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附属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YLD蛋白,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汗管瘤
附属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应朝霞,肖生祥,王永贤,周俊,任建文[1](2018)在《CYLD蛋白在皮肤附属器肿瘤中的表达和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CYLD蛋白在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和汗管瘤等皮肤附属器肿瘤中的分布、表达特征,探索皮肤附属器肿瘤的发病机理。方法:收集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和汗管瘤患者皮损,进行CYLD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通过IPP软件测定平均光密度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毛发上皮瘤组、毛母细胞瘤组的平均光密度值均低于正常人毛囊对照组(P<0.001),但毛发上皮瘤组和毛母细胞瘤组CYLD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汗管瘤组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正常人汗腺对照组(P<0.001)。结论:CYLD蛋白表达于正常角质形成细胞(基底层和颗粒层为主)、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周围区域;毛发上皮瘤、毛母细胞瘤、汗管瘤的肿瘤组织中CYLD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提示这叁种皮肤附属器肿瘤的致病机理可能与CYLD蛋白表达下调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8年09期)
赵建岚,胡莎莎,罗洪,吴琦,姚慧鹏[2](2016)在《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结构蛋白与附属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爱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是一类对人类危害极重的RNA病毒,为了解其密码子使用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该文采用CHIPS、CUSP、CodonW和SPSS软件对MERS-CoV 9条基因序列进行了偏爱性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获得了每个基因密码子3个位置的GC含量和ENC值以及所有基因序列的RSCU值,并与大肠杆菌、酵母、人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GC3明显低于GC2、GC1且小于50%,ENC值为50.59,表明该病毒密码子偏爱性偏低且偏爱以A、T碱基结尾的密码子。中性绘图和ENC绘图分析表明密码子的偏爱性主要受到选择作用的影响。通过和其它叁种生物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发现其与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相差最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MERS-CoV的19个最优密码子。研究结果对MERS-CoV寻找最佳宿主进行体外表达,从而研发基因工程疫苗及治疗性抗体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病毒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姜楠[3](2016)在《聚合乳清蛋白及附属发酵剂用于低脂切达干酪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干酪是一种富含脂肪和蛋白质的高能量食品,尤其是切达干酪因其独特的风味特征而广受消费者喜爱。然而摄入过量的脂肪会造成肥胖症、高血脂、心脏病等疾病,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食用低脂切达干酪。传统的低脂切达干酪往往因为单纯减少脂肪含量,造成干酪质地坚硬、风味平淡,甚至苦味突出等缺陷。本研究为解决这一问题,将聚合乳清蛋白与附属发酵剂相结合制作低脂切达干酪,以期改善低脂切达干酪的口感质地,并增强其风味和可接受性。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得到聚合乳清蛋白的制备工艺参数:乳清蛋白溶液浓度为10%,溶液p H值为8.5,加热温度为85℃,拟合得到的回归方程为:R=3379.67+84.38*A+54.75*B+19.13*C+0.75*A*B+319.00*A*C-194.25*B*C-385.08*A2-1189.33*B2-518.08*C2,模型预测的聚合乳清蛋白粒径为3379.67 nm。流变学测定结果表明:聚合乳清蛋白是一种非牛顿流体,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然后通过测定乳酸菌的生长能力、产酸能力、产粘能力、菌株自溶度、产胞外多糖含量、蛋白质水解能力和总肽酶活力等指标,从保加利亚乳杆菌(LB),嗜酸乳杆菌(LA),副干酪乳杆菌(LPC),干酪乳杆菌(LC),瑞士乳杆菌(LH),植物乳杆菌(LP)和鼠李糖乳杆菌(LGG)中筛选出适合制作低脂切达干酪的附属发酵剂。研究结果表明:菌株生长能力:LA>LP>LH>LB>LPC>LC>LGG;菌株产酸能力:LPC>LH>LB>LA>LP>LC>LGG;发酵产粘能力:LP>LH>LPC>LC>LA>LGG>LB;菌株自溶度:LH>LGG>LB>LP>LC>LPC>LA;产胞外多糖含量:LP>LH>LGG>LC>LB>LA;蛋白质水解能力:LH>LGG>LA>LC>LPC>LB>LP;总肽酶活力:LA>LH>LPC>LP>LGG>LB>LP。结果表明LH产酸、产粘能力较强,菌株自溶度、蛋白质水解能力、总肽酶活力较高,适合作为附属发酵剂制作低脂切达干酪。最后将聚合乳清蛋白和附属发酵剂独立或结合使用制作低脂切达干酪,以全脂切达干酪和低脂切达干酪作为对照组,研究各组干酪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蛋白质水解程度、质构指标、流变学特性、T2水分分布、游离氨基酸含量、挥发性风味成分、微观结构和感官指标,发现添加聚合乳清蛋白和附属发酵剂对干酪出品率无显着影响,聚合乳清蛋白能提高低脂切达干酪的水分含量,附属发酵剂能提高低脂切达干酪的蛋白质水解程度,两者均对低脂切达干酪的质构特征有改善作用。附属发酵剂能提高低脂切达干酪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既添加聚合乳清蛋白又添加附属发酵剂的低脂切达干酪与全脂干酪的各项指标最为接近,具有替代全脂切达干酪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启明,谢建平[4](2015)在《结核分枝杆菌蛋白酶体附属因子pafC在细菌抗生素耐药中的作用与分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内蛋白质的降解在所有生命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真核生物中,蛋白质降解的调节依赖于泛素和26S蛋白酶体。而在原核生物中,类泛素化蛋白(Pup)和蛋白酶体则保守存在于放线菌属和硝化菌属。原核生物蛋白酶体20S核心区是self-compai-tmentalized蛋白酶包括14个α亚单位和14个β亚单位,其中β亚单位N末端的苏氨酸在蛋白酶活性中具有重要作用。结核分枝杆菌Pup蛋白酶体系统(pps)在毒力、持留、致病性以及饥饿存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PafA通过磷酸化Pup C末端的γ羧基,催化Pup C末端谷氨酸残基的γ羧基与蛋白质底物的赖氨酸之间形成ATP依赖的异肽键,从而启动蛋白质的降解。结核分枝杆菌中PafA基因与pafB和pafC构成了一个操纵子的结构,但是pafB和pafC基因的具体功能还不清楚。我们通过构建耻垢分枝杆菌转座子突变库,筛选到一株对莫西沙星敏感的突变株,经过鉴定发现转座子插入位点在类泛素化蛋白降解途径的pafC基因。通过对其他药物的测试,发现pafC的缺失对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敏感,尤其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莫西沙星。氟喹诺酮类药物通过抑制DNA旋转酶的杀菌途径有两条,一条是依赖于活性氧自由基,另一条是依赖蛋白质合成的途径。通过双氧水敏感性实验和联吡啶、硫脲保护实验,揭示了pafC的缺失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有可能是通过活性氧自由基途径。(本文来源于《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08-14)
杨扬[5](2015)在《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结构蛋白和附属蛋白拮抗干扰素和诱导自噬的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是一种新发的高致病性冠状病毒,感染之后能够引起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时还伴有肾衰竭。截止到2015年6月6号,全球共确诊了1190个病例,其中444例死亡,病死率接近40%。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证据表明该病毒能够在人际间传播,但是动物检测研究结果、流行病学研究和基因组分析提示该病毒有很大的可能性能够在人际间传播且存在大暴发的可能。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了解其致病和免疫保护或逃逸机制对于发现抗该病毒的药物靶标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干扰素及其诱导的细胞抗病毒免疫反应是宿主抵抗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在病毒感染早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抗病毒作用,而病毒在其感染过程中也能够通过其自身编码的病毒蛋白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而发生天然免疫逃逸;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溶酶体依赖性的降解途径,不同病毒可通过其编码蛋白诱导或者抑制宿主细胞自噬的发生来发挥重要的抗病毒和促病毒作用。研究表明,MERS-CoV感染之后并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强的Ⅰ/Ⅲ型干扰素IFN (Interferon)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反应,提示MERS-CoV能有效的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应。虽然目前自噬与冠状病毒复制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但是冠状病毒及其多个编码蛋白确实能够诱导细胞自噬。明确MERS-CoV病毒蛋白与天然免疫和细胞自噬之间的关系能够为我们进一步明确该病毒的致病和免疫逃逸机制和发现新型抗病毒药物靶标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鉴于此,本研究对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结构蛋白和附属蛋白拮抗干扰素和诱导自噬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MERS-CoV结构蛋白和附属蛋白ORF3、ORF4a、ORF4b、ORF5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根据NCBI上发表的序列我们合成了相关基因,成功构建了带N端]HA-tag的MERS-CoV结构蛋白和附属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并通过WB和IFA对表达进行了验证。同时通过Confocal实验我们初步确定了MERS-CoV结构蛋白和附属蛋白的的亚细胞定位。结构蛋白S呈典型的分泌途径分布,从内质网到细胞膜;E蛋白和M蛋白主要定位于高尔基体;N蛋白弥散分布于细胞质内。附属蛋白ORF3在细胞质内呈点状分布,与内质网、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有共定位;ORF4a弥散分布在细胞质内;ORF4b主要位于细胞核内,在胞浆内也有弥散分布;ORF5与高尔基体和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共定位。这部分结果为我们下一步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2、ORF4a, ORF4b, ORF5以及M蛋白具有拮抗I型干扰素的功能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IFNβ启动子的激活和半定量RT-PCR检测IFNβ mRNA的转录我们筛选出MERS-CoV的附属蛋白ORF4a、ORF4b、ORF5和结构蛋白M具有拮抗干扰素的活性。这四个蛋白都能抑制蛋白能抑制IRF-3的功能,同时ORF4a还能抑制NF-κB的激活。此外,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ISRE启动子的激活和半定量RT-PCR检测ISG54和ISG56 mRNA的转录,我们发现ORF4a、ORF4b和M蛋白还能抑制干扰素的信号转导,说明ORF4a、ORF4b和M不但能够抑制干扰素的合成,还能抑制干扰素的信号转导,而ORF5只能抑制干扰素的合成。3、ORF4b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都能抑制干扰素的诱导,在细胞质内可通过与IKKε和TBK1相互作用发挥功能通过免疫共沉淀和Confocal实验证明ORF4b能够与RIG-I样受体通路蛋白MDA5、 IKKε和TBK1特异性结合。ORF4b与MDA5的N端CARD结构域有更强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不影响MDA5与接头蛋白MAVS的结合。ORF4b和IKKε和TBK1的相互作用能够抑制IKKε和TBK1对IRF3的磷酸化。进一步研究发现ORF4b并不能影响IKKε和TBK1与其磷酸化底物IRF3和IRF7的结合,但是能够抑制IKKε与接头蛋白MAVS的相互作用。利用RLR通路蛋白作为干扰素诱导剂,我们发现ORF4b和缺失核定位信号的ORF4b (△2-38)都能抑制过表达RIG-I, MDA5, MAVS, IKKε, TBK1所诱导的I型干扰素反应,不同的是ORF4b能够抑制过表达IRF3所诱导的I型干扰素反应,而ORF4b(△2-38)则不能,说明ORF4b在细胞质内和细胞核内以不同的机制抑制干扰素的诱导产生。4、E蛋白和M蛋白能够诱导宿主细胞发生不完全自噬,且不依赖mTOR通路通过激光共聚焦观察LC3点状聚集、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样结构和Western-blot检测LC3-Ⅱ的表达水平确认了MERS-CoV结构蛋白E和M能够诱导细胞自噬。通过WB检测自噬性底物p62的表达水平、LC3 turnover实验、mRFP-GFP-LC3所代表的细胞自噬流(Autophagic flux)以及GFP-LC3与溶酶体标记蛋白LAMP1的共定位情况证明E蛋白和M蛋白能够抑制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诱导不完全自噬。通过WB检测4E-BP1和S6K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我们发现E和M蛋白不激活nTOR/4E-BP1和mTOR/S6K通路。通过检测XBP1基因的剪切、ATF6蛋白的切割和ATF4蛋白的表达水平,我们发现E和M蛋白能够激活UPR的IRE1-XBP1通路。总之,本研究发现MERS-CoV附属蛋白ORF4a、ORF4b、ORF5和结构蛋白M具有拮抗干扰素的活性。其中,ORF4b除了在细胞质可通过与IKKε和TBK1相互作用拮抗I型IFN产生外,在细胞核内还可能通过未知机制抑制干扰素的合成。MERS-CoVE蛋白和M蛋白能够抑制自噬体和溶酶体的融合诱导不完全自噬。以上结果为进一步丰富我们对MERS-CoV致病和免疫机制的了解,发现新型抗MERS-Cov药物的靶标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期刊2015-06-01)
李健[6](2015)在《宿主限制因子SAMHD1和HIV/SIV附属蛋白Vpx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它本身并不具有完整的进行独立复制所需的复制机器,因此,它在复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与宿主细胞内的蛋白相互作用,从而使宿主的组分为自己所用;而另一方面细胞也编码了一些宿主限制因子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在这一过程中病毒能否顺利的利用宿主组分并且逃避宿主限制因子抑制决定了其宿主特异性。在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中,HIV-1不能或以极低的水平进行复制,而HIV-2及与其相关的SIVsm/SIVmac却利用其编码的Vpx蛋白克服了细胞中某种抑制机制,使病毒在这些细胞中顺利的复制。随后的研究发现,这种抑制机制来自细胞编码的SAMHD1蛋白。SAMHD1能够通过其dNTP水解酶的活性降解细胞中的dNTP,从而阻止病毒的反转录过程。另外,还能够通过其RNA酶的活性降解细胞中的HIV-1基因组。HIV-2/SIV编码的Vpx蛋白通过募集泛素连接酶E3复合物CUL4-DDB1-DCAF1将SAMHD1多聚泛素化,并使之随后通过蛋白酶体降解,从而促进了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只有两类灵长类慢病毒SIVsm/SIVmac/HIV-2和SIVrcm/SIVmnd-2编码了Vpx。我们和其他课题组的结果都表明这种Vpx介导SAMHD1的降解具有种属特异性,即SIVsm/SIVmac/HIV-2编码的Vpx能够介导人以及各自宿主的S AMHD1的降解,但是并不能介导Red-capped mangabey SAMHD1的降解;而SI Vrcm Vpx;除好相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Vpx对SAMHD1的识别模式不同:对于SIVsm/SIVmac编码的Vpx通过其N端的12-17位氨基酸与SAMHD1的C端结合,同时通过和DCAF1的相互作用,导致SAMHD1被泛素化。但SIVrcm编码的Vpx介导SAMHD1降解的机制与SIVmac Vpx并不相同。它通过SAMHD1的N端结合导致其降解。目前对于其介导SAMH D1降解的具体机制还不是非常清楚。两类Vpx识别SAMHD1模式的不同可能是由于病毒与宿主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SAMHD1在体内以头对尾的二聚体或四聚体的形式存在,因此当SAMHD1的突变使其被Vpx识别减弱时,病毒进化出了新的Vpx的突变靶向了空间上距离很近的SAMHD1的另外一端。本文通过构建Vpx和SAMHD1的突变以及构建分子模型的方法对SIVrcm Vpx介导SAMHD1的降解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SIVrcm Vpx的23-WLHR-26对于其识别SAMHD1是必须的。SAMHD1N末端的F15, L36, F52, R55和R56对于其结合SIVrcm Vpx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构建的由rcmSAMHD1的N端结构域,SIVrcm Vpx以及DCAF1的C端结构域组成的叁元复合物的模型显示:SIVrcm Vpx结合SAMHD1的方式与SIVsm Vpx完全不同:人SAMHD1通过C末端形成的两个a螺旋结合在由SIVsm Vpx的helix1和helix3之间的疏水口袋里,而RCM SAMHD1与SIVrcm Vpx的结合则涉及其全部叁个helix。我们的结果为更好的认识由于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军备竞赛”导致的Vpx和SAMHD1之间的不同结合模式提供了实验证据支持。此外,我们在研究SAMHD1时发现它可能被细胞内的蛋白酶加工产生一个N端截短的截短体,该蛋白缺少核定位信号,该蛋白对于Vpx具有较强的抗性。提示该截短体的产生可能是细胞对抗Vpx介导的降解的一种机制。对于该截短体的鉴定以及功能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SAMHD1的生理功能、在细胞中的调控以及细胞对抗病毒蛋白拮抗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5-04-20)
鲍海波[7](2014)在《昆虫乙酰胆碱受体附属蛋白鉴定与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是昆虫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神经递质受体,对于昆虫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是非常重要的杀虫剂靶标,新烟碱类、多杀菌素类、沙蚕毒素类和烟碱等多类杀虫剂或天然产物都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组成和药理学特性研究对于杀虫剂的创制开发,现有杀虫剂的合理使用以及害虫抗药性治理等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体外重组乙酰胆碱受体是研究乙酰胆碱受体的结构极其功能的重要方法,但是在昆虫乙酰胆碱受体体外重组的研究中,虽然有很多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系统或其它细胞系表达系统中获得有功能受体的报道,但都限于单个亚基的同型受体(仅有配基结合实验证据)或有非昆虫乙酰胆碱受体亚基参与的杂合受体,完全使用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亚基获得有功能的重组受体一直没有取得成功。此前,人们一直认为是因为在昆虫体内除了α亚基和p亚基外还存在没有被发现的其它亚基类型,但随着果蝇等很多昆虫的基因组测序相继完成,人们认识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昆虫体内就只有α亚基和β亚基两种类型。因此提出了昆虫乙酰胆碱受体的体外重组需要一个或数个附属蛋白的协助才能完成的假设。本文利用亲和层析和蛋白质谱等技术分离鉴定了东亚飞蝗乙酰胆碱受体的附属蛋白并通过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系统和双电极电压钳电生理检测系统研究了其中一些附属蛋白对乙酰胆碱受体功能的影响,并试图寻找到关键的附属蛋白实现昆虫乙酰胆碱受体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系统中的体外重组。一、乙酰胆碱受体附属蛋白的分离与鉴定活体解剖东亚飞蝗获得脑、神经节和腹神经索等神经组织并以其为实验材料,通过亲和层析技术、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液相色谱及蛋白质谱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乙酰胆碱受体的附属蛋白进行了分离和鉴定。通过上述实验方法获得的蛋白数据经分析后,共鉴定1699个蛋白,在这些蛋白中有68个蛋白没有注释,有460个蛋白仅有编号或被注释为末知蛋白,如ACYPI000787和AGAP000325-PA等,这些蛋白大部分通过基因组数据预测其存在或通过同源性推断其存在。有明确注释的蛋白经整理后共有241种。从中发现了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以及已经报道的在哺乳动物或其它动物中发现的能够和乙酰胆碱受体发生互作的蛋白。这为乙酰胆碱受体结构与功能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线索。二、乙酰胆碱受体附属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外源表达载体构建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东亚飞蝗钠钾泵5个亚基的基因,根据同源性分析结果分别将其命名为a1亚基(GenBank登录号KF813096)、α2亚基(KF813097)、β1亚基(KF813099)、p2亚基(KF813100)和p3亚基(KF813098)。其中α亚基都具有ATP磷酸化位点,去磷酸化的功能域和hinge保守序列等钠钾泵α亚基特征,p亚基都具有保守的半胱氨酸环及糖基化位点等钠钾泵p亚基特征。应用同样的基因克隆方法获得了bh-04的基因。将上述克隆获得的基因构建到外源表达载体pGH19中,为后续附属蛋白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叁、钠钾泵对乙酰胆碱受体功能影响研究钠钾泵是跨膜转运蛋白复合体,分布在细胞膜上,通过消耗能量进行细胞内与细胞外环境间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转运,维持细胞电势。近来的研究表明钠钾泵除了转运阳离子的功能外,还具有细胞信号转导等功能。在线虫中的研究表明钠钾泵能够调节乙酰胆碱受体在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分布情况,在骨骼肌细胞中的研究显示,乙酰胆碱受体可以通过调节钠钾泵引起细胞电发生(electrogenesis)特性的改变,这些都表明钠钾泵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有重要影响。本章利用已构建的东亚飞蝗钠钾泵α1和p1亚基以及东亚飞蝗乙酰胆碱受体的α1亚基和大鼠的β2亚基的质粒,通过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表达系统和电生理实验研究了钠钾泵对乙酰胆碱受体功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到激动剂刺激的乙酰胆碱受体能够显着增加钠钾泵在不同电压下的反应电流,而钠钾泵可以显着增加乙酰胆碱受体对激动剂的敏感性,而且钠钾泵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影响独立于其离子泵功能。四、乙酰胆碱受体基本功能单位的体外重组目前,体外重组昆虫乙酰胆碱受体必须借助哺乳动物的p亚基才能完成,因而人们推测完全使用昆虫的乙酰胆碱受体亚基获得体外重组受体需要一个或数个关键的附属蛋白的协助才能完成。已有的研究表明RIC-3和Lynx等附属蛋白对乙酰胆碱受体的功能有很大影响,但它们并不能协助获得只由昆虫亚基组成的重组受体。本章将已经鉴定获得的附属蛋白bh-04(结果正准备发表,暂时由编号代替)同昆虫α1亚基和p1亚基共同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表达,通过双电极电压钳电生理系统研究了蛋白bh-04对乙酰胆碱受体组成与功能的影响。单独表达乙酰胆碱受体的α1亚基和β1亚基或bh-04蛋白对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都不能产生反应电流,但同时表达乙酰胆碱受体的α1亚基和β1亚基以及bh-04蛋白出现电流反应,并且该电流可以被乙酰胆碱受体的特异拮抗剂阻断。结果表明,通过bh-04蛋白的协助获得了只由昆虫乙酰胆碱受体亚基组成的体外重组受体。另外,我们利用获得的昆虫乙酰胆碱受体重新评价了导致昆虫对吡虫啉产生靶标抗性的乙酰胆碱受体α亚基Y151S突变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邴铁军[8](2014)在《牛泡沫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附属蛋白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泡沫病毒(foamy virus, FV)泛指反转录病毒科中泡沫病毒亚科的病毒,与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1, HIV-1)和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 HTLV)的基因组结构类似,属于复杂的反转录病毒。泡沫病毒具有独特的进化地位、潜在的致病性及可能改建为优良的基因转移载体等特点,近年逐渐引起各国疾病防控机构及从事病毒学及免疫学基础研究学者的重视。学界对灵长类泡沫病毒的研究较为深入,对于非灵长类泡沫病毒的研究相对肤浅,主要涉及猫泡沫病毒(feline foamy virus, FFV)和牛泡沫病毒(bovine foamy virus, BFV)。我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自主分离到一株中国株牛泡沫病毒3026(BFV strain3026, BFV3026),随之对其基因功能及其与宿主关系开展系列研究。本文以经过实验室长期培养的BFV3026为出发材料,构建多株BFV3026原病毒全长基因组DNA感染性克隆(pBS-BFV),筛选获得了高复制活性的感染性克隆(pBS-BFV-B);通过与实验室前期获得的低活性基因组全长DNA克隆(pBS-BFV-Y)进行基因嵌合比较,对影响该病毒复制活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BFV附属蛋白BTas的反式激活的能力与pBS-BFV的复制水平密切相关;分子机制探究结果显示:其第108位氨基酸是DNA结合结构域中的关键氨基酸之一,Asp108突变为Asn显着增强BTas蛋白与Tas应答元件(Tas-responsive element, TRE)的相互作用,提高了BTas蛋白反式激活能力,是该感染性克隆具有高复制活性的主要原因;随之,使用稳定整合BFVLTR-GFP的BFV指示细胞系(BFV indicator cell line, BICL)进行了cell-freeBFV3026筛选实验,获得了cell-free BFV3026感染性病毒颗粒,滴度约为1×104TCID50/mL;最后,对病毒另一附属蛋白BBet的功能进行反向遗传学研究:证实BBet蛋白在BFV3026早期具有负调控功能。本研究获得的高活性BFV3026感染性克隆及cell-free的BFV3026毒株,为深入研究BFV3026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构建基因转移载体准备了良好的实验材料;利用反向遗传学方法,在病毒水平探索了BFV3026附属蛋白BTas和BBet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功能,为深入解析BFV的附属基因的功能及其对复制特征影响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提示了分析BFV潜在致病性改变可能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结果为解析泡沫病毒独特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提供依据,为全面认识反转录病毒及相关重要致病病毒的致病机理提供新视角,同时可作为将泡沫病毒改建为基因转移载体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4-05-01)
贾云龙[9](2014)在《冰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及胞浆附属蛋白-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上观察冰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48h和72h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及Zonula Occludens-1(ZO-1)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冰片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96只,体重240g-280g,随机分为4组(n=24):假手术组(Sham组)、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odel组)、溶剂对照组(Solvent组,70%乙醇溶液灌胃)和冰片组(Borneol组,0.2g/Kg体重灌胃给药)。以Pulsinelli四血管法(4VO)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脑缺血20min后再灌注24h、48h和72h叁个时间点,分别采用干湿法测定脑组织的含水量,采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染色法观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完整性;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质印记法观测海马区ZO-1的表达变化。结果:在成功复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观测到:(1)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冰片组大鼠在电凝椎动脉后,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60s内可出现意识丧失;双侧瞳孔散大、角膜反射消失;翻正反射消失。(2)在脑缺血再灌注48h和72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大鼠的脑组织含水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和冰片组。(3)伊文思蓝染色显示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完整性受到破环。假手术组在脑缺血再灌注24h、48h和72h均未见明显蓝染区,测定脑组织内EB含量少;而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冰片组在再灌注24小时均可见明显蓝染区,此外测定脑内EB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水平(P<0.05);但是在再灌注后48h和72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的EB含量显着高于假手术组和冰片组(P<0.05),而冰片组脑内EB含量仅高于假手术组(P<0.05)。(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海马区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冰片组的ZO-1阳性细胞数目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在再灌注后48h和72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的ZO-1阳性细胞数目显着低于假手术组和冰片组(P<0.05),而冰片组的阳性细胞数目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5)蛋白质印迹表明:模型组、溶剂对照组和冰片组的海马区ZO-1蛋白表达水平,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在再灌注后48h和72h,模型组和溶剂对照组的ZO-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假手术组和冰片组(P<0.05),而冰片组的ZO-1仍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结论:(1)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受到破环,通透性增大,出现EB的渗漏。(2)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中与血脑屏障构成相关的ZO-1蛋白表达下降,因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破坏可能与ZO-1蛋白减少有关。(3)冰片干预后可显着改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能与上调大鼠ZO-1蛋白水平的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4-03-01)
徐红运[10](2010)在《猪IgGⅢ类Fc受体及其附属蛋白基因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Fc受体(Fc receptor, FcR)是一类能特异亲和免疫球蛋白Fc区域的免疫细胞表面分子。Fc受体通过与配体结合可触发和调控机体多种免疫学效应,是机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间的联系纽带,在机体免疫防御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为研究猪FcγR III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介导的免疫学反应,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猪肺巨噬细胞总RNA中克隆出猪FcγR III及其附属蛋白β亚单位、γ亚单位cDNA序列,并进行了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FcγR III、β亚单位、γ亚单位与参考序列AF372453、AF525403、AF148221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9%、99.5%、100%。将编码猪FcγR III、FcγR III胞外区和γ亚单位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分别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SFR1、pET- SFR2和pET-SFRγ。三个重组质粒在IPTG的诱导下成功表达了FcγR III重组蛋白(SFR1-His)、FcγR III胞外区重组蛋白(SFR2-His)和γ亚单位重组蛋白(SFRγ-His),分子量大小分别约为48KDa、43KDa和29KDa,与预期结果相符;SFR1-His和SFR2-His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而SFRγ-His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用尿素法对SFR1-His和SFR2-His重组蛋白包涵体进行纯化;通过透析法对纯化的重组蛋白进行复性,使目的蛋白纯度分别达到87%和83%。应用镍琼脂糖凝胶树脂层析柱纯化SFRγ-His重组蛋白,可使目的蛋白纯度达到92%。将重组蛋白SFR1-His、SFR1-His和SFRγ-His免疫小白鼠,制备鼠抗SFR1-His、SFR2-His和SFRγ-His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间接ELISA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获得的多克隆抗体。ELISA测定多克隆抗体的效价分别为1:16000、1:16000和1:8000。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可以与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间接ELISA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将编码猪FcγR III、γ亚单位基因片段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中分别构建pcDNA-SFR1和pcDNA-SFRγ表达载体,运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pcDNA-SFR1单转染COS-7细胞,pcDNA-SFR1和pcDNA-SFRγ共转染COS-7细胞,以空载体pcDNA3.0转染COS-7细胞作为阴性对照。转染后48h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球蛋白结合试验检测目的蛋白在COS-7细胞上的表达。试验结果表明,在单转染和共转染的COS-7细胞膜表面均未检测到目的蛋白的表达。猪FcγR III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可能还需要其它附属蛋白的辅助。(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附属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是一类对人类危害极重的RNA病毒,为了解其密码子使用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该文采用CHIPS、CUSP、CodonW和SPSS软件对MERS-CoV 9条基因序列进行了偏爱性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获得了每个基因密码子3个位置的GC含量和ENC值以及所有基因序列的RSCU值,并与大肠杆菌、酵母、人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GC3明显低于GC2、GC1且小于50%,ENC值为50.59,表明该病毒密码子偏爱性偏低且偏爱以A、T碱基结尾的密码子。中性绘图和ENC绘图分析表明密码子的偏爱性主要受到选择作用的影响。通过和其它叁种生物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发现其与酵母密码子使用频率相差最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MERS-CoV的19个最优密码子。研究结果对MERS-CoV寻找最佳宿主进行体外表达,从而研发基因工程疫苗及治疗性抗体具有一定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附属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应朝霞,肖生祥,王永贤,周俊,任建文.CYLD蛋白在皮肤附属器肿瘤中的表达和比较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8
[2].赵建岚,胡莎莎,罗洪,吴琦,姚慧鹏.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结构蛋白与附属蛋白编码基因密码子偏爱性分析[J].病毒学报.2016
[3].姜楠.聚合乳清蛋白及附属发酵剂用于低脂切达干酪的开发[D].吉林大学.2016
[4].李启明,谢建平.结核分枝杆菌蛋白酶体附属因子pafC在细菌抗生素耐药中的作用与分子机理[C].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5
[5].杨扬.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结构蛋白和附属蛋白拮抗干扰素和诱导自噬的功能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
[6].李健.宿主限制因子SAMHD1和HIV/SIV附属蛋白Vpx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
[7].鲍海波.昆虫乙酰胆碱受体附属蛋白鉴定与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
[8].邴铁军.牛泡沫病毒感染性克隆的构建及附属蛋白功能分析[D].南开大学.2014
[9].贾云龙.冰片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及胞浆附属蛋白-1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4
[10].徐红运.猪IgGⅢ类Fc受体及其附属蛋白基因克隆与表达[D].河南农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