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这篇论文,我试图在综合和反思已有的对卡夫卡的解释路径的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对于卡夫卡作品的意蕴,竟会衍生出如此众多且相互冲突的解释?卡夫卡作品中的这种暧昧性,或者说它们给解释留下的巨大可能空间,究竟是建基于何种原因之上?本文分三部分展开这一探究。在第一章“解释卡夫卡的三种路径”中,我将表明,由于卡夫卡的解释者们受到自身传统、知识背景和文化身份的影响,他们对卡夫卡的解释路径一般会侧重于强调卡夫卡三重身份中的某一重。这三重身份是:犹太人,现代人和艺术家。从而,对卡夫卡进行解释就有三种基本路径。在这一章中,我将指出这三种路径各自的合理之处和弱点,并对每一条路径进行具体的分析。在第二章“《饥饿艺术家》之阐释:一个例证”中,本文首先以小说《饥饿艺术家》为例,演示了前面所说的三条路径在进入卡夫卡的具体文本时会遇到的一些情况。在这一章中,我还将进行一次对《饥饿艺术家》的重读,以此表明这篇小说中存在着一些难以被阐释穷尽的幽暗之处。在第三章“中间地带的卡夫卡”中,我试图分析卡夫卡作品的精神形式的来源。本文认为,卡夫卡的精神形式主要来自犹太教《塔木德》解经传统。但在这种精神形式的底层,卡夫卡作品的核心经验却是对于“中间地带”或“魔灵”的经验。由于“中间地带”处于犹太性和现代性的交汇之处,而且它又被卡夫卡转换为写作本身的文学空间,因而这一核心经验使得现有的三种解释卡夫卡的路径得以可能。最后,在“余论”部分中,我将论述卡夫卡作品的经验与“我们”自己的相关性。本文认为,倘若我们想要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的经验,重温卡夫卡的作品都是非常必要的。深化我们的经验能力、拓展我们的经验边界,这就是文学经典赠予我们的最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