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莺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莺花,花粉萌发,种子萌发,胚珠结构
黄莺花论文文献综述
周云龙,郭丽荣[1](2014)在《黄莺花入侵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莺花因色彩鲜艳,生产成本低,已成为广东花卉市场上的主要配花之一。但是由于其外形与入侵性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非常相似,广遭质疑。本文从黄莺花花粉萌发、种子萌发、胚珠结构以及伴生的植物等方面,对黄莺花的入侵性和破坏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莺花的子房结构不完整,花粉萌发率几乎为零,因此认为该植物不会对伴生植物产生抑制和破坏作用,可以继续应用于鲜切花产业。(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董莹雪[2](2011)在《基于分子标记和形态学的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的分类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菊科(Composite)一枝黄花属(SolidagoL.)的多年生外来植物。最初作为观赏花卉引种于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地,80年代迅速扩散蔓延,现已成为危害严重的外来恶性杂草。对生态和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成为倍受关注的外来入侵种。但是,各地危害甚重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否就是一个种,普遍栽培销售的鲜切花“黄莺花”是否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仍然存在争论,这影响到是否可以容许商业利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科学管理。显然,利用现代分类手段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找出可用于野外鉴别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其入侵机制及潜在的分布地区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全面展开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了明确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的分类地位,本文采用ITS同源性分析的方法对来自中国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的61个城市的入侵种群和日本、北美原产地的29个种群,以及鲜切花“黄莺花”,共计356个样本进行了分类鉴定。然后计测了11个与分类相关的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形态指标与分类问的相关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进行分类鉴定研究对中国、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103个一枝黄花种群的ITS序列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NCBI的BLAST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寻找与目的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的已知分类地位的物种,以此来确定所测样品的物种。再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树,进一步验证样品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来自全国2个直辖市及10个省份,涵盖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的61个野外发生的一枝黄花入侵种群,均为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在61个入侵种群中,58个种群具有完全一致的ITS序列,其余叁个种群(长沙、九江、上饶)的ITS序列稍有不同:长沙的ITS序列在第14位缺失一个A,九江的ITS序列在第597位缺失一个A,上饶的ITS序列在序列首端多了一个T。但这叁个种群仍属于S. canadensis。云南和连云港栽培的以及南京市场上销售的鲜切花“黄莺花”也均为S. canadensis.此外,“黄莺花”的分子变异频率远远大于中国入侵种,这与本实验室前期的实验结果相一致(马玲,2007)。在实验中还发现,日本与美国的粗糙一枝黄花(S. altissima L.),具有和美国S. canadensis完全一致的ITS序列,并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FJ859719(广州,2009)、EU125361(美国,2008)的S. canadensis的ITS序列完全一致。S. altissima与S. canadensis在ITS序列上表现一致,二者并无区别。本文的分子实验结论支持Crot(1972)的观点,认为S. altissima LheS. canadensisL.是相同的,应该合并为一个种。因此,就不存在纠结中国入侵种群是否有粗糙一枝黄花的问题了。2.基于形态学的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的分类鉴定研究为阐明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鲜切花“黄莺花”以及粗糙一枝黄花等该属近缘种的形态学差异,也为进一步验证基于ITS序列的分析结果,本文计测了11个与分类相关的形态指标,即:缘花高度、总苞高度、缘花数、盘花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离基叁出脉距叶基的距离、叶片2mm主脉上的表皮毛数、叶片2mm长一级侧脉上的表皮毛数、叶片4mm2二级侧脉上的表皮毛数以及叶缘锯齿数。按加权平均统计所有数据,并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聚类分析软件MVSP进行数据处理和聚类分析。最后用R软件中的agricolae、gplots软件包,来研究各形态指标与分类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入侵种群、南京市售“黄莺花”、连云港“黄莺花”、云南“黄莺花”与美国和日本S. altissima、北美S. canadensis共同组成S. canadensis的一支,而与巨大一枝黄花(S. gigantea)、本地一枝黄花(S. decurrens)、S. simplex分开。这与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入侵种群和鲜切花“黄莺花”就是S. canadensis。形态指标与分类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鲜切花“黄莺花”具有较多的盘花,较短的缘花(3.75mm)和总苞(3.09mm),较少的叶主脉、侧脉表皮毛,较少的锯齿(8.25),较窄的叶(9.87mm)和较短的离基叁出脉(12.63mm),而中国入侵种具有较少的盘花,较长的缘花(4.96mm)和总苞(4.29mm),较多的叶主脉、侧脉表皮毛,较多的锯齿(14.70),较宽的叶(13.76mm)和较长的离基叁出脉(19.50mmm),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将鲜切花“黄莺花”和中国入侵种从形态上区分开来;S. canadensis具有较多的叶表皮毛,较长的总苞(4.00mm),以及较少的盘花(3.19),而S. gigantea具有较少的叶表皮毛,较短的总苞(3.37),以及较多的盘花(5.66),因此可以将S. canadensis与S. gigantea在形态上区分开来。S. altissima与S. canadensis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界限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12-01)
马玲,董莹雪,强胜[3](2010)在《“黄莺花”与一枝黄花及其同属近缘种的形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形态上与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十分相似的"黄莺花",近来作为鲜切花的配花走俏花卉市场,也引起了社会对其管理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比较市售8个批次的"黄莺花"与35个入侵中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原产地的一枝黄花属2个种群以及一枝黄花的叶和花的11个形态学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除第5批"黄莺花"外的7个批次单独聚为一类,第5批次与35个入侵中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聚为一大类,再结合加拿大的2个种群,而一枝黄花单独为一类。这充分说明"黄莺花"并非一枝黄花,而与入侵我国的加拿大一枝黄花各种群接近。进一步再与巨大一枝黄花和粗糙一枝黄花特征相比较分析,发现"黄莺花"与粗糙一枝黄花聚在一组,并进一步与入侵的加拿大一枝黄花相聚,加拿大1和2的种群更接近巨大一枝黄花,而一枝黄花单独成为一支。无论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粗糙一枝黄花还是巨大一枝黄花都属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复合种"。由此可以认为市售"黄莺花"属于外来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复合种。叶片长宽比、离基叁出脉距叶基距离、表皮毛数的多少、缘花/盘花比等是"黄莺花"与该属其它类群分类鉴定的重要形态学特征性指标。(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0年05期)
叶静,黄茂俊,蔡卫群,韦强,夏念和[4](2010)在《菊科栽培植物黄莺花的核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我国广东佛山栽培的菊科(Asteraceae)植物黄莺花(Solidago canadensis var.gilvocanescens Rydb.)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染色体数目为2n=18,带有一对随体,核型公式为2n=2x=18=14m+4sm(2SAT),核型类型为"2A"型。(本文来源于《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马玲,强胜[5](2007)在《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鲜切花“黄莺花”的鉴定和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鲜切花“黄莺花”是否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存在争议。本文应用AFLP技术对“黄莺花”、加拿大一枝黄花以及本地产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共计45份样品的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便对这种鲜切花进行鉴定和分类。选择EcoRI/MesI的酶切组合,应用6对E+3/M+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扩增出多态位点639个,占总位点数的96.61%。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莺花”与加拿大一枝黄花聚为一大类,并与野外采集的种群相聚较近,与一枝黄花相区别。通过对其5.8S rDNA及其两侧的ITS1区和ITS2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5.8S rDNA序列完全一致,变异位点位于ITS区;通过将上述样品的ITS区序列与一枝黄花属Solidago的多个近缘种相比对,建立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黄莺花”和加拿大一枝黄花都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但明确了“黄莺花”属于加拿大一枝黄花复合种,具有潜在的入侵性,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植物分类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沈健,林何燕[6](2006)在《无锡口岸:围剿“黄莺花”》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笔者在江苏无锡市郊的一些花店,看到一种名为“黄莺花”的切花,其外形酷似有“生态杀手”之称的恶性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go canadensis)。据店主介绍,这些“黄莺花”是从无锡市里进货的,因其色彩鲜艳,且价格低廉,目前是配花的“主力军”(本文来源于《中国国门时报》期刊2006-08-17)
张怡,刘佳敏,王芳[7](2006)在《专家:引进物种应建预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店里日常用于点缀的配花“黄莺花”竟然是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变种!根据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的调查,近十几年来,外来生物在南京已随处可见,目前仅杂草一项,南京已有80到100种外来入侵种类。 在最近一次关于南京外来入侵生物的调查中,南京农业大(本文来源于《江苏经济报》期刊2006-07-28)
曾浩,解悦,王琰,严青[8](2006)在《黄莺花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日报报道】 ( 曾浩 解悦 实习生 王琰 严青) 金黄色的黄莺花如今在花市十分走俏,已成为主要鲜切花品种之一。黄莺花与外来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在形态上极为相似,是不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一直存在争议。通过约一年时间的调查研究,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本文来源于《南京日报》期刊2006-07-15)
高明[9](2005)在《黄莺花遭封杀,谁之过?》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莺”茎秆瘦长,叶子狭细,顶上开着串串金黄色的小花。去年底以来,一种与其外形相同,被称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植物,在全国多个省市遭到“通缉”,今年6月底,正是长叁角地区一场规模宏大的野外清剿行动的“最后期限”。而在云南,“黄莺”在一段时间的封杀后重新热卖,原因在于其是否为“加拿大一枝黄花”尚存争议。而当初下发“封杀令”的云南省农业部门面对质疑保持沉默,使得准备种植“黄莺”的花农仍存疑虑。而在专家看来,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对外来生物的引进、鉴别及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相关法律处于空白状态,正是一枝黄花争议的深层根源。(本文来源于《科学与文化》期刊2005年12期)
黄莺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是菊科(Composite)一枝黄花属(SolidagoL.)的多年生外来植物。最初作为观赏花卉引种于我国的上海、南京等地,80年代迅速扩散蔓延,现已成为危害严重的外来恶性杂草。对生态和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成为倍受关注的外来入侵种。但是,各地危害甚重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否就是一个种,普遍栽培销售的鲜切花“黄莺花”是否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仍然存在争论,这影响到是否可以容许商业利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科学管理。显然,利用现代分类手段确定其分类地位,并找出可用于野外鉴别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其入侵机制及潜在的分布地区有着深远的意义,也为全面展开防控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了明确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的分类地位,本文采用ITS同源性分析的方法对来自中国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的61个城市的入侵种群和日本、北美原产地的29个种群,以及鲜切花“黄莺花”,共计356个样本进行了分类鉴定。然后计测了11个与分类相关的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各形态指标与分类问的相关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ITS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进行分类鉴定研究对中国、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103个一枝黄花种群的ITS序列进行测序,测序结果用NCBI的BLAST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寻找与目的基因序列同源性最高的已知分类地位的物种,以此来确定所测样品的物种。再用MEGA软件构建系统树,进一步验证样品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来自全国2个直辖市及10个省份,涵盖华东、华中、西南和华南的61个野外发生的一枝黄花入侵种群,均为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在61个入侵种群中,58个种群具有完全一致的ITS序列,其余叁个种群(长沙、九江、上饶)的ITS序列稍有不同:长沙的ITS序列在第14位缺失一个A,九江的ITS序列在第597位缺失一个A,上饶的ITS序列在序列首端多了一个T。但这叁个种群仍属于S. canadensis。云南和连云港栽培的以及南京市场上销售的鲜切花“黄莺花”也均为S. canadensis.此外,“黄莺花”的分子变异频率远远大于中国入侵种,这与本实验室前期的实验结果相一致(马玲,2007)。在实验中还发现,日本与美国的粗糙一枝黄花(S. altissima L.),具有和美国S. canadensis完全一致的ITS序列,并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FJ859719(广州,2009)、EU125361(美国,2008)的S. canadensis的ITS序列完全一致。S. altissima与S. canadensis在ITS序列上表现一致,二者并无区别。本文的分子实验结论支持Crot(1972)的观点,认为S. altissima LheS. canadensisL.是相同的,应该合并为一个种。因此,就不存在纠结中国入侵种群是否有粗糙一枝黄花的问题了。2.基于形态学的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的分类鉴定研究为阐明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鲜切花“黄莺花”以及粗糙一枝黄花等该属近缘种的形态学差异,也为进一步验证基于ITS序列的分析结果,本文计测了11个与分类相关的形态指标,即:缘花高度、总苞高度、缘花数、盘花数、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离基叁出脉距叶基的距离、叶片2mm主脉上的表皮毛数、叶片2mm长一级侧脉上的表皮毛数、叶片4mm2二级侧脉上的表皮毛数以及叶缘锯齿数。按加权平均统计所有数据,并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聚类分析软件MVSP进行数据处理和聚类分析。最后用R软件中的agricolae、gplots软件包,来研究各形态指标与分类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入侵种群、南京市售“黄莺花”、连云港“黄莺花”、云南“黄莺花”与美国和日本S. altissima、北美S. canadensis共同组成S. canadensis的一支,而与巨大一枝黄花(S. gigantea)、本地一枝黄花(S. decurrens)、S. simplex分开。这与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的结果一致,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入侵种群和鲜切花“黄莺花”就是S. canadensis。形态指标与分类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鲜切花“黄莺花”具有较多的盘花,较短的缘花(3.75mm)和总苞(3.09mm),较少的叶主脉、侧脉表皮毛,较少的锯齿(8.25),较窄的叶(9.87mm)和较短的离基叁出脉(12.63mm),而中国入侵种具有较少的盘花,较长的缘花(4.96mm)和总苞(4.29mm),较多的叶主脉、侧脉表皮毛,较多的锯齿(14.70),较宽的叶(13.76mm)和较长的离基叁出脉(19.50mmm),根据上述特征,可以将鲜切花“黄莺花”和中国入侵种从形态上区分开来;S. canadensis具有较多的叶表皮毛,较长的总苞(4.00mm),以及较少的盘花(3.19),而S. gigantea具有较少的叶表皮毛,较短的总苞(3.37),以及较多的盘花(5.66),因此可以将S. canadensis与S. gigantea在形态上区分开来。S. altissima与S. canadensis在形态上非常相似,界限并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莺花论文参考文献
[1].周云龙,郭丽荣.黄莺花入侵性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
[2].董莹雪.基于分子标记和形态学的一枝黄花属中国入侵种及鲜切花“黄莺花”的分类鉴定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3].马玲,董莹雪,强胜.“黄莺花”与一枝黄花及其同属近缘种的形态比较[J].植物研究.2010
[4].叶静,黄茂俊,蔡卫群,韦强,夏念和.菊科栽培植物黄莺花的核型分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
[5].马玲,强胜.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鲜切花“黄莺花”的鉴定和分类[J].植物分类学报.2007
[6].沈健,林何燕.无锡口岸:围剿“黄莺花”[N].中国国门时报.2006
[7].张怡,刘佳敏,王芳.专家:引进物种应建预警机制[N].江苏经济报.2006
[8].曾浩,解悦,王琰,严青.黄莺花就是加拿大一枝黄花[N].南京日报.2006
[9].高明.黄莺花遭封杀,谁之过?[J].科学与文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