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桩海潜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垦东地区,桩海地区,郯庐断裂带,构造演化
桩海潜山论文文献综述
罗霞[1](2008)在《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是位于沾化和桩东2个富生油凹陷之间、由多个潜山披覆构造组成近北西走向的大型潜山披覆构造带,该带油气分布非常复杂。通过构造演化和地层发育综合研究,分析了该带油气分布规律和主要控制因素。认为受郯庐断裂带走滑运动和渤海湾盆地第叁纪"幕式"裂陷演化的影响,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自北向南形成不同位序的潜山披覆构造。油源条件、有效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方式,决定了由南向北含油层系增多、油藏类型逐渐复杂的油气分布特点。(本文来源于《石油天然气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杨邦伟[2](2007)在《桩海潜山含油气评价及勘探目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桩海连片叁维地震、成像测井、岩心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采用逆断层优先解释的原则和地层结构分析法,在桩海潜山内部发现了桩古29逆断层、长堤逆断层4条逆断层,桩海潜山整体构造形态为东西高,中部低,呈东西向分布的狭长潜山带,内部被4条逆断层和几条正断层分成老30、桩古46,桩古斜47和桩海10块四个潜山块,断裂系统对圈闭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以及油气的运移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对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储层以溶蚀孔洞、裂缝、次生孔隙为主,充填程度比较严重,未充填、溶蚀裂缝以微细裂缝为主,裂缝以中高角度裂缝为主,走向近东西向;主要发育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叁期溶蚀孔洞、构造缝。油气分布具有近油源、近断层等特点,油藏类型可划分为潜山内幕型复杂裂缝、内幕型层状和风化壳型叁种油气藏,油源条件、储层的发育程度、断裂系统是桩海潜山富集高产的主要因素。并指出老301井区、长堤二台阶潜山等3个地区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7-05-01)
杨风丽,常波涛,于开平,吕炳全[3](2006)在《桩海潜山场-势效应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钻井、测井、叁维地震及速度谱资料,分别采用有限元法、Fillippone法和Hubbert法模拟和研究了胜利油田桩海地区太古界潜山油藏应力场、压力场及流体势场的特征,并分析讨论了其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潜山油气藏的形成直接受地应力场、压力场、温度场及流体势场的控制和制约。表现为:现今油气的富集区基本上位于地应力场中的张应力和张扭应力分布区、整体正常压力系数分布的相对高值区和地温梯度的相对高值区。潜山油气运聚在宏观上遵循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的规律,但在局部地区,油气的富集还与流体势场等值线的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桩海潜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桩海连片叁维地震、成像测井、岩心分析化验、试油、试采等资料,采用逆断层优先解释的原则和地层结构分析法,在桩海潜山内部发现了桩古29逆断层、长堤逆断层4条逆断层,桩海潜山整体构造形态为东西高,中部低,呈东西向分布的狭长潜山带,内部被4条逆断层和几条正断层分成老30、桩古46,桩古斜47和桩海10块四个潜山块,断裂系统对圈闭的形成、储层物性的改善以及油气的运移起着主要的控制作用;对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储层以溶蚀孔洞、裂缝、次生孔隙为主,充填程度比较严重,未充填、溶蚀裂缝以微细裂缝为主,裂缝以中高角度裂缝为主,走向近东西向;主要发育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叁期溶蚀孔洞、构造缝。油气分布具有近油源、近断层等特点,油藏类型可划分为潜山内幕型复杂裂缝、内幕型层状和风化壳型叁种油气藏,油源条件、储层的发育程度、断裂系统是桩海潜山富集高产的主要因素。并指出老301井区、长堤二台阶潜山等3个地区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桩海潜山论文参考文献
[1].罗霞.垦东-桩海潜山披覆构造带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
[2].杨邦伟.桩海潜山含油气评价及勘探目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
[3].杨风丽,常波涛,于开平,吕炳全.桩海潜山场-势效应与油气聚集的关系[J].石油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