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北干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众,水资源感知,节水意向,交互效应
西北干旱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1](2019)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缺水已成为困扰干旱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理解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对缓解干旱区水资源危机和制定科学有效的节水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了微观视角下公众节水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的公众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公众节水意向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较为强烈,超过80%的公众已感知到水资源量有所减少,而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和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感知则相对较弱。②叁大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存在差异,其中石羊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显着高于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③叁大流域公众的节水意向普遍较弱,仅有约10%的公众表现出强烈的节水意向。④公众的节水意向除了受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必要性认知等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受访者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因子与水资源紧缺度感知、水资源变化影响感知等因子和节水政策满意度、跨流域调水必要性认知、水价政策满意度等因子间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大节水、用水政策宣传力度,普及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相关知识,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继续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科学分配和合理规划内陆河上、中、下游水资源配额及"叁生"用水比例等措施来激发公众节水意向,从而实现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柏庆顺,颜鹏程,蔡迪花,金红梅,封国林[2](2019)在《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227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为干旱指标,研究不同强度(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干旱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频次在1980年代前后呈现由多到少的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前干旱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西部,转折之后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2)轻旱和中旱频次显着高于重旱和特旱,其中轻旱和中旱在1980年之后呈现反位相变化;(3)不同强度干旱频次的空间差异明显,轻旱和中旱主要在新疆东部、青海南部等地区,重旱主要在西北地区西部,特旱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金红梅,乔梁,颜鹏程,张伟,高士禹[3](2019)在《基于近似熵的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非线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角度出发,基于经验正交函数和近似熵方法,采用SPEI干旱指数,探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非线性特征。结果表明:(1)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SPEI的EOF第一模态空间分布呈"全区一致"型,第二模态空间分布呈"东正西负"型,结合第二模态时间系数,说明西北地区西部较年代际转折之前变得湿润,而东部较年代际转折之前有变干趋势,转折点约在1980年,且干旱存在2~3 a的周期特征;(2)中国西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转折后的干旱复杂度整体比转折前有所增大,可预测性降低,秋、冬季的复杂度大于春、夏季,其中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李建苗[4](2019)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柠条营造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干旱、半干旱等地区,尤其是立地条件恶劣的"叁北"地区,通过大面积营造柠条林,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土地退化、沙化,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而且能快速扩大灌木林地面积,加快沙区、荒山荒坡等立地条件差区域的绿化进程。加强柠条林分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确保林木健康生长的同时,可以为后期的林分质量的提升与改良打下基础,保证国土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马振华,李才文[5](2019)在《西北干旱地区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18年西北监测区人工造林综合核查结果,对西北干旱区2008—2012年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率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了西北干旱区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率主要特点,并从干旱等自然灾害、适宜造林地、幼树生长状况、后续管理、林分结构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区域内影响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提高中央投资标准,加强造林后续管理,科学合理布局造林,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封则封等建议。(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4期)
韩玉祯[6](2019)在《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枣树树形改造关键技术集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西半干旱地区是辽宁省枣树的主产区,由于传统的枣树树形为自然圆头形,因树体结构不良,致使枣树产量低,品质差,本文经过调查分析,对枣树的树形进行了系统的改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期刊2019年10期)
赵梦圆,王建龙,苏选军,仝贺,王明宇[7](2019)在《西北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途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西北黄土地区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以西北某城市新区为例,探讨了在西北干旱地区且存在大面积土地填挖方条件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针对土壤地质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指标,并借助Mike Urban数学模型评估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以期为我国西北地区及填挖方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刘志勇,尹茂科[8](2019)在《苦咸地下水淡化设备在西北干旱地区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公路工程施工中,水资源是影响工程进度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工程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以及耐久性。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特别是沙漠地区可利用的地表水更为匮乏,地下水成为工程用水的主要来源。大多数地下水含盐量较高,不能直接使用。本文以国道216线马依喀腊至克孜勒克日什公路工程项目地下水淡化施工为例,介绍了淡化设备的选型、工作原理、成本分析和统计情况。结果表明,在西北缺水地区,使用该工艺净化处理苦咸地下水,可以满足施工需求并节省成本。(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期刊2019年12期)
吴平[9](2019)在《西北干旱地区林木资源管护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森林覆盖率由40年前的12%提高到了22.96%,森林蓄积量增加了85亿立方米。西北干旱地区由于降雨量小,植被自然演替进程缓慢,需要人工造林和管护。本文就西北干旱地区林木管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加强林木资源保护的建议,以推进该区域林木植被恢复和建设。(本文来源于《发展》期刊2019年06期)
杨晓敏[10](2019)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戈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以张掖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国防、粮食、生态、能源、矿产等的战略区域,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及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这一区域的节水戈壁农业,特别是以膜下滴灌为代表的现代节水农业不仅节约有限的水资源,扩大了绿洲面积,促进了农业的生产,而且增加了植被覆盖,改善了生态环境。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是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绿色有机高效戈壁农业具有现实可能和明显经济、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9年06期)
西北干旱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1962—2017年中国西北地区227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以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为干旱指标,研究不同强度(轻旱、中旱、重旱、特旱)干旱频次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6 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频次在1980年代前后呈现由多到少的年代际转折,转折之前干旱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西部,转折之后主要发生在西北地区东部;(2)轻旱和中旱频次显着高于重旱和特旱,其中轻旱和中旱在1980年之后呈现反位相变化;(3)不同强度干旱频次的空间差异明显,轻旱和中旱主要在新疆东部、青海南部等地区,重旱主要在西北地区西部,特旱主要在西北地区东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北干旱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2].柏庆顺,颜鹏程,蔡迪花,金红梅,封国林.近56a中国西北地区不同强度干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J].干旱气象.2019
[3].金红梅,乔梁,颜鹏程,张伟,高士禹.基于近似熵的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的非线性特征[J].干旱气象.2019
[4].李建苗.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柠条营造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
[5].马振华,李才文.西北干旱地区人工造林保存和成林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9
[6].韩玉祯.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枣树树形改造关键技术集成[J].现代农业.2019
[7].赵梦圆,王建龙,苏选军,仝贺,王明宇.西北干旱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途径探讨[J].环境工程.2019
[8].刘志勇,尹茂科.苦咸地下水淡化设备在西北干旱地区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中国公路.2019
[9].吴平.西北干旱地区林木资源管护问题初探[J].发展.2019
[10].杨晓敏.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戈壁农业的实践与思考——以张掖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