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论文-夏俊,冷纷飞,汤国枝,金以丰

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论文-夏俊,冷纷飞,汤国枝,金以丰

导读:本文包含了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抑制因子,理化性质

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夏俊,冷纷飞,汤国枝,金以丰[1](1997)在《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已分离纯化的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的理化性质及其抑制因子的化学本质。方法:用一系列电泳方法分析TdT及抑制因子的化学组成、等电点及分子量,并自行设计一组酶活力检测实验,以分析判断抑制因子的化学本质。结果:等电聚焦电泳表明TdT有3个条带,pI分别为5.8、6.3、6.9,抑制因子有4个条带,pI分别为5.3、6.4、6.8、7.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TdT有5个条带,分子量分别为38000、46000、52000、66000、87000,抑制因子有2个条带,分子量为20000和24000。抑制因子是一种脱氧核糖核苷酸酶。结论:抑制因子与TdT紧密伴随,参与生物体内TdT活力的调节。(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6期)

夏俊,周海胜,汤国枝,金以丰[2](1997)在《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提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以研究其分子组成、理化性质,探讨其与白血病之间的联系。方法:用匀浆、DEAE纤维素柱层析、磷酸纤维素柱层析、(NH4)2SO4分段盐析、Sephadex柱层析、羟磷灰石柱层析等方法,从小牛胸腺中分离纯化TdT。每步均留样,测蛋白质含量和酶活力。结果:经一系列分离步骤,纯化TdT,酶的活力增加26.4倍,并发现在羟磷灰石柱层析的穿过峰部分,存在一个对TdT有抑制作用的组份。结论:本研究成功地纯化TdT,为进一步研究其理化性质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张军,林卓坤[3](1994)在《全染料染色法测定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活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活力测定的新方法,利用全染料(stains─all)对单链寡聚核苷酸片段灵敏度较高的特点,建立了电泳─全染料染色法测定TdT酶活力,TdT酶促加长的寡聚核苷酸片段样本,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全染料染色后即可根据寡聚核苷酸片段的泳动距离推算TdT酶活力。此法所用试剂便宜,操作简便,无需大型仪器及灵敏度较高,适用于临床上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中TdT酶活力的半定量检测及基因工程中TdT工具酶活力的测定。(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期刊1994年06期)

杨世隆,郭淑芬,徐淑芝,沈红强[4](1994)在《抗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提纯的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为免疫原,经一次融合,建立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小牛胸腺TdT单克隆抗体(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抗TdT1、TdT2和TdT3)。3株单抗均为IgG1抗体;抗体相加试验证明抗TdT2和抗TdT3识别TdT的同一表位,而抗TdT1则识别另一表位;3株单抗识别的抗原分子量均为58.8kD;与人白血病细胞株及各型白血病细胞的反应谱3株单抗和进口抗TdT单抗基本一致。提示这3株单抗有可能替代进口抗TdT单抗,供国内使用。(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杂志》期刊1994年03期)

李敏,孙芝琳[5](1989)在《层析聚焦法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及其抗血清制备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层析聚焦和Oligo(dT) -纤维素亲和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小牛胸腺中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纯化的TdT在10%聚丙烯酰胺凝胶(本文来源于《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1期)

李敏,孙芝琳[6](1988)在《层析聚焦法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及其抗血清制备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层析聚焦和Oligo(dT)-纤维素亲和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小牛胸腺中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纯化的TdT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呈一条区带,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子量为24,000及26,000d的两条区带。此纯化TdT径戊二醛交联法,自身交联后免疫家兔,得到兔抗小牛TdT的单价抗血清,并进行了免疫学鉴定。(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杂志》期刊1988年02期)

许棉,林卓坤,刘骊生[7](1987)在《猪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一种较简便的从猪胸腺中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的方法。经一次磷酸纤维素柱层析,使TdT与DNA聚合酶分离;经叁次柱层析,可获得SDS-电泳纯,分子量约60K的产品。其酶学性质与牛胸腺TdT相似。(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学杂志》期刊1987年05期)

李敏,孙芝琳,雷幼导,周谦,阮惠芳[8](1986)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酶学性质初步探讨及其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对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简称TdT)的引物、底物及抑制剂等酶学性质进行了探讨,观察到TdT的引物、底物及酶浓度曲线与一般酶促反应动力学曲线基本相符,建立起稳定的酶测活系统。用于临床,对白血病患者外用血检测了TdT活性,结果表明急淋患者其活性明显高于急粒等其他类型的白血病患者。(本文来源于《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86年03期)

李敏,孙芝琳,蓝天鹤[9](1986)在《从小牛胸腺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离子交换层析和Oligo(dT)-纤维素亲和层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小牛胸腺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500g胸腺TdT的比活性为1076~2030u/mg蛋白,总活性为4400~7296u,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一条带,SDS-凝胶电泳测其分子量得到7900和23700道尔顿的两个亚基,不含DNA聚合酶。(本文来源于《华西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86年02期)

王无忌,陈开俊,郝玉书[10](1983)在《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和白血病》一文中研究指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内生化标志。1973年McCaffrey首先报告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患儿的外周血细胞中TdT含量显着升高。其后各作者相继对TdT和白血病的关系进行广泛观察。国内有人曾根据国外1978年以前的有关文献作过综述。随着检查技术的改进,研究不断深入。本文介绍近年来这方面的一些新进展。 TdT的检查方法、正常定位和正常值 TdT活性的检查方法二种:酶分析法(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期刊1983年03期)

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利用蛋白质分离纯化技术提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TdT),以研究其分子组成、理化性质,探讨其与白血病之间的联系。方法:用匀浆、DEAE纤维素柱层析、磷酸纤维素柱层析、(NH4)2SO4分段盐析、Sephadex柱层析、羟磷灰石柱层析等方法,从小牛胸腺中分离纯化TdT。每步均留样,测蛋白质含量和酶活力。结果:经一系列分离步骤,纯化TdT,酶的活力增加26.4倍,并发现在羟磷灰石柱层析的穿过峰部分,存在一个对TdT有抑制作用的组份。结论:本研究成功地纯化TdT,为进一步研究其理化性质及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夏俊,冷纷飞,汤国枝,金以丰.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理化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7

[2].夏俊,周海胜,汤国枝,金以丰.小牛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的分离纯化[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7

[3].张军,林卓坤.全染料染色法测定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活力[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4

[4].杨世隆,郭淑芬,徐淑芝,沈红强.抗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鉴定[J].实用肿瘤杂志.1994

[5].李敏,孙芝琳.层析聚焦法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及其抗血清制备和鉴定[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89

[6].李敏,孙芝琳.层析聚焦法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及其抗血清制备和鉴定[J].生物化学杂志.1988

[7].许棉,林卓坤,刘骊生.猪胸腺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的研究[J].生物化学杂志.1987

[8].李敏,孙芝琳,雷幼导,周谦,阮惠芳.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酶学性质初步探讨及其临床应用[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86

[9].李敏,孙芝琳,蓝天鹤.从小牛胸腺分离纯化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86

[10].王无忌,陈开俊,郝玉书.末端脱氧核苷酰转移酶和白血病[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83

标签:;  ;  ;  

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论文-夏俊,冷纷飞,汤国枝,金以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