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提高春播花生的出苗率(论文文献综述)
闫建峰[1](2020)在《滴灌和根瘤菌施用对北疆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新疆是我国花生新兴产区,发展花生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是,新疆地区花生栽培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对于抗逆、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较少,干旱、养分流失、土壤肥力退化等逆境严重威胁着花生产量的提高。因此,系统研究覆膜滴灌及根瘤菌剂施用对花生生长发育、固氮特性、产量等性状的影响,将为新疆地区花生抗逆、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选用适宜的花生农花9号为材料,在覆膜滴灌(MF)和滴灌(NF)2种栽培方式下,施用根瘤菌粉剂拌种(MI1)、根瘤菌水剂(MI2)拌种、清水拌种(CK),研究其对花生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养分吸收利用、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覆膜滴灌显着促进了花生生长发育。MF种植模式下主茎高、第一侧枝长均显着优于NF,而两种栽培模式下,不同根瘤菌剂拌种对花生主茎高、第一侧枝长影响不显着。说明MF种植模式显着促进花生生长,而根瘤菌剂对花生生长影响不大。2.覆膜滴灌显着增强了花生光合特性。与NF相比,MF+MI1处理下花生植株叶面积指数最大,比NF+CK显着提高26.85%,Pn显着提高19.81%,Tr、Gs均有呈增加趋势,而Ci显着降低,说明MF+MI1种植模式下能显着提高花生叶片光合性能。3.覆膜滴灌促进了花生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利用效率。MF+MI1处理下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速率比其他处理均快,且养分吸收量比其他处理均显着高。4.覆膜滴灌显着提供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MF+MI1处理下,荚果产量最高,比NF+CK处理显着增加1346.7kg/hm2,增产34%,经济效益显着增加20200.5元/hm2,增收34.6%。说明MF+MI1种植模式能显着提高产量且增加经济收益。综上所述,覆膜滴灌及根瘤菌剂处理可显着提高花生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在北疆花生生产中,应当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及根瘤菌剂拌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张鹤[2](2020)在《花生苗期耐冷评价体系构建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文中提出早春低温是限制我国东北地区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发生在萌发期和幼苗期两个阶段。在农业生产上,耐冷品种的选育是解决低温冷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因此,针对萌发期和幼苗期筛选花生耐冷材料并揭示花生耐冷机理对东北地区花生生产至关重要。本研究以68份东北地区主栽的花生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室内萌发期和幼苗期及田间对其耐冷性进行了评价,并以耐冷型和冷敏感型花生品种为研究材料,通过形态生理指标测定、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和脂质组检测等方法,从生理、生化以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花生的耐冷机理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68份花生种质萌发期、幼苗期及田间的耐冷性进行鉴定,构建了花生耐冷的综合评价体系。在萌发期,对10℃、8℃、6℃和4℃处理7d后各花生种质的种子活力进行分析发现,6℃处理7d适合作为大批量花生种质耐冷性鉴定的条件,并筛选出耐冷型花生种质18份,中间型花生种质38份,冷敏感型花生种质12份;在幼苗期,叶面积、地上部鲜重和耐冷等级与花生的耐冷性最相关,可以作为花生苗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在田间,通过测定出苗率、出苗能力和产量构成因素对室内筛选结果进行验证,最终鉴定出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在萌发期和幼苗期均耐冷的花生品种NH5,及冷敏感型花生品种FH18。2.低温胁迫显着抑制花生植株的生长发育,其中地上部分所受抑制程度显着大于地下部分。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膜透性增大,电解质渗透率升高,NH5可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来维持细胞的渗透平衡;低温胁迫下,NH5和FH18的MDA、O2·-和H2O2的含量均增加,但NH5增加幅度小于FH18,原因归于NH5中SOD、POD、CAT和APX的活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抑制了活性氧的积累,其中,CAT和APX活性的升高可能是使细胞内H2O2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的主要原因;低温胁迫下,气孔限制因素是花生植株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ΦPSII、qP和ETR也呈明显下降趋势,但NH5在低温胁迫初期可以抑制PSⅡ光合活性的降低和电子传递速率的下降,从而维持花生叶片的光化学效率。低温胁迫下,FH18的叶片细胞结构遭到明显破坏,主要体现在膜系统和叶绿体结构受损,线粒体数量增多,有毒物质的大量积累等,NH5在低温胁迫下可以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从而维持膜系统的稳定性和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3.通过低温胁迫下耐冷型花生品种NH5和冷敏感型花生品种FH18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共筛选出759个花生耐冷相关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花生冷响应基因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植物病原菌互作通路中显着富集,而花生耐冷相关基因在膜脂代谢和脂肪酸代谢通路中显着富集。共鉴定出59个与脂类代谢相关的耐冷基因,主要参与贮存脂TAG的合成、膜脂代谢和脂肪酸代谢过程,且大部分为显着上调表达。此外,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出445个花生耐冷相关的转录因子,分属于69个家族,其中bHLH、MYB、NAC、ERF、WRKY和C2H2六个家族中所占数目最多,且76.62%为上调表达。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耐冷相关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中最为显着富集。其中,arahy.108W4S(MGP)、arahy.FK7XM9(SAP11)、arahy.2MPX2Y/arahy.8LB9ZD(DREB2C)转录因子可通过ABA信号转导途径调控花生的耐冷性,而arahy.J8HG2W(ICE1)、arahy.0RH9QK(MYC2)和arahy.2KRW4X(MYC4)可通过JA信号转导途径增强花生的耐冷性。4.利用脂质组学检测技术,在花生叶片中共检测到20个膜脂组分和168个脂质分子种,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MGDG、PC、PG、PE和LPG均显着降低,且在FH18中下降幅度较大;而PA、PI、PS、LPC和LPE均有所增加,且FH18中PA的增加幅度显着高于NH5;同时,NH5中的DGDG、SQDG、DAG及TAG也都显着增加。双键指数计算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耐冷品种NH5的膜脂不饱和度显着增加,而冷敏感品种FH18的膜脂不饱和度显着下降,花生叶片中C36:6-MGDG含量的降低是导致膜脂不饱和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耐冷品种中C36:6-DGDG含量的大幅度增加是膜脂不饱和度提高的主要原因。通过GC-MS共从花生叶片中检测到22种脂肪酸,其中C16:0、C16:1、C18:0、C18:1、C18:2、C18:3和C20:4的含量较高,是花生叶片中的主要脂肪酸。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总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均有所增加,而饱和脂肪酸含量显着减少,且耐冷品种的变化幅度较大。5.综合转录组和脂质组分析结果,构建了花生耐冷的脂类代谢调控网络,低温胁迫下,内质网中的磷脂合成途径以及叶绿体中的半乳糖脂合成途径和α-亚麻酸代谢途径的大部分反应均被激活,且催化这些反应步骤的基因大多呈上调表达。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PAP1和CDS1/2的上调表达可使植株避免因PA过度积累而造成膜脂过氧化损伤。同时,MGD、DGD1和SQD2上调表达导致的DGDG和SQDG含量的增加对保证叶绿体结构完整性,维持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此外,α-亚麻酸代谢和脂肪酸β-氧化过程可通过调控JA信号转导通路来提高花生的耐冷性。
吴玉广[3](2019)在《春播花生高产种植管理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我国的农业也在快速发展,种植技术也在不断革新,作为农业大国,在国民经济中农业生产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国一直将农业的技术科研作为重点项目,非常重视研究成果。笔者主要分析了促进春播花生高产的种植技术。
甄晓宇[4](2019)在《播种深度对花生幼苗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于2017-2018年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及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在春播、土壤水分适宜以及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以山花108为试验材料,设置8个不同播种深度,分别为:3 cm、5 cm、7 cm、9 cm、11 cm、13 cm、15 cm和播种深度不一致(SD3、SD5、SD7、SD9、SD11、SD13、SD15和SDH)。系统研究了播深对花生幼苗质量、生育进程、生理特性、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播种深度对花生幼苗质量的影响各播深处理相比,播深5 cm显着提高出苗率、整齐度、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及壮苗指数,利于培育壮苗。播种过浅(3 cm),土壤易失墒干旱,不利于萌发;播种过深((29)7 cm),幼苗株高、下胚轴长度显着增加,根长、根条数、根面积、茎粗、叶片数及干物质积累降低。播深不一致出苗时间长,整齐度显着降低。播种过深、过浅或不一致均显着了降低出苗率,导致单位面积株数显着降低。2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的影响播种深度明显影响花生植株进入各生育阶段的时间。播种过深((29)7 cm)、过浅(3 cm)或不一致破土时间晚,出苗时间延长,之后进入相应各生育阶段的时间均延长。其中,与播深5 cm相比,播深不一致、播深3 cm和播深15 cm的出苗期分别推迟3.5 d、1.5 d和5 d,产量形成期缩短1.5 d、0.5 d和2.5 d。深播处理后期生育进程加快,加速衰老,导致叶面积指数(LAI)显着降低。3播种深度对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各播深处理相比,播深5 cm显着提高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同时硝酸还原酶(NR)活性、根系活力升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着增加;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着升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丙二醛(MDA)含量下降,降低活性氧积累,减轻叶片膜系统受伤害程度,延缓叶片衰老,延长功能期,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4播种深度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深度显着影响花生荚果产量。各播深处理相比,播深5 cm荚果和籽仁产量最高,播深大于5 cm,随播种深度的增加,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呈降低的趋势。播深不一致、播深3 cm和播深15 cm的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较播深5 cm分别降低了9.2%、5.3%、13.7%和12.3%、7.4%、18.3%,其产量降低的原因主要是花生单位面积株数和单株结果数降低,千克果数、烂果数增加。同时播种过深,地下茎长度增加,子叶不出土,影响第一对侧枝发育,造成侧枝结果率减少。播种深度显着影响花生籽仁品质。各播深处理相比,播深5 cm籽仁品质最优,播深不一致、浅播或深播花生籽仁脂肪、蛋白质含量和油酸/亚油酸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不利于糖向蛋白质、脂肪的转化。综上所述,在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春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 cm左右。
谢明惠,林璐璐,陈浩梁,张光玲,苏卫华[5](2018)在《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花生常用拌种药剂的苗期安全性及田间防效,采用盆栽法测定了3种杀虫剂拌种在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出苗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综合比较得出安全性依次为毒死蜱>氟虫腈>吡虫啉;分别加入4种杀菌剂混配拌种后发现,出苗率和其它生长指标均有所提高,其中萎锈·福美双效果最好。田间试验得出:毒死蜱单独拌种具有较高的杀虫增产效果,加入杀菌剂有一定的增效;吡虫啉与萎锈·福美双混配拌种可提高出苗率及防虫效果,增产率为53.59%;氟虫腈拌种后防虫效果较差,与4种杀菌剂混配后增效不显着。
夏楠楠[6](2018)在《有色地膜对花生田害虫优势种和花生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山东省花生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花生害虫的危害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为了进一步提质增产,花生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在不断改进,种植环境的变化对花生害虫的发生产生影响。地膜覆盖已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农作物,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中的水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明显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近年来,有色地膜发展较快,但不同作物上适用的有色地膜种类是不同的,不同颜色的地膜对害虫产生发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文研究评价了8种不同颜色的地膜对春花生和夏花生田害虫优势种和花生产量的影响,旨在筛选出适用于花生田的增产、防虫的地膜,为实现花生的增产和害虫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评价了花生田覆盖8种颜色的地膜(特制地膜、银灰色、黑色、蓝色、绿色、配色地膜(中间黑、中间白)、普通透明)对花生主要地上害虫(花生蚜、蓟马、叶螨、棉铃虫)的影响,发现覆盖特制地膜和银灰色地膜与覆盖普通透明膜(对照)相比,能明显减轻地上害虫花生蚜、蓟马、叶螨、棉铃虫发生和为害程度。春花生覆盖特制地膜和银灰色地膜显着降低了花生蚜虫数量,较普通透明膜(对照)分别降低77.1%和78.6%,其次是中间黑和中间白的配色地膜;覆盖绿色和蓝色地膜均较对照显着增加了蚜虫的数量,分别增加了69.0%和48.5%。覆盖黑色地膜植株蚜虫数量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着。花生田蓟马混合发生,以花蓟马为优势种。春花生覆盖特制地膜和银灰色地膜的蓟马明显减少,分别较对照地膜减少70.0%和78.8%,其次是中间白、中间黑和黑色地膜,最后是绿色地膜。蓝色地膜覆盖的植株上蓟马数量明显多于对照地膜,较对照增加47.9%。夏花生受蓟马危害程度明显轻于春花生,特制地膜和银灰色地膜植株上蓟马的数量较对照分别降低73.0%和72.0%。花生田叶螨混合发生,以二斑叶螨为优势种。春花生覆盖特制地膜和银灰色地膜的叶螨数量较对照分别降低45.8%和50.7%,其次是中间白、中间黑和黑色地膜;蓝色地膜覆盖的植株上叶螨数量显着高于对照,较对照增加25.0%。绿色地膜覆盖的植株上叶螨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夏花生覆盖不同颜色的地膜对叶螨的影响与春花生上的趋势基本一致,特制地膜与银灰色地膜覆盖的植株上叶螨数量最少,分别较对照降低60.9%和61.9%。春花生覆盖特制地膜和银灰色地膜棉铃虫危害最轻,分别较对照减轻53.4%和49.2%,其次是蓝色和中间黑色地膜,最后是中间白、黑色、绿色地膜。夏花生与春花生趋势基本一致,春花生主要受二代棉铃虫危害,夏花生则主要受三代棉铃虫危害。2.研究花生田覆盖8种不同颜色地膜对地下害虫蛴螬发生和危害的影响,发现覆盖特制地膜、银灰色、蓝色和绿色地膜与对照相比,地下害虫蛴螬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均有明显的减轻。春花生覆盖对照地膜蛴螬的发生量是覆盖特制地膜、银灰色地膜的1.9倍和1.8倍,春花生覆盖中间白色地膜蛴螬的发生量是覆盖对照地膜的1.7倍。中间黑和黑色地膜覆盖的花生田蛴螬的发生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与春花生相比,夏花生蛴螬发生量和危害程度也减轻。3.不同颜色的地膜覆盖对花生的生长影响不同。春花生覆盖特制、银灰色、黑色和中间黑色地膜与普通透明地膜相比,50%出苗时间均提前12d,并对花生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主茎较高、苗期鲜重较重。花生结荚期,春花生覆盖特制、银灰色、中间黑和黑色地膜的主茎分别比普通透明地膜高12.0%、12.7%、15.6%和14.5%。春花生覆盖蓝色和绿色地膜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但夏花生覆盖蓝色地膜和绿色地膜较对照一定程度的抑制了花生生长。4.花生田覆盖特制地膜和银灰色地膜较对照增产显着。春花生覆盖特制地膜和银灰色地膜较普通透明地膜至少增产16.5%和15.8%,绿色地膜反而减产9.3%。夏花生覆盖特制地膜、银灰色地膜较对照增产14.6%和9.8%,而绿色地膜较对照减产8.2%。5.春花生生育期,覆盖特制、银灰色、黑色、中间黑色、中间白和蓝色地膜膜下5cm土壤温度均高于普通透明地膜。在温度最高时,以覆盖特制、银灰色为例分别比普通透明地膜高4.12℃和2.78℃。此外,覆盖不同颜色地膜对土壤相对湿度也有影响,特制地膜、银灰色和黑色地膜覆膜40d时比普通透明地膜湿度增加显着。
谢明惠,陈浩梁,张光玲,林璐璐,苏卫华[7](2017)在《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选用白沙101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15℃、20℃、25℃和30℃)的升高,花生出苗率、株高、侧枝数、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也逐渐增加;土壤相对湿度60%时,花生的出苗率和幼苗长势均优于相对湿度40%和80%,且土壤相对湿度80%时,花生的烂种率显着增加,在高温和播种过深时尤其严重;播种深度为46cm时最为适宜,播种过浅或过深会降低出苗率,延长出苗时间,影响花生长势。因而,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质地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播种时机及农艺操作可有效提高花生的产量和品质。
赵盼盼[8](2017)在《南疆干旱区花生新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花生是一种食、油兼用的经济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花生生产、消费和贸易出口国,而目前花生黄曲霉素超标已成为制约我国花生出口的重要食品安全问题,新疆属于西北内陆花生产区,是目前唯一没有花生黄曲霉病的省份,这一独特优势既可拓展国内的花生市场,又保证了花生产品的出口品质。新疆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使得花生的单产较高、品质较好,而花生在新疆却一直没有形成种植规模,主要原因是缺少适宜的品种和规范的栽培技术。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的方法,对3个高产优质春播品种和7个夏播品种进行了比较,同时,总结归纳出一套花生栽培技术规程,以期在整体水平上客观评价新品种,为品种的审定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为推动新疆花生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理论依据如下:(1)春播花生新品种综合评判以开农706、开农69和花育25号三个高产优质春花生新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大田监测和室内考种对3个新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品质性状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同时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分析法,对花生品种进行了综合评判。试验结果表明:开农706产量高达462.22kg/667m2,亩均经济效益为1 271.10元,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显示该品种等权评判集和加权评判集最高(B=0.685 9,B′=0.796 7),且综合表现最好,该品种含油量高、生长势强、丰产性好、生育期适中,适宜在本地区推广种植。开农69综合评判仅次于开农706,该品种蛋白质含量较高,为26.2%,且品质好、生长势强,亩产可达373.22kg,具有一定的丰产潜力,生产上可作为预备品种推广。花育25号综合表现最差(B=0.300 0,B′=0.240 0),在本次试验中表现为产量低、品质差,不适宜本地区种植。该评价结果与品种在生产上的实际表现相符合。(2)夏播花生新品种综合评判通过引进6个夏播花生新品种与四粒红进行品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宇-30在所有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为225.91kg/667m2,经济效益及综合评判值排名第二,但该品种成熟较晚,在此次试验中全生育期达113天,因此在栽培管理时要注意适当提前播种。吉花4号在所有参试品种中综合经济效益最好,亩均效益为727.30元,综合评判结果最佳(B=0.609 7,B′=0.635 3),该品种生长势强,抗倒、抗旱性强,虽产量不如宇-30高,但可通过合理密植增加单产,是综合表现较理想的品种,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其余品种产量较低,且在生产上综合表现较差,不适合本地种植。(3)花生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小区试验和大田示范相结合的方式,总结归纳出一套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为今后南疆地区发展花生产业奠定基础。
张永辉[9](2017)在《花生种子的挑选与储存》文中认为1留种应选择夏播花生,春播花生不宜留种实践经验表明:用夏播花生留种,出苗齐、出苗快,容易获得一播全苗,出苗率在96%以上;用春播花生留种,则出苗情况明显较差。1.1春播花生储存时间长,储存期气候差异大,导致种子活性降低,从而不宜留种夏播花生种子一般10月份收获,次年播种,这段时间低温干燥,种子的呼吸作用弱,不易酸败霉变。夏播花生贮藏期
刘友银[10](2013)在《毛竹林套种绿肥品种的筛选》文中研究指明选择30种南方适宜的绿肥品种,采用逐步筛选的方法,最终筛选出适宜在不同郁闭度条件下种植的绿肥品种。结果表明,适合低郁闭度(0.3-0.4)毛竹林种植的绿肥品种有:印度豇豆、印尼乌绿豆、闽引圆叶决明、福引圆叶决明、羽叶决明、日本草等;适合中等郁闭度(0.5-0.6)毛竹林种植的绿肥品种有:印度豇豆、闽引圆叶决明、印尼乌绿豆、日本草等;适合高郁闭度(0.7-0.8)种植的绿肥品种仅印度豇豆。
二、如何提高春播花生的出苗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提高春播花生的出苗率(论文提纲范文)
(1)滴灌和根瘤菌施用对北疆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花生生产状况 |
1.1.1 世界花生生产状况 |
1.1.2 中国花生生产状况 |
1.1.3 新疆花生生产状况 |
1.2 花生膜下滴灌的研究进展 |
1.2.1 膜下滴灌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膜下滴灌对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3 膜下滴灌对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 根瘤菌的作用及其对花生生长影响研究进展 |
1.3.1 根瘤菌的作用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
1.3.2 根瘤菌在花生和豆科作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
1.4 地膜覆盖和根瘤菌施用在豆科作物生产上的复合效果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项目测定与方法 |
2.4.1 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
2.4.2 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
2.4.3 光合参数测定 |
2.4.4 植株根瘤相关指标的测定 |
2.4.5 氮、磷、钾含量测定 |
2.4.6 氮、磷、钾吸收量测定 |
2.4.7 产量及相关性状测定 |
2.4.8 经济效益计算 |
2.4.9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滴灌、根瘤菌处理对花生形态特征影响 |
3.1.1 主茎高 |
3.1.2 侧枝长 |
3.2 滴灌、根瘤菌处理对花生光合能力的影响 |
3.2.1 叶面积指数 |
3.2.2 光合参数 |
3.3 滴灌、根瘤菌处理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3.3.1 根干物质积累量 |
3.3.2 茎干物质积累量 |
3.3.3 叶干物质积累量 |
3.3.4 荚果干物质积累量 |
3.3.5 整株干物质积累量 |
3.4 滴灌、根瘤菌处理对花生各器官养分浓度的影响 |
3.4.1 花生各器官氮浓度影响 |
3.4.2 花生各器官磷浓度影响 |
3.4.3 花生各器官钾浓度影响 |
3.5 滴灌、根瘤菌处理对花生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
3.5.1 花生各器官氮素吸收量 |
3.5.2 花生各器官磷素吸收量 |
3.5.3 花生各器官钾素吸收量 |
3.6 滴灌、根瘤菌处理对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
3.6.1 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6.2 经济效益分析 |
4.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膜下滴灌和根瘤菌施用对花生生长发育的效果评价 |
4.1.2 膜下滴灌和根瘤菌施用对花生养分吸收利用的效果评价 |
4.1.3 膜下滴灌和根瘤菌施用对花生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效果评价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花生苗期耐冷评价体系构建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生耐冷性评价 |
1.1.1 田间自然鉴定 |
1.1.2 室内模拟鉴定 |
1.2 花生耐冷的生理机制研究 |
1.2.1 膜系统 |
1.2.2 渗透调节物质 |
1.2.3 氧化还原系统 |
1.2.4 光合作用 |
1.3 脂质代谢调控在植物耐冷中的作用 |
1.3.1 脂质的分类 |
1.3.2 脂肪酸与低温胁迫 |
1.3.3 三酰甘油与低温胁迫 |
1.3.4 膜脂与低温胁迫 |
1.4 植物耐冷的分子机理研究 |
1.4.1 植物耐冷相关基因 |
1.4.2 植物耐冷相关转录因子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花生耐冷性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花生萌发期耐冷性评价 |
2.2.2 花生田间耐冷性评价 |
2.2.3 花生幼苗期耐冷性评价 |
2.3 讨论 |
2.3.1 花生萌发期耐冷性鉴定 |
2.3.2 花生田间耐冷性鉴定 |
2.3.3 花生苗期耐冷性鉴定 |
2.4 小结 |
第三章 花生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理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形态特征变化 |
3.2.2 细胞膜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2.3 渗透调节物质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2.4 活性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2.5 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2.6 光合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2.7 叶绿素荧光参数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2.8 叶绿素含量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2.9 超微结构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
3.3 讨论 |
3.3.1 渗透调节系统与花生的耐冷性 |
3.3.2 氧化还原系统与花生的耐冷性 |
3.3.3 光合系统与花生的耐冷性 |
3.3.4 超微结构与花生的耐冷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花生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方法 |
4.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与控制结果 |
4.2.2 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 |
4.2.3 基因数目统计 |
4.2.4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
4.2.5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4.2.6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注释与富集分析 |
4.2.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花生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因子鉴定与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花生转录因子的鉴定 |
5.1.2 多重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5.1.3 保守基序分析 |
5.1.4 表达模式分析及功能注释 |
5.1.5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花生转录因子的鉴定 |
5.2.2 差异表达转录因子的筛选 |
5.2.3 花生耐冷相关转录因子的系统进化分析 |
5.2.4 保守基序(Motif)分析 |
5.2.5 低温胁迫下耐冷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分析 |
5.2.7 低温胁迫下耐冷相关转录因子的功能分析 |
5.2.8 花生耐冷相关转录因子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及关键基因的鉴定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花生幼苗响应低温胁迫的脂类代谢调控机理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验设计 |
6.1.3 试验方法 |
6.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筛选及差异表达分析 |
6.2.2 脂类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6.2.3 脂类代谢途径中花生耐冷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
6.2.4 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膜脂组分的变化 |
6.2.5 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脂质分子种的变化 |
6.2.6 低温胁迫下花生叶片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
6.2.7 花生耐冷的脂类代谢调控网络的构建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3)春播花生高产种植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做好春播花生种植前准备 |
1.1 正确选择适宜土壤 |
1.2 春播花生的施肥要点 |
1.3 选择优良品种 |
2 探讨春播花生高产种植技术 |
2.1 春播花生适宜的播种时间 |
2.2 春播花生的播种方法 |
2.3 果膜覆盖的要点 |
3 对春播花生的管理 |
4 花生种植的病害防治 |
4.1 花生的青枯病 |
4.2 花生的茎腐病 |
4.3 花生的根腐病 |
5 结束语 |
(4)播种深度对花生幼苗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目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不同深度下的土壤环境 |
1.2.1.1 土壤湿度和温度 |
1.2.1.2 土壤紧实度 |
1.2.2 播种深度对幼苗质量的研究现状 |
1.2.2.1 出苗率和出苗时间 |
1.2.2.2 幼苗子叶和胚轴 |
1.2.2.3 幼苗干重积累量 |
1.2.3 播种深度对根系生理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4 播种深度对植株性状的研究现状 |
1.2.5 播种深度对光合特性的研究现状 |
1.2.6 播种深度对抗逆性的研究现状 |
1.2.7 播种深度对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现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2.1.1 土壤基础地力测定 |
2.2.1.2 土壤紧实度、水分和温度测定 |
2.2.2 子叶和下胚轴生理特性测定 |
2.2.2.1 子叶脂肪酶活性和养分含量测定 |
2.2.2.2 下胚轴生长动态的测定 |
2.2.2.3 下胚轴细胞观察 |
2.2.3 出苗率和出苗时间 |
2.2.4 幼苗性状 |
2.2.5 生育进程及植株性状考察 |
2.2.6 生理指标测定 |
2.2.6.1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2.6.2 光合特性测定 |
2.2.6.3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2.6.4 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测定 |
2.2.6.5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
2.2.7 产量测定 |
2.2.8 花生籽仁品质性状测定 |
2.2.9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播种深度下土壤紧实度、水分和温度的差异 |
3.2 播种深度对花生幼苗质量的影响 |
3.2.1 播种深度对子叶的影响 |
3.2.1.1 子叶干重和脂肪酶活性 |
3.2.1.2 子叶可溶性糖和蔗糖 |
3.2.2 播种深度对花生幼苗下胚轴的影响 |
3.2.2.1 下胚轴生长动态及生长速率 |
3.2.2.2 下胚轴生长速率参数 |
3.2.2.3 下胚轴显微结构 |
3.2.3 子叶和下胚轴生理特性的相关关系 |
3.2.4 出苗率和出苗时间 |
3.2.5 幼苗光合特性 |
3.2.5.1 叶绿素含量 |
3.2.5.2 .叶片光合特性 |
3.2.6 干物质积累量 |
3.2.7 幼苗植株性状 |
3.2.8 幼苗根系形态 |
3.3 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的影响 |
3.4 播种深度对花生营养生长的影响 |
3.4.1 主茎高和侧枝长 |
3.4.2 叶面积指数 |
3.4.3 干物质积累量 |
3.4.4 收获期植株性状 |
3.5 播种深度对花生生理特性的影响 |
3.5.1 叶片光合特性 |
3.5.1.1 叶绿素含量 |
3.5.1.2 净光合速率 |
3.5.1.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3.5.2 硝酸还原酶和根系活力 |
3.5.3 叶片衰老特性 |
3.5.3.1 叶片SOD活性 |
3.5.3.2 叶片POD活性 |
3.5.3.3 叶片CAT活性 |
3.5.3.4 叶片MDA含量 |
3.5.3.5 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 |
3.6 播种深度对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3.7 播种深度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播种深度对花生幼苗质量的的影响 |
4.1.1 子叶和下胚轴生长机理 |
4.1.2 幼苗质量 |
4.1.3 幼苗根系形态 |
4.2 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的影响 |
4.3 播种深度对花生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
4.4 播种深度对花生NR活性及根系TTC活力的影响 |
4.5 播种深度对花生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
4.6 播种深度对花生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8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药剂及用量 |
1.1.2 供试作物 |
1.1.3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2.1 盆栽试验 |
1.2.2 田间试验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盆栽试验生长指标的测定 |
1.3.2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调查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种杀虫剂拌种对花生生长指标的影响 |
2.1.1 3种杀虫剂拌种对花生出苗率的影响 |
2.1.2 3种杀虫剂拌种对花生株高的影响 |
2.1.3 3种杀虫剂拌种对花生地上部分鲜重的影响 |
2.1.4 3种杀虫剂拌种对花生地下部分鲜重的影响 |
2.2 添加4种杀菌剂拌种对花生出苗率的影响 |
2.3 杀虫剂与杀菌剂复配拌种田间实验结果 |
3 讨论和小结 |
(6)有色地膜对花生田害虫优势种和花生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山东省花生生产发展的现状 |
1.2 花生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
1.3 有色地膜的研究进展 |
1.3.1 有色地膜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2 覆膜对昆虫的影响 |
1.3.3 覆膜对作物的影响 |
1.4 立项依据和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地膜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有色地膜对花生地上害虫的调查方法 |
2.3.2 有色地膜对花生地下害虫的调查方法 |
2.3.3 有色地膜对花生生长与产量的测定方法 |
2.3.4 土壤温湿度的测定方法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有色地膜覆盖对花生田地上害虫的影响 |
3.1.1 有色地膜覆盖对花生蚜的影响 |
3.1.2 有色地膜覆盖对花生蓟马的影响 |
3.1.3 有色地膜覆盖对花生叶螨的影响 |
3.1.4 有色地膜覆盖对花生棉铃虫的影响 |
3.2 有色地膜覆盖对花生地下害虫的影响 |
3.3 有色地膜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3.3.1 有色地膜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
3.3.2 有色地膜对春花生生长的影响 |
3.3.3 有色地膜对夏花生生长的影响 |
3.3.4 有色地膜对春花生产量的影响 |
3.3.5 有色地膜对夏花生产量的影响 |
3.4 有色地膜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有色地膜对花生田害虫优势种发生的影响 |
4.2 有色地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和在花生田的应用价值 |
5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出苗率、株高、侧枝数、鲜重等生长指标的测定 |
1.3.2 叶绿素含量测定 |
1.3.3 根系活力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生长指标的影响 |
2.1.1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出苗率的影响 |
2.1.2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株高的影响 |
2.1.3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侧枝数的影响 |
2.1.4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地上鲜重的影响 |
2.1.5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地下部 |
2.2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根系活力的影响 |
2.4 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生长参数影响 |
3 讨论和小结 |
3.1 温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 土壤相对湿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 播种深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8)南疆干旱区花生新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花生生产及技术研究进展 |
1.2.1 花生产量方面的研究 |
1.2.2 花生品质方面研究 |
1.2.3 花生生长发育方面研究 |
1.2.4 花生抗性方面研究 |
1.2.5 花生的主要特征特性 |
1.2.6 花生的适种地域分布情况 |
1.3 新疆地区花生产业生产状况分析 |
1.3.1 新疆开发花生的良好条件及潜力 |
1.3.2 新疆花生产业生产状况 |
1.3.3 新疆开发花生新品种及技术的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花生品种比较试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春播花生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
2.2.2 夏播花生新品种引进与筛选 |
2.2.3 花生新品种的模糊综合评判 |
2.3 讨论与结论 |
2.3.1 春播花生新品种综合评价 |
2.3.2 夏播花生新品种综合评价 |
第3章 花生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
3.1 播前准备 |
3.1.1 品种选择 |
3.1.2 种子处理 |
3.1.3 精细整地 |
3.1.4 施足基肥 |
3.2 播种 |
3.2.1 适期播种 |
3.2.2 播种方式 |
3.2.3 播种量和播种深度 |
3.3 田间管理 |
3.3.1 苗期管理 |
3.3.2 花针期管理 |
3.3.3 荚果膨大期 |
3.3.4 主要病虫害防治 |
3.4 收获 |
3.4.1 适时收获 |
3.4.2 晒干储藏 |
第4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4.1 主要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花生种子的挑选与储存(论文提纲范文)
1 留种应选择夏播花生, 春播花生不宜留种 |
1.1 春播花生储存时间长, 储存期气候差异大, 导致种子活性降低, 从而不宜留种 |
1.2 夏播花生成熟期温差大, 种子抗逆性强 |
1.3 夏播花生种子吸水率高 |
2 花生种子剥壳前的长期贮藏 |
3 花生种子剥壳后的短期储藏 |
3.1 花生剥壳 |
3.2 剥壳后短期储存 |
(10)毛竹林套种绿肥品种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绿肥品种选择 |
1.3 试验设计 |
1.3.1 初次筛选 |
1.3.2 二次筛选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初次筛选 |
2.1.1 种子品质测定 |
2.1.2 种子生长情况 |
2.2 二次筛选 |
3 结论 |
四、如何提高春播花生的出苗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滴灌和根瘤菌施用对北疆花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D]. 闫建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花生苗期耐冷评价体系构建及其生理与分子机制[D]. 张鹤.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春播花生高产种植管理技术[J]. 吴玉广. 农业与技术, 2019(19)
- [4]播种深度对花生幼苗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 甄晓宇.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药剂拌种对花生苗期的影响及田间蛴螬防效评价[J]. 谢明惠,林璐璐,陈浩梁,张光玲,苏卫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2)
- [6]有色地膜对花生田害虫优势种和花生生长的影响[D]. 夏楠楠.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7]温度、土壤湿度和播种深度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谢明惠,陈浩梁,张光玲,林璐璐,苏卫华. 花生学报, 2017(02)
- [8]南疆干旱区花生新品种筛选与栽培技术研究[D]. 赵盼盼. 塔里木大学, 2017(07)
- [9]花生种子的挑选与储存[J]. 张永辉. 现代园艺, 2017(06)
- [10]毛竹林套种绿肥品种的筛选[J]. 刘友银.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