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基因筛选和分析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整形外科学
作者: 胡振富
导师: 高建华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基因芯片,基因差异表达,文献挖掘
文献来源: 第一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一、研究目的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性瘢痕,是创伤过度愈合的结果。虽然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异常瘢痕的发生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寻找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相关特异性基因已显得十分迫切。以往只能对单基因或少许基因进行检测和分析,资料零碎而不系统,加之受传统生物学技术的限制,不能全面反映各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和实时检测。寻找一种系统、快速、方便、准确且高产出的基因分析方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以基因序列为分析对象的基因芯片技术以其高通量、简便、缩微、多参数、集约化、平行化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基因表达分析的最有力工具。因此,本研究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的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筛选出各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建立和研究病理性瘢痕的差异基因表达谱。以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检测,验证芯片结果。应用文献轮廓的数据挖掘技术对差异表达基因行聚类分析研究,从而全面了解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相关的基因,验证并深化对单个基因的研究成果,发现新的相关基因,有望通过筛选和分析,找到特异性的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为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研究的进一步突破及瘢痕过度增生的防治提供有力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 1.应用表达谱芯片检测病理性瘢痕组织基因表达变化情况 实验分三组,增生性瘢痕组3例,瘢痕疙瘩组3例,正常皮肤组10例,其中正常皮肤组为多个正常组织样本混合而成的正常对照组,作为增生性瘢痕组和瘢痕疙瘩组的共同参照物。术中留取新鲜组织标本,液氮冻存。含有8,064个人类靶基因的基因表达谱芯片由深圳微芯生物公司提供。按Trizol一步法提取样品组织总RNA,经质量检测后,将各组的RNA样品等量混合,进行反转录荧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基因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二章 应用文献轮廓挖掘技术分析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版权使用授权说明
发布时间: 2006-01-06
参考文献
- [1].病理性瘢痕中活性氧水平升高机制及其意义研究[D]. 李伟人.四川大学2006
- [2].HGF基因治疗和预防病理性瘢痕的实验研究及相关机制探讨[D]. 李金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
- [3].RNAi技术沉默HSP47表达对病理性瘢痕胶原代谢影响的体内研究[D]. 金培生.四川大学2007
- [4].病理性瘢痕α1(Ⅰ)原胶原基因转录调控的实验研究[D]. 万伟东.第二军医大学2001
- [5].病理性瘢痕的射频消融治疗及基于基因表达谱的药物筛选实验研究[D]. 黄丽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
- [6].IGF、VEGF、Decorin和Versican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意义[D]. 袁瑞红.昆明医学院2010
- [7].角质形成细胞源性蛋白因子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研究[D]. 张曦.第四军医大学2008
- [8].小干扰RNA抑制CyclinD1表达诱导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凋亡的研究[D]. 梁大宁.南方医科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瘢痕疙瘩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差异表达及调控机制的研究[D]. 夏炜.第四军医大学2008
- [2].增生性瘢痕的基因芯片分析及意义[D]. 王珍祥.第三军医大学2002
- [3].瘢痕疙瘩p53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D]. 刘旺.第二军医大学2003
- [4].人参皂甙-Rg3对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D]. 赵自然.吉林大学2004
- [5].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相关基因P311功能的初步研究[D]. 马兵.第三军医大学2005
- [6].热休克蛋白47在病理性瘢痕生成中的作用机制的探讨[D]. 陈俊杰.四川大学2005
- [7].瘢痕疙瘩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标志蛋白的分析[D]. 罗勇.第一军医大学2005
- [8].端粒酶在瘢痕疙瘩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D]. 黄勇.第二军医大学2006
- [9].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受体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研究[D]. 陈晓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
- [10].增生性瘢痕中P物质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陈亮.第三军医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