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纳米硅颗粒论文-袁玉菊,吴艳阳,刘嘉欣,谭明乾

荧光纳米硅颗粒论文-袁玉菊,吴艳阳,刘嘉欣,谭明乾

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纳米硅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荧光纳米颗粒,毒性,食品

荧光纳米硅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袁玉菊,吴艳阳,刘嘉欣,谭明乾[1](2019)在《食品中荧光纳米颗粒的毒性及评价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纳米颗粒是一种新型的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光学性质,越来越多荧光纳米颗粒被设计用于食品添加剂或食品包装中。然而,大多数荧光纳米颗粒都含有高毒性元素,其在食品工业中使用的一个主要阻碍是其潜在的毒性。文章就目前对荧光纳米粒子毒性的相关研究简综述了荧光纳米颗粒在体内和体外潜在的毒性作用、毒性影响因素、常见的毒性评价方法以及荧光纳米颗粒与食品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荧光纳米粒子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方向和安全性评价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2](2019)在《PMX公司2019 ISEV大会首发——四激光荧光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ZetaView QUATT》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ParticleMetrix(简称PMX)在2019ISEV大会上推出F-NTA四激光荧光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ZetaView QUATT,一台仪器具有405nm、488nm、520nm和640nm激光器,为外泌体的荧光标记研究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这也使得ParticleMetrix公司在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展开了新纪元。同时感谢KlinikEssen大学和HansaBioMed的技术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粉体工业》期刊2019年03期)

秦斌,王炳志,闫研,王铁杰,殷果[3](2019)在《基于荧光纳米颗粒免疫层析技术的毒死蜱快筛试纸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快速检测中药材中毒死蜱的快筛试纸。方法采用免疫层析技术,以CdTe@SiO2荧光纳米颗粒为标记物制备毒死蜱单抗-荧光纳米颗粒偶联物,以竞争抑制模式制备毒死蜱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结果该试纸条对中药中毒死蜱的检出限为25 ng·g~(-1)。从开始制样到检测出结果仅需15~20 min。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广泛应用于中药材中毒死蜱残留的现场筛查和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9年11期)

夏琦[4](2019)在《近红外荧光纳米颗粒的构建、表征及其生物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构建具有近红外荧光发射、斯托克斯位移大、荧光量子效率高、光稳定性好、细胞毒性小、生物亲和性高的近红外荧光纳米颗粒,将其应用于生物体内外实时成像,对深层次研究生命信息,以及指导肿瘤诊断和治疗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罗丹宁为电子受体,叁苯基乙烯基芳香化合物为电子给体,构建具有Donor-Acceptor结构的AIE活性荧光探针,通过引入呋喃和噻吩富电子基团,促使发射波长红移;采用纳米共沉淀法,利用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嵌段共聚物(Pluronic F127)包裹荧光探针,构建近红外发射荧光纳米颗粒,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并将其应用于细胞成像、细胞长期示踪、肿瘤生长长期追踪以及光动力治疗。(1)本文设计合成了以罗丹宁为电子受体、四苯基乙烯为电子供体的AIE荧光探针TPE-Rho,表征其光学性能和AIE活性;使用两亲性聚合物Pluronic F127包封TPE-Rho得到纳米颗粒TPE-Rho dots。实验证明TPE-Rho dots稳定性强、生物相容性好、斯托克斯位移大(~200 nm),细胞膜通透性好,可应用于活细胞成像,选择性作用于细胞质。(2)通过在TPE-Rho的结构基础上引入富电子基团呋喃,合成了以罗丹宁为电子受体、叁苯基乙烯基呋喃为电子供体的具有AIE活性的近红外荧光探针TPFE-Rho。采用F127包裹后形成粒径分布均匀的纳米颗粒TPFE-Rho dots,具有近红外发射(654 nm)、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183 nm)、光稳定性强、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点,能够避免生物体背景荧光的干扰、穿透较厚的组织、避免吸收波长和发射波长互相产生的干扰、提高生物成像的信噪比。体外实验证明TPFE-Rho dots标记的SK-Hep-1细胞在传代11代后仍然发出红色荧光,活体成像实验数据表明TPFE-Rho dots能够实时监测肿瘤生长超过19天。(3)在TPFE-Rho的结构基础上,引入供电子效应更强的噻吩基团,合成了以罗丹宁为电子受体、叁苯基乙烯基噻吩为电子供体的荧光探针TPVTR,采用F127包裹后制备成为有机荧光纳米颗粒TPVTR dots,具有近红外发射(695 nm)、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210 nm)、发光强度高、光稳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好、良好的活性氧生成能力、良好的光毒性等优势。TPVTR dots标记肿瘤细胞16天后仍显示出红色荧光信号,对活体肿瘤生长的长期追踪超过8天,并且在光照条件下能够明显降低HepG2细胞的存活率,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具有良好的光动力治疗效果。表明TPVTR dots能够作为有效的长期示踪荧光探针和近红外光敏剂,在影像引导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4-30)

龚晓婷[5](2019)在《有机荧光纳米颗粒在小鼠脑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传统的脑血管造影技术,有机荧光纳米材料具有较高成像分辨率、生物相容性良好、荧光量子产率可调、耐光漂白能力强、环境友好等突出优点,在成像方面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制备成像性能优异的脑血管造影剂为目标,设计合成发射光谱在可见光、近红外I区以及近红外II区波段的有机荧光微纳米材料,探究了不同波段范围内的有机荧光微纳米材料在脑部血管最优成像分辨率的方法。通过调控分子的吸收发射性能、光稳定性与穿透深度,制备了高分辨率的脑血管造影剂,初步探索了其在缺血性脑中风模型中的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一、我们发展了一种脑组织成像新技术,通过将去除脑组织内散射源的策略应用到可见光波段内小鼠脑血管高分辨率成像,完成了对脑血管叁维精细网络结构重建工作和缺血性脑中风半影区的准确定位。首先,合成了两个具有不同的发射光谱的高量子产率的有机荧光染料Dye 1-SQA和Dye 2-BDT。接着,开发了一种通用性的组织透明方法,得到了具有超高成像分辨率的老鼠脑部切片的共聚焦血管图,并用ImageJ对其成像结果进行了3D血管精细结构重建。从叁维重建结果的统计数据来看,此方法的对脑部血管的标记效率非常高。在150微米厚的切片组织中,有超过60%以上的血管直径在6~10μm,最细的毛细血管直径为2μm。且超过50%以上的血管长度在30μm以上。通过将有机荧光微纳米颗粒分别经心脏灌流到GFP小鼠和CX3CR1~(GFP/+)小鼠体内,实现了高通量,高分辨率以及高生物相容性的多通道成像。最后,我们发明的这种高分辨成像的透明方法实现了对脑中风半影区域的精准定位。本研究对具有高量子产率但发射光谱在可见光区域内的有机荧光材料在生物组织成像中的应用具有指导性意义,对脑中风等与血管精细结构息息相关的血管性疾病的病理研究以及该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意义非凡。二、我们提出了“A-D”型近红外波段有机荧光纳米颗粒用于小鼠脑血管高分辨率成像,实现了对活体小鼠脑血管血流速度的长时间实时监测和在缺血性脑中风/重灌注临床中风模型中的应用。以苯并噻吩为受体单元,芴为给体单元组成聚合单元,得到了发射达近红外窗口的有机荧光纳米颗粒(NIEPN)。同时,长烷基链作为侧链单元,有效防止因距离太近堆积导致能量转移荧光效率降低。同时,Pluronic F-127的引入以增加其水分散性。NIEPN与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神经元的GFP小鼠两通道成像显示,其耐光漂白的能力远远大于绿色荧光蛋白,是一种很好的可用于长时间血管成像的造影剂。在体内经过360min的循环,血流速度始终保持在585μm/s左右。根据NIEPN优异的长时间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我们将其用于临床脑中风/重灌注过程的实时监测。本研究对中风恢复对脑组织损伤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对系统地研究缺血性中风发生后地病理变化、药物作用机理,以及研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都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韩玉平,谌林,李贞,胡成国,刘志洪[6](2018)在《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器检测癌胚抗原》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为能量供体,聚多巴胺纳米颗粒(Polydopamine nanoparticles,PDA NPs)为能量受体,构建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传感平台检测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相比于传统的均相结构UCNPs,此传感器中夹层结构UCNPs(Sandwich-structure UCNPs,SWUCNPs)具有更高的能量转移效率。将CEA适配体标记于SWUCNPs表面,当向溶液中加入PDA NPs,体系的荧光猝灭效率最高可达95%。加入CEA后,体系的荧光恢复,恢复程度与CEA浓度在1.0~250.0 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86 ng/mL(S/N=3)。此传感体系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在缓冲溶液与血清样品中均显示出良好的重现性。本传感器采用的能量受体PDA NPs合成简单、无需标记、猝灭能力强、分散性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基于UCNPs的传感体系构建提供新的方法学模型。(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08期)

冯亚飞,马佳俊,李波,杨军校[7](2018)在《光聚合法制备水稳定性荧光纳米颗粒及其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6-二氧杂-1,8-辛烷二硫醇(EGDT)和己二酸二丙烯酯(DAA)为单体,苝四羧酸丙烯酯为荧光染料,采用"巯基-双键"光聚合法制备了粒径均一、水稳定性的苝荧光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荧光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且荧光性能好。(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8年07期)

邓雄威[8](2018)在《智能荧光纳米颗粒在MicroRNA递送及肿瘤成像与治疗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诊断技术与治疗手段在不断提高,恶性肿瘤的高发率和高死亡率依然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近年来,纳米生物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发展,纳米材料在恶性肿瘤中的成像、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纳米材料具备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通过合成与组装技术,构建出性能稳定和安全的纳米载体材料。利用纳米载体递送治疗性基团和高准确度的成像探针技术,实现药物运输、靶向递送、活体示踪、治疗和实时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纳米载体平台,为恶性肿瘤的诊疗提供了新方法和策略。传统的近红外有机荧光分子是一类能够吸收长波长(700-900 nm)近红外光子的发光染料,具备较低的自发荧光特性和深度的组织侵入性,因此被应用于生物医学成像领域。但是在高浓度下这一类分子容易产生聚集诱导淬灭现象(Aggregate Induced Quenching Effect,ACQ),并且在体内容易被清除,进而大大地限制了其更广泛与多层次的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有机荧光分子与纳米材料相结合,在纳米材料的多功能化、细胞与活体成像、光动力和光热治疗以及诊疗一体化等领域展开探索。以miRNA为核酸类药物,对miRNA表达进行干预的新技术,是当前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如何安全有效地将治疗性miRNA递送到肿瘤组织与细胞中成为研究中的难点。因而,通过非病毒纳米载体技术实现miRNA的精准递送及调控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正是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利用近红外荧光分子的ACQ效应,通过分子自组装成功地构建了一系列具有近红外荧光“关-开”模式的智能荧光纳米颗粒,并用于miRNA基因的递送及在肿瘤中的荧光成像与基因治疗。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负载Cy-5荧光分子和miR-203基因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我们设计并实现了利用鱼精蛋白硫酸盐(Protamine sulfate,PS)和纳米金刚石(Nanodiamond,NDs)两步自组装法构建同时负载水溶性的近红外荧光染料分子Cyanine-5(Cy-5)和microRNA-203(miR-203)基因的纳米复合材料(miR-203/F-PNDs),并对其各种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表征。所组装的miR-203/F-PNDs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分散性,能够以较高负载效率和吸附效率实现Cy-5分子和miR-203基因的同时包裹。纳米材料能够较好地保护miR-203,使其不受核酸酶的降解。当Cy-5分子负载进入纳米粒子后,能够形成高度聚集状态,使其荧光基本处于ACQ的关闭状态。当存在蛋白酶的情况下,能够显着加速PS的降解,进而释放出Cy-5和miR-203,从而使Cy-5分子解除高度聚集状态,从而使其荧光显着增强恢复。二、利用miR-203/F-PNDs在细胞水平和活体水平进行“成像-治疗”的生物活性评价。通过细胞内吞,miR-203/F-PNDs在细胞内能够激活它的荧光到“打开”的状态,而在细胞外和血液环境中,其荧光是处于“关闭”的淬灭态。细胞实验表明miR-203/F-PNDs能够有效地被细胞摄取,并有效地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western-blot结果和qRT-PCR结果均表明miR-203能够抑制下游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此外,活体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和肿瘤组织冰冻切片实验表明,尾静脉注射24小时后,miR-203/F-PNDs可有效聚集在肿瘤部位,并通过肿瘤细胞的摄取从而激活其荧光特性。采用荷Ec-109肿瘤的Balb/c小鼠模型考察miR-203/F-PNDs的抑制肿瘤活性,尾静脉注射miR-203有效含量为2 mg/kg的纳米颗粒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此外,生化分析和主要脏器的H&E分析均未发现明显病理学改变,说明了该纳米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叁、具有谷胱甘肽响应的荧光可激活的聚电解质纳米基因载体的构建:通过羧甲基葡聚糖(Carboxymethyl dextran,CMD)和具有二硫键的阳离子多肽(Arg-Arg-S-S-Arg-Arg,S-Arg_4)的自组装和分子之间的化学交联,我们设计并成功构建了具有谷胱甘肽响应的近红外荧光可“关-开”的聚电解质纳米颗粒(CMINs)。吲哚青绿(ICG)和具有广谱抑癌功能的miRNA-34a(miR-34a)同时被包裹进纳米颗粒。当ICG被包裹进入该CMINs时,能够诱导ICG荧光淬灭。当遇到高浓度的谷胱甘肽时,S-Arg_4中的二硫键会发生断裂,纳米粒子进而解离,从而实现ICG和miR-34a的同时释放。此外,随着ICG的释放,其从高度聚集态重新分散成游离态,淬灭的荧光重新恢复,实现了荧光“关-开”模式的转换,进而能够利用荧光恢复的性质来模拟miR-34a的释放比率。四、基于CMINs荧光可激活特性进行实时模拟miR-34a递送效率和实现精准肿瘤荧光成像与治疗。在细胞实验中,我们利用流式细胞和激光共聚焦实验,验证了利用CMINs递送miR-34a进入细胞的能力,并将ICG荧光强度恢复程度和qRT-PCR检测出的miR-34a水平进行对比。CMINs介导的miR-34a递送能够对下游靶基因具有较好地抑制效果,抑制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诱导细胞凋亡,显示了较好地抗癌活性。CMINs表面富集CMD的作用,能够实现纳米颗粒在血液中的长循环和肿瘤富集能力,进一步实现肿瘤的精准荧光成像。进一步地,CMINs携带miR-34a可以有效地遏制肝癌和乳腺癌原位小鼠模型中肿瘤增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期,同时并不会产生任何的毒副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谢伊莎[9](2018)在《烤制羊肉中荧光纳米颗粒形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源性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受到广泛的关注。除了以食品添加剂形式加入食品中的人工纳米粒子以外,食品加工过程,也能够促使食品组分之间发生复杂相互作用,最终导致纳米结构的产生。然而几乎所有关于食品中纳米粒子的研究都集中在外源添加的纳米粒子,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源性纳米粒子还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关注。本研究以营养价值高,普遍受到消费者的喜欢的羊肉为对象,研究烤制过程中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及其潜在应用。首先,考察了烤羊肉中荧光纳米粒子的形成过程。表征了200,250,300,350~○C四个温度下荧光纳米粒子的形貌特征、元素组成及表面基团、荧光性质等。结果表明随着烤制温度的升高,荧光纳米粒子的粒径逐渐变小,荧光量子产率逐渐升高,碳含量升高,C=O和C-N含量相应增加。说明烤羊肉中纳米粒子形成过程是由蛋白质及脂类化合物在高温条件下,逐渐碳化,表面基团逐渐氧化。其次,考察了纳米粒子的抗氧化活性。用电子顺磁波谱仪研究了CDs清除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CDs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及DPPH自由基的能力,并在350~○C时达到最大值。含有CDs的培养基孵育氧化损伤的细胞,测定该细胞活力明显增强,验证CDs具有抗氧化作用。最后,构建了用于葡萄糖检测的荧光纳米传感器。葡萄糖氧化酶能够特异性地与葡萄糖相互作用并产生过氧化氢,过氧化氢在亚铁粒子存在条件下产生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能够通过氧化CDs表面基团进而猝灭其荧光,且荧光猝灭程度与葡萄糖含量呈正相关。基于这一原理,优化了葡萄糖检测条件,发现其荧光猝灭程度和葡萄糖浓度在10-300μmol·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低至2.9μmol·L~(-1)。为检测荧光纳米粒子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检测相同浓度的D-果糖,α-乳糖,蔗糖等干扰糖和葡萄糖溶液对纳米粒子荧光猝灭程度实验结果表明含有干扰糖的纳米粒子溶液,其荧光猝灭程度不足0.1,说明该荧光传感器具有抗干扰能力。采用该探针,检测了实际样品中葡萄糖含量,其结果与离子色谱检测结果接近。本研究考察了烤羊肉中的荧光纳米粒子性质、形成机制及潜在应用,为深入认识食品加工过程中内源性纳米粒子的性质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周帅[10](2018)在《离子选择性荧光纳米颗粒对亚细胞中金属离子的成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离子在生命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生命体组织结构的构成,而且在生命代谢的过程中担任了关键角色。在生命体中,金属离子有着多样化的存在形式和空间分布特征。具体到生命的基本构成单元—细胞,金属离子在不同的细胞器中有着特异性的分布,并且有着游离、结合等多种存在形式,承担着细胞内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亚细胞层次上,特异性的区分金属离子的存在形式,对金属离子的浓度变化、空间运动行为等进行实时的监测,对于深入了解生命体各种生理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金属离子的检测已经有多种方法,有针对纯溶液的AAS、ICP-MS等,也有具有空间分辨能力的Nano-SIMS、LA-ICP-MS等。相比于这些方法,荧光方法不仅能够实现金属离子的空间分布成像,而且可以应用于活细胞中,对于细胞生理过程的实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的荧光方法需精巧设计特异性探针和进行复杂的化学合成,因此,希望开发出简单、通用的荧光分析方法,以实现活细胞中亚细胞层次上金属离子的实时荧光成像。本论文利用离子选择性荧光纳米胶束来实现这一目的。离子选择性荧光纳米胶束是利用两亲性的高分子材料包裹质子化染料、离子载体和离子交换剂组成的胶束颗粒,其中质子化染料作为荧光体,离子载体识别目标离子。当离子载体识别离子时,离子交换引起了染料的去质子化,导致了染料荧光强度的衰减。两者的独立存在意味着可以通过简单更换材料的方式,使得胶束变更光谱区域和目标离子。因为染料和离子载体易于商业化获得,所以这种胶束颗粒充分体现了简单、通用性的特点。在第一个工作中,成功利用离子胶束颗粒实现了对线粒体和溶酶体中Ca2+的同时、实时检测。通过EDC/NHS反应依次在胶束壳层上修饰聚乙烯亚胺(PEI)和叁苯基溴化磷(TPP),使得胶束颗粒具有了线粒体的靶向识别能力;同时未能逃逸成功的胶束颗粒也在溶酶体中定位。借助生色离子载体III(ETH 5350)在溶酶体和线粒体中不同的荧光寿命,成功区分了胶束颗粒在两种细胞器中的定位。当向细胞中添加离子霉素(Ionomycin)时,可以发现线粒体中Ca2+浓度的升高,而在溶酶体中的浓度基本没有变化,与细胞Ca2+的缓冲机制相符合。这也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细胞内离子的转运机制提供了帮助。在第二个工作中,离子胶束颗粒成功实现对细胞外近膜区域K+的实时荧光成像。通过对构成胶束颗粒骨架的F127末端羧基化,使得颗粒表面因羧基表现为负电荷,与表面带负电的细胞膜产生静电排斥。这种排斥减慢了细胞对胶束颗粒的胞吞速度,使得颗粒能够长时间吸附固定在细胞膜上。在向溶液中添加K+引起细胞附近K+浓度的升高后,可以发现胶束颗粒对K+浓度的变化迅速做出了响应,荧光强度迅速下降。这种快速响应的能力表明了胶束颗粒对细胞钾离子通道打开引起的K+对外释放这一行为具有实时检测的可能,使得胶束在探索了解细胞膜K+转运机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0)

荧光纳米硅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国ParticleMetrix(简称PMX)在2019ISEV大会上推出F-NTA四激光荧光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ZetaView QUATT,一台仪器具有405nm、488nm、520nm和640nm激光器,为外泌体的荧光标记研究带来了更多的选择。这也使得ParticleMetrix公司在生物标志物检测领域展开了新纪元。同时感谢KlinikEssen大学和HansaBioMed的技术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纳米硅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袁玉菊,吴艳阳,刘嘉欣,谭明乾.食品中荧光纳米颗粒的毒性及评价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9

[2]..PMX公司2019ISEV大会首发——四激光荧光纳米颗粒追踪分析仪ZetaViewQUATT[J].中国粉体工业.2019

[3].秦斌,王炳志,闫研,王铁杰,殷果.基于荧光纳米颗粒免疫层析技术的毒死蜱快筛试纸的研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

[4].夏琦.近红外荧光纳米颗粒的构建、表征及其生物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9

[5].龚晓婷.有机荧光纳米颗粒在小鼠脑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9

[6].韩玉平,谌林,李贞,胡成国,刘志洪.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颗粒-聚多巴胺纳米颗粒的生物传感器检测癌胚抗原[J].分析化学.2018

[7].冯亚飞,马佳俊,李波,杨军校.光聚合法制备水稳定性荧光纳米颗粒及其表征[J].化工新型材料.2018

[8].邓雄威.智能荧光纳米颗粒在MicroRNA递送及肿瘤成像与治疗中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

[9].谢伊莎.烤制羊肉中荧光纳米颗粒形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8

[10].周帅.离子选择性荧光纳米颗粒对亚细胞中金属离子的成像分析[D].南京大学.2018

标签:;  ;  ;  

荧光纳米硅颗粒论文-袁玉菊,吴艳阳,刘嘉欣,谭明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