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孙中山在致力于革命事业的过程中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他长期对中西新旧之学的汲取成为其革命思想的源头,并逐渐沉淀、物化为文本,形成丰厚的著述,成为中国现代史上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在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因其是乱党的首领、讨伐的对象,他的著作涉嫌“邪说”、“赤化”及妨碍治安等只能秘密出版。孙中山逝世后,他所创立的中国国民党逐步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他本人也由往日被通缉的要犯而成为中华民国的国父。同时,中国国民党通过一系列的决议使孙中山的思想逐渐由个体而群体进而被确立为一个时代的思想——中华民国最高根本法,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中国国民党为了实现建构意识形态这一目标,把孙中山的著作奉为“圣经”,对其大量编辑,并且逐步建立了集印刷、出版、发行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推广体系。不仅把孙中山的原著改编成多种形式出版,而且还编印出版对其原著的阐述性著作。此外,还将孙中山著作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对孙中山著作的编辑、出版与推广成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一项施政内容。抗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宣传部、三青团以“摊派”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动征印《总理遗教》、征印《三民主义》百万册的运动。在政府的倡导下,孙中山著作成为图书市场中一个醒目的、具有巨大号召力的符号。因此在官方之外,民间机构顺势而为,迎合政府的意图,也大量出版孙中山的著作。官民交互之下的孙中山著作出版经历了从秘密到公开,从民间主导到官方主导,从拒绝承印到主动承印再到被动捐印的过程。孙中山著作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出版所呈现的基本特点是出版机构多,持续时间长,版本种类繁、形式内容异。与此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充分施展国家权力,借助国家力量,通过编印书刊、散发传单、演讲宣传、艺术宣传、社会教育、读书运动、张贴标语、呼喊口号及现代媒介等各种渠道来宣传孙中山的学说。特别是在教育界、学术界开展一系列对孙中山学说的植入与推广活动。它们或者以中性的和暗示性的语言,欲使其等同于普遍真理;或者向全社会导读孙中山的著作,提供当局所认可的“有用之学”,试图“说服”全体国民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信仰三民主义。它不仅在“加工”知识,而且也在“加工”人。在政治家、教育家、出版家及名流学者等社会各个阶层的合力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所推广的意识形态逐步扩散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日常生活与政治有机交叠,成为普通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许多值得关注并令人深思的问题。首先,孙中山生前精心修订的《三民主义》,竟然在日后的出版过程中错误百出,乃至鱼目混珠。国民党中宣部对孙中山著作的发行,也逐步由全部承担出版费用过渡到部分承担,最后发展为不承担费用。其次,国民党内部对孙中山著作众说纷纭的解读,不断赋予其“新”的意义。同时,对孙中山著作的阅读逐渐从个体走向了集体,从自主性转变为强制性,从主动演变为被动,从积极发展为消极。再者,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在经费、组织、宣传技能以及具体宣传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孙中山的著作在历史的时空中,被不断地扭曲和利用,简约为一种象征、一种仪式、一种符号等一系列的“他者”。南京国民政府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意识形态,在使主义学术化的同时,也在使主义符号化、工具化、商品化。更为关键的是,孙中山的宏伟蓝图在现实的具体实践中没有落实到位,这种背驰使得中国国民党试图通过宣传孙中山的学说来“启蒙”大众,实现信仰三民主义的愿望,在实际的施政中却是在消解着这一构想。人们在对学说认知、期待实现的过程中,逐渐走向了“反启蒙”的立场。孙中山著作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张力,导致以统一思想为出发点的意识形态宣传,事与愿违地收获了思想混乱,言论庞杂,以致于根本无法形成统一的思想,最终使国民党所宣传的三民主义变成了一个抽象名词。孙中山著作所背书的政府信用在文本与实践的巨大反差中丧失殆尽,使广大民众丧失了对三民主义的信仰。纵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孙中山著作的出版与传播,它有组织、有计划地指向特定的政治目标,是官方话语对大众话语的精神改造。它既是中国国民党再造知识权威的过程,也是建构意识形态的过程,同时还是解构意识形态的过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的历史经验与现实镜鉴[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2].政治引领和文化引领: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两条进路[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研究综述[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01)
- [4].为什么意识形态家使一切本末倒置——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J]. 理论界 2019(12)
- [5].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及其建构[J]. 百色学院学报 2019(06)
- [6].意识形态社会化的三种形态:知识、价值观、制度[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01)
- [7].新意识形态语境下社教栏目创新创优策略[J]. 记者摇篮 2020(02)
- [8].主流意识形态在高职学生中的宣传效果及对策[J].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06)
- [9].新时代意识形态治理新格局——基于本土化治理理论的视角[J]. 学习与探索 2020(02)
- [10].党的意识形态领导力探析[J]. 理论视野 2020(01)
- [11].以系统工程推进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化[J]. 理论视野 2020(01)
- [12].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国内研究回顾与展望[J]. 领导科学论坛 2020(07)
- [13].以制度完善促意识形态社会功能的发挥[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4].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生活化传播的路径探析[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0(05)
- [15].探析政治哲学视野下意识形态领导权[J]. 知与行 2020(01)
- [16].“历史”对话“现实”:“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递嬗谱系及其当代建构[J]. 理论导刊 2020(06)
- [17].高校学生党组织引领主流意识形态的策略建构[J]. 教育现代化 2020(04)
- [1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生成逻辑、现实困境及提升路径[J]. 实事求是 2020(03)
- [19].扛起防范意识形态风险的时代重任[J]. 新湘评论 2020(12)
- [20].碎片化传播环境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建设研究[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07)
- [21].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J]. 法制与社会 2020(20)
- [22].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生成逻辑——基于一种结构性视角的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20(04)
- [23].透视美化“996话语”的意识形态幻象[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4].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探析[J]. 法制与社会 2020(25)
- [25].“意识形态”概念流变考梳[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20(05)
- [26].“制度与生活”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逻辑[J]. 学习与探索 2020(09)
- [27].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美国意识形态操作机制及其内在困局[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13)
- [28].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逻辑与引领[J]. 湖北社会科学 2020(08)
- [29].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0(05)
- [30].我国智库参与意识形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对策[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