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就业压力研究领域中,针对就业压力及其带来的情绪问题,一般的研究都将重点放在应激或是应对上。的确问题的解决及外界的支持直接关系到压力和情绪的产生,但针对就业这个问题,很多外界的客观因素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关注个体可以把握的主观因素,以更有效地改善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时的情绪问题。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编制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问卷,了解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来源、状况及情绪状态;探讨就业压力、情绪调节策略、情绪状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探讨硕士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时采用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作用:探讨就业压力、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状态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量化关系。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格鲁斯的情绪调节问卷、焦虑自评问卷(SA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对南京市的硕士毕业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运用因素分析探讨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源,采用方差分析了解了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状况、情绪调节状况、焦虑程度状况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状况,并用回归分析法对就业压力、情绪调节、焦虑程度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市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水平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毕业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高于中等水平。从就业的压力源来看,压力最大的是就业的心理预期。2.就业压力与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认知重评与压力焦虑呈负相关,表达抑制与压力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压力焦虑呈显著负相关,与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都存在显著正相关。3.硕士毕业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多采用认知重评策略,且焦虑程度越高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越少,采用表达抑制越多,而焦虑水平越低采用认知重评策略越多,采用表达抑制越少。较之表达抑制,认知重评更具有积极意义。但认知重评与表达抑制存在一定的相关。4.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就业压力、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对焦虑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其中就业压力能解释变异的程度最大。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1 前言1.1 问题的提出1.2 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1.2.2 实践意义2 文献综述2.1 焦虑的相关研究2.1.1 焦虑的含义2.1.2 焦虑的理论2.1.3 具体的就业焦虑研究2.2 情绪调节的理论和研究现状2.2.1 情绪调节的定义2.2.2 情绪调节过程模型理论2.2.3 情绪调节策略2.2.4 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现状2.3 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2.3.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2.3.2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2.3.3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2.4 各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3 研究设计3.1 研究目的3.2 研究假设3.3 研究内容3.4 研究对象3.5 研究方法3.6 研究步骤4 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4.1 目的4.2 问卷编制程序4.3 问卷的预测4.3.1 被试的选择4.3.2 施测4.3.3 项目分析4.4 信效度分析4.4.1 研究生就业压力问卷分析与修订4.4.2 焦虑问卷4.4.3 情绪调节问卷4.5 小结5 问卷的正式施测及结果分析5.1 研究方法5.1.1 研究工具5.1.2 研究对象5.1.3 统计方法5.2 研究结果与分析5.2.1 问卷信、效度分析5.2.2 就业压力、焦虑、情绪调节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状况5.2.3 各量表之间的相关研究:5.2.4 人口学变量差异检验5.2.5 各变量之间关系的量化分析6 分析与讨论6.1 关于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编制的分析6.1.1 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6.1.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6.2 现状的讨论6.2.1 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的讨论6.2.2 硕士毕业生焦虑现状的讨论6.2.3 硕士毕业生情绪调节策略现状的讨论6.2.4 硕士毕业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的讨论6.3 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6.3.1 各变量在文理科上的差异检验6.3.2 各变量在不同性别上的差异检验6.3.3 各变量在有无工作经验上的差异检验6.3.4 各变量在已婚未婚上的差异检验6.4 各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讨论6.4.1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研究的讨论6.4.2 各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的讨论6.4.3 小结6.5 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7 研究总结与建议7.1 主要结论7.2 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7.2.1 取得的进展7.2.2 存在的不足7.3 建议7.3.1 减少压力源7.3.2 运用情绪调节策略7.3.3 提高自我效能感7.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参考文献:附录后记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硕士毕业生论文; 就业压力论文; 焦虑论文; 表达抑制论文; 认知重评论文; 一般自我效能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