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船山《张子正蒙注》哲学思想研究

王船山《张子正蒙注》哲学思想研究

论文摘要

《张子正蒙注》是王夫之最后一部全面阐述其哲学思想的理学著作,也是他一生哲学思考的总结和归宿。在此书中,王夫之通过他对《周易》的极深研几和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与反思,在张载《正蒙》原有思想的基础上,以注释方式对儒学的天道论、心性论和道德修养工夫以及生死善恶等问题都做了极为深刻的阐发,并激烈地批判了佛老与陆王之学,做出了张载之学为儒家“正学”的判定,认为张载“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为人的学问道德树立了正确的方向。于是,“希张横渠之正学”也就成了王夫之对自己学术思想的定位。然而,由于王夫之与张载所处时代环境和面对的思想课题、历史任务不同,因此《张子正蒙注》虽为解释张载《正蒙》而作,但二者思想并不完全相同。“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皆归释氏”,是北宋初期思想现状的反映,而如何复兴儒学、扭转学风、扶正人心,批判佛老的缺失遂成了张载问题意识的起点。在张载看来,为儒家建立一套形上学的理论体系,返归价值之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对王夫之来说,作为儒家历史文化象征的明王朝已经灭亡了,宋明理学也已经历了五六百年的发展,走过了程朱、陆王的兴衰过程,为了使儒学在新的历史政治条件下能更好的发展,获得最大限度的价值实现,对以往的宋明理学进行反思、总结和重建是必要的,这是历史赋予王夫之那一代思想家的重任,也是其问题意识所在。因此,与传统宋明理学家重视对形上道德本体的体证不同,王夫之认为这一做法必然会导致“重体轻用”、“贵性贱气”的倾向,从而产生“虐害”、“强制”其气的现象,他认为这并不是天道的真实反映。真实的天道是“阴与阳和”、“气与神(理)和”的“太和”,是阴阳、理(神)气二者的“合同而不相悖害”。气是宇宙惟一的实体,理则是气之理,并非气之外的另一个实体。“太和”就是“理气一体”、“理气合一”之气,此时的气即理,理即气,二者同质同层、体用不二,这就是气的本然状态,也是“太虚”、“太极”的真实内容。但“合一”、“不二”不是说理与气就等同无别,不是体用不分、理气不分。由于“太和”本身即涵具着阴阳、理气之“两端”,所以万物生化的过程乃表现为阴阳的相须相济、理气的相辅相成,“两极分化”与绝对对立是不可能创造出这个世界的,故阴与阳、理与气不是各自分立的“两端”,而是彼此相涵、互为体用的“两端”。其中,气是首出的,气的真实性保证了理的真实性,同时又是理的表现原则,而理则主持、调节着气的运动变化,使这个世界具有条理性和秩序性。在心性论上,王夫之并不将“天地之性”(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理和欲对分,以凸显理的超越性和气质对人的道德生命与成德的限制。他认为张载所讲的“气质之性”只是人的声色臭味之欲,而人因禀气之清浊偏正不同而表现出来的刚柔、缓急等是才,才并不是“性”。程颐将“气质之性”看作是气禀之偏,则是以才为性,并在才之外又另立一“天命之性”,这就将人性一分为二,从而才有不善,遂使人以为性有不善,而造成性善恶混的看法。王夫之则指出,欲是“生之理”,故也是“性”,它与仁义礼智之理同是天给予人而使人用来厚生和正德的,二者应该“和而不相悖害”。才则是性之用,并不是恶的根源,才之所以会被用于为恶,是因为人不能够“存神”、“尽心”以“养才”。所以道德修养工夫不是要“去欲”、“变化气质”以返归天理,恢复人的本然之性,而是通过“存神尽性”、穷理精义使性与气、性与才、理与欲等能够相与为体、互为体用,达至“太和”之境。在人的生死问题上,船山认为“安生安死”与“全生全归”是人对待生死应该有的两种态度。“安生安死”就是要懂得生死只是气之聚散,也是自然永恒的法则,人于此是无能作为的。然而,形体虽然死亡了,但人一生的善恶却不会就此消失无有,而是依其类或为清气、善气,或为浊气、恶气,一直留存在天地两间,并影响着天地的生化。人既然是全禀“太和”之理气而生的,那么就应该“存神以合天”,通过尽人道来与天合德,这样其死后就自然能够“全归”,存顺而没宁。最后,船山认为张载作《西铭》其实是为了补充周敦颐《太极图说》所阐发的“天人相继”之理的。因为《太极图说》只是说了天人是合一的,但却没有说明人—父母—天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仅以事天为事,而忘记父母对个人的意义,故张载以《西铭》来说明“天亲合一”,使学者懂得父母的生成之德即是天地之健顺之德,孝道与天道、事亲与事天是统一的。而与传统观点以“戏言出于思也,戏动作于谋也”一章为《东铭》(《砭愚》)不同,船山则认为从“凡可状,皆有也”开始即为《东铭》之文,其意旨是砭佛老之愚和发明圣学之要,而不是专指“戏言戏动”与“过言过动”者。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船山之学的思想背景
  • (一) 明清重气思想的兴起
  • (二) 明清之际儒学人性论的发展
  • 二、船山对《正蒙》宗旨及学术地位的认识
  • 三、研究概况
  • 四、研究动机与思路
  • 第一章 太和之道
  • 第一节 太和、太虚与太极
  • 一、"太和"的涵义
  • 二、太虚与气
  • 三、太极与阴阳
  • 第二节 阴与阳和
  • 一、"阴阳异撰"
  • 二、"惟异生感"
  • 三、感与合
  • 第三节 气与神和
  • 一、神之涵义
  • 二、神气一体
  • 三、"以神御气"
  • 第二章 人性与气质
  • 第一节 性与气
  • 一、"性与天一"
  • 二、气质之性
  • 三、"气质中之性"
  • 第二节 性与才
  • 一、才非气质之性
  • 二、以善养才
  • 第三节 性与命
  • 一、气命与气禀之命
  • 二、尽性至命
  • 三、"顺性命之理"
  • 第四节 心与性
  • 第三章 存神与尽性
  • 第一节 志、学、意
  • 一、志与学
  • 二、志与意
  • 第二节 存神与养气
  • 第三节 穷理、精义与尽心
  • 一、穷理
  • 二、"精义入神"
  • 三、尽心以尽性
  • 第四章 气化、生死、善恶
  • 第一节 安生安死
  • 第二节 生死与善恶
  • 第三节 全生全归
  • 第五章 船山对《西铭》与《东铭》的理解
  • 第一节 二程与朱子的观点
  • 第二节 "天亲合一":船山对《西铭》的诠释
  • 第三节 关于《东铭》的讨论
  • 一、《东铭》之文与主旨
  • 二、《东铭》之地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J]. 山东画报 2016(04)
    • [2].张载学术使命意识的深湛意蕴及其现代启示[J]. 西北人文科学评论 2016(00)
    • [3].“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J]. 山东画报 2016(05)
    • [4].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的“神”论[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5].从《张子正蒙注》看船山学的“切问近思”性[J]. 船山学刊 2011(02)
    • [6].《张子正蒙注》本体论思想初探[J]. 船山学刊 2010(03)
    • [7].书屋絮语[J]. 书屋 2017(07)
    • [8].浅探王船山晚年工夫论思想——以《庄子解》的“凝神”与《张子正蒙注》的“存神”为例[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 [9].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的生死观钩玄[J]. 船山学刊 2018(06)
    • [10].船山对安身立命之道的求索与建构[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7(04)
    • [11].王夫之对张载“心”论的承继与新诠——以《张子正蒙注》为例[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12].唐君毅先生之船山人性论浅释(上)——探《船山之尊生尊气与尊情才义》[J]. 宜宾学院学报 2015(01)
    • [13].从王船山、曾国藩与佛教的关系论其出世与入世互融的思想渊源[J]. 船山学刊 2009(04)
    • [14].“存神过化”与儒道“存神”工夫考论[J]. 中国哲学史 2015(01)
    • [15].王船山的太和观念[J]. 原道 2013(02)
    • [16].中国古代气一元论学说中体现出的整体统一论思想[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7].我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中的三次幸遇[J].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8(03)
    • [18].从“太虚即气”到“乾坤父母”:张载本体论思想的结构——以船山《张子正蒙注》为中心[J]. 南京社会科学 2019(02)
    • [19].王船山易学天道论发微[J]. 人文论丛 2016(02)
    • [20].王夫之重视“身过”胜于“心过”的修养工夫论转向[J]. 船山学刊 2013(04)
    • [21].王夫之与儒耶哲学对话[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1)

    标签:;  ;  ;  ;  ;  

    王船山《张子正蒙注》哲学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