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公共政策是政府行政机关为履行政府职能、解决公共问题(包括政府内部管理问题)而依法制定的对政策对象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而公共政策的执行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与价值的关键环节。20世纪60年代末的政策执行实践曾叫人们大为失望,以普勒斯曼和威尔达夫斯基的《执行》一书问世为标志,全世界随之兴起了针对政策执行的研究运动,并有学者相继提出改进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原则与方法,例如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麦克拉夫林的互动理论模型、尤金巴德克的博弈模式以及萨巴蒂尔和马泽曼尼安提出的综合模式。公共政策的执行,是一个政策本身、外在环境、执行机构与目标群体不断互动的过程,在这个环环相扣相互影响的过程里,需要尽量避免单个因素以及相互间互动而产生的消极影响,以实现政策原初目的的达到以及政策价值的最优化。扶贫政策作为整个公共政策中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在执行中同样无法避免这四种因素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本文采取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以上四种因素在实践中的消极影响与表现,围绕宁城县在具体政策执行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扶贫执行中普遍存在的普适性问题在宁城县的具体表现展开论述,分别将政策因素、环境因素、执行者因素以及目标群体因素具体分析,抓住各个小角度做为切入点,力图做到清晰、全面,试图通过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证调查,能够将调查与具体规范相结合,找到契合点,并将问题加以解决,以理论引导实证,以实证丰富理论。本文共由导论、四章内容及结语构成。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目的、相关研究动态以及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一章内容为基本理论介绍,追溯了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历史、当前扶贫政策的主要方向、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中分析影响因素的模型理论。在第二章,笔者将宁城县作为本文论述的案例正式引入论文当中。在引述了内蒙古具体的扶贫政策之后,笔者介绍了宁城县的基本情况、主要致贫因素、所能获得的扶贫资源,以及近年来具体实施上级扶贫政策后的具体成效。第三章的论述,围绕宁城县在具体政策执行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扶贫执行中普遍存在的普适性问题在宁城县的具体表现展开论述,分别将政策因素、环境因素、执行者因素以及目标群体因素具体分析,抓住切入点,力图做到清晰、全面。笔者根据第三章的分析论述,第四章的内容是在归纳演绎的基础上分别从三个角度综合出具体应对的方向,试图找出解决的措施,以便更好应对问题。文章的最后为整篇论文的结束语。在结束语里,笔者对全文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并对未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