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许多评论家,如彼得·李斯卡和霍华德·雷文特,认为约翰·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是成功的失败之作。这些评论家指出,尽管斯坦贝克的写作技法已经表现成熟,但在这部小说中仍然存在缺憾。在这些评论家的众多研究中,霍华德·雷文特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这位评论家认为斯坦贝克在掌握结构与素材上仍有不足。他从《伊甸之东》的叙事方法、角色塑造、小说结构、主题设计以及小说基调等方面出发来证明这一观点。然而,雷文特的研究,相对而言,比较宽泛。而本文则集中探讨分析了《伊甸之东》这部小说的主题设计。本文认为,《伊甸之东》的主题是颂扬人类的自由意志。斯坦贝克利用圣经里该隐和亚伯的故事来阐释人性。他认为人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他指出,人类能够自由地选择从善或者从恶。斯坦贝克通过以下三种方法表达了这一主题:一是重新定义希伯来文“timshel”;二是借叙事者“我”进行声明;三是在主角及其原型之间进行对比。首先,斯坦贝克把“timshel”定义为“你能”。这种定义赋予了人类选择的权利。其次,通过叙事者“我”的声明,斯坦贝克向读者阐述了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再次,斯坦贝克用该隐和亚伯作为小说中主角的原型,来证明人类可以自由选择从善或者从恶,并且自我完善。本文指出,《伊甸之东》的主题设计精确,处理巧妙。但是,本文认为在主题发展中,斯坦贝克也创造了一些前后矛盾之处。而这些矛盾之处阻碍了读者们对小说主题的发掘。这个结论是通过对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小说基调的分析而得出的。本文认为,《伊甸之东》中的某些情节纯属无用之功。这些情节不但不能为主题服务,相反,他们延迟了主题的发展。而有些人物性格的塑造,则与主题产生了冲突。并且,斯坦贝克在小说中表达了两种对立的思想倾向: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本文指出,《伊甸之东》的主题设计是为了创造出主流的乐观主义基调。然而,这部小说中体现的悲观思想根深蒂固,甚至在某些时候抑制了乐观主义。于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对抗形成了与主题对立的矛盾之处。本文的引言部分着重介绍了目前相关于《伊甸之东》的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章则侧重分析了小说的主题,第二章与第三章则主要分析了主题发展中的矛盾。结论则总结了文中观点,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与意义。同时,结论中也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伊甸[J]. 美术观察 2018(11)
- [2].《伊甸湖的两首诗》[J]. 美术研究 2016(06)
- [3].情暖人间——浅析《伊甸之东》主题[J]. 西部皮革 2016(24)
- [4].《花鬘伊甸》[J]. 美苑 2015(S1)
- [5].寄语乡音[J]. 椰城 2018(11)
- [6].伊甸的诗[J]. 中国诗歌 2016(11)
- [7].岛[J]. 美文(下半月) 2017(06)
- [8].意粉晒[J]. 意林(原创版) 2017(04)
- [9].成也自我,败也自我——以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比分析《伊甸之东》人物[J]. 祖国 2017(06)
- [10].伊甸的诗[J]. 诗潮 2016(05)
- [11].“我说出”,“我看见”,“我抓住”——诗人伊甸精神肖像[J]. 江南(江南诗) 2015(02)
- [12].我们听不见水声,但是它在流——伊甸近期诗歌论[J]. 中国诗歌 2012(02)
- [13].冬天的伊甸[J]. 中国校园文学 2013(01)
- [14].伊甸作品[J]. 诗选刊 2009(10)
- [15].伊甸的诗(二首)[J]. 江南(诗江南) 2010(01)
- [16].伊甸的逃难记 第二部分 逃难记[J]. 传记文学 2020(03)
- [17].主持人语[J]. 江南(江南诗) 2019(01)
- [18].希望它能留下来[J]. 传记文学 2020(01)
- [19].人生笔记(节选)[J]. 西部 2015(03)
- [20].伊甸的诗[J]. 扬子江诗刊 2014(06)
- [21].伊甸的诗[J]. 扬子江诗刊 2012(02)
- [22].伊宁,伊甸(外二首)[J]. 西部 2013(03)
- [23].伊甸的诗[J]. 诗选刊 2010(08)
- [24].人间乐园的坚守——试析斯坦贝克的作品《伊甸之东》[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09)
- [25].伊甸:颤栗与祈祷[J]. 江南(江南诗) 2014(06)
- [26].伊甸的诗(三首)[J]. 星星诗刊 2010(07)
- [27].LOVE AND AMBITION——秋季档新剧《伊甸之东》的复仇与原谅[J]. 音乐世界 2008(18)
- [28].浅析《伊甸之东》中凯西·阿布拉的形象[J]. 今古文创 2020(22)
- [29].伊甸的诗(11首)[J]. 诗歌月刊 2012(06)
- [30].论基督教文化与《放逐伊甸》的宗教主题对位[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