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场所营造 ——以莱芜市牟汶河商业文化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场所营造 ——以莱芜市牟汶河商业文化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论文摘要

20世纪中叶,世界掀起了滨水区的开发热潮,滨水区开发的显著特征就是空间功能发生了置换——产业功能的下降和休闲功能的提高。一些著名滨水区开发项目的案例在全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巴尔的摩内港的改造成功,引发滨水区的开发热潮,并且成为世界各国滨水区开发的样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对购物环境产生了新的期许。商贸区的建设选址滨水区,利用滨水区自然、开放等空间特点和公共活动多、功能综合、历史文化因素丰富等社会特征,在提高城市环境,丰富城市文化风貌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笔者通过阅读吸收相关的理论,分析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将关注点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设计和单体建筑的空间领域影响,转移到周边公共开放空间对其社会属性的烘托上来。对滨水商贸区的开放空间构成元素的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和理论提升,总结场所营造的经验,为今后滨水商贸区的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及环境建设提供借鉴。这不仅是从经济方面考虑,而且更是希望通过场所体验唤醒人性和感情的复苏。笔者在学习期间参与大型城市设计案例——莱芜市牟汶河商业文化核心区城市设计,立足于莱芜当地的物质文化资源,结合建设用地的地质现状,将设计理论经验应用到实际的城市空间设计中,力求营造一个体现地方传统脉络,同时展现现代生活面貌的公共场所,满足当地居民和外来旅游者的物质空间需求和精神归属。本文选择当代滨水商贸区的公共开放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选址于水滨开放区域的商贸区的公共开放空间的物质和文化构成因素,在空间设计上提倡“场所”效果的营造,最后经过整理理论和优秀案例,提出了一套针对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特别是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场所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期望通过上述的研究工作,使读者对现代滨水商贸区有进一步的认识,并为今后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背景
  • 1.2.1 滨水地区的开发
  • 1.2.2 人们消费理念和消费活动的变化
  • 1.2.3 城市对公共开放空间的需求
  • 1.3 我国滨水商贸区开发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态度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态度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研究框架图
  • 第2章 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研究
  • 2.1 滨水商贸区
  • 2.1.1 滨水区
  • 2.1.2 商贸区
  • 2.1.3 滨水商贸区
  • 2.1.4 滨水商贸区的开发因素
  • 2.1.5 滨水商贸区的空间类型
  • 2.2 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
  • 2.2.1 概念
  • 2.2.2 内涵
  • 2.2.3 属性
  • 2.3 滨水商贸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构成元素
  • 2.3.1 通道
  • 2.3.2 区域
  • 2.3.3 边缘
  • 2.3.4 地标
  • 2.3.5 滨水商贸区其他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场所营造
  • 3.1 场所与场所理论
  • 3.1.1 场所
  • 3.1.2 场所理论
  • 3.2 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场所形成要素
  • 3.2.1 可识别性
  • 3.2.2 可达性
  • 3.2.3 活力
  • 3.3 典型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场所营造目标及原则
  • 4.1 目标
  • 4.2 原则
  • 4.2.1 整体性原则
  • 4.2.2 开放性与共享性原则
  • 4.2.3 多样性原则
  • 4.2.4 可达性原则
  • 4.2.5 人性化原则
  • 4.2.6 生态性原则
  • 4.3 小结
  • 第5章 莱芜市牟汶河商业文化核心区城市设计之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 5.1 规划背景
  • 5.1.1 地块区位
  • 5.1.2 项目概况
  • 5.2 规划目标和原则
  • 5.2.1 规划目标
  • 5.2.2 规划原则
  • 5.3 规划结构
  • 5.4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设计
  • 5.4.1 交通系统
  • 5.4.2 核心开放空间
  • 5.4.3 城市景观通道
  • 5.4.4 公用设施
  • 5.5 场所设计
  • 5.5.1 可识别性
  • 5.5.2 可达性
  • 5.5.3 活力
  • 5.6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滨水校园边界空间生态恢复性研究——以厦门大学思明校区为例[J]. 建筑与文化 2020(02)
    • [2].都市圈时代,广州最宜居板块在这! 嘉宾寄语花都滨水新城美好未来[J]. 房地产导刊 2020(09)
    • [3].滨水带状公园景观设计探究[J]. 江西建材 2019(11)
    • [4].滨水休闲步道[J]. 美术观察 2017(12)
    • [5].未来10年中国城市滨水开放空间设计发展方向探讨[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8(01)
    • [6].浅谈“海绵城市”理论下的滨水城市景观设计[J]. 广东蚕业 2017(12)
    • [7].都市滨水绿道景观的历史人文及生态价值浅析——以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为例[J]. 现代园艺 2016(24)
    • [8].滨水安州 美丽花城——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欢迎您[J]. 当代县域经济 2017(06)
    • [9].可达性理念下滨水绿道优化策略的分析[J]. 建材与装饰 2017(24)
    • [10].基于地域文化的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研究[J]. 现代园艺 2017(16)
    • [11].《滨水》[J]. 大众文艺 2017(06)
    • [12].明清苏州滨水街巷分布变化与城市变迁关系[J]. 城市规划 2017(07)
    • [13].城市滨水湿地空间活力提升规划设计问题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浑河滨水湿地为例[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3)
    • [14].浅议城市滨水步道的空间界面特征[J]. 现代园艺 2017(20)
    • [15].“反规划”理念下的城市滨水带规划设计[J]. 山西建筑 2015(35)
    • [16].城市滨水公园的生态化探讨[J].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02)
    • [17].小城镇滨水绿道多功能性建设分析——以台州市黄岩区永丰河上游段为例[J]. 绿色科技 2016(07)
    • [18].城市滨水绿道发展研究综述[J]. 建筑与文化 2016(05)
    • [19].哈尔滨滨水开放空间活动研究——以两个滨水公园为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6)
    • [20].《现代滨水广场》[J]. 美与时代(下) 2015(06)
    • [21].《金扉滨水公园》[J]. 美苑 2015(S1)
    • [22].北方地区滨水公园植物配置研究[J]. 花卉 2019(18)
    • [23].滨水公园设计中的原生湿地景观利用研究[J]. 花卉 2016(18)
    • [24].浅谈老城区滨水岸线景观微改造——以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为例[J]. 花卉 2017(06)
    • [25].滨江城开中心,启幕滨水文化商务更新[J]. 新民周刊 2017(17)
    • [26].全球滨水文化商务发展 “论剑”徐汇滨江[J]. 新民周刊 2017(17)
    • [27].基于行为模式的城市滨水带景观设计[J]. 明日风尚 2017(05)
    • [28].因地制宜 适意成筑——福建南平朱熹路绿道景观实践[J]. 浙江园林 2017(02)
    • [29].浅析语言文化在南宁滨水旅游景区的应用[J]. 当代旅游(高尔夫旅行) 2017(06)
    • [30].城市滨水绿道景观设计探析[J]. 城市住宅 2020(09)

    标签:;  ;  ;  

    滨水商贸区公共开放空间的场所营造 ——以莱芜市牟汶河商业文化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