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与目的食物不耐受与肠易激综合征有关,这个观点不新鲜。然而最近的证据表明,如果患者限制饮食,不吃那些使自身体内IgG抗体升高的食物,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会显著减轻。这些发现建议人们应进一步研究食物抗原IgG的产生机制以及IgG在引发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作用。因为IBS的症状常常因为饮食而加重,患者们也常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食物是否会对疾病进程造成影响?患者们似乎特别愿意在饮食疗法上花费大量的金钱以寻求解决方案,并且认为这样才符合逻辑和自然。不幸的是,由于该方面的科学数据既不充分又相互矛盾,医生们并没有能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对食物相关问题的忽视会使患者的医疗信心受挫,在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情况下,患者便转向寻求其它的帮助。就像其它慢性疾病的患者一样,IBS患者在寻求其它的帮助时常常易受价格昂贵,缺乏确切证据的可疑疗法的商业剥削,其中一些治疗可能还具有危险性。如今已发现有各种各样的食物可导致IBS患者肠道功能的紊乱,而且这些食物中的成分可能具有更复杂的作用。由于IBS患者的多样性,很可能有一些患者的症状加重会被确定为是对一定食物成分反应的结果。本文目的旨在通过检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水平来研究食物不耐受与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6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水平,根据IgG阳性结果调整患者饮食结构,最后使用调查表评分系统对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症状进行评分。结果60例患者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升高有1到4种不等,总阳性率为95%,2种以上升高者为85%。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升高以蟹(86.7%)和鸡蛋(66.7%)最多见,其次为虾、牛奶(分别为60%,40%),鸡肉、猪肉、牛肉和鳕鱼均为0。调整所有患者的饮食结构,病人症状在12周后明显改善者66.7%,症状有所改善者21.6%,无效6.7%,总有效率为88.3%。结论检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在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