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首次系统开展了彭泽贝母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及主要活性单体作用机理的研究、彭泽贝母采收时间与干燥工艺的研究,制备了以彭泽贝母为主药的“贝杏甘”双层含片。为阐明彭泽贝母的药效物质基础,合理利用药用资源,完整地评价彭泽贝母的药材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为彭泽贝母的开发利用、新药创制提供了依据。对彭泽贝母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从中获得26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的20个成分,包括10个生物碱类化合物,7个二萜类化合物,3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7个是新化合物,17个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基本阐明了彭泽贝母的物质基础。对有效部位(总生物碱、总皂苷等)进行了祛痰止咳作用的评价,开展了浙贝甲素、贝母辛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总提取物、总生物碱、总皂苷均具有止咳、平喘、祛痰作用;首次阐明了贝母辛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是通过作用于气管平滑肌M受体,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引起的平滑肌收缩。为彭泽贝母的质量标准中活性指标确定提供了依据。建立了同时测定彭泽贝母中浙贝甲素、浙贝乙素含量的方法(HPLC-ELSD);采用指纹图谱的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对彭泽贝母中活性成分的积累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彭泽贝母的最佳采收时间为4年生较好。探索了彭泽贝母的干燥方法,为彭泽贝母产地初加工方法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以“贝母丸”处方为模型复方,将其剂型改进为口含片,重点研究了不同矫味剂,不同工艺对贝母等苦味中药的矫味作用,表明采用矫味剂和甜味剂适当配比,制备双层含片的工艺,能够较好地改善口感,掩盖苦味在口腔中长久滞留等问题,为苦味中药的口含片制备提供了示范。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缩略语第一部分 引言一、概况二、立题依据三、实验方案设计第二部分 彭泽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一、概述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一)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二)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三、实验部分(一) 实验材料(二) 彭泽贝母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三) 化合物鉴定数据第三部分 彭泽贝母药理活性的研究一、彭泽贝母不同提取部位祛痰止咳作用的研究(一) 实验材料(二) 彭泽贝母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祛痰作用的研究(三) 彭泽贝母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止咳作用的研究二、彭泽贝母有效成分贝母辛、浙贝甲素的作用机理研究(一) 贝母辛对乙酰胆碱收缩大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影响(二) 贝母辛对乙酰胆碱收缩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影响(三) 贝母辛对组胺收缩豚鼠离体气管平滑肌的影响2量效曲线的影响'>(四) 贝母辛、浙贝甲素对CaCl2量效曲线的影响(五) 贝母辛、浙贝甲素对Ach两相收缩作用的影响(六) 贝母辛、浙贝甲素对β受体的作用(七)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贝母辛、浙贝甲素舒张气管平滑肌的影响三、结果与讨论第四部分 彭泽贝母采收时间与干燥工艺研究一、彭泽贝母最佳采收时间的研究-通过指纹图谱方法的考察(一) 实验材料(二) 实验方法(三) 实验结果(四) 指纹图谱中各峰的初步归属(五) 彭泽贝母与川贝母和浙贝母的比较(六) 不同生长年限彭泽贝母中浙贝甲素、浙贝乙素的含量测定(七) 结果与讨论二、彭泽贝母干燥工艺初步考察(一) 实验材料(二) 实验方法(三) 研究内容与结果(四) 结果与讨论第五部分 贝杏甘双层含片的制备一、贝杏甘含片的中药处方及剂量折算(一) 处方、命名与方解(二) 命名依据(三) 处方分析(四) 剂型选择(五) 计量单位推算二、贝杏甘含片的制备工艺研究(一) 实验材料(二) 工艺路线的选择(三) 成型工艺三、结果与讨论第六部分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一) 综述(二) 结构鉴定图谱(三) 彭泽贝母样品色谱图(四)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论著及科研和获得奖励及申请的专利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生长年限野生和移栽彭泽贝母中3个生物碱含量的比较[J]. 中药材 2015(06)
- [2].彭泽贝母的研究进展[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01)
- [3].培养基成分对彭泽贝母愈伤组织增殖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 2009(10)
标签:彭泽贝母论文; 化学成分论文; 药效机理论文; 质量标准论文; 含片制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