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论文文献综述)
付思钰[1](2021)在《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专题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但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有关小学生校园欺凌的报道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围绕2021年工作重点,教育部提出将开展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校园欺凌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造成伤害的行为。此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极有可能造成被欺凌者产生厌学、抑郁等情绪,而欺凌者若没有受到阻止和正确引导,则可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国内对于校园欺凌的预防主要围绕管理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研究,但很少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研究。本文结合校园欺凌的相关理论,以朝阳市喀左县某小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首先,本研究通过整理与分析相关文献,以校园欺凌专题教学设计为切入点,调查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现状。其次,以喀左县三所小学为例调查小学校园欺凌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三所小学存在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欺凌的方式主要为语言欺凌和身体欺凌;学生和教师对校园欺凌的认知不清晰,关注度较低;学校缺乏完善的校园欺凌防治系统。最后,本研究制定了八节校园欺凌专题教学设计,主要从认识、预防和应对三个方面展开。经过检验,本文所设计的小学高年级预防校园欺凌专题教学设计是有效的。本研究遵循实验伦理,在访谈过程中,对卷入校园欺凌行为的学生进行了安抚。在研究结束后,我们的问卷进行统一封存,不会外泄。
樊甜[2](2020)在《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俞子箴是我国近代着名的体育家,被誉为“小学体育专家”。他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将毕生精力投身于体育事业,对近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研究以俞子箴的学校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进行整理、归纳,以求梳理出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阶段,勾勒出其思想体系,探析其形成因素,寻求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本研究通过电子资源、实地考察等渠道,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实物资料法对俞子箴相关一手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历史背景为主线,以俞子箴一手资料为依据,运用历史分析法,站在历史的角度返照俞子箴体育思想的发展阶段,透视其隐形的逻辑体系和思想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阐释俞子箴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总结其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运用专家咨询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可信度检验,以求更加全面地反映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本研究主要对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形成的阶段、核心内容、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总结出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根据对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相关背景的总结,梳理出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形成的阶段,主要将俞子箴体育思想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外界的环境、个体所接受的教育等都对个体对体育认识的程度产生较大影响。主要为俞子箴初涉体育、入体校学习阶段;(2)发展阶段:在教育背景的基础上,俞子箴丰富的实践经历为其带来全新的体验,再加上国家相对安定的局势,其体育思想便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3)沉淀阶段:当战争爆发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动荡不安的局势对个体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影响,体育思想由快速发展期转入缓慢沉淀期;(4)成熟阶段: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俞子箴对所在领域的各方面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其思想已经趋于完善。通过对俞子箴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提炼出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1)秉持“体育即教育”观:通过体育训练保障健康、培育心灵、养成品性,是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体现;(2)重视小学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奠基作用:认为小学体育乃体育之基本,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3)强调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性作用:主张借助课外运动谋全校体育蓬勃向上,认为学校体育的普及单靠正式体育课程是较难达到的,须将正式课程与课外运动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4)高度重视科学化的学校体育:提出体育应“以科学为本,教育为用”;对于技术的训练、体质的增进、人格的陶冶、以及行政、管理内容方法等的选择,都应以科学为依据;(5)强调体育对学生品德的促进作用:通过参与各类体育项目,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形成健全的人格;提炼出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后,挖掘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因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近代体育思潮和西方体育的传入为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2)俞子箴丰富的体育实践为其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自身丰厚的体育理论积淀为其学校体育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结合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分析了体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1)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体育的教育价值;(2)有助于发挥小学体育对体育的奠基作用;(3)有助于推进“三促进”课外活动模式;(4)有助于践行“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5)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体育的德育价值。
刘倩[3](2020)在《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倾向的影响,往往停留于浅层字词句和文章大意的理解,与真实生活情境脱离,零散问题和封闭答案限制学生思维发展。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解决高中语文教学“浅层化”问题,为语文教师提供实施教学策略的新思路,有利于重构语文的学科价值。高中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老大难”问题。因而,文言文理应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探讨的重要领域,借助深度学习理论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是本研究的目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是通过整合促进高中生高阶思维发展的文言作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围绕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在高投入、高认知和高参与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促使高中生传承民族文化并培育民族精神,带动语言、审美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理念。探究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涉及到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即“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是怎样的”“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什么”“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如何”。本研究围绕这三个问题,将从高中语文新课标中筛选出的文言文关键能力作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的研究手段,分析一般学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然后选取“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进行个案研究,实验班按照“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对照班按照人教版教材进行传统教学,搜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试分数和访谈资料等,采用准实验研究论证其效果。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分别指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的设计过程展示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设计策略,即“内容进阶-目标聚焦-情境运用-反馈建构”,“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收到良好效果,呈现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深度阅读-阶梯目标-认知冲突-输出检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理念体现语文课堂变革的本质,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对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加强教研组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熊孟雪[4](2020)在《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个案研究》文中认为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对世界学前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先驱者,她以“儿童之家”为儿童教育实践基地,探索并创立了至今仍具有独特魅力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她反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提供温馨、有序的环境着手,在教师不教的教育理念下,依靠丰富的教具让儿童在“自我工作”—自我探索中达到自我建构的发展目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已历经一个世纪之久,对我国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当代中国城市幼儿教育界更是有着众多的追随者。本研究聚焦蒙台梭利教学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在简要梳理其历史演进的基础上以贵阳市G幼儿园为个案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并对G园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本研究对蒙台梭利教学法对世界及中国幼儿教育的影响进行了梳理,析取了其核心观点:“尊重、爱护”的教育观、“自由、自主”的儿童观、“不教”的教学观、“观察、启导”的教师观以及“自主、有序”的教具观。其次,从环境的创设、教具的创新使用以及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三方面以贵阳市的G园为个案进行了三个月的入园观察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G园蒙氏教师对蒙台梭利教育理念的认识较为全面,但在实践过程中以其功用价值为主,并未完整地践行蒙台梭利教学法的育人价值。其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幼儿园的功利取向和家长的低支持率等。蒙台梭利教学法是世界性的幼儿教育理论遗产,我们不能片面地取其技法,弃其价值内涵。因此,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真正发挥蒙台梭利教学的精髓:一既要正视文化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也要注意在运用教学法时将功用价值与育人价值进行整合;二作为幼儿园核心人物的园长要在价值层面理解蒙台梭利教学和在技术层面引领教师创造性地实践蒙台梭利教学法;三教师应在价值上认同蒙台梭利教学法、行为上结合本土实际忠实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四幼儿园需引领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使家长信任与支持幼儿园。
张文婷[5](2020)在《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性教育是将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如果将性教育看做一场千里之行,那么幼儿性启蒙教育便是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幼儿性启蒙教育围绕着为幼儿解密自己从哪里来;帮助幼儿了解男、女不同的身体结构;怎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如何自我保护这些问题展开。幼儿性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对社会性别平等发展和社会安全都能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行动研究以济南市S幼儿园中二班幼儿为行动方案的实施对象,通过三个阶段的行动方案和五大板块的内容来进行。第一阶段是“生命的奥秘”,这个阶段结合绘本《小威向前冲》、《乳房的故事》等活动为幼儿解读身体和生命的小秘密。通过学习,幼儿了解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孕育自己、自己又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二阶段是“男孩、女孩”,在此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绘本《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游戏《我去哪个洗手间》等活动让幼儿对男女不同的生理结构有所了解,并通过区域活动《各行各业的人》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点。在此之后,幼儿初步掌握了男、女身体结构的不同,并且理解男孩和女孩可以共同拥有彼此显着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第三阶段是“怎样保护我自己”,其中有幼儿最喜欢的动画形式《小火龙来告诉你》、还有教师与幼儿亲身练习抱腿防拐动作,都能起到使幼儿提高警惕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幼儿清楚了解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被别人随便触碰的,并掌握简单的求救和自救的方法。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为幼儿性启蒙教育规划出了了初步的实施步骤。此次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不仅对幼儿提出了教育目标,而且对幼儿教师实施性启蒙教育的态度、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上都有明确的要求;对幼儿家长来说,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家长对幼儿性启蒙教育的态度有所转变。该研究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理念,结合进一步的反思与总结,为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提出了以下合理的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对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关注,改变幼儿性启蒙教育的传统观念,将新理念与幼儿性启蒙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第二,此次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在中班幼儿中进行试行,在今后的教学和生活活动中要以中班级部为例向小班级部和大班级部幼儿进行延伸,进而形成一个在幼儿园小、中、大班级部中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系统的幼儿性启蒙教育体系;第三,要扩大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参与者,让幼儿性启蒙教育成为一个多方参与、完整的、多元的教育过程,合理的利用幼儿园、幼儿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第四,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评价工具要更加的科学化,使幼儿性启蒙教育中所形成的评价与结论更具有说服力。虽然这些研究过程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针对中班幼儿的性启蒙教育的教育实施方案,幼儿通过学习对幼儿性启蒙教育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教师除现有的行动方案外,没有系统的培训、统一的要求方面等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也为接下来的继续研究和完善幼儿性启蒙教育系统的方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王曼[6](2020)在《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儿童绘本是一种深受儿童喜爱的文学形式,是小学低年级阶段最佳的课外阅读资源。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教材,它以精美的图画和优美简洁的文字组成,近几年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日益受到欢迎和重视。一方面,新版教材正式投入使用后,对小学生各方面的素养都有很高的要求,进一步推动越来越多的教师将绘本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资源引入低年级的课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绘本自身对于小学生和教师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优秀的绘本像一颗幸福的种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还能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在信息化时代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很方便地为学生选择优秀的儿童绘本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然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绘本教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怎样将优秀的绘本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展开富有特色的语文教学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即是对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依据、现状和优化路径等问题的思考。除了绪论和结语,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四章。绪论部分对绘本阅读、绘本融入语文教学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说明了论文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思路、方法。第一章主要对绘本的概念进行界定,指出绘本艺术表达的特点,分析了绘本的价值及其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依据,说明了将绘本纳入语文教学的必要性。第二章,立足于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绘本使用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和家长在绘本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显示绘本教学现状亟需改变的紧迫性。第三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论述了儿童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化路径,提出了绘本的选取、绘本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绘本教学效果评价的三个优化原则,并举出了四种优化路径来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第四章,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角度出发,选取一些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阐述,旨在为儿童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最后,结语部分对本文的整体内容进行概括,强调全员参与绘本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后续研究方向。
寇晨阳[7](2020)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白之争 ——以《国文月刊》为中心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科教学(语文)视域下的文白之争指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应该如何处理文言文和白话文关系的争论。这场争论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教材的讨论,包括内容上的选文以及形式上的教材编排。具体来说,就是选何种程度和难度的文言文和白话文,它们所占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文言文和白话文应该分开编排还是合在一起。二是关于教法的讨论,文言文和白话文教学的时间、精力应该如何分配以及在教学中人文性的部分应该怎样教,工具性的部分应该怎么教。三是关于学法的讨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的层面,即知道、理解的层面;一个是习的层面,即摹仿创造的层面。文言文教学涉及到的是古代文化的东西,它是语境,需要理解、欣赏;白话文是交际的工具,需要运用、创造,这两个部分的定位不同,针对这一定位中学语文应该怎样教学。这场争论从世纪初的语文单独设科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历经一百多年的时间,深刻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而这其中,讨论最深刻,形成的成果最丰富的当属20世纪40年代的《国文月刊》。《国文月刊》由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和师范学院国文系联合主办,由朱自清、浦江清等文学家及教育家担任主编,众多大学教授、国文教育专家以及一线国文教师参与其中。它以“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这一问题为核心关切,在教材编选、教学方法、教学目的及学法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不同于之前的讨论,《国文月刊》站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用更加包容的态度去看待这场文白之争,并且关照到了中学生国文程度这一现实问题,试图通过实证的方法切实提高中学生的国文水平,为我们思考文白关系问题提供了非常好的历史经验。文白之争既是一个历史问题,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时至今日,如何处理文言文和白话文关系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国文程度低落”的阴影仍然没有隐去,中学语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反思历史,在理论上对历史经验进行梳理,并结合当下,基于现实语境对文白关系进行再思。因此,本文以《国文月刊》为中心,梳理了其中关于文白之争的相关讨论,并对当下语文教学中的文白问题进行了调查与反思,形成了以下结论。一是教材方面,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一个范例和载体,不必过分纠结于教材中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例问题,更应该关注的是借助教材这个范例教学生学会什么。教材可以适当扩大文言文的比例,这也与目前的教材趋势相吻合,而白话文的学习要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二是对于白话文和文言文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无论是白话文还是文言文,都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部分,在教学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该有所侧重,做到老师的归老师,学生的归学生。老师负责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人文性的部分更多的交给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三是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定位和使命不同,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是理解、欣赏我们的固有文化,它是时间维度上的母语文化的传承;白话文是交流的工具,它是空间维度的语文交际。基于此,我们再去探寻提高中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并回答现实语境下如何提高中学生语文水平。
吴海峰[8](2020)在《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丰子恺最初是以漫画家的身份为大众熟知,但他同时亦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在他独具个人特色的散文和随笔中,有着大量关于儿童的文字,表达他对儿童问题的思索和见解。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关注的仅是丰子恺的漫画创作,而很少从文学创作方面分析丰子恺的童话、散文中所体现出的儿童观念。事实上,丰子恺对儿童的认识相当独特,他的儿童观念既挣脱了对儿童的传统看法,又在儿童本位观盛行时保留了自己的异质性。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丰子恺独特儿童观的建构过程,廓清他的儿童观的真实面貌,并探究他的这种儿童观念对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同时,通过比较丰子恺的儿童观与同时代主流的儿童观念之异同,来探究丰子恺儿童观的独特性。丰子恺的儿童观内涵丰富,既受“五四”时期广泛传播的儿童本位观的影响,也有着自己对儿童清醒独到的认识,因而呈现出一种包容进取的姿态。丰子恺是从父亲的角度认识了儿童,对他来说,儿童最初呈现的面貌是“我的孩子们”,因而在他视域中的儿童天然带有血缘联系下的亲近的情态。或可换句话说,他是先认识了自己的孩子,然后才认识了儿童。基于“做父亲”的心态,丰子恺去观察、摹写儿童时,便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同情他们,能够设身处地想象儿童的生活,并从实践出发呼吁父母科学对待自己的儿女,做合格的父母,以养育幸福的儿童。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不论散文还是童话作品,都贯彻着将儿童视为儿童的关怀。同时因为笃信佛法,信奉“绝缘”与“童心”的力量,所以对他崇拜的儿童设置了“黄金时代”的期限,并不相信走出黄金时代的儿童还具备令人崇拜的能量。这种认识虽然具有局限性,但丰子恺对儿童蕴含的能量及其延伸的可能所抱有的期望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出于对儿童的平等的关怀,丰子恺在刻画儿童时会尽可能地还原儿童的本真面貌,力求儿童以未受规训的状态呈现在他的儿童文学创作之中,并最终以儿童也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独特的儿童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丰子恺尝试了很多方式:翻译知名儿童教育家的着作、创作以子女成长为线索的随笔、书写讨论儿童教育问题的文论、创作示范儿童故事讲法的童话等等。通过梳理作家的书写脉络也可大致看出丰子恺对儿童的认识是逐渐加深、渐趋成型的,这种独特的认识正是丰子恺儿童观的魅力所在。丰子恺的儿童观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凡涉及儿童的文字都在他的儿童观指导之下进行,儿童形象塑造以及读儿童的认识亦是在文字中体现。探究丰子恺的文学创作,可以更好地领会他的儿童观念。
李沐霖[9](2020)在《工程设计的知识论研究》文中提出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实践活动的系统结构和生命全周期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工物“观念”转化为“知识”的重要节点,即是把工程决策所确定的“观念”形态人工物,经创造性的知识运作,构建为符号、知识形态人工物的工程知识生产过程。从知识论上看,工程设计是如何创造性地建构人工物本身的知识(Know what)?以及“怎样做”才能实施人工物建造操作知识(Know how)的知识生产和运行活动。工程设计作为工程知识生产的最主要方式,无疑是工程知识论研究的核心之所在。当代关于人工物的研究最具有影响的是荷兰学派,由于其出发点是分析哲学,一开始他们企图从逻辑上探讨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逻辑鸿沟的存在,以及心物二元论的困境,使得他们力图跳出理论思维,转向工程实践。由于始终带有分析哲学的烙印,其实践转向并不彻底,仍然是居于“现成的”人工物对其进行结构与功能的概念分析,因而难以把握人工物的结构与功能的“实际性”发生。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到深入工程实践,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人工物研究的当代成果,面向工程实践具体活动的情境中去开展研究。从实践形式的具体状况看,工程实践活动的系统结构和生命全周期过程包括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评价以及工程运行使用与退役等6个子系统,须深入此结构与过程中去展开工程设计的知识论研究。笔者发现国内外学界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工程哲学、技术哲学研究与设计史研究的严重割裂。造成这种割裂的内在原因是,前者讨论人工物以“结构”和“功能”两个范畴进行,而后者讨论人工物则以“形式”范畴展开。为了保持各自研究的“纯粹性”,前者不惜将建筑、艺术品、文物等人工物切割出去,称自己研究的是技术人工物;而后者则把“结构”和“功能”当做既定的事实,不予讨论,只讨论人工物的“形式”在风格上、审美上、文化上的演变历史。事实上,并不存在纯粹的技术人工物,任何人工物总会以某种形态、形式与我们照面,被我们感知,为我们使用。因此,需要摆脱这种割裂的状态,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地借鉴荷兰学派的人工物理论,在工程实践活动的系统结构和生命全周期过程中去研究工程设计,进而结合设计史,围绕功能、结构、形态三个维度的关系去展开人工物本身的知识建构(Know what),以及实施人工物建造“怎样做”操作知识的建构(Know how),从而实现工程决策所确定的“观念”形态人工物向“知识”形态人工物的转化,对工程设计实践活动如何在科学技术和人文社科知识上的综合集成和社会建构展开哲学反思。
卢红博[10](2019)在《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孩子的天性有哪些?”答案的寻求可问广大家长,也可以回忆自己的童年。相信结果不外乎有两个答案,那就是提问与游戏。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由于惊奇开始哲学思维。胡适认为: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哲学。但哲学一度被静态的理解,单纯地作为一门学科哲学而存在。在哲学的源头,生活的问题先于哲学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先于哲学的思考。(1)海德格尔号召:让哲学主题回归到世间人际的情感中来吧,让哲学形式回到日常生活中来吧!幼儿期的发展关乎人一生的成长,哲学的亲民化回归理应在幼儿教育中大放溢彩,滋养幼儿茁壮成长。民间传统游戏在中华民族童蒙历史长河中,是儿童用以理解自然、社会、人生的手段,更是儿童的基本生活方式。5—6岁幼儿是入学前一年阶段,是当前幼儿教育中最容易发生小学化倾向的阶段。5—6岁幼儿自身已具备哲学活动的天性基础,是人一生中最有必要开启哲学启蒙教育的时期,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另一幼儿天性特质,使民间传统游戏、哲学、5-6岁幼儿,这三个当代倍受瞩目与关切、影响幼儿一生发展的元素自然天成、顺理成章地交融在一起。本文基于谷鲁斯的内摹仿理论,运用文献法、参与观察法、访谈式问卷法、访谈法、教育评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从六大部分切入,全面开展了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通过对幼儿哲学教学、游戏理论、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三个维度,尤其是3-6岁幼儿哲学教学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与阐述,捕捉到基于民间传统游戏进行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突破口。并从语言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理论分析入手,运用大量的理论与事实依据论证认为,5—6岁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具有充分的可行性;运用游戏哲学得出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哲学教学中的特有价值;并在前两点论据的基础上,根据费舍尔哲学教学经验,制定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借鉴李普曼哲学教学范式的同时,结合文献研究中总结的相关经验以及本土文化建构了本研究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以期明确践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幼儿哲学教学是新时代幼儿成长、学前教育发展、哲学教学变革的应然诉求。依据当前幼儿哲学教学呈现出的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以故事性文本为主流教学素材、以探究共同体和对话为基本教学范式等的实然状况,借鉴的同时进行了两届大班21名幼儿23次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尝试。尝试与分析发现,幼儿哲学教学存在研究条件两极分化、教学范式相对教条、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等问题。从分析幼儿哲学思维特征和思维线索的现象入手,查摆影响幼儿哲学良性发展的规律性元素,主要来源于幼儿哲学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对社会环境认知与利用失衡、学习目标喧宾夺主等因素。如何开展有效的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本文提出应从教学决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五大方面着手,教学决策包括方针导向、目标内容等的决策策略;还有教学理念、对话环境等的设计策略;关注模仿、改善提问等的互动策略;注重过程与结果的双重评价策略;以及教学态度与宏观教育的反思策略等。哲学是人类成长进程中所需所有文化的基石,是一切学科之母。民间传统游戏是中华儿女最本真、最擅驾驭的生活学习方式。幼儿是人一生中习惯养成,人格建立的重要阶段,5-6岁幼儿是幼儿教育中最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能够真正成为呵护幼儿天性,促进幼儿心智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教育力量,成为幼儿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有力改革手段,那应该是游戏的幸福、教育的幸福,也是哲学的幸福,更是幼儿的幸福。
二、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专题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1.校园欺凌呈现低龄化趋势 |
2.校园欺凌危害重重 |
3.防治校园欺凌,从学校开始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创新之处 |
二、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1.欺凌 |
2.校园欺凌 |
3.教学设计 |
(二)国内外校园欺凌研究现状 |
1.国外校园欺凌研究 |
2.国内校园欺凌研究 |
(三)校园欺凌干预现状 |
1.国外校园欺凌干预现状 |
2.国内校园欺凌干预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1.研究对象 |
2.研究过程 |
(二)研究方法 |
1.问卷法 |
2.访谈法 |
3.实验法 |
四、研究一: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现状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工具 |
3.研究程序 |
(三)研究结果 |
1.描述性分析 |
2.相关因素分析 |
3.回归分析 |
(四)访谈结果分析 |
1.模糊性 |
2.隐蔽性 |
3.普遍性 |
4.缺乏校园欺凌防治系统 |
(五)讨论 |
1.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性 |
2.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现象的相关分析 |
3.同伴关系与欺凌和被欺凌可能性回归分析 |
(六)小结 |
五、研究二: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教学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基础 |
1.社会学习理论 |
2.团体动力学理论 |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分析 |
1.学情分析 |
2.教学目标 |
3.教学重难点 |
4.教学策略与方法 |
(四)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教学设计 |
1.第一节认识校园欺凌 |
2.第二节校园欺凌的危害 |
3.第三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
4.第四节多彩的情绪 |
5.第五节制怒有妙招 |
6.第六节挫折不可怕 |
7.第七节旁观者的责任 |
8.第8 节对校园欺凌说“不” |
(五)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专题教学设计的应用效果调查设计 |
1.随机分派控制组的设置 |
2.实验过程 |
3.前后测问卷设计 |
4.实验假设 |
5.验证假设 |
(六)讨论 |
1.效果分析 |
2.教育启示 |
(七)小结 |
六、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小学生欺凌行为问卷 |
附录2 校园欺凌专题教学效果前后测问卷 |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2)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俞子箴生平简介 |
(三)同时期相关人物概述 |
(四)有关俞子箴的研究 |
(五)有关俞子箴相关着作的研究 |
(六)研究述评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1.资料收集方法 |
2.资料分析方法 |
3.可信度检验方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阶段 |
1.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
2.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阶段 |
3.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沉淀阶段 |
4.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成熟阶段 |
(二)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
1.秉持“体育即教育”观 |
2.重视小学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奠基作用 |
3.强调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性作用 |
4.高度重视科学化的学校体育 |
5.强调体育对学生品德的促进作用 |
(三)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因素 |
1.受时代背景的影响 |
2.受自身体育实践的影响 |
3.受自身丰厚体育理论积淀的影响 |
4.小结 |
(四)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1.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体育的教育价值 |
2.有助于发挥小学体育对终身体育的奠基作用 |
3.有助于推进“三促进”课外活动模式 |
4.有助于践行“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
5.有助于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体育的德育价值 |
(五)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俞子箴大事记表 |
附录B 俞子箴主要着作一览表 |
附录C 专家咨询问卷 |
致谢 |
(3)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现实困境:高中语文教学的浅层化现象 |
(二)学科诉求:语文学科价值的重构 |
(三)理论启示:深度学习研究的兴起 |
二、研究问题 |
(一)问题选择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问题的阐述 |
三、研究的意义 |
(一)实践意义 |
(二)理论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深度学习 |
(二)教学策略 |
(三)文言文教学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语文学科本质及语文教育的演进 |
(一)语文学科的本质 |
(二)语文教育的演进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及困境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 |
三、教学策略的转变及理论基础 |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 |
(二)教学策略的转变 |
(三)教学策略转变的理论基础 |
四、深度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
(二)深度学习的本质及特征 |
(三)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 |
(四)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 |
五、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
(一)语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二)语文深度学习的研究 |
(三)语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 |
(四)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六、研究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的阐述 |
(二)论文框架 |
二、质化为主的研究取向 |
三、研究方法的确立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课堂观察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准实验研究法 |
四、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
一、问卷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分析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的结果分析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结果分析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活动的结果分析 |
(四)高中文言文教学评价的结果分析 |
二、课堂观察结果及分析 |
(一)教师教学课堂观察分析 |
(二)学生学习课堂观察分析 |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教学目标停留在浅层分数目标,忽视语文素养的深层目标 |
(二)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文本范畴,缺乏文言关键能力的总体设计 |
(三)教学活动固化于串讲和分析,难以形成文言整体语感 |
(四)教学评价囿于知识评判,缺乏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过程的指导 |
第五章 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典型案例的设计过程及设计策略提炼 |
一、尝试和探索:“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一轮设计 |
(一)第一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一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
二、调整和改进:“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二轮设计 |
(一)第二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二轮设计的反思和总结 |
三、提升和应用:“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第三轮设计 |
(一)第三轮设计的整体方案 |
(二)第三轮重点课时教学设计 |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教学设计策略的提炼 |
(一)内容设置层级点 |
(二)目标挖掘能力点 |
(三)情境统摄探究点 |
(四)评价贯穿表现点 |
第六章 “择生与择死”单元教学效果分析及实施策略提炼 |
一、“择生与择死”主题单元教学效果调查 |
(一)访谈结果分析 |
(二)学生习作改进过程分析 |
二、A班与B班教学效果的对比情况调查 |
(一)测试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三)情境性测试结果 |
三、教学效果分析 |
(一)学生探究文本价值,实现文言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
(二)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迁移能力,逐步实现文言文关键能力目标 |
(三)学生在积极言语活动中学习兴趣增加,明确文言文古为今用的价值 |
(四)学生总结创设整体语境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
四、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实施策略提炼 |
(一)阅读探寻着力点 |
(二)目标针对阶段点 |
(三)对质激发兴趣点 |
(四)输出注重思维点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可以解决高中文言文教学浅层化问题 |
(二)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策略归纳 |
(三)高中文言文深度学习的教学实施策略提炼 |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改进建议 |
(一)借助深度学习主题培训,促进语文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度理解 |
(二)加强教研组文言文深度学习案例开发,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 |
(三)倡导教师实施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增进文言文教学实效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4)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蒙台梭利教育在全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二)蒙台梭利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 |
(二)本土化 |
(三)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四、研究目标及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蒙台梭利教学法概要 |
一、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发展历程简述 |
二、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核心要素 |
(一)“尊重、爱护”的教育观 |
(二)“自由、自主”的儿童观 |
(三)“观察、启导”的教师观 |
(四)“自主、有序”的教具观 |
第二章 蒙台梭利教学法在G幼儿园实践中的样貌 |
一、G幼儿园的基本情况 |
(一)G幼儿园的师资情况 |
(二)G幼儿园的活动安排 |
二、G幼儿园蒙台梭利教学法具体实施现状 |
(一)环境创设 |
(二)教具提供 |
(三)课程建构 |
三、G幼儿园蒙台梭利教学法实践的分析 |
(一)精心营造优美环境,丰富环境内容 |
(二)调整补充教具,优化原有教具构成 |
(三)基于幼儿需求,优化完善课程 |
第三章 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有准备的环境”成了“机械复制出来的环境” |
二、对蒙氏教具功能的误读 |
三、教师使用蒙台梭利教学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
(一)教师盲目崇拜蒙台梭利教育 |
(二)教师实施非蒙课程缺少生成性 |
四、家园合作力度弱,家长对蒙氏教育一知半解 |
第四章 影响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实践的原因分析 |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
二、园长对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的影响 |
(一)园长功利化的价值取向 |
(二)园长只注重教师的蒙氏培训 |
三、教师对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的影响 |
(一)教师对蒙氏教育的态度 |
(二)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 |
四、家长对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的影响 |
(一)家长并不理解蒙台梭利教学法 |
(二)家长很难实质性参与幼儿园活动 |
第五章 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策略 |
一、正视文化差异 |
(一)深入理解教育理论背后的文化差异 |
(二)析取蒙氏理论中“儿童关怀”的核心价值 |
(三)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实施课程 |
二、园长成为蒙台梭利教学法专家 |
(一)发挥园长的价值引领作用 |
(二)提供教师专业培训机会 |
(三)激活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力 |
三、发挥教师的再创造性 |
(一)坚守他为己用的教育理念 |
(二)明确蒙氏教师的应有素质 |
四、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 |
(一)促发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意识 |
(二)提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
(二)中班是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 |
(三)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依然不充分 |
二、文献综述 |
(一)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 |
(二)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现状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策略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简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概述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涵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特征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价值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各方面共同发展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教师态度转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帮助家长重视日常的幼儿性启蒙教育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目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二)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简单易懂、易掌握 |
(三)方法契合幼儿经验,注重整体性和整合性 |
第二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行动设计 |
一、行动设计的依据 |
(一)中班幼儿性生长发展的一般特征 |
(二)S园中二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初步探索 |
(三)S园中二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问题与分析 |
二、行动目标的确立 |
(一)中班幼儿发展的目标 |
(二)中班幼儿教育者发展的目标 |
三、行动方案的计划 |
(一)主题的确立 |
(二)方案内容的编排 |
(三)方案实施的途径 |
(四)方案评价的方法 |
第三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行动实施 |
一、第一阶段:“生命的奥秘”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
(三)活动实施的反思与调整 |
二、第二阶段:“男孩、女孩”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
(三)活动反思与调整 |
三、第三阶段:“怎样保护我自己”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具体过程 |
(三)活动反思与调整 |
第四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估 |
一、活动实施对幼儿的影响 |
(一)幼儿掌握基础的性知识 |
(二)体会父母辛苦,学会感恩家人 |
(三)形成了初步的男女性别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
(四)转变幼儿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
(五)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 |
二、活动实施对教育者的影响 |
(一)活动实施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
(二)活动实施对幼儿家长的影响 |
第五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变革建议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结论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具有多重价值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具有整合性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需要多方面支持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建议 |
(一)提高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系统性 |
(二)持续改进活动实施方案 |
(三)加强多元主体合作 |
(四)提高教育活动评价的科学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绘本 |
第一节 绘本及其价值 |
一、绘本的定义与特点 |
二、绘本的价值 |
第二节 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依据 |
一、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
二、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现实依据 |
第二章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绘本使用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一、教师对绘本教学重要性的认知较充分 |
二、教师在绘本教学实践中问题较多 |
三、教师对绘本教学效果的评价单一 |
第二节 学生绘本阅读情况调查分析 |
一、学生绘本阅读的质量下降 |
二、绘本阅读中家长参与度不高 |
第三章 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化原则 |
一、绘本的选取原则 |
二、绘本在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
三、绘本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 |
第二节 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具体路径 |
一、创设情境 |
二、师生共读 |
三、故事创编与表演 |
四、多维拓展 |
第四章 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的优化教学案例举隅 |
第一节 关于开学第一课的教学设计 |
一、一年级开学第一课与《大卫上学去》 |
二、二年级开学第一课与《一口袋的吻》 |
第二节 关于感悟人生价值的教学设计 |
一、一年级《说话》与《我要更自信(火鸡图图的故事)》 |
二、二年级课文《风娃娃》与《獾的礼物》 |
第三节 融入表演形式的绘本教学设计 |
一、二年级课文《狐假虎威》与《咕噜牛》 |
二、二年级课文《纸船和风筝》与《南瓜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绘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现状问卷调查(教师) |
附录B:绘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使用现状问卷调查(家长) |
致谢 |
(7)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白之争 ——以《国文月刊》为中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及细化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一)对“文白之争”的相关研究 |
(二)对《国文月刊》的研究 |
(三)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及其适切性 |
五、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国文月刊》与中学国文教学话语场 |
第一节 《国文月刊》:一个优质的中学国文教学话语场 |
第二节 《国文月刊》中的文白之争 |
一、《国文月刊》中关于教材及教学目的的讨论 |
二、《国文月刊》中教学方法的讨论 |
三、《国文月刊》中文白之争的核心关切 |
第二章 《国文月刊》之后的文白之争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的文白之争 |
第二节 新世纪之后的文白之争 |
第三节 文白之争的经验和教训 |
第三章 基于现实语境下文白之争的再思考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与学生兴趣的背离 |
第二节 中学语文白话文教学:目标、评价与教学的错位 |
第三节 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文白关系的思考 |
第四章 中学语文教学重构的路径探究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重构的几点思考 |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重构的路径探究 |
一、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实现由“言”到“文”的过渡 |
二、利用写作,拓展思维,实现“言”“文”结合 |
第三节 白话文教学重构的路径探究 |
一、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学生自主性 |
二、聚焦目标,夯实写作训练 |
三、重视课外阅读,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儿童的发现 |
第二节 作为文学家的丰子恺 |
第三节 丰子恺儿童观的相关研究及本文思路 |
第一章 丰子恺的儿童观 |
第一节 儿童崇拜 |
第二节 “黄金时代”的儿童 |
第三节 丰子恺儿童观念中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
第二章 丰子恺的儿童观念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
第一节 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
第二节 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表现 |
第三节 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教育思想 |
第三章 关于丰子恺儿童观的再思考 |
第一节 “五四”时期儿童本位观的多面呈现 |
第二节 同话“儿女”的不同 |
一、与“五四”同人的异声 |
二、佛教因素对丰子恺儿童观的影响 |
第三节 走出“黄金时代”以后怎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工程设计的知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
2 工程知识论与工程设计知识 |
2.1 工程知识论的兴起与工程设计知识研究 |
2.1.1 工程知识论的兴起 |
2.1.2 工程设计知识研究 |
2.1.3 设计史及其对荷兰学派的反驳 |
2.2 从存在论视角分析工程设计知识 |
2.2.1 从两类物质世界看两种知识及知识论 |
2.2.2 从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看人工物世界 |
2.2.3 从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看工程设计知识 |
2.3 从实践论视角分析工程设计知识 |
2.3.1 马克思实践论形式下的工程活动结构 |
2.3.2 工程活动结构中工程设计的地位及作用 |
2.4 工程设计活动的基本模型及其知识存在的形式 |
2.4.1 工程设计活动的基本模型 |
2.4.2 工程设计基本模型中知识的存在形式 |
2.5 设计任务书的解读与人工物意向性功能的分析 |
2.6 以人工物结构和形态为目标的工程设计知识建构 |
2.7 工程设计情境中异质性知识的综合集成 |
3 工程设计知识科学和技术维度的建构 |
3.1 人工物意向性功能的分层解析与技术化处理 |
3.2 建构人工物结构原理性知识的工程科学分析及相关科学研究 |
3.3 建构人工物结构原理性知识的工程技术分析及相关技术发明 |
3.4 人工物结构的分层设计及其技术方案的创造性建构 |
3.5 实现人工物物理结构的施工知识设计与建构 |
4 工程设计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维度的建构 |
4.1 人工物的形态及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意义承载 |
4.2 人工物意向性功能的深入解析及其相关形态的知觉化、符号化处理 |
4.3 在人工物技术方案中融入审美形态设计 |
4.4 在人工物技术方案中融入伦理形态设计 |
4.5 在人工物技术方案中融入政治形态设计 |
4.6 在人工物技术方案中融入历史文化形态设计 |
5 工程设计知识的社会建构 |
5.1 工程设计知识生成过程的社会建构性 |
5.2 工程设计知识的同行评价与社会评价 |
5.3 人工物结构可能的溢出功能之社会效应分析 |
5.4 人工物结构可能的溢出功能之生态效应分析 |
5.5 工程设计“公众参与”的知识生成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情况 |
(10)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幼儿哲学教学 |
(二)民间传统游戏 |
四、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谷鲁斯内摹仿理论的主要观点 |
(二)谷鲁斯内摹仿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五)教育评价法 |
六、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幼儿哲学教学文献研究 |
(二)国外有关游戏理论的文献研究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内幼儿哲学教学的文献研究 |
(二)有关幼儿游戏的文献研究 |
(三)有关幼儿园游戏教学策略的文献研究 |
第二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理论建构 |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一)哲学进步呼唤幼儿哲学家的出场 |
(二)幼儿哲学思维语言的发展水平分析 |
(三)幼儿哲学何以存在的现象解读 |
(四)幼儿哲学得以存在的学理解读 |
(五)幼儿思维“神经窗户”打开的脑科学分析 |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教学价值分析 |
(一)幼儿作为游戏的存在 |
(二)游戏体验的思维触发机制 |
(三)民间传统游戏的教育优势 |
(四)游戏作为哲学探究的价值 |
(五)几个民间传统游戏的哲学意涵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
(一)思考能力目标 |
(二)感知能力目标 |
(三)社会交往能力目标 |
(四)情感态度健康发展目标 |
(五)对话能力目标 |
(六)人格塑造目标 |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范式 |
(一)文化建构场 |
(二)思维游戏圈 |
(三)复式驱动对话教学法 |
第三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应然、实然与尝试 |
一、幼儿哲学教学的应然诉求 |
(一)新时代幼儿的成长需求 |
(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
(三)哲学教学变革的需求 |
二、幼儿哲学教学的实然状态 |
(一)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同步发展 |
(二)幼儿哲学教学内容以故事性文本为主 |
(三)基本形成稳定的教学范式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尝试 |
(一)基于“老鹰捉小鸡”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二)基于“网鱼”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三)基于“欻嘎拉哈”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四)基于“绕口令”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 |
第四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研究条件两极分化 |
(一)学术研究一线教学条件不足 |
(二)教学实践一线学术研究粗浅 |
二、教学范式相对教条 |
(一)忽视非有声语言对话 |
(二)规则不当易引发消极等待 |
三、哲学经验准备匮乏 |
(一)模仿原型脱离现实 |
(二)哲学天性保护意识淡薄 |
(三)教师面前表现拘束 |
四、探究过程忽视幼儿年龄特点 |
(一)问答单向性、一次性与自问自答 |
(二)高控阻止幼儿“七嘴八舌” |
(三)“内摹仿”过程缺失 |
(四)“假问题”时有发生 |
(五)角色期待革新思考不够 |
五、过于强调没有问题答案 |
(一)忽视幼儿习惯养成关键期 |
(二)忽视探究内容领域特点 |
第五章 幼儿哲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尚未形成幼儿哲学联动机制 |
(一)学术机构与教育机构缺乏合作 |
(二)学术人员与一线教师默契欠佳 |
二、对社会环境认知和利用失衡 |
(一)幼儿生活经验媒体化 |
(二)自由与安全责任矛盾 |
三、知识传授与习得目标观念深重 |
(一)习惯喧宾夺主的知识性学习 |
(二)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思考过程 |
四、存在原生家庭教育不当影响 |
(一)“补偿”教育问题突显 |
(二)家庭问题导致童心封闭 |
五、新教育思想理解偏差 |
(一)忽视内摹仿价值与实现过程 |
(二)鼓励教育有失分寸 |
第六章 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策略 |
一、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决策策略 |
(一)学前教育行政机构确立方针导向 |
(二)学术研究与一线教学联接合作 |
(三)学前教育设定幼儿哲学教学目标 |
(四)幼儿哲学教学内容的决策 |
二、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设计策略 |
(一)创设安全对话环境,量身定设组织教学 |
(二)提供积极模仿范型,设定过程与结果目标 |
(三)了解幼儿生活经验,从幼儿模仿天性出发 |
(四)传统游戏常态化,在反复模仿中加深体悟 |
三、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互动策略 |
(一)摒弃成人视角目标,成就幼儿学习改变 |
(二)积极改善提问,利用两个时间 |
(三)避免旧习干扰视听,培养幼儿视听技巧 |
(四)正确处理跟随性表达,将幼儿模仿价值最大化 |
(五)把握规训与自由中控线,培养幼儿自我教育 |
(六)幼儿模仿的另一种表达,无声语也要哲学解读 |
四、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成效评价策略 |
(一)幼儿哲学教学过程评价 |
(二)幼儿哲学教学结果评价 |
(三)教学成效评估总结 |
五、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反思策略 |
(一)基于教师教学态度的反思 |
(二)基于教师教学组织的反思 |
(三)基于教学反思的教育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式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评估项目 |
附录4 研究开展过程性材料(选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今天,我们怎样做老师(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专题教学设计[D]. 付思钰. 渤海大学, 2021(02)
- [2]俞子箴学校体育思想研究[D]. 樊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3]深度学习视野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 刘倩.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蒙台梭利教学法本土化个案研究[D]. 熊孟雪.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D]. 张文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6]绘本融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优化路径研究[D]. 王曼.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7]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白之争 ——以《国文月刊》为中心的研究[D]. 寇晨阳. 鲁东大学, 2020(02)
- [8]丰子恺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观研究[D]. 吴海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工程设计的知识论研究[D]. 李沐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基于民间传统游戏的幼儿哲学教学活动研究[D]. 卢红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