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烛”和CANDLE的国俗语义。“烛”和CANDLE植根于民族古老历史文化的源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义项的发展记录了社会文化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轨迹,从中可见社会文化的发展给语言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发展的语言也透视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显示了词汇与文化的渊源,从而体现词汇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共变。本文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希图揭示两种民族文化中存在的差异性。本文首先讨论两者的本义,借以作为国俗语义引申的基础,继而以原型范畴理论、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论为依据展开对两者国俗语义义项的研究,包括其原型义项、引申义项、义项间的关系以及引申的方式。两者的对比不是在各义项之间进行点对点式的逐一剥离,而是根据实际研究出的引申路径进行路径间的串联和对比。因而本文的章节设置为:第一章是理论交待,包括国俗语义和理想化认知模式,将“烛”和CANDLE认为是多义词,从一词多义的角度建立其理论前提。第二章、第三章分别确立“烛”和CANDLE各引申义项并构建其引申网络,语料的选取来源于手头的语料库和数据库,涉及内容包括文学作品、古代典籍、民俗习惯、规章制度等等。第四章是对比两者的原型义项,“烛”具有双原型的特点,对比集中在两者原型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方面,“烛”原型的产生深受原始部族聚居氛围影响,CANDLE原型的产生则与基督思想密切相关。第五章、第六章按照不同的引中路径进行分别对比,将意义相近的义项置于引中路径背景下逐一探讨。第七章在宏观上对比以作结,认为“烛”的国俗语义引申是通过转喻的方式体现了儒家关于礼仪秩序方面的思想,而CANDLE的国俗语义引申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体现了基督教一神论的精神。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目录引言0.1 选题理由0.2 "烛"的研究概况0.3 本文的研究角度第一章 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语言学解释1.1 范畴原型理论与多义词1.2 "烛"/CANDLE国俗语义的研究前提1.2.1 前提条件1.2.2 义项与文化制约1.2.3 文化义项划分的可行性1.2.4 国俗语义的引入1.3 国俗语义义项的划分第二章 "烛"国俗语义的义项引申2.1 "烛"的本义2.2 "烛"的引申义项2.2.1 礼仪秩序2.2.2 神性光辉2.2.3 帝王之光2.2.4 奉献精神2.2.5 欢乐喜庆2.2.6 新婚燕尔2.2.7 孤寂冷清2.2.8 怀人感伤2.2.9 离愁别恨2.2.10 飘摇动荡2.2.11 时光流逝2.2.12 终结灭亡2.2.13 不知好歹2.3 "烛"国俗语义的引申网络第三章 CANDLE国俗语义的义项引申3.1 CANDLE的本义3.2 CANDLE的引申义项3.2.1 上帝之光3.2.2 个人能力3.2.3 个人奉献3.2.4 主的关爱3.2.5 耶稣复活3.2.6 纪念亲友3.2.7 孤独沉默3.2.8 度量时间3.2.9 生命逝去3.2.10 神圣纯洁3.2.11 鸡毛蒜毛3.3 CANDLE国俗语义的引申网络第四章 "烛"与CANDLE原型义项对比4.1 "烛"的原型与CANDLE的原型对比4.1.1 "烛"原型义项的确立4.1.2 "烛"双原型与CANDLE单原型4.2 "礼仪秩序"与"上帝之光"4.2.1 秩序性与普世性4.2.2 统一性与至高性4.2.3 自然性与创造性第五章 "烛"与CANDLE词义引申路径对比(一)5.1 "帝王之光"、"上帝之光"及其引中5.1.1 神权与王权5.1.2 奉献精神5.2 关于婚姻的理解第六章 "烛"与CANDLE词义引申路径对比(二)6.1 "孤寂冷清"、"主的关爱"及其引申6.1.1 "孤寂冷清"及其引申6.1.2 "上帝之光"及其引申6.1.3 孤独、怀人意识对比6.2 时光与生命6.2.1 "时光流逝"与"度量时间"6.2.2 "终结灭亡"与"生命逝去"第七章 "烛"与CANDLE跨语言对比7.1 引申方式对比7.1.1 引申特点7.1.2 工作机制7.1.3 产生心理7.2 思维方式对比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中子平衡研究增殖燃料实现CANDLE模式的最优配置[J]. 核技术 2016(06)
标签:范畴原型理论论文; 国俗语义论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