引入图像资料作为互文本
        二、引入影音资料作为互文本
第四章 互文性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策略
    第一节 互文拓展进行文本解读
        一、捕捉关涉文本拓展阅读视野
        二、活用关涉文本引导互文解读
    第二节 互文观照参读文本
        一、引入相似文本类比参读
        二、引入互补文本补充参读
    第三节 互文迁移运用文本
        一、举一反三培养鉴赏能力
        二、以读促写引导新诗创作
第五章 互文性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实践
    第一节 教学设计案例呈现
        一、《红烛》教学设计
        二、《红烛》设计理念
        三、《红烛》教学效果
    第二节 教学实践需注意的问题
        一、坚持适度原则解读需多元有界
        二、符合学情原则尊重学生主体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5)初中新诗教学中的互文性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互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互文性在初中新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一 初中新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初中新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新诗课堂教学模式化
        2.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3.新诗教学方法缺乏直观性
    (二) 原因分析
        1.教师自身素养欠缺
        2.各种考试对新诗的轻视
二 互文性与新诗教学的新思维
    (一)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1.互文性理论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2.互文性理论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二) 互文性概念界定
    (三) 互文性运用于新诗教学的必要性
        1.运用互文性理论,改善新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运用互文性理论,深化对诗歌作品的理解
        3.运用互文性理论,满足学生的需要及发展
三 初中新诗教学中运用互文性的原则与方法
    (一) 互文性运用于新诗教学的原则
        1.引入适量,注重目标文本原则
        2.考虑学情,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二) 互文性在新诗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新诗教学中的互文本构建
        2.新诗教学中的互文本引入
        3.新诗教学中的互文本讲解与阐释
    (三) 互文性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1.教学设计范例的微观分析
        2.教学设计范例的宏观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职业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现状与策略探究 ——以阜阳第一职业高中的语文新诗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缘起
    1.2 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职业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教材选编情况分析
    2.2 教师教授新诗的情况分析
    2.3 学生学习新诗的情况分析
第3章 职业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3.1 感悟:理解基础上的诵读
    3.2 探寻:理性与诗化的教学
    3.3 创造: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第4章 职业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课外教学实践策略举要
    4.1 创意校园赛事
    4.2 固化社团活动
    4.3 分层激趣引导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7)中学语文新诗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方法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一章 新诗中的人文素质内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新诗中蕴含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内涵
        一、强烈的责任意识
        二、丰富的想象和完善的思维方式
        三、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正确的价值观念
第二章 如何在新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第一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知人论世,感悟诗人的形象
        二、反复诵读,丰富学生的情感
        三、品味诗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四、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扩展学生的思维
    第二节 在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鼓励学生写诗
        二、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三、开展诗歌讲座
        四、举办诗歌书画作品展
第三章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修养
    第一节 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精神发展
    第二节 提升教师自身的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一、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知识素养
        二、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
        三、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人文情怀
        四、教师应该具有诗化的语言素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中学语文课本中新诗作品的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新诗的教学价值
        (二) 新诗教学的方法
        (三) 新诗教学的主要内容
        (四) 新诗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
    三、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新诗
        (二) 绎读
第一章 新诗的教学现状及成因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学现状
    三、成因分析
        (一) 中、高考使新诗被忽视
        (二) 新诗特点导致难教
        (三) 新诗发展不够成熟
第二章 新诗导读法
    一、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以问题导入启发思考
    三、以情境导入设定氛围
第三章 新诗朗读法
    一、提升自身朗读教学技巧
    二、引导尝试不同朗诵方式
        (一) 体味式
        (二) 演读式
    三、创造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第四章 新诗解读法
    一、教师提升自身解读能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细读
        (一) 读结构
        (二) 读语言
        (三) 读意象
    三、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
第五章 新诗绎读法
    一、表演诗歌以展现魅力
        (一) 戏剧化教学
        (二) 举办朗诵会
    二、对比诗歌以拓展视野
        (一) 同题对读
        (二) 同型对读
    三、创作诗歌以提升能力
        (一) 仿写与改写
        (二) 评论与创作
结语
    一、紧跟课标规划新诗教学进度
    二、鼓励学生拓展新诗阅读量
    三、以比较视角进行新诗教学
参考文献
附录: 新诗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
附录: 新诗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表
后记

(9)文本细读与中学现代诗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历史与现状
        1. 现代诗歌教学研究综述
        2. 现代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研究综述
    (四) 主要研究方法
一、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 调查目的
    (二) 调查对象
    (三) 调查方法
    (四) 调查结果分析
        1. 存在问题
        2. 原因分析
二、文本细读应用于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可操作性
    (一) 文本细读的理论来源
    (二) 现代诗歌的文体特征适合细读
        1. 抒情性
        2. 音乐性
        3. 凝练性
        4. 朦胧性
        5. 突破常规的表达
    (三) 文本细读指导现代诗歌教学对学生的意义
        1. 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历练学生的表达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感
三、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一) 结构层次的细读,探求诗歌的艺术性
        1. 探索诗歌的韵律节奏
        2. 试析《乡愁》
    (二) 语言层次的细读,感悟诗歌语言的张力
        1. 具象抽象,进入心灵的思辨
        2. 发掘矛盾,对立中引发思考
    (三) 意象层次的细读,体验诗歌意蕴的悠长
        1. 品读意象
        2. 《雨巷》教学片段及评析
    (四) 细节着手,深挖诗歌的中的内在矛盾
        1. 细读细节,避免模糊
        2. 试析《再别康桥》
四、中学现代诗歌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实践方式
    (一) 熟读精思—诵读式
    (二) 知人论世—还原式
    (三) 虚心涵泳—推敲式
    (四) 美读对照—比较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中学生现代诗歌学习现状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教师现代诗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高中现代诗教学困境及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高中现代诗歌教学研究现状
    二、高中现代诗教学现状
第一章 现代诗的教育意义
    第一节 现代诗对中学生的独特意义
    第二节 现代诗的现实教育意义
第二章 现代诗教学困境
    第一节 教材编排不合理
    第二节 教师教学困境
    第三节 学生学习问题
    第四节 评价方式不全面
第三章 现代诗教学对策研究
    第一节 教材方面
    第二节 教师方面
    第三节 学生方面
    第四节 教学评价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学语文新诗教学”笔谈(二) 从文学史的角度开展新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统编本初中现代新诗意象群教学研究[D]. 徐艳艳.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新诗选文及教学研究[D]. 杨洪智. 江汉大学, 2021
  • [3]中国“新文学”与“国文教育”互动关系研究[D]. 张蓬.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互文性理论视阈下高中新诗教学研究[D]. 高晓彤.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5]初中新诗教学中的互文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 曹晓玲. 重庆师范大学, 2018(01)
  • [6]职业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现状与策略探究 ——以阜阳第一职业高中的语文新诗教学为例[D]. 刘伟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7]中学语文新诗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D]. 刘蕊. 淮北师范大学, 2017(01)
  • [8]中学语文课本中新诗作品的教学方法探讨[D]. 彭凤.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文本细读与中学现代诗歌教学[D]. 杨萌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10]高中现代诗教学困境及对策初探[D]. 练修从.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浅谈“中学汉语新诗教学”(二)从文学史角度开展新诗教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