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误区和改革的瓶颈,是建国以来长期形成的非均衡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儿童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义务教育的非均衡化倾向,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不和谐音符,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更好地促进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化仍是亟待深入研究的理论课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均衡化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义务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而建设“标准化学校”,则是缩小校际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径,是全面实现小康、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保障每个儿童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我国的城市教育基本达到标准化的程度,而我国农村的教育发展却仍然比较落后,在教育经费投入、班级规模、学校规模以及学校布局建设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本论文以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和谐社会的构建为背景,采用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结合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现状,在吸取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归纳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探寻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模式建设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目的在于为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建设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设模式。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在经费投入模式中,本文提出中央和省级财政分担模式,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的主体投入模式,中央、省级、县三级财政按比例分担模式,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模式;在学校规模模式中,本文提出规模较小的学校模式,小型化学校模式,学校和班级规模适中模式,学校和班级规模较大模式;在布局建设模式中,本文分别按人口数量及学生生源情况,按经济情况、乡镇规模及密集度、交通条件优劣情况,按自然条件、地理位置情况提出不同的学校建设模式。在具体标准化学校建设上,应该根据具体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不同的模式,这样才能建设出更科学更符合要求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