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毛角角藻生长的因素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影响毛角角藻生长的因素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一、影响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因素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郁彬琦[1](2021)在《提升微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微藻作为生物质能源生产物种中的佼佼者,具有种类丰富、生长繁殖快、固碳能力强、抗逆境能力强等优势,生产的脂质经过简单加工,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提高微藻将光能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提高其脂质生产能力,脂质生产能力由生物量和脂质含量两个部分决定,单位培养体系中的两者乘积提升,才能得到一个切实有效的高脂质生产能力。本文通过探寻适宜的微藻培养方式,尝试从生物量和脂质含量两个方面,提高脂质生产能力,并且同时关注其他副产物的变化,如蛋白质、总糖、色素等。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培养基组分出发,利用正交试验,研究氮磷供给水平和盐度对杜氏盐藻物质生产能力的影响,发现磷源浓度对所有物质生产能力影响不显着,而培养基的盐度和氮源浓度对部分物质生产能力影响显着。改变这三种条件均未显着提高脂质生产能力,但对其他副产物的合成有一定促进作用。氮源充足有利于蛋白质生产;低盐度(20‰)有利于蛋白质和总糖生产;中等浓度的氮源(NaNO3 18.75mg·L-1)和高盐(60 ‰)有利于藻粉干重产出。作为饲料添加成分的高蛋白杜氏盐藻,可采取高盐、高氮培养。如考虑综合利用,对各条件合理组合,也可提高培养效益。2.为了快速检测经过处理的微藻脂质生产能力是否得到有效提高,研究了藻液尼罗红染色后的荧光强度与藻细胞中脂质含量的关系,试图找到合适的关系方程,从而通过荧光值定量检测藻液脂质含量。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微藻的关系方程不尽相同,淡水普通小球藻为y=69.206x+1624.2,微绿球藻为y=209.76x+1396.5。当微藻细胞越小,如微绿球藻,染色越充分,对荧光检测的遮挡效果越弱,得到的关系方程越接近三油酸甘油酯标准品的关系方程y=224.05x-531.75。因此,建议针对不同微藻通过实验得出各自的关系方程,并且将藻液密度控制在较低范围内,能有效提高根据尼罗红荧光推算脂质含量的准确度。3.光照条件是影响微藻生长和生物合成的重要因素。本论文采用定制红(峰值波长为660 nm)、蓝(峰值波长为455 nm)组合光谱培养微藻。在利用24孔板培养6种微藻(纤细角毛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淡水普通小球藻、淡水蛋白核小球藻)的实验中,发现单色蓝光有利于纤细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的脂质积累,分别比对照白光提高了 75%和55%的荧光强度。但是单色蓝光不利于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单色光或者定制红蓝组合光谱中仅6R1B与白光生长情况相似。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新月菱形藻、海水小球藻、淡水普通小球藻、淡水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影响不显着,红蓝比较高时有利于该四种藻的脂质积累,定制红蓝组合光谱6R1B培养下的藻液,比对照白光分别提高了 39%、35%、74%、25%的荧光强度。4.探寻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杜氏盐藻生长和生物成分生产的影响。单色蓝光对盐藻的生长没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提高了细胞中脂质和蛋白质的含量,比对照白光分别提高了 35%和17%。与其他单色处理相比,对照白光培养下的盐藻产生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和产量均最高。有趣的是,使用不同比例的单色红光和蓝光时,不仅对杜氏盐藻生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且对细胞的脂质含量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导致了更高的脂质产量。这一结果不同于关于单一提高生物量或细胞脂质含量的研究报告。单色红光与蓝光的最佳配比为4:3(红光与蓝光之比为4:3),与对照白光相比,脂质生产能力提高了 35.33%。说明,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可以同时提高盐藻的生物量和细胞脂质含量,对于生物质能源生产具有重要意义。5.探寻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微绿球藻生长和生物成分生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较高比例的红光促进了色素和碳水化合物的生产,但降低了生物量和脂肪的产量。单色蓝光比红光和白光更有利于油脂的产生,单色蓝光比对照白光的脂质生产能力高了17%。定制红蓝组合光谱4:3或5:2的比例组合,培养微绿球藻,其蛋白质生产能力最高。微绿球藻生产的脂质中,鉴定出的7种脂肪酸,其中C16:0、C18:0和C18:3(n-3)的含量随红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而C18:2(n-9)、C16:2(n-6)和C20:0的含量则受到蓝光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定制红蓝光形成的组合光谱,是针对不同生物成分的大规模栽培的一种很有前途的辐照策略。

娄亚迪[2](2020)在《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的赤潮灾害日益突出,给海洋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基于现状,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治理赤潮,本研究在实验室培养赤潮藻类,首次尝试模拟赤潮发生时无机碳源限制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探究赤潮发生的机理。本研究以赤潮藻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和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作为实验藻种,其中硅藻3种、甲藻1种和着色鞭毛藻1种。实验在无机碳源充足(开放培养)与限制(密闭培养)的环境下分别培养赤潮藻种,CO2是本研究赤潮藻利用的唯一碳源。实验同时又设置正常组、缺氮组和缺磷组3组营养条件进行赤潮藻培养。本研究测定赤潮藻的细胞数量、叶绿素浓度、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脂肪酸含量组成以及单分子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并对赤潮藻培养液的5种营养盐浓度、碳酸盐体系浓度、pH及盐度等指标进行测定,探究无机碳源及营养条件对赤潮藻生长状况的影响。相同营养条件培养下,开放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细胞数量高于密闭培养的细胞数量,同时缺氮组的细胞数量是3组实验组中最低的。密闭培养赤潮藻培养液的pH明显高于开放培养的培养液pH,并且密闭培养的培养液pH变化程度可以达到2个pH单位以上,其变化程度远远大于开放培养的培养液pH变化程度。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赤潮藻周围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逐渐下降,CO32-浓度逐渐上升,尤其是密闭培养,导致培养液pH急剧上升。密闭培养的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c浓度低于开放培养赤潮藻的叶绿素浓度,并且缺氮组的赤潮藻叶绿素a和叶绿素c浓度最低。由于无机碳源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氮元素是构成叶绿素分子基本元素之一,叶绿素浓度降低说明无机碳源和氮源的缺乏明显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3C值明显高于开放培养3种赤潮藻的δ13C值。说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赤潮藻周围可利用的无机碳浓度逐渐下降,赤潮藻对13C的吸收增加,δ13C值逐渐升高。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中肋骨条藻和赤潮异弯藻的δ15N值随着时间逐渐升高,并且缺氮组的δ15N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缺磷组的δ15N值。说明氮元素的缺乏迫使赤潮藻增加对15N的吸收,造成δ15N值逐渐升高。本研究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和中肋骨条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6:0、16:1n-7、20:5n-3和22:6n-3。塔玛亚历山大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6:0、18:1n-9和22:6n-3。赤潮异弯藻检测出的主要脂肪酸有脂肪酸12:0、16:0、16:1n-7和22:6n-3。相同营养条件下,开放培养和密闭培养的赤潮藻脂肪酸组成不同。开放培养新月菱形藻脂肪酸δ13CFAs值于第4天附近出现峰值;开放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δ13CFAs值于第6天附近出现最低值。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纤细角毛藻和赤潮异弯藻脂肪酸δ13CFAs值在指数生长期急剧抬升,δ13CFAs值出现峰值。密闭培养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δ13CFAs值出现最低值,这可能与塔玛亚历山大藻含有酶的类型不同有关。密闭培养新月菱形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和赤潮异弯藻的脂肪酸δ13CFAs值明显高于开放培养的脂肪酸δ13CFAs值。说明碳源限制时,赤潮藻细胞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源较少,藻细胞对13C的吸收逐渐增加,并参与到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本研究的创新性成果:(1)无机碳源限制环境培养的赤潮藻种的全样δ13C以及δ13CFAs值相对于无机碳源充足培养的更偏正,并且δ13C以及δ13CFAs值在指数生长期急剧升高,并出现峰值。(2)赤潮藻脂肪酸△13CFAs值比全样△13C值的变化程度更明显、更灵敏,脂肪酸δ13CFAs对无机碳源的响应更敏感、更迅速。赤潮藻脂肪酸δ13CFAs值迅速升高预示着周围环境水体中可利用的无机碳源浓度下降,赤潮藻密度增加,有爆发赤潮的可能。(3)赤潮藻脂肪酸δ13CFAs峰值的出现时间可能会早于细胞数量峰值出现时间,以此时间差可以对赤潮的发生进行预测。

邱楚雯,王韩信[3](2018)在《饵料藻类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单细胞藻作为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活体饵料,除了具有营养全面、摄食方便、容易消化等优点外,对水质也具有改良作用。文章从饵料藻类的种类、培养条件(水体环境、光照、培养基等)、应用前景3个层面概述了饵料藻类的研究进展,可为今后开展饵料藻类的培养以及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张娜,胡文峰,靳翠丽,李嘉梁,周晓见[4](2018)在《3种处理对纤细角毛藻生长及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文中指出纤细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是海水养殖育苗过程中重要的饵料生物,其生长速度和营养成分组成对育苗的效率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温度、盐度和超声波3种处理方式对纤细角毛藻生长、蛋白质和总脂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都显着影响纤细角毛藻的生长,540 min的超声波处理不影响纤细角毛藻的生长;纤细角毛藻生长的最适条件是温度为25℃,盐度为25;3种处理方式对纤细角毛藻的蛋白质和总脂占比都有显着影响,其中超声波处理影响最显着,短时间处理(5 min)能使蛋白质占比达到最高值,长时间处理(40 min)能使总脂占比达到最高值.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可以作为饵料微藻二段培养所采用条件的参考依据.

姚敬元[5](2017)在《溢油对微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文中提出为评价溢油对海洋浮游植物的影响,本文以特定化合物同位素分析技术(CSIA)为基础,以溶解分散于水体的燃料油组分(WAF)为毒性物质,单细胞海洋微藻作为实验受体,选取了易于GC分离的微藻脂肪酸分子为最终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含量油WAF胁迫下的微藻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FAs)变化情况,来判断亚致死情况下藻细胞受影响程度,同时提取合适的"脂肪酸-同位素"生物标志物。首先,优化提取微藻脂肪酸的预处理方法为判断新鲜微藻样品原位甲酯化法(e)和(f)是否适用于微藻δ13CFAs的分析,根据是否干燥、是否萃取、使用盐酸还是硫酸作为催化剂,共设计八种方法:(a)干燥微藻盐酸-甲醇原位甲酯化;(b)干燥微藻硫酸-甲醇原位甲酯化;(c)干燥样品、超声萃取粗脂、盐酸-甲醇转酯化;(d)干燥样品、超声萃取粗脂、硫酸-甲醇转酯化;(e)微藻脂盐酸-甲醇原位甲酯化;(f)微藻脂硫酸-甲醇原位甲酯化;(g)新鲜微藻、超声萃取粗脂、盐酸-甲醇转酯化;(h)新鲜微藻、超声萃取粗脂、硫酸.甲醇转酯"。通过δ13CFAs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方法(f)与其他七种方法存在显着性差异;而方法(e)与传统方法(粗脂提取、再甲酯化等)无显着性差异,适用于微藻δ13CFAs分析。其次,溢油对微藻δ13CFAs的浓度效应为评价不同含量油WAF对微藻δ13CFAs的影响,设计不同油WAF含量下、不同种类微藻的培养。总结δ13CFAs随着WAF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微藻中均存在一些脂肪酸(大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呈现出"WAF含量-δ13CFA"的"剂量-效应"关系,δ13CFA随着油WAF含量的规律性变化基本上符合Calabrese(2002)提出的"双相剂量效应关系",即低浓度刺激、高浓度抑制。不同微藻的"脂肪酸-同位素"标志物不同,δ13C16:1和δ13C18:4适用于标志湛江等鞭金藻,δ13C16:1适用于标志小新月菱形藻,δ13C20:5、δ13C16:4适用于标志青岛大扁藻。最后,溢油对微藻δ13CFAs的时间效应为评价油WAF对微藻δ13CFAs的长期影响,设计在不同油WAF含量下、不同种类微藻(湛江等鞭金藻、小新月菱形藻、青岛大扁藻和纤细角毛藻)培养,不同时间点跟踪取样并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油WAF使微藻的δ13CFAs出现短期上升、长期下降"的普遍规律,并且δ13CFAs变化较含量变化更为灵敏。在低含量油WAF胁迫下,提出细胞受损程度评价方法:指数期,δ13CFA随着油WAF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前期受到刺激越强,后期的细胞损害程度越大,δ13C18:1适用于标志纤细角毛藻;相对生长下降期,通过藻细胞密度和δ13CFA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对藻细胞受损程度进行评价,斜率越低表明细胞受损程度越大;通过细胞内不同脂级间的分馏程度进行评价,分馏程度越大表明细胞受损程度越大。

宋明明[6](2016)在《高产油脂能源微藻筛选及其脱氮除磷与油脂积累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藻以其生长周期短、光合作用强、不占用农业耕地等优点被视为新型生物柴油的首选原料。然而产油效率低和生产成本高是制约微藻生物柴油大规模生产的关键问题。同时随着日益提高的环境要求,污水处理中的氮磷去除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已成为重要目标。利用污水培养微藻则可节省90%水资源和94%的氮源。同时在水资源方面可节省25%能量投入。微藻培养与污水处理的耦合,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净化环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积极的环保意义。因此,本课题以高产油率和低成本为立足点,从利用藻类处理污水的源头入手,筛选油脂含量高、具有生产优良生物柴油品质能力的优势能源微藻,研究环境因素对其脱氮除磷性能和产油特性的影响,探索高产油脂能源微藻高效脂类积累,同时实现高效脱氮除磷的环境条件;揭示高产油脂能源微藻生长速率与氮磷去除效果和脂类物质积累之间的关系,阐明其在脱氮除磷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机制。以期实现高产油脂微藻污水治理和生物柴油生产的统一。本文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评价了10株潜力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潜力。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rnutum)由于拥有最高的油脂含量(61.43±0.95%)、最高的油脂产率(26.75 mg·L-1·d-1)、高C16-C18含量(74.50%)、高C16:1含量(22.34%)、高十六烷值(55.10)、低碘值(99.2 g12/100g)和相对较低的冷凝点(4.47℃),被最终选为优势能源藻株。为进一步评价微藻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潜力,本研究将黏度、密度、十六烷值、浊点、碘值及热值这六个性质引入评定指标中,介绍一种依据脂肪酸组成快速评价微藻生物柴油性质的方法。从而可以轻易实现不同藻种的产油能力的比较,为最优藻种的选择和培养方法的优化提供依据。为保证优良的生物柴油性质,脂肪酸不饱和度范围应在0.2-1.4。(2)曝气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和产油有很重要的调控作用。考察三角褐指藻在7个不同气液比0、0.1、0.5、1、1.5、2、2.5 vvm下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生长、产油和油脂生产的最优气液比是1.5 vvm,其比生长速率、生物量产率,脂肪酸甲酯含量和油脂产率分别为0.5 d-1、227.09mg·L-1·d-1、0.24% (DW)、48.48mg·L-1·d-1,优良的脂肪酸组分C16-C18脂肪酸含量为92.9%。气液比和比生长速率、油脂含量、脂肪酸甲酯含量的线性关系良好。此外,CO32-/HCO3-比例也对脂肪酸组份的合成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C16:1组分。另外,通过考察15℃,20℃,25℃及这三个温度之间每隔四小时的交替温度15-20℃,20-25℃,15-25℃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研究了三角褐指藻在户外培养中的抗逆性。20℃为三角褐指藻生长和产油的最适温度,在20℃获得最高的生物量产率(98.64 mg-L·d-1)、油脂产率(24.66 mg·L-1·d-1)和脂肪酸甲酯产率(5.19 mg-g-1 DW)。温度交替波动对生物量影响不大,却不利于油脂的积累。三个温度交替时的油脂产率为20℃时的1/2,在恒温下,25℃更有利于油脂的积累。在三角褐指藻的光暗周期(Light:Dark=12h:12h)培养中,以全光照恒温20℃培养为对照,考察三组光暗培养下暗周期温度变化(Light 20℃:Dark 20℃),(Light 20℃:Dark 15℃), (Light 20℃:Dark 10℃)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产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暗周期下低温有利于降低藻细胞生物量损失,且利于油脂积累。最佳生长和产油的光暗周期温度为Light 20℃:Dark10℃,获得平均生物产率58.52 mg·L-1·d-1,比光暗周期温度Light 20℃:Dark 20℃和全光照对照组提高了约1.6倍;藻细胞油脂含量在Light 20℃:Dark10℃下达到26.13%,平均油脂产率为15.29 mg·L-1·d-1,分别比Light 20℃:Dark 20℃和全光照对照组提高了约2.25和2.51倍。三角褐指藻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8.8-9.4,稳定末期的pH为9.6。(3)在山东省济南市泉城公园受污染湖泊中分离获得6株备选藻株。考察了这6株备选藻株的生长、油脂积累及脂肪酸组分情况,对这6株藻株产油潜力进行综合评价。两株藻株SDEC-6和SDEC-8由于具备高油脂含量、高油脂产率、高生物柴油产量和优良生物柴油性质被选为优势能源藻株。其中SDEC-6获得最高的油脂含量37.6%,SDEC-8获得最高的油脂产率13.52 mg·L-1·d-1, SDEC-6和SDEC-8获得最高的脂肪酸甲酯产率分别为11.7 mg·g-1 DW和9.55 mg·g-1 DW。通过透射显微观察、16SrRNA和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U318705和KF999643),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发育学分析,对获得的两株优势能源微藻(SDEC-6和SDEC-8)进行种属鉴定。SDEC-6命名为Cyanobium parvum SDEC-6; SDEC-8命名为Scenedesmus quadricauda SDEC-8.2株优势能源藻株已被保存到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存编号分别为CCTCC NO:M2015769和CCTCC NO:M2014448。(4)根据典型城市生活污水中氮磷浓度配制三个不同氮磷浓度的废水,考察优势能源藻株C. parvum SDEC-6和S. quadricauda SDEC-8在不同氮磷浓度中的生长特性、脱氮除磷能力及油脂积累特性。结果表明:C. parvum SDEC-6和S. quadricauda SDEC-8可适应不同浓度氮磷废水并呈现出很好的产油和脱氮除磷性能。C. parvum SDEC-6在中浓度氮磷浓度废水b (TN:40 mg·L-1, TP:8 mg·L-1)中油脂含量可达到约30%,但在高浓度氮磷废水c (TN:85 mg·L-1, TP:15mg·L-1)中油脂产量最大,并获得最高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生物量浓度和最高的脂肪酸甲酯产量。和其他蓝藻和绿藻相比,C. parvum SDEC-6显示出了更好的氮磷去除和产油优势,第5天时它达到最高的氮磷去除率和较高的油脂积累率,在中浓度废水b (TN:40 mg·L-1,TP:8 mg·L-1)中,氮磷去除率已分别达到84.76%和65.09%,油脂含量达到28.04%,此时油脂产率超过文献报道蓝藻的10倍以上。因此,C. parvum SDEC-6由于具备高氮磷去除速率、低培养时间和高产油率的特点,适合用来处理高氮磷浓度废水。S. quadricauda SDEC-8在三组不同氮磷浓度的人工污水中油脂产量波动不大,并能达到很高的生物量、油脂产率及高脱氮除磷率(第九天总氮去除率90%以上,总磷去除率60%-98%左右,在到达稳定期即第16天时,氮磷几乎完全去除)。在中浓度废水b (TN:40 mg·L-1, TP:8 mg·L-1)中,S. quadricauda SDEC-8获得最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35.35%)、最高脂肪酸甲酯含量(59.57±0.02 mg·g-1 DW)和最高的脂肪酸甲酯产量(17.53mg·L-1·d-1).经过S. quadricauda SDEC-8处理后,三组废水出水可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限值TN<15 mg·L-1,TP<0.5mg·L-1。在与其他报道相同的营养条件下,其脱氮除磷能力优于其他报道,产油能力也远优于其他藻种。因此,结合栅藻SDEC-8产油率高、产油质量高且可完全去除氮磷的特性,可用栅藻进行生活污水二级出水的深度处理。(5)根据优势藻株的不同特性,本研究利用校园污水来培养优势能源藻株C. parvum SDEC-6,并利用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来培养优势能源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研究了优势藻种在实际污水中氮磷去除和生长的动力学关系,建立了优势栅藻在二级出水中的生长和氮磷去除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一个栅藻在废水系统中更有效去除氮磷和生产油脂的方法。结果表明:C. parvum SDEC-6在校园污水中适应力强,迅速生长,油脂含量达到26.8%,与人工配制校园污水中微藻生长和油脂积累效果相当,总氮、氨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29.55%,41.17%,95.62%。其在校园污水中展现了更快的总磷去除率,第6天已实现90%以上去除。C. parvum SDEC-6在校园污水中饱和脂肪酸C16:0为69.10%,油酸(C18:1)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最佳成分之一,含量为21.85%。校园污水中剩余的TN, NH4+-N和TP浓度与藻生物质浓度之间呈明显的线性关系,C. parvum SDEC-6在校园生活污水中消耗的氮源主要以氨氮为主,磷的限制最终导致低的比生长速率,而导致微藻对氮磷吸收变低,最终导致总氮和氨氮的低去除率。在二级出水中投加微量NaAC有效促进了栅藻脂肪酸甲酯即生物柴油的积累,投加20 mg·L-1 NaAC到二级出水,所获得的生物量产率和脂肪酸甲酯产率分别为28.61 mg·L-1·d-1和34.34 mg·L-1·d-1,这比未添加NaAC组相比,分别提高1.2倍和3倍。NaAC的投加不仅提高了生物柴油产量,还大大优化了生物柴油性质。投加20 mg L-1 NaAC时,微藻获得最高饱和脂肪酸含量177 mg g-1,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1.5 mg g-1,比未添加NaAC废水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了3倍。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剩余的溶解性无机氮(DIN)和无机磷P04-P浓度与栅藻生物质浓度之间呈明显的指数关系。栅藻对磷有快速的吸附作用,而后利用细胞表面的磷支持生长。栅藻在二级出水中生物质浓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对硝态氮的利用。当氮磷质量比小于16时,比生长速率和氮磷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氨氮更有利于提高细胞生长速度,当氮磷质量比高于16时,磷限制是抑制栅藻细胞生长的主要因素。综合氮磷去除、微藻生物质积累、培养时间及经济成本等方面,在污水处理协同培养微藻的过程中,为实现最优生物量和超过90%的氮磷去除,通过模型提出在达到350 mg L-1的生物量时需保持每天12%的收获速率和8.33天的水力停留时间。

孙明辉[7](2015)在《筒柱藻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本实验以底栖硅藻筒柱藻(Cylindrotheca sp.)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一次性培养方式,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浓度、氮源和磷源、氮磷硅营养盐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及氮磷硅营养盐饥饿时间等影响因子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细胞密度、干重、叶绿素含量、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培养基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f/4和f/2处理组对筒柱藻的光合作用有限制作用,这2个处理组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光化学淬灭qP显着小于另4个处理组,而非光化学淬灭NPQ显着大于另4个处理组。到培养后期时,f/4和f/2处理组的最大光合作用效率Pm、光饱和曲线初始斜率α和半饱和光强Ik均显着较小。低浓度培养基(f/4和f/2)中的细胞密度、干重和叶绿素含量都显着较低,而总脂含量最高。表明低浓度培养基有利于筒柱藻的总脂积累,高浓度培养基有利于筒柱藻的生长繁殖。低浓度培养基(f/4和f/2)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都较高,而2f培养基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最高。2.用不同氮源对筒柱藻进行培养时,第1-4d,尿素组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最大,第7-9d,硝酸钠组的Fv/Fm最大;第3-9d,硝酸钠组的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和光化学淬灭qP最大,尿素组的Pm和qP在整个培养周期内部最小;第1~7d,硝酸钠组光饱和曲线的初始斜率α最大;第4-9d,硝酸钠组的半饱和光强Ik最大。硝酸钠组的最终细胞密度和干重都显着高于其它2个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氯化铵组最小,硝酸钠组和尿素组较高,但2组之间差异不显着。不同磷源对筒柱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长也有显着影响,第5-9d,磷酸二氢钠组的Fv/Fm最大,三磷酸腺苷二钠组的Fv/Fm最小;第3-9d,磷酸二氢钠组的qP和α值都显着高于其它2个处理组;第6-9d,磷酸二氢钠组的Pm和Ik值最大,三磷酸腺苷二钠组的Pm和Ik值最小。实验结束时,磷酸二氢钠组的最终细胞密度、干重和叶绿素含量都显着高于其它2个处理组。以尿素为氮源时,总脂含量最高;磷源对总脂含量没有显着影响。硝酸钠和尿素有利于SFA的积累,氯化铵有利于PUFA的积累。以磷酸二氢钠为磷源时,SFA和PUFA的含量较高。3.不同氮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0和0.11mmol/L处理组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f/Fm下降幅度最大,0.44和0.88mmol/L处理组的Fv/Fm值较高。1.76mmol/L处理组的光化学淬灭qP和最大光合作用效率Pm下降幅度最大。培养后期,0.44和0.88mmol/L处理组的光曲线初始斜率α较大,0和0.11mmol/L处理组的半饱和光强Ik较大。0.44和0.88mmol/L处理组的细胞密度较大,且差异不显着,0mmol/L处理组细胞密度最小。0mmol/L处理组干重最低,0.11~1.76mmol/L处理组较高,但差异不显着。叶绿素含量随氮浓度增大而上升。0.11mmol/L处理组的总脂含量最高,此后随氮浓度增加而降低。C16:1、SFA和MUFA含量随氮浓度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C20:4、C20:5和PUFA含量均随氮浓度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4.培养后期,不同磷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36.7和73.4μmol/L磷浓度处理组的Fv/Fm值较大;73.4μmol/L磷浓度处理组的qP值较大,0和4.58μmol/L处理组的NPQ显着增加;73.4μmol/L处理组的Pm、α和Ik值均较大。实验结束时,73.4μmol/L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大。9.18~73μmol/L处理组之间的干重较大,但无显着差异。36.7μmol/L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最大,0~18.35μmol/L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较低。9.18和18.35μmol/L磷浓度处理组的总脂含量较大,分别达到31.8%和31.4%。在36.7μmol/L处理组中,C16:0、C16:1、SFA和MUFA的含量较低,C20:4、C20:5和PUFA的含量较高。5.不同硅浓度对各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0-14.7μmol/L硅浓度范围内Fv/Fm值下降幅度较大,117.6μmol/L处理组的Fv/Fm值下降幅度最小。培养后期,7.35和14.7μmol/L处理组的Pm、α和Ik值较低。硅浓度对筒柱藻细胞密度有显着影响,细胞密度随硅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117.6μmol/L处理组最高,为8.18×106个mL-1。0~14.7μmol/L处理组的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均较低,117.6μmol/L处理组的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均较高。总脂含量随硅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C16:0、C16:1、SFA和MUFA的含量均随硅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而C20:4、C20:5和PUFA的含量随硅浓度的增大而增加。6.温度对筒柱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35℃条件下,Fv/Fm从0.68降到0.2。10℃处理组的光化学淬灭qP、Pm和Ik均较高,而在35℃处理组中较低。温度对细胞密度有显着影响,小于10℃和大于35℃条件下,筒柱藻无法生长。干重和叶绿素含量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值均在25℃处理组中。总脂含量随培养温度的升高也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和25℃处理组中达到最大,这2组之间无显着差异。C14:0和C16:1的含量随温度的上升整体呈降低趋势。C20:4和C20:5的含量随培养温度上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均在25℃处理组中达到最高。PUFA的含量在25℃条件下达到最大。7.光照强度对叶绿素荧光参数有显着影响,Fv/Fm随光照强度的增大整体呈降低趋势。从第4d开始,20μmol·m-2·s-1处理组的Pm值始终显着最大。20和50μmol·m-2·s-1处理组的Ik值随培养时间呈上升趋势,而90~210μmol·m-2·s-1处理组的Ik随培养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20μmol·m-2·s-1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低,50~70μmol·m-2·s-1范围内各组差异不显着,210μmol·m-2·s-1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大。210μmol·m-2·s-1处理组干重最大,50μmol·m-2·s-1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显着最大。总脂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逐渐降低。C14:0、C20:4、C20:5和PUFA的含量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逐渐降低;C16:0和C16:1的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均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130和170μmol·m-2·s-1处理组中达到最大。SFA和MUFA的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大整体呈上升趋势。8.随着氮、磷和硅营养盐饥饿时间的增加,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受显着影响,Fv/Fm、qP、Pm和Ik等参数显着下降,光合作用活性均降低。3种元素分别饥饿条件下,细胞密度和干重均随饥饿时间有较大增加。氮、硅营养盐单独饥饿条件下,叶绿素含量随饥饿时间先增大后降低,磷饥饿条件下叶绿素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氮饥饿条件下,总脂含量逐渐升高;磷硅饥饿条件下,总脂含量在饥饿第4d达到较高值,此后随饥饿时间增加无显着上升。氮饥饿条件下,C16:0、C16:1、SFA和MUFA的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逐渐上升。磷饥饿条件下,C16:0和SFA的含量随磷饥饿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硅饥饿条件下,C16:1、C18:1、C20:5、MUFA和PUFA的含量均随硅饥饿时间的增加而上升。根据上述各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研究各种生长条件对筒柱藻生长繁殖速度、总脂含量的积累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为筒柱藻的大规模高密度培养,及以其为原料开发生物柴油和提取多不饱和脂肪酸提供理论依据。

孟天[8](2015)在《温度和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和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培养的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球等鞭金藻,纤细角毛藻,牟氏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长变化,并且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实验技术(HPLC)定性定量分析其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积累的变化情况,为探索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的最适培养环境条件及获取高产岩藻黄素的环境控制条件提供充分的理论和实验依据,同时为筛选高产岩藻黄素藻种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和实验技术。其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细胞藻类生长的影响本实验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设置5个温度梯度(15、20、25、30、35℃)使用加倍的f/2培养基完成12天的培养周期,在周期内在第0、3、6、9、12天内使用血球计数板法对细胞数量进行计数统计,并在培养结束进行藻液离心进行冷冻干燥获得藻类干重值。实验结果表明,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逐渐增大,15、20、30、35℃组的藻细胞到第9天后密度不再增长,只有25℃组的细胞密度始终在增长,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2.365×106个/mL,各组最后达到的细胞密度范围在4.710×105-2.365×106个/mL。20℃和25℃的特定生长率最大,两者间无显着差异性(P>0.05)。35。C组特定生长率最小,为15.67%。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呈现逐渐增大趋势,在15、25、30、35℃组的细胞在第9天后数量不再增大,只有20℃组的藻细胞密度始终在增长,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2.682×106个/mL。各组最后达到的细胞密度范围在1.065-2.683×106个/mL之间。2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大,达到39.02%,显着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组(P<0.05)。35℃组的特定生长率出现最低值为13.10%。牟氏角毛藻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基本一直到第12天细胞密度都在增大,在第12天30℃组的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为2.294×106个/mL。至第12天达到细胞密度范围在4.403×105-2.294×106个/mL之间。15、25、30、35℃温度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值差异不显着(P>0.05),20℃组的值最低,值为3.69%。纤细角毛藻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基本在第6天细胞密度不再增长,只有20℃组在第9天后细胞密度出现不再增长,并在第12天达到最大值为2.222×106个/mL。SGR值也是在20℃组达到最大值为40.22%。三角褐指藻在15、20、25、30、35℃组的细胞密度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而30、35℃组的细胞密度随着培养时间并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并且35℃组在第12天细胞密度出现负增长。本实验结论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最适生长温度是20-25℃,球等鞭金藻最适生长温度是20℃,牟氏角毛藻最适温度是25-35℃,纤细角毛藻最适生长温度是20℃,三角褐指藻耐热性较差,最适生长温度是15℃。不同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微藻干重影响均不显着(P>0.05)。实验设计使用600mL培养液培养的5种海洋微藻,由于营养盐物质初始添加量都是一定的,因此其生物量干重的增加量保持稳定。2.光照强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的生长影响本实验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设置5个光照强度梯度(50、100、150、200、 250μmolm-2s-1)使用加倍的f/2培养基完成12天的培养周期,在周期内在第0、3、6、9、12天内使用血球计数板法对细胞数量进行计数统计,并在培养结束进行藻液离心进行冷冻干燥获得藻类干重值。本实验结果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在12天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其中150μmolm-2s-1组与200μmolm-2s-1组的细胞密度值最大,但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在第12天时各个光照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值范围在1.219-2.365×106个/mL之间。200μmolm-2s-1组的SGR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最大值达到24.20%。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在150μmolm-2s-1组与200μmolm-2s-1组的第12天的细胞密度较其他处理组高,二者间差异也不显着,达到1.867-1.881×106个/mL。各个光照强度处理组的细胞密度范围在1.219-2.253×106个/mL之间。200μmolm-2s-1与250μmolm-2s-1组的SGR值差异性不显着,均高于其他处理组。牟氏角毛藻在200μmolm-2s-1组到第12天时达到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均值为2.202×106个/mL。200μmolm-2s-1组的SGR值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SGR均值为27.73%。纤细角毛藻至第12天时,250μmolm-2s-1组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均值达到1.382×106个/mL。第12天5个光照强度处理组的密度范围在7.475×105-1.731×106个/mL之间。三角褐指藻在第12天200μmolm-2s-1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值最高,平均值达到2.202×106个/mL。三角褐指藻在50μmolm-2s-1、100μmolm-2s-1与200μmolm-2s-1组的SGR值明显高于其他光照处理组,三者之间差异不显着,平均值为17.64%-19.77%左右。本实验结论是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最适光照强度为200μmolm-2s-1,球等鞭金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150-200μmolm-2s-1,牟氏角毛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200μmolm-2s-1,三角褐指藻的最适光照强度是200μmolm-2s-1。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处理对5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干重量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实验设计使用600mL培养液培养的5种海洋微藻,由于营养盐物质添加量都是一定的,因此其生物量干重的增加量保持稳定。3.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本实验对5个温度梯度处理下(15、20、25、30、35℃)的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的4种色素(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进行浸提,使用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岩藻黄素、β-胡萝卜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与叶绿素-a一致,在15℃处理组中值最大,并且叶绿素-a与岩藻黄素的含量比值基本维持在3左右。球等鞭金藻的β-胡萝卜素与岩藻黄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也是与叶绿素-a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在15℃处理组中达到最大值。岩藻黄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范围在2.033-4.686mg/g之间。牟氏角毛藻的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以及叶黄素的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岩藻黄素的含量最大值出现在35℃组,变化范围在1.919-5.736mg/g之间。纤细角毛藻的四种色素含量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也是呈现一致的现象。岩藻黄素含量最大值出现在30℃组,值为4.573mg/g,约为叶绿素-a含量的3倍。岩藻黄素含量值的波动范围在2.070-4.573mg/g之间,其值始终较高。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四种色素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最高值均出现在30℃,其值分别为10.186mg/g、2.336mg/g、3.045mg/g、0.698mg/g。本实验结论是5种海洋单胞藻类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捕光色素(叶绿素-a、p-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是最适温度下含量均较高,光保护色素(叶黄素)的含量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等鞭金藻的叶绿素-a与岩藻黄素的比值随温度变化稳定在3左右,说明该比值可作为物种的分类依据。4.光照强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本实验对5个光照强度梯度处理下(50、100、150、200、250μmolm-2s-1)的5种海洋单胞藻类体内的4种色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叶黄素)进行浸提,使用液相色谱系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29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50μmolm-2s-1,其值为9.616mg/g。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00μmolm-2s-1,为3.146mg/g。叶绿素-a/岩藻黄素的值大约稳定在3左右,岩藻黄素含量最大值为3.462mg/g。球等鞭金藻四种色素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出现在100μmolm-2s-1处,变化范围在2.797-11.174mg/g之间。β-胡萝卜素的含量最高值为10.540mg/g,岩藻黄素最高值为3.860mg/g,变化范围在1.845-3.860mg/g之间。叶黄素的含量随光照强度变化波动的范围较小,范围为0.178-1.840mg/g。牟氏角毛藻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值在50μmolm-2s-1组为4.260mg/g,p-胡萝卜素最高值出现在200μmolm-2s-1组达到1.756mg/g,岩藻黄素在50μmolm-2s-1组达到最大值为2.232mg/g。叶黄素含量变化范围在0.129-1.276mg/g。纤细角毛藻的叶绿素-a最高值出现在50μmolm-2s-1组为4.245mg/g,p-胡萝卜素含量波动范围为0.119-0.325mg/g。岩藻黄素的含量最高值在50μmolm-2s-1组为2.434mg/g。叶黄素的最高值出现在250μmolm-2s-1组为1.277mg/g。三角褐指藻的叶绿素-a、岩藻黄素含量在低光照组含量均较高,高光照组出现含量降低,最大值分别为5.35 mg/g、2.75mg/g。β-胡萝卜素、叶黄素在三角褐指藻体内的含量较低,受光照强度的影响也较小。本实验结论是光照强度会影响光合作用,与海洋单胞藻类细胞内相关色素的合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个藻种的捕光色素(叶绿素-a、β-胡萝卜素、岩藻黄素)含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在低光照组含量较高,以促进光合作用,为生长供给足够的能量。光保护色素(叶黄素)含量在高光照组上升,以保护藻细胞免受高光破坏。

刘瑀,姚敬元,李颖,冯天姝[9](2015)在《溢油胁迫下海洋微藻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文中认为为了研究溢油对海洋生态系统中海洋微藻生长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在不同含量燃料油180号水溶性成分(WAF)胁迫下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燃料油WAF胁迫下,微藻生长过程中脂肪酸合成速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16∶1和18∶4的δ13C值与油浓度(WAF)成大致的线性关系,这说明燃料油的毒害作用不仅使海洋微藻类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受到影响,同时引起脂肪酸合成过程发生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因此,部分不饱和脂肪酸如16∶1等可作为溢油对海洋微藻类胁迫程度评价的生物标志物。

高秀芝[10](2014)在《富EPA海洋微藻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文中指出本研究于2012年4月~6月从浙江近海海域采用浮游植物网拖采,利用平板分离法和水滴分离法等分离海洋微藻。从中筛选出富EPA(二十碳五烯酸)的藻株,分别研究了生态因子(温度、光照、盐度)、营养盐因子(氮、磷、铁、硅)及不同生长时期对目标藻株的生长、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旨在优化目标藻株生产EPA和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培养条件,为大规模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分离出10株海洋微藻,从中筛选出5株易培养且生长快的藻株,分别为大龙骨藻(Tropidoneis maxima)、咖啡双眉藻(Amphora coffeaeformis)、曼氏骨条藻(Skeletonema.munzelii)SM-1、曼氏骨条藻SM-2、成对海链藻(Thalassiosirabinata)。利用MAV培养基对这5株海洋微藻进行单种培养,培养条件:水温17~25℃,盐度25,自然光照,不充气,并对生长速率、总脂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最终筛选出2株富EPA的藻株,分别是曼氏骨条藻SM-1(24.83%)和SM-2(27.74%)。在pH8.05、光暗比12h:12h、MAV培养基、不充气培养条件下,进行温度、光照、盐度单因素试验,分别设置温度为10℃、15℃、20℃、25℃、30℃,光照20μmol m-2s-1、40μ mol m-2s-1、60μ mol m-2s-1、80μ mol m-2s-1、100μ mol m-2s-1、120μ molm-2s-1,盐度10、15、20、25、30、35、40,结果表明SM-1、SM-2藻株生长的最适条件分别为温度20~25℃、20℃,光强60μ mol m-2s-1,盐度30。利于2株藻总脂积累的最适条件:温度10℃,光强20μ mol m-2s-1,盐度15。利于2株藻PUFA积累的最适条件:温度15℃,光强20μmol m-2s-1,盐度15,PUFA含量最高时SM-1为46.92%、SM-2为53.01%;EPA含量最高时SM-1为19.39%、SM-2为21.31%。在温度25℃、光强60μmol m-2s-1、盐度25、pH8.05、光暗比12h:12h、充气培养条件下,进行营养盐单因素试验。在氮源为硝酸钾、氯化铵、硫酸铵和尿素,铁源为柠檬酸铁、硫酸亚铁、三氯化铁研究中,SM-1、SM-2藻株适宜氮源为硝酸钾和尿素,适宜铁源为硫酸亚铁。分别设置氮浓度为0mg/L、5mg/L、10mg/L、15mg/L、20mg/L、25mg/L、30mg/L,磷浓度0mg/L、0.5mg/L、1mg/L、1.5mg/L、2mg/L、2.5mg/L、3mg/L,铁浓度0mg/L、0.1mg/L、0.25mg/L、0.5mg/L、1mg/L,硅浓度0mg/L、0.5mg/L、1mg/L、2mg/L、4mg/L。结果表明:SM-1、SM-2藻株生长的最适条件分别为氮浓度20~25mg/L、25~30mg/L,磷浓度1.5mg/L、2mg/L,铁浓度0.5mg/L,硅浓度2mg/L~4mg/L、1mg/L。2株藻总脂积累的营养调控条件分别为缺氮,缺磷,缺硅,铁浓度0.25mg/L、1mg/L;2株藻PUFA积累的营养调控条件分别为缺硅,氮浓度10mg/L、30mg/L,磷浓度3mg/L、2.5~3mg/L,铁浓度0.25mg/L、0.5mg/L。PUFA含量最高时SM-1为49.11%,SM-2为50.48%;EPA含量最高时SM-1为17.12%,SM-2为18.39%。在温度25℃、光照60μ mol m-2s-1、光暗周期12h:12h、盐度25、pH8.05、MAV培养基,不充气培养条件下,确定SM-1、SM-2藻株的指数初期为第3天,指数末期为第5天,静止期为第7天。利于2株藻总脂积累的生长时期均为指数末期。利于EPA和PUFA积累的生长时期均为指数初期,EPA含量最高时SM-1为17.40%、SM-2为18.43%;PUFA含量最高时SM-1为32.71%、SM-2为34.84%。

二、影响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因素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因素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微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藻概述
    1.2 微藻的培养方式
        1.2.1 光自养
        1.2.2 异养
        1.2.3 混养
    1.3 微藻的光生物反应器
        1.3.1 开放式光生物反应器
        1.3.2 封闭式光生物反应器
    1.4 微藻及其生物质的利用价值
        1.4.1 微藻生物质价值的应用
        1.4.2 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微藻培养模式
    1.5 微藻生物质能源
        1.5.1 微藻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优势
    1.6 提升微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培养条件与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
        1.6.1 营养元素供给对微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1.6.2 培养条件对微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1.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第2章 营养盐对微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藻种来源
        2.2.2 培养条件
        2.2.3 主要仪器
        2.2.4 主要试剂
        2.2.5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杜氏盐藻的生长情况测定
        2.3.2 干重和脂肪的测定
        2.3.3 蛋白质和总糖的测定
        2.3.4 数据处理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杜氏盐藻培养的盐度、氮和磷浓度预实验结果
        2.4.2 正交试验不同组别杜氏盐藻的生长情况
        2.4.3 正交试验不同组别杜氏盐藻的物质产量
        2.4.4 正交试验对杜氏盐藻产量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快速检测微藻脂质生产能力的方法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藻种来源
        3.2.2 培养基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4 试验设计
    3.3 测定方法
        3.3.1 干重和脂肪的测定
        3.3.2 尼罗红染色荧光强度的测定
        3.3.3 数据处理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淡水普通小球藻
        3.4.2 微绿球藻
    3.5 讨论
第4章 微藻脂质生产能力对光谱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藻种来源
        4.2.2 培养基
        4.2.3 光照系统
        4.2.4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5 试验设计
    4.3 测定方法
        4.3.1 微藻生长情况的测定
        4.3.2 尼罗红染色荧光强度的测定
        4.3.3 数据处理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纤细角毛藻生长和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4.4.2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三角褐指藻生长和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4.4.3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新月菱形藻生长和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4.4.4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淡水普通小球藻生长和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4.4.5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淡水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和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4.4.6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海水小球藻生长和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4.5 讨论
第5章 光谱对杜氏盐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藻种来源
        5.2.2 培养条件
        5.2.3 光照系统
        5.2.4 主要仪器和试剂
    5.3 测定方法
        5.3.1 比生长速率的测定
        5.3.2 干重、脂肪、蛋白质、总糖的测定
        5.3.3 色素的测定
        5.3.4 平均生产率的计算
        5.3.5 数据处理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盐藻生长的影响
        5.4.2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盐藻脂肪、类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5.4.3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盐藻干生物量、脂肪、类胡萝卜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生产力的影响
    5.5 讨论
第6章 光谱对微绿球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影响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藻种来源
        6.2.2 培养条件
        6.2.3 光照系统
        6.2.4 主要仪器
        6.2.5 主要试剂
    6.3 测定方法
        6.3.1 比生长速率、干重、脂肪、蛋白质、总糖、色素、平均生产率的测定
        6.3.2 脂质组成及其作为生物柴油质量特性的测定
        6.3.3 数据处理方法
    6.4 结果和讨论
        6.4.1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微绿球藻生长的影响
        6.4.2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微绿球藻生物量、蛋白质、总糖、色素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6.4.3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微绿球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4.4 定制红蓝组合光谱对微绿球藻作为生物柴油质量特性的影响
        6.4.5 结论
第7章 讨论与展望
    7.1 总结与讨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2)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赤潮污染现状及危害
        1.1.1 赤潮形成机理
        1.1.2 赤潮藻门类
        1.1.3 国内外赤潮研究现状
        1.1.4 赤潮的危害
        1.1.5 赤潮治理方法
    1.2 碳源
        1.2.1 碳酸盐体系、pH
        1.2.2 无机碳浓缩机制
        1.2.3 营养盐吸收
        1.2.4 赤潮藻类光合作用
        1.2.5 赤潮藻类光呼吸作用
    1.3 赤潮藻类脂肪酸组成
        1.3.1 脂肪酸生物合成路径
        1.3.2 脂肪酸转化路径
    1.4 稳定同位素理论、分布及应用
        1.4.1 基本理论
        1.4.2 基本概念
        1.4.3 基本技术
        1.4.4 国际标准
        1.4.5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馏
        1.4.6 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路线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碳源对赤潮藻类营养盐吸收的影响
    引言
    2.1 实验料材与方法
        2.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2.1.2 营养盐及维生素
        2.1.3 藻种计数方法
        2.1.4 营养盐的测定
        2.1.5 叶绿素的测定
        2.1.6 碳酸盐体系的测定
        2.1.7 数据统计和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赤潮藻生长状况
        2.2.2 赤潮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情况
        2.2.3 赤潮微藻培养液碳酸盐体系及pH的变化情况
        2.2.4 赤潮微藻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2.3 讨论
        2.3.1 营养物质对赤潮藻生长的影响
        2.3.2 赤潮藻类对营养盐吸收利用的机理分析
        2.3.3 赤潮微藻培养液碳酸盐体系变化规律
        2.3.4 赤潮藻类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2.4 小结
3 碳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引言
    3.1 实验料与材方法
        3.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3.1.2 样品处理
        3.1.3 样品稳定同位素组成测定
        3.1.4 数据统计和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新月菱形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2 纤细角毛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3 中肋骨条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4 塔玛亚历山大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5 赤潮异弯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
    3.3 讨论
        3.3.1 营养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2 赤潮藻类生长速率对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3 碳源对赤潮藻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3.3.4 赤潮藻类稳定同位素组成与赤潮的联系
    3.4 小结
4 碳源对赤潮藻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引言
    4.1 实验料与材方法
        4.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4.1.2 样品处理
        4.1.3 样品脂肪酸甲酯化
        4.1.4 样品脂肪酸组成分析
        4.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4.2 实验结果
        4.2.1 新月菱形藻脂肪酸组成
        4.2.2 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组成
        4.2.3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组成
        4.2.4 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组成
        4.2.5 赤潮异弯藻脂肪酸组成
        4.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组成
        4.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组成
    4.3 讨论
        4.3.1 营养盐对赤潮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3.2 碳源对赤潮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4.4 小结
5 碳源对赤潮藻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引言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赤潮藻种来源及培养
        5.1.2 样品处理
        5.1.3 样品脂肪酸甲酯化
        5.1.4 样品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测定
        5.1.5 数据统计和分析
    5.2 实验结果
        5.2.1 新月菱形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2 纤细角毛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3 中肋骨条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4 塔玛亚历山大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5 赤潮异弯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6 新月菱形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2.7 赤潮异弯藻对照与充气实验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
    5.3 讨论
        5.3.1 生长速率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2 营养盐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3 碳源对赤潮藻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5.3.4 赤潮藻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与赤潮的联系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饵料藻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饵料藻类概述
    1.1 绿藻
        1.1.1 小球藻
        1.1.2 扁藻
    1.2 硅藻
        1.2.1 中肋骨条藻
        1.2.2 纤细角毛藻
        1.2.3 牟氏角毛藻
        1.2.4 三角褐指藻
    1.3 金藻
        1.3.1 球等鞭金藻
        1.3.2 湛江等鞭金藻
2 饵料藻类培养条件的优化
    2.1 水体环境
    2.2 光照
    2.3 培养基成分
    2.4 其它
3 饵料藻类的应用前景
    3.1 提高吸收率
    3.2 混合投喂
    3.3 大规模培养藻类

(4)3种处理对纤细角毛藻生长及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藻种来源
    1.2 培养条件和试验设计
    1.3 测定方法
        1.3.1 生长情况测定
        1.3.2 藻干重测定
        1.3.3 蛋白质和总脂占比的测定
        1.3.4 蛋白质和总脂占比计算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处理对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对纤细角毛藻细胞蛋白质占比的影响
    2.3 不同处理对纤细角毛藻总脂占比的影响
    2.4 讨论
3 结论

(5)溢油对微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上溢油污染及危害
    1.2 溢油毒性评价研究进展
    1.3 微藻脂类生物合成
        1.3.1 无机碳吸收
        1.3.2 无机碳浓缩机制
        1.3.3 微藻光合作用
        1.3.4 脂肪酸生物合成与加工
        1.3.5 脂肪酸稳定碳同位素分馏
    1.4 稳定碳同位素理论、分布及应用
        1.4.1 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国际标准
        1.4.2 稳定碳同位素分馏
        1.4.3 自然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分布
        1.4.4 稳定同位素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及路线
        1.5.1 主要内容
        1.5.2 课题意义
        1.5.3 研究路线
第2章 预处理方法的优化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 脂肪酸标准品分析
    2.3 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2.3.1 不同催化剂原位甲酯化法
        2.3.2 硫酸催化不同抽提法
        2.3.3 综合比较预处理方法
    2.4 结果
        2.4.1 脂肪酸组成
        2.4.2 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3章 溢油对微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浓度效应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燃料油组分分析及WAF的制备
        3.1.2 WAF浓度设定与微藻培养
        3.1.3 脂肪酸定性、定量及稳定同位素分析
        3.1.4 藻细胞计数
    3.2 结果
        3.2.1 燃料油组分
        3.2.2 脂肪酸组成
        3.2.3 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
    3.3 讨论
        3.3.1 剂量-效应关系
        3.3.2 毒性机理分析
        3.3.3 微藻耐受度差别分析
    3.4 结论
第4章 溢油对微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间效应
    4.1 实验方法与材料
        4.1.1 WAF时间效应设定
        4.1.2 脂肪酸定性、定量及稳定同位素分析
    4.2 结果
        4.2.1 脂肪酸组成
        4.2.2 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
        4.2.3 相关性分析
        4.2.4 脂级间稳定碳同位素分馏
    4.3 讨论
        4.3.1 脂肪酸组成
        4.3.2 稳定同位素组成时间效应
        4.3.3 脂肪酸合成影响差异性
        4.3.4 细胞损害程度评价
    4.4 结论
第5章 溢油引发赤潮及赤潮预测初探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微藻培养
        5.1.2 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脂肪酸定性分析
        5.2.2 稳定同位素组成
        5.2.3 微藻吸收无机碳过程碳稳定同位素分馏
        5.2.4 赤潮发生预测模型
    5.3 结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营养盐配方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6)高产油脂能源微藻筛选及其脱氮除磷与油脂积累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微藻的概述
        1.2.1 微藻的特点
        1.2.2 微藻的应用
        1.2.3 微藻生产生物柴油
    1.3 高产油脂微藻筛选
    1.4 微藻油脂积累的培养条件优化
    1.5 微藻在污水中的脱氮除磷
        1.5.1 微藻在污水中脱氮除磷的机理
        1.5.2 微藻脱氮除磷的优势和研究热点
        1.5.3 污水培养微藻的实际应用
    1.6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性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的创新性
第二章 高产油脂微藻快速筛选和评价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藻种和培养
        2.1.2 培养基
    2.2 评价高产油脂微藻的方法步骤
        2.2.1 微藻细胞生长和收集
        2.2.2 提取细胞内总脂
        2.2.3 脂肪酸甲酯化和GC-MS检测
        2.2.4 计算对数期油脂日产量
        2.2.5 黏度,密度,十六烷值,浊点,碘值及热值确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十株微藻的来源及显微形态
        2.3.2 十株外购微藻的产油潜力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环境条件对优势藻株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曝气对高产油脂微藻P.tricornutum培养的调控
        3.2.1 曝气量对P.tricornutum生长的影响
        3.2.2 曝气量对P.tricornutum产油的影响
        3.2.3 曝气量对P.tricornutum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2.4 曝气量对P.tricornutum培养中pH和产油的调控
    3.3 温度对高产油脂微藻P.tricornutum培养的影响
        3.3.1 温度对高产油脂微藻P.tricornutum培养的优化
        3.3.2 光暗周期下温度波动对高产油脂微藻P.tricornutum培养调控
        3.3.3 光暗周期下温度波动对P.tricornutum培养中pH的调控
        3.3.4 光暗周期下温度波动对P.tricornutum产油的影响
        3.3.5 光暗周期下温度波动对P.tricornutum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自然水体中潜力微藻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培养基
        4.1.2 样品采集
        4.1.3 高产油脂微藻的分离纯化
        4.1.4 高产油脂微藻的鉴定
        4.1.5 快速评价高产油脂微藻的方法步骤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分离微藻的显微形态
        4.2.2 分离微藻的产油潜力评价
        4.2.3 分离微藻的鉴定
    4.3 小结
第五章 高产油脂微藻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生长和产油特性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培养基与化学试剂
        5.1.2 人工模拟生活污水的配制
        5.1.3 藻种来源及预培养
        5.1.4 实验设计
        5.1.5 分析方法
    5.2 C.parvum SDEC-6在人工废水中的生长和产油特性
        5.2.1 C.parvum SDEC-6在人工废水中的生长和产油性能
        5.2.2 C.parvum SDEC-6在人工废水中的油质特性
        5.2.3 C.parvum SDEC-6在人工废水中的脱氮除磷特性
    5.3 S.quadricauda SDEC-8在人工废水中的生长和产油特性
        5.3.1 S.quadricauda SDEC-8在人工废水中的生长和产油性能
        5.3.2 S.quadricauda SDEC-8在人工污水中的油质特性
        5.3.3 S.quadricauda SDEC-8在人工废水中的脱氮除磷特性
        5.3.4 与文献中报道的产油藻的脱氮除磷和产油性能比较
    5.4 小结
第六章 污水处理协同培养优势能源藻株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方法
        6.1.1 藻种来源
        6.1.2 污水来源
        6.1.3 实验设计
        6.1.4 分析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C.parvum SDEC-6在校园污水中生长、油脂积累和脱氮除磷性能
        6.2.2 C.parvum SDEC-6在校园污水中生长与脱氮除磷速率之间的关系
        6.2.3 S.obliquus在二级出水中生长、脱氮除磷和产生物柴油情况
        6.2.4 S.obliquus在二级出水中生长与脱氮除磷速率之间的关系
        6.2.5 S.obliquus在二级出水中协同污水处理培养的工艺参数
    6.3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高产油脂微藻快速筛选和评价方法
        7.1.2 环境条件对优势藻株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7.1.3 自然水体中潜力微藻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7.1.4 高产油脂微藻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生长和产油特性
        7.1.5 协同污水优化培养优势能源藻株的研究
    7.2 存在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筒柱藻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藻脂肪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1.1.1 三酰甘油的从头合成途径
        1.1.2 三酰甘油的旁路合成途径
        1.1.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途径
    1.2 影响微藻总脂积累和脂肪酸组成的因素
        1.2.1 微藻种类和品系
        1.2.2 营养方式
        1.2.3 营养元素
        1.2.4 温度
        1.2.5 光照强度
        1.2.6 植物激素
    1.3 底栖硅藻的应用价值
        1.3.1 水产经济动物的优质饵料
        1.3.2 环境监测作用
        1.3.3 新型吸附材料硅藻土
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3 不同氮源和磷源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4 不同氮磷硅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1 不同氮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1.1 材料和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
    4.2 不同磷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2.1 材料和方法
        4.2.2 结果和分析
        4.2.3 讨论
    4.3 不同硅浓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1 材料和方法
        4.3.2 结果和分析
        4.3.3 讨论
5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温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1 材料和方法
        5.1.2 结果和分析
        5.1.3 讨论
    5.2 光照强度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2.1 材料和方法
        5.2.2 结果和分析
        5.2.3 讨论
6 氮磷硅饥饿时间对筒柱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和分析
    6.3 讨论
7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8)温度和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微藻概述
        1.1.1 等鞭金藻塔溪堤品系H_(29)和球等鞭金藻概述
        1.1.2 牟氏角毛藻和纤细角毛藻概述
        1.1.3 三角褐指藻概述
    1.2 色素概述
        1.2.1 叶绿素-a(cholorophyll-a)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1.2.2 β-胡萝卜素(β-carotene)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1.2.3 叶黄素(lutein)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1.2.4 岩藻黄素(fucoxanthin)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1.3 环境因子对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色素积累的影响
        1.3.1 温度对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色素积累的影响
        1.3.2 光照强度对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色素积累的影响
2. 温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测定指标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不同温度条件下5种海洋单胞藻类细胞密度及其特定生长率的变化情况
        2.3.2 不同温度条件下5种海洋单胞藻类干重的变化情况
    2.4 讨论
3 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测定指标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5种海洋单胞藻类细胞密度及其特定生长率的变化情况
        3.3.2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5种海洋单胞藻类干重的变化情况
    3.4 讨论
4. 不同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色素的提取
        4.2.3 HPLC分析
        4.2.4 标准曲线绘制
    4.3 实验结果
        4.3.1 标准品及5种海洋单胞藻类的HPLC色素分析图
        4.3.2 不同温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4.4 讨论
5 不同光照强度条件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色素的提取
        5.2.3 HPLC分析
        5.2.4 标准曲线绘制
    5.3 实验结果
    5.4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溢油胁迫下海洋微藻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 1试验材料
    1. 2仪器和设备
    1. 3 试剂
    1. 4 方法
        1. 4. 1 实验方案
        1. 4. 2 样品预处理
        1. 4. 3 GC / MS及GC / IRMS分析
        1. 4. 4脂肪酸定性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 1 GC / MS分析
    2. 2稳定同位素分析
3结论

(10)富EPA海洋微藻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综述
    1.1 EPA 的生理功能及生物来源
        1.1.1 EPA 的生理功能
        1.1.2 EPA 的生物来源
    1.2 利用微藻生产 EPA 的现状及前景
        1.2.1 研究的微藻主要种类及 EPA 含量
        1.2.2 培养条件对 EPA 含量的影响
        1.2.3 利用微藻生产 EPA 的现状及前景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富EPA 海洋微藻的分离与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水样采集
        2.1.2 微藻的分离
        2.1.3 微藻的培养
        2.1.4 微藻的鉴定
        2.1.5 总脂的测定
        2.1.6 脂肪酸的测定
        2.1.7 数据处理与统计
    2.2 结果
        2.2.1 分离藻株的形态特征
        2.2.2 5 株微藻的生长特性
        2.2.3 5 株微藻的生物量
        2.2.4 5 株微藻的脂肪含量
        2.2.5 5 株微藻的脂肪酸组成
    2.3 讨论
        2.3.1 微藻总脂
        2.3.2 微藻脂肪酸组成
    2.4 小结
3 温光盐对2 株曼氏骨条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藻种
        3.1.2 温度试验
        3.1.3 光照强度试验
        3.1.4 盐度试验
        3.1.5 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3.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3.2 结果
        3.2.1 温度试验
        3.2.2 光照强度试验
        3.2.3 盐度试验
    3.3 讨论
        3.3.1 温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2 光照强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3.3 盐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3.4 小结
4 几种营养因子对 2 株曼氏骨条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藻种
        4.1.2 试验方法
        4.1.3 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4.2 结果
        4.2.1 氮源及氮浓度试验
        4.2.2 磷浓度试验
        4.2.3 铁源及铁浓度试验
        4.2.4 硅浓度试验
    4.3 讨论
        4.3.1 氮源及氮浓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2 磷浓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3 铁源及铁浓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3.4 硅浓度对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4.4 小结
5 不同生长时期对 2 株曼氏骨条藻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藻种
        5.1.2 微藻的培养
        5.1.3 测定指标和测定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5.2 结果
        5.2.1 2 株藻的生长特性
        5.2.2 不同生长时期 2 株藻的总脂含量
        5.2.3 不同生长时期 2 株藻的脂肪酸组成
    5.3 讨论
        5.3.1 不同生长时期对藻总脂含量的影响
        5.3.2 不同生长时期对藻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5.4 小结
6 小结与创新点
    6.1 小结
        6.1.1 分离、筛选获 2 株富 EPA 海洋硅藻
        6.1.2 温光盐对 2 株曼氏骨条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1.3 几种营养因子对 2 株曼氏骨条藻生长、总脂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6.1.4 生长时期对 2 株曼氏骨条藻总脂和 PUFA 含量的影响
    6.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6.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影响纤细角毛藻生长的因素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微藻脂质生产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D]. 郁彬琦. 扬州大学, 2021(09)
  • [2]海洋赤潮藻生长过程中碳源的作用机制[D]. 娄亚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饵料藻类的研究进展[J]. 邱楚雯,王韩信. 水产科技情报, 2018(03)
  • [4]3种处理对纤细角毛藻生长及细胞生化组成的影响[J]. 张娜,胡文峰,靳翠丽,李嘉梁,周晓见.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8(02)
  • [5]溢油对微藻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D]. 姚敬元. 大连海事大学, 2017(07)
  • [6]高产油脂能源微藻筛选及其脱氮除磷与油脂积累的优化研究[D]. 宋明明. 山东大学, 2016(10)
  • [7]筒柱藻生长、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初步研究[D]. 孙明辉.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8]温度和光照强度对5种海洋单胞藻类生长及类胡萝卜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D]. 孟天.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9]溢油胁迫下海洋微藻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J]. 刘瑀,姚敬元,李颖,冯天姝. 海洋环境科学, 2015(01)
  • [10]富EPA海洋微藻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D]. 高秀芝. 宁波大学, 2014(03)

标签:;  ;  ;  ;  

影响毛角角藻生长的因素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