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

论文摘要

本论文以中国现代性困境意识为内在线索,以“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为核心,对“新时期”小说进行总体考察。对“新时期”小说自我认同及其艺术表现的研究不仅是身处全球化语境中的人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问题。通过这一研究,不仅可以透视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创作主体心灵的嬗变及其内在困境,还可以此探讨“新时期”小说叙事艺术转换的内在精神理路,发掘其审美意义,批评其艺术缺陷。 在“伤痕”、“反思”小说中,与“阶级”话语相对的“自己”、“自我”是“人”的代名词,“人”不仅与“人民”相同一,而且它们还共同沟通着“党”、“国家”、“民族”等宏大话语。在这些小说中,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启蒙话语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体话语的内在纠缠,具有“五四”启蒙文学所不能涵括的中国革命现代性经验。“新时期”初期小说的“个体”话语就呈现出其启蒙认同与人民认同之间的融合、冲突和对立,其认同危机就表现为它始终摇摆于群体(国家、民族、社会)与个人之间彷徨不定的困境中,大多数创作主体未能真正实现启蒙个体对群体的超越和穿越,这最终导致了其创作中深层反思的匮乏。以知识分子在政治暴力下的惨痛经历来反思苦难、传达启蒙意愿的作品,就渐渐滑向对作为“人民代言人”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崇拜和对自我道德完善的刻意追求。同时,存在于主体想像世界中的“人民”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性,其面目模糊难辨,“人民”更多地是在一种“品质”和“立场”的意义上发挥其政治功能、道义功能或精神寄托功能。“人民”是作家基于自己的立场、情感而进行的民众想像,是作家再塑主体、重建自我认同的合法性依据。作家对“人民”、对自己的“人民代言人”身份、对“人民”一词所内在蕴涵的排斥性结构功能缺乏深刻的反思。 “新时期”的现代化思路深刻地影响了“改革小说”的“现代化”想像。“改革小说”文本明白无误地昭示着,是“现代化”连接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断裂”。作为一种现代性叙事,“改革小说”对历史的想像和叙述在双重意义上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制约。首先,是主流政治话语的限定。在这种历史讲述语法的制约下,“改革小说”的历史叙述总体上仍然是“新时期”政治话语的一种艺术折射。其次,它同样也受制于把“现代化”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而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而进行必要的反思和省察。“改革小说”中现代性话语对历史的“断裂”性叙述,与对现实的浪漫化处理相辅相成,其背后则是对历史上“社会主义文化/文学”遗产的改写式继承。这种群体性认同在“寻根小说”中发挥到了极致,并从此破解为“先锋小说”个体化的形式探索。 “寻根小说”既是启蒙理性的产物,也是反启蒙的。它转换了“伤痕”等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模式,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求深层的沟通,但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与现代相对立的二元结构,而是将这一结构以更加深隐的无意识形式存放于叙述底层。从“过去”、“历史”和“边缘”中寻根的举措,在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显示了“寻根小说”中传统与现代对立结构的存在,以及在地缘政治学意义上对“中国”在“世界”中边缘地位的焦虑。“根”是作为现代性的“他者话语”而产生的,是现代性既爱又恨的对象。“寻根小说”价值评判上眷恋与批判相兼容的游移和暧昧,是“五四”以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的接续,是其自我认同困境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现代性困境意识的艺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文学:作为自我认同的方式与载体——从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是人学”说起
  • 一 现代性语境与自我认同问题
  • 二 作为文学命题的自我认同:从“新时期”文学中的人学理论说起
  • 三 历史性与社会性:自我认同的内含维度
  • 四 有关文献综述与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人”的意蕴与艺术形态:“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叙事(上)——“伤痕小说”与“反思小说”的自我认同
  • 一 “启蒙”:在“五四”和“新时期”的不同文化语境中
  • 二 “个人”与“人民”:“新时期”初期小说启蒙叙事的内在缠绕
  • 第二章 “人”的意蕴与艺术形态:“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叙事(下)——“伤痕小说”与“反思小说”的自我认同
  • 一 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新时期”初期小说启蒙叙事的精神底色
  • 二 丰艳的人民言说与苍白的自我反思:“新时期”初期小说启蒙叙事困境之一
  • 三 追随或超越:知识者如何面对“人民”——“新时期”初期小说启蒙叙事困境之二
  • 第三章 断裂与接续:“现代化”的艺术形态及其意蕴——“改革小说”的自我认同
  • 一 想像现代化:作为历史与现实的联结物
  • 二 “历史”的镜像:在现代化的叙事视野中
  • 三 想像现实:现代性理念制约下的浪漫化叙述
  • 第四章 “传统”抑或“现代”:悖论中的选择——“寻根小说”的自我认同
  • 一 启蒙或其反叛:作为群体性叙事的“寻根小说”
  • 二 “根”的寓言:作为现代性装置的透视物
  • 三 批判或眷恋:现代性与反现代性的纠缠
  • 第五章 叙事转型中“人”的生成与存在形态——“先锋小说”的自我认同
  • 一 主体:激进的现代化与自我取消
  • 二 拆除深度与意义的重建:先锋小说叙述语言的意识形态性
  • 第六章 市场化语境中主体的位置与姿态——1990年代小说的自我认同
  • 一 陷落与飞翔:1990年代小说的“日常生活”叙事
  • 二 “自我”的镜像:19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
  • 第七章 破碎的自我镜像——1990年代小说的自我认同危机
  • 一 自我认同与认同危机:1980年代与1990年代的辩证
  • 二 新闻化·影像化·细节化:1990年代小说的经验主义色彩
  • 三 “结构”或“解构”:1990年代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
  • 结论 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朱熹敬畏伦理及其对现代性的补救价值[J]. 朱子学刊 2015(02)
    • [2].当现实走到启蒙的前面——超级现代性的哲学批评[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1)
    • [3].现代性拓殖与地方响应:少数民族盐业旅游社区的发展实践[J]. 经济地理 2020(04)
    • [4].晚期现代性个体认同的网络建构[J]. 新闻研究导刊 2020(07)
    • [5].重回现代性的发生期与建设“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0(01)
    • [6].农民现代性的“脱域”问题:成因与对策[J]. 农家参谋 2020(11)
    • [7].四十年来的中国文学艺术——“未完成的现代性”之悖论[J]. 文艺争鸣 2020(05)
    • [8].复合现代性:中国现代性范式及其政治秩序图景[J]. 文史哲 2020(03)
    • [9].现代性的哲学面孔[J]. 社会科学文摘 2020(05)
    • [10].现代性风险背景下的粉丝群体认同感建设[J]. 戏剧之家 2020(18)
    • [11].“阿喀琉斯之踵”:70后作家的现代性书写[J]. 南方文坛 2020(04)
    • [12].中国道路开启现代性文明的新形态[J]. 江海学刊 2020(03)
    • [1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一元现代性的超越[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5)
    • [14].藤本壮介“弱建筑”的现代性与反现代性浅析[J]. 居舍 2019(04)
    • [15].现代性困境视域下研究生党建工作的“三维”突破[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8(01)
    • [16].实体书店空间的现代性重构[J]. 山西建筑 2018(20)
    • [17].西方现代绘画特征浅析[J]. 艺术教育 2018(17)
    • [18].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管见[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08)
    • [19].肖邦钢琴作品的现代性表达[J]. 北方音乐 2017(02)
    • [20].现代性的本质、矛盾及其时空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2)
    • [21].《北京折叠》——现代性分配艺术的批判[J]. 创作与评论 2016(24)
    • [22].城市住宅、空间与现代性[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23].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探析[J]. 知与行 2017(07)
    • [24].现代性不是泯灭自身的传统——孙向晨教授访谈[J]. 学术月刊 2017(04)
    • [25].金瓯小说与现代性[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26].慢下来——慢速的现代性[J]. 上海艺术评论 2017(01)
    • [27].多元现代性的出场路径及其理论意义[J]. 学理论 2017(04)
    • [28].另类现代性的探索:从马克思到毛泽东[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17(04)
    • [29].关于文学的现代性[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7(03)
    • [30].勘误[J]. 视听 2017(09)

    标签:;  ;  ;  ;  ;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