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的体外抗癌活性,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合物,探讨其抗癌作用的机制,为蒽醌类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MTT法对一系列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进行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测试化合物对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株A375、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人肝癌细胞株HepG2及正常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HELF的增殖抑制作用,并进行构效关系分析,筛选高效低毒的化合物。采用普通倒置显微镜观察、AO/EB和DAPI分别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方法,研究药物作用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采用线粒体荧光染料染色法,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药物的亚细胞定位;采用DiOC6染色法,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作用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利用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检测药物作用对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药物对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的影响。结果:MTT结果显示,与母体大黄素相比,其结构修饰物的抗癌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1,3,8位被甲基或乙基取代、长碳链连在3-OH或季铵盐的N原子上以及3-OH上连长链或短链的化合物之间抗癌活性区别不大,但1,8位取代基位置不同对抗癌活性有影响;季铵盐上碳链的长度、数目对抗癌活性影响较大,中等长度的碳链化合物抗癌作用比较好,其中化合物11c和13a对癌细胞IC50值<5μM,对正常细胞IC50值>10μM。细胞对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的敏感程度不同,由强到弱依次为A375>BGC-823>HepG2>HELF。普通倒置显微镜观察法、AO/EB及DAPI染色法验证了化合物11c、13a都能诱导A375细胞出现细胞形态不完整、染色质浓缩等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药物部分定位于线粒体内;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线粒体膜电位下降,ROS水平升高;两种化合物还都能导致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癌活性,化合物11c、13a通过下调Bcl-2蛋白水平,定位于线粒体内,使细胞内ROS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降低,介导了A375细胞凋亡直至死亡。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主要符号表第一章 前言1.1 癌症的研究进展1.1.1 癌症近况1.1.2 癌症的发生1.1.3 癌症的治疗1.2 大黄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1.2.1 大黄素的药理活性1.2.1.1 泻下作用1.2.1.2 抗微生物活性1.2.1.3 抗炎作用1.2.1.4 抗氧化作用1.2.1.5 抗肿瘤作用1.2.1.6 其他作用1.2.2 大黄素衍生物的合成进展1.2.2.1 大黄素3位羟基的修饰1.2.2.2 大黄素6位甲基的修饰1.2.2.3 大黄素2位的修饰1.2.2.4 大黄素4位的修饰1.2.2.5 大黄素金属络合物1.2.2.6 其他位点的修饰1.2.3 大黄素及其衍生物的抗癌作用机制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3.2 论文的创新点第二章 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体外抗癌活性研究2.1. 实验材料与仪器2.1.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试剂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与耗材2.1.3 常用溶液的配制2.2 实验方法2.2.1 细胞培养2.2.2 大黄素及其衍生物细胞毒性实验2.2.3 大黄素衍生物作用前后的细胞形态学观察2.2.4 统计学分析2.3 实验结果2.3.1 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的细胞毒性作用2.3.1.1 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及构效关系2.3.1.2 化合物11c的细胞毒性作用2.3.1.3 化合物13a的细胞毒性作用2.3.2 大黄素衍生物作用前后的细胞形态学观察2.3.2.1 化合物11c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2.3.2.2 化合物13a对细胞形态学的影响2.4 讨论2.5 小结第三章 大黄素衍生物抗癌作用机制研究3.1 实验材料与仪器3.1.1 主要的实验药品与试剂3.1.2 主要的仪器设备与耗材3.1.3 常用试剂的配制3.1.3.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3.1.3.2 线粒体膜电位试剂配制3.1.3.3 Western Blot实验相关试剂3.2 实验方法3.2.1 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与坏死3.2.2 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3.2.3 细胞亚细胞器定位3.2.4 活性氧(ROS)水平检测3.2.5 线粒体膜电位(△Ψm)检测3.2.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量变化3.2.6.1 细胞蛋白提取3.2.6.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3.2.6.3 SDS-PAGE凝胶电泳3.2.6.4 湿转转膜3.2.6.5 封闭及抗体孵育3.2.6.6 DAB显色3.2.7 统计学处理3.3 实验结果3.3.1 AO/EB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3.3.1.1 化合物11c作用后细胞形态学变化3.3.1.2 化合物13a作用后细胞形态学变化3.3.2 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3.3.2.1 化合物11c作用后细胞核形态学变化3.3.2.2 化合物13a作用后细胞核形态学变化3.3.3 药物在细胞器内的分布3.3.3.1 化合物11c作用后的线粒体定位3.3.3.2 化合物13a作用后的线粒体定位3.3.4 细胞内ROS水平变化3.3.4.1 化合物11c作用后ROS水平变化3.3.4.2 化合物13a作用后ROS水平变化3.3.5 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3.3.5.1 化合物11c作用后△Ψm变化3.3.5.2 化合物13a作用后△Ψm变化3.3.6 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变化3.3.6.1 化合物11c对Bcl-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3.3.6.2 化合物13a对Bcl-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3.4 讨论3.4.1 细胞形态学观察3.4.2 亚细胞器定位3.4.3 细胞内ROS水平变化3.4.4 线粒体膜电位(△Ψm)变化3.4.5 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量变化3.5 小结结论展望参考文献致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大黄素论文; 季铵盐论文; 抗癌作用论文; 细胞凋亡论文; 线粒体论文;
季铵盐类大黄素衍生物体外抗癌活性研究及诱导凋亡作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