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实证研究

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实证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的目标确定,如何加强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盈利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便成为信用社发展的重要问题。从2000年作为试点开始,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在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3年8月,中央政府在全国8个省市(江苏、浙江、山东、江西、贵州、吉林、重庆、陕西)范围启动了新一轮的信用社改革,允许各地因地制宜选择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并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有效的公司治理框架,以改善信用社的内部管理和服务水平。新一轮改革至今,江苏农村信用社整体发展势头不错,经营水平逐步改善,产权改革也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既有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苏南发达地区,也有发展比较滞后的苏北传统农区,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在江苏不同地区的具体目标和传导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以苏北地区为例,全面评价该地区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绩效,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进而为农村金融配套改革提供思路.本文的研究即围绕苏北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绩效问题展开,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定量衡量信用社改革对苏北农村信用社整体效率和资产质量的影响;二是基于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两个维度,定量衡量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其支农行为的影响;三是对农村信用社公司治理问题进行理论剖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降低农村信用社代理成本的可能路径。本研究的总体目标是用理论及实证方法,系统分析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为深化全国信用社改革及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政策制定的依据。针对研究目标,设定以下研究内容:第一,回顾国内外有关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了解苏北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现状,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理论依据以及在苏北传统农区改革的具体政策目标;第二,定量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综合运用DEA和一般性DID模型测定产权改革对农村信用社整体效率的净影响,并从农信社人均收入和人均费用两个渠道分解信用社改革的作用机制;同时分析信用社改革对信用社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衡量改革的各项措施对信用社资产质量的动态影响;第三,定量分析农村信用社改革对自身支农力度的影响:基于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的两个研究维度,厘清苏北地区县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支农行为差异的作用机制;第四,设计合理的制度框架,解决新一轮改革申依旧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相对于不参加改革的县联社来说,改革使得农村合作银行的整体效率得到更大程度上提升,说明了在苏北地区将农信社改革成为农村合作银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改善经营状况的目的,但增长幅度不大却又说明改革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信用社在股份合作制的情况下,其人均营业收入有了显著的提高,平均比改制前提高了约1.97万元;同时该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时信用社人均营业费用也显著提高,平均比改制前提高了约0.74万元。(2)苏北农信社改革后不良贷款率存在下降的趋势,资本充足率存在上升的趋势;可以推断通过农信社自身采取的措施和信用社改革的种种优惠政策带来了信用社资产质量的改善;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发生产权改革以后,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平均比改制前减少12%,农信社资本充足率平均比改制前提高10%。(3)改革后农信社减少了农业贷款的投入,在支农力度上,县联社的支农力度大于农村合作银行;通过信贷资金配置效率模型说明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总体上是有效率的;邹检验的结果来看,这种改善是不明显的,但是随着改革的继续,这种促进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配置效率的作用将会逐渐增强.(4)使用联立离散选择模型估计方法,较为准确和客观地评价了样本农户受到的金融抑制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P(Y2*>Y1*/Y2*>0)(需求额度没有被满足的程度)为66.7%;在样本农户其余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合作银行覆盖下的信贷农户反而更难以获得贷款,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农绩效在该调研地区值得怀疑。(5)委托代理模型说明省联社应减小对农信社监督管理力度的方差,避免使用幅度过大或过小的干预,可使用大体持久不变、力度恒常的监督管理,在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分成比例的同时,并结合农信社的利润目标,在逐利和支农之间求得平衡;在农信社管理层努力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外部股东可以增加管理层的分成比例β,以使其风险偏好与股东相近,在促进管理层努力的同时,能增加产出,降低代理成本.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研究的文献回顾
  • 1.2.2 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界定及其衡量方法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农信社改革历程和研究背景介绍
  • 2.1 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历程
  • 2.1.1 第一阶段:恢复“三性”阶段
  • 2.1.2 第二阶段:塑造信用社“合作制”的性质
  • 2.1.3 第三阶段:信用社改革的新阶段
  • 2.2 本文研究背景介绍
  • 2.2.1 研究样本的选择动因
  • 2.2.2 样本信用社的公司治理现状
  • 2.2.3 政府干预下的样本农信社委托代理问题
  • 第三章 分析框架
  • 3.1 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 3.2 农村信用社改革对经营业绩的影响
  • 3.2.1 研究视角之一:基于整体效率的视角
  • 3.2.2 研究视角之二:基于资产质量的视角
  • 3.3 农村信用社改革对支农力度的影响
  • 3.3.1 研究视角之一:基于农业贷款的研究视角
  • 3.3.1.1 农业贷款的总量视角
  • 3.3.1.2 农业贷款的配置效率
  • 3.3.2 研究视角之二:基于农户贷款的研究视角
  • 第四章 苏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经营绩效之一:基于整体效率的研究视角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 4.2.1 DEA方法与指标选择
  • 4.2.2 Probit模型与变量选择
  • 4.2.3 独立样本均值检验
  • 4.2.4 样本与变量的选择
  • 4.2.5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传统地区农信社改革效果初步评价
  • 4.3.2 传统农区农信社产权改革效果的统计结果分析
  • 4.3.3 传统农区农信社产权改革效果的计量分析
  • 4.4 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作用渠道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苏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经营绩效之二:基于资产质量的研究视角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
  • 5.3 指标选取和模型设定
  • 5.4 模型设定
  • 5.5 统计结果分析
  • 5.6 计量模型结果及其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苏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农力度之一:基于农业贷款的研究视角
  • 6.1 基于农业贷款总量的研究视角
  • 6.1.1 引言
  • 6.1.2 研究方法
  • 6.1.3 指标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 6.1.4 计量模型的结果与讨论
  • 6.2 基于农业贷款配置效率的角度
  • 6.2.1 引言
  • 6.2.2 研究方法
  • 6.2.3 指标选取和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4 计量模型结果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苏北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支农力度之二:基于农户贷款的研究视角
  • 7.1 引言
  • 7.2 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
  • 7.3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及统计分析
  • 7.3.1 数据来源
  • 7.3.2 指标选取和统计分析
  • 7.4 计量模型结果及其讨论
  • 7.4.1 模型1—农村信用社贷款决策模型
  • 7.4.2 模型2和模型3—基于农户需求面的讨论
  • 7.4.3 模型4—供求作用模型
  • 7.5 配给效应模型及其实证结果
  • 7.6 信用社产权改革、农户借贷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结果
  • 7.7 研究结论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农信社必须进一步改善管理能力、加强信贷管理、提高经营绩效
  • 8.2.2 进一步完善苏北农信社支农金融服务的机制设计
  • 8.2.3 进一步优化农信社改革的政策环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研究——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为例[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9(06)
    • [2].农村信用社改制现状及改革路径[J]. 河北金融 2020(02)
    • [3].关于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 财经界 2020(19)
    • [4].论农村信用社改革资金支持政策设计理念[J]. 金融与经济 2020(07)
    • [5].论农村信用社改革资金支持政策的传导机制[J]. 区域金融研究 2020(08)
    • [6].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加快经营转型的思考[J]. 财经界 2020(24)
    • [7].农村信用社主要风险管理情况及加强举措——以某家县级法人机构为例[J]. 时代金融 2018(32)
    • [8].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问题分析[J]. 金融经济 2019(02)
    • [9].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9(01)
    • [10].论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9(02)
    • [11].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几点思考[J]. 商场现代化 2019(05)
    • [12].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完善[J]. 营销界 2019(02)
    • [13].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 吉林金融研究 2019(06)
    • [14].农村信用社改革视角下省联社“干预”的成效与反思[J]. 银行家 2019(07)
    • [15].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J].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9(09)
    • [16].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防范的研究[J]. 营销界 2019(25)
    • [17].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的影响及对策[J]. 营销界 2019(25)
    • [18].中国农村信用社战略管理分析[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19)
    • [19].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 价值工程 2019(35)
    • [20].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防控的几点思考[J]. 财会学习 2019(31)
    • [21].聚合优势资源 打造最优金融IT服务[J]. 金融电子化 2017(07)
    • [22].黑龙江省农信社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政策建议[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03)
    • [23].新时期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 经贸实践 2018(01)
    • [24].农村信用社审计监督的强化策略[J]. 中国市场 2018(01)
    • [25].农村信用社实施新会计准则的难点及对策[J]. 内蒙古统计 2017(06)
    • [26].农村信用社如何有效防范客户经理风险[J]. 现代经济信息 2018(02)
    • [27].金融扶贫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机遇[J]. 南方企业家 2018(01)
    • [28].朔州市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 山西农经 2018(05)
    • [29].加强农村信用社内部监督与管理的途径[J]. 中外企业家 2017(36)
    • [30].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振兴的对策思考[J]. 经贸实践 2018(07)

    标签:;  ;  ;  

    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绩效的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