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典型地区晚新生代地貌过程研究

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典型地区晚新生代地貌过程研究

论文摘要

近些年,高原山脉隆升机制、造山带演化模式的研究关注地壳演化过程的地表过程证据,地表过程的研究也由定性化转变到半定量-定量化阶段。研究切入点是地壳形变、气候演化等的标志性载体,即地表地形地貌。另外,造山带系统内部水系发育的模式及其对构造隆升、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作用一直以来是构造地貌和河流地貌研究的热点。同时,数字高程模型(DEM)空间分析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定量地貌研究,如基本地形分析和古地形面(Paleo-surface)恢复重建以及剥蚀量的定量化研究。 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新生代以来的汇聚碰撞的结果,同高原主体平坦的地形相比,高原东缘、东北缘的地貌表现出强烈的陡变和突变性特征,而相对于青藏高原的南北边界而言,又具有较为弥散和不规则等特征。论文在讨论了青藏高原东缘以及东北缘现今差异地貌特征的基础上,重点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水系流域、青藏高原东北缘贵德—循化盆地地区为分析对象,通过系统提取了岷江水系流域相关流域地貌参数(如亚流域盆地面积,周长,沟谷总长度和分支比)和河流纵剖面形态等定量参数,以及贵德—循化盆地地区更新世古地貌形态和剥蚀量的分布形式等研究,最终得到如下结论和认识: (1) 青藏高原东缘与东北缘的地貌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高原东缘地区,龙门山—岷山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构成显著的地形陡变带,造山带内部表现为高坡度,高地形起伏,岷江和嘉陵江两大基岩水系侵蚀下切作用明显,沟谷地形波长小。而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主要表现为地形高程呈逐渐递减的趋势,没有明显的地形陡变边界,总体为低坡度,低地形起伏,剖面反映地形波长较高原东缘地区变长,地貌上以宽缓的新生代盆地广泛分布为典型特征。 (2) 岷江亚流域盆地典型参数特征指示了岷江水系两侧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差异性,反映并印证了岷江断裂东西两侧晚新生代以来的不均衡抬升。晚新生代以来岷山构造带的快速隆起以及龙门山构造带内部差异活动是造成岷江水系东侧各支流发育程度低,东西两侧亚流域差异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岷江流域盆地内部区域地形起伏发育特征表明,岷山—龙门山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的差异隆升导致了持续递增的河流势能差,因此也就形成现今由北向南地形起伏逐渐增大的特征。微观来看,局部盆地地区后期地表剥蚀与沉积过程“削高填低”的作用控制了整个流域盆地内部局部低起伏地貌特征。 (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贵德—循化盆地地区更新世古地貌形态的恢复以及剥蚀量定量分析研究,详细总结归纳了关键技术及方法,并建立了相关工作流程。 (4) 以恢复的古地貌面为基础,对宏观尺度的古地貌形态(盆岭格局)和剥蚀量分布以及微观尺度典型地区(如湟水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特别是有关湟水河河道变迁和河流下切(剥蚀)量分析为高原东北缘的垂向构造变形提供了一定的资料补充。湟水河河道更新世以来向南变迁可以作为课题组关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时期隆升扩展以及变形过程研究(早第三纪西宁期西秦岭隆升—新第三纪贵德期祁连山隆升—更新世祁连山再次持续隆升)有力的支持。以剥蚀量为基础,本文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更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可能比高原主体地区相对要小的认识。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青藏高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1.1.1 有关青藏高原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
  • 1.1.2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问题
  • 1.1.3 青藏高原构造变形机制问题
  • 1.2 论文选题、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2.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1.2.2 研究目的、内容及方法
  • 1.2.3 论文创新点
  • 1.3 数据资料
  • 2 晚新生代区域地质概况
  • 2.1 晚新生代断裂系统
  • 2.1.1 龙门山-岷山构造带断裂系
  • 2.1.2 祁连山-六盘山断裂系
  • 2.1.3 东昆仑-西秦岭北缘断裂系
  • 2.2 晚新生代地层
  • 2.2.1 龙门山-岷山构造带及其盆地区
  • 2.2.2 祁连山-六盘山构造带及其盆地区
  • 2.3 小结
  • 3 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典型地貌特征及参数相关分析
  • 3.1 宏观地貌参数获取
  • 3.1.1 区域地形起伏
  • 3.1.2 地形坡度参数
  • 3.2 宏观尺度地貌特征
  • 3.2.1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特征
  • 3.2.2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形特征
  • 3.3 地貌单元参数相关分析
  • 3.4 小结
  • 4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水系流域地貌特征及其构造指示意义
  • 4.1 水系流域地貌参数获取
  • 4.1.1 水系网络提取
  • 4.1.2 亚流域盆地提取
  • 4.1.3 流域地貌形态参数获取
  • 4.1.4 河谷纵剖面
  • 4.2 分析结果与讨论
  • 4.2.1 区域地形起伏特征
  • 4.2.2 岷江亚流域盆地特征
  • 4.2.3 岷江支流纵剖面形态
  • 4.2.4 岷江水系与岩性、气候条件和侵蚀基准面因素
  • 4.3 流域地貌的构造指示意义
  • 4.4 小结
  • 5 青藏高原东北缘贵德-循化盆地地区更新世古地貌面恢复研究
  • 5.1 古地形面恢复的关键技术
  • 5.1.1 古地貌面恢复及剥蚀量分析原理
  • 5.1.2 古地貌恢复标志的选取
  • 5.1.3 残存更新统地貌标志高程的提取
  • 5.2 古地貌面的恢复重建与分析
  • 5.2.1 古地貌面的恢复
  • 5.2.2 更新统沉积样式
  • 5.3 侵蚀量定量获取与分析
  • 5.3.1 侵蚀量及其获取
  • 5.3.2 盆地地区侵蚀样式
  • 5.4 讨论与结论
  • 5.5 小结
  • 6 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晚新生代以来地貌过程及其动力学意义
  • 6.1 青藏高原东缘岷江水系流域地貌演化动力学背景分析
  • 6.2 青藏高原东北缘贵德-循化盆地地貌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
  • 7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论大学文化的辐射作用及功能——以东北大学为例[J]. 沈阳干部学刊 2019(06)
    • [2].高等学校美育支援行动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大学为例[J]. 戏剧之家 2020(02)
    • [3].铭记黑土英魂 勿忘日寇罪恶——东北烈士纪念馆巡礼[J].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9(12)
    • [4].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东部区域金融合作模式研究[J]. 中国商论 2020(02)
    • [5].《地域与使命: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创办与流亡》出版[J]. 抗日战争研究 2019(04)
    • [6].东北沦陷时期抗战视觉宣传特征及影响研究[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9(05)
    • [7].东北虎[J]. 兽类学报 2020(01)
    • [8].低温环境对东北林蛙心率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20(05)
    • [9].魏海军 东北制药保障供应[J]. 英才 2020(Z1)
    • [10].东北经济与东北水泥[J]. 中国水泥 2020(05)
    • [11].东北大花布发展进程的研究与分析[J]. 文化学刊 2020(05)
    • [12].文化旅游视角下的东北大花布艺术设计研究[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04)
    • [13].对东北国企改革文化层面的思考[J]. 林业科技情报 2020(02)
    • [14].圈养东北虎尾部采血训练[J]. 当代畜牧 2020(04)
    • [15].中国东北角脱贫纪实[J]. 老区建设 2020(11)
    • [16].20世纪初中国东北犹太社区的划分与移民活动[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6)
    • [17].抗战结束后东北工业资产为何未能归属中国[J]. 文史杂志 2020(04)
    • [18].《东北虎》[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07)
    • [19].东北詈骂语探究[J]. 文学教育(上) 2020(08)
    • [20].东北农机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崛起[J]. 农机市场 2020(09)
    • [21].“东北—历史—故事”:《刀兵过》阅读札记[J]. 当代作家评论 2019(01)
    • [22].东北日记[J]. 爱尚美术 2018(06)
    • [23].丛海亮作品[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09)
    • [24].《临袁武 东北老大爷(局部)》水墨画[J]. 大众文艺 2019(12)
    • [25].《点燃改革开放之火——1978年邓小平东北之行》[J]. 美术研究 2019(05)
    • [26].东北民居·印象[J]. 文艺研究 2019(11)
    • [27].移民史视角下的东北移民文化——评范立君著《东北移民文化》[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11)
    • [28].作为历史中心的东北欧亚:理解东北兴衰的一种视角[J]. 开放时代 2019(06)
    • [29].东北的雨[J]. 人民司法(天平) 2017(24)
    • [30].东北大炕[J].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8(02)

    标签:;  ;  ;  ;  

    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典型地区晚新生代地貌过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