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对策研究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中国竞技体育能否长盛不衰、可持续发展,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是重要的一环。北京市作为我国竞技体育强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市2005—2008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部分项目生源出现“萎缩”现象;(2)北京市人才梯队结构呈现“塔基”过大,“塔身”和“塔尖”基本垂直的不规则“金字塔型”;(3)北京市后备人才输送人数和输送率都排在全国前列,但是向一线输送运动员的效益不高;(4)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的运动员中专及以上学历比重小,高中及以下学历比重较大;(5)北京市竞技体育二三线教练员比例失调,二线教练员严重偏少;(6)北京市后备人才教练员高学历教练员比重大,中等学历比例适中,低学历比重最小;(7)北京市教练员职称结构呈明显的“金字塔”结构,中高级教练比重小,初级教练员比例过大;(8)北京市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整体不均衡,基础大项、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数分布失衡;(9)北京市业余训练经费来源单一多元资金的筹集机制尚未建立。在此基础上针对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情况,提出了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1)内部挖掘、外部引进扩大运动队规模,提高素质、转变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输送率,深化落实体教结合,培育全面人才;(2)争取培训机会,加强学术水平建设和教练员间交流,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不断引进高水平教练员,造就高水平教练员队伍;(3)突出重点和优势项目,实现科学的项目布局,加强重点和优势项目的后备力量储备,强化项目布局的经费保障;(4)北京市体育部门不断争取财政政策支持,与体校合作实行“半市场化”运作模式,提高体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加体校创收。(5)完善后备人才培养的制度和运行机制。改革竞赛制度,发挥杠杆作用,完善注册、输送和竞赛资格认定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和出台相关运动员保障政策措施。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选题依据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竞技体育
  • 2.1.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 2.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现状的研究
  • 2.2.1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数量与质量
  • 2.2.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率
  • 2.2.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文化课现状
  • 2.2.4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现状
  • 2.2.5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项目设置与布局的现状
  • 2.2.6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经费来源
  • 2.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2.4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影响因素
  • 2.5 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 2.5.1 国内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 2.5.2 国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 2.6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2.7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综述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地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 4.2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 4.2.1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员队伍现状
  • 4.2.2 北京市后备人才在聘专职教练员队伍现状
  • 4.2.3 北京市后备人才项目布局现状分析
  • 4.2.4 北京市后备人才培养经费现状与分析
  • 4.3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4.3.1 后备人才运动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4.3.2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现状的原因探析
  • 4.3.3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项目布局不合理的原因探析
  • 4.3.4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筹资机制现状的原因探析
  • 4.4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研究
  • 4.4.1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运动员队伍发展对策
  • 4.4.2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发展对策
  • 4.4.3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项目布局发展对策
  • 4.4.4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金筹集的发展对策
  • 4.4.5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制度完善的对策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12(02)
    • [2].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下运动员现状研究[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 [3].广西校园足球“体教结合”模式的研究[J]. 体育科技 2018(05)
    • [4].我国高校体教结合的困境与出路[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06)
    • [5].我国“体教结合”相关研究进展述评[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8(05)
    • [6].解读我国体教结合模式及今后发展方向[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20)
    • [7].论“体教结合”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管理运行机制[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 [8].我国“体教结合”研究进展与反思[J].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6(01)
    • [9].基于体教结合模式的健美操教学思考[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01)
    • [10].农村小学“体教结合、一校一品”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分析[J]. 小学生(下旬刊) 2020(09)
    • [11].南京市“体教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青年与社会 2018(34)
    • [12].不断追求 创建体教结合新局面——上海市江镇中学体教结合工作介绍[J]. 体育教学 2011(11)
    • [13].探索“体教结合”特色班育人模式助推学生成人成才[J]. 课程教育研究 2017(27)
    • [14].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J]. 体育教学 2016(11)
    • [15].“体教结合”还是“教体结合”[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04)
    • [16].高校体育教师聚焦“体教结合”[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04)
    • [17].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体教分离”与“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12)
    • [18].天津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分析[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22)
    • [19].青浦区曲棍球体教结合优势研究[J]. 新课程(下) 2016(11)
    • [20].嘉兴市少体校体教结合模式下学生的现状分析[J]. 山西青年 2017(06)
    • [21].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校园足球活动[J]. 吉林教育 2017(24)
    • [22].体教结合地方与高校共建高水平运动队的对策[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14)
    • [23].体校结合模式下的体校班主任工作研究[J]. 明日风尚 2017(05)
    • [24].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体教结合”发展模式分析[J]. 报刊荟萃 2017(09)
    • [25].试论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体教结合发展[J]. 高考 2017(24)
    • [26].河南省体教结合现状及问题分析[J]. 河南教育(职成教版) 2015(09)
    • [27].“体教结合”背景下音乐课干预对少年男子400米运动员专项素质的影响[J]. 新高考(升学考试) 2015(08)
    • [28].课程统整:体教结合的美妙[J]. 新课程(综合版) 2014(05)
    • [29].体教结合:河南足球的破冰之路[J].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4(05)
    • [30].高中体育“体教结合”模型探析[J]. 考试周刊 2012(52)

    标签:;  ;  ;  ;  

    北京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发展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