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

论文摘要

目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据报道40岁以上者CLBBB症发病率为0.36‰,40岁以下发病率为0.09‰,CRBBB症40岁以上发病率为2.9‰,40岁以下发病率为1.5‰。本研究运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观察、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内、心室间心肌运动的同步性,并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方法研究对象:病例组Ⅰ:确定诊断为CRBBB者20例,病例组Ⅱ:确定诊断为CLBBB者17例,对照组:正常人20例。上述三组受检者均为窦性心律。使用美国GE system—Five心脏超声诊断仪,对三组受检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定量组织多普勒分析。测量各房室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EF),测量心电图QRS起始点到脉冲多普勒主动脉瓣血流频谱起始点的时间(Q-AO)、QRS起始点到脉冲多普勒肺动脉瓣血流频谱起始点的时间(Q-PA)并计算二者差值,即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nter ventricular mechanical delay,IVMD)。记录3-5个心动周期的心尖四腔切面和心尖二腔切面的组织多普勒图像,分别将取样点置于左室侧壁、室间隔、前壁、下壁二尖瓣瓣环部及右室前壁三尖瓣瓣环部,获取相应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测量等容舒张时间(IVRT)、等容收缩时间(IVCT)、充盈时间(FT)、射血时间(ET)、收缩期时间(S)、舒张期时间(D)及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房缩期峰值速度(VA′)。结果1、Ⅱ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EF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Ⅰ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Ⅱ组Q-AO及IVMD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Ⅰ组Q-PA、IVMD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3、Ⅱ组前壁、侧壁、下壁、后室间隔的IVCT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右室前壁的IVRT较对照组延长;而前壁、侧壁、下壁的D及各壁的ET、S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Ⅰ组仅右室前壁的IVCT较对照组延长;4、Ⅱ组VS和VE′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Ⅰ组VS和VE′无统计学差异;5、Ⅱ组QRS波群时限与左室后室间隔IVCT呈正相关,与ET、Vs呈负相关。讨论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是一种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新技术,可以检测低频、高振幅的室壁运动信号。目前,较多研究应用TDI技术对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进行心室功能评价。本研究通过速度峰值的测量及各时间间期的比较发现,CLBBB患者左室各壁的VS均减低,VE小于VA′,IVCT延长,右室游离壁的IVRT延长;CRBBB患者仅右室游离壁的IVCT延长。说明CLBBB和CRBBB患者,左、右心室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运动延迟和功能损害,CLBBB时,左室运动明显延迟,而右室延迟不如左室明显,因此主要影响左室功能;而CRBBB时,仅右室运动延迟,因而导致右室功能受累,而对左室运动及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本组病例显示CLBBB时左室内运动不协调,而且Q-AO较Q-PA明显延长,说明左、右心室间的运动存在不同步。同时发现EF值较对照组减低,左室ET缩短,提示左室收缩功能受损。进而证实CLBBB患者左室收缩延迟、不协调是影响左室功能的原因。QRS时限与IVCT呈明显正相关,与ET呈明显的负相关,提示通过QRS波群时限测量可以初步判断心室壁同步性运动情况。随着QRS时限的增宽,Vs逐渐降低,提示通过QRS波群时限测量还可以初步判断左室收缩功能的情况。因此,IVCT、ET和Vs的检测可作为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不同步运动程度和收缩功能的指标。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可以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间运动不同步,同时评价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

论文目录

  • 一、摘要
  • 中文论著摘要
  • 英文论著摘要
  • 二、英文缩略语
  • 三、论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四、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五、参考文献
  • 六、附录
  • 综述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心室同步性及心功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