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在我国,山水田园诗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楚辞》中,便出现了对自然山水及田园生活的描绘,但这些多是作为比兴的媒介和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出现,并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田园诗。直至东晋后期和刘宋,陶渊明平淡自然的田园诗与谢灵运富艳精工的山水诗的大量出现,标志着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山水田园诗创作高潮的来临。后经王绩、陈子昂、沈宋、二张等人的继承与发展,至盛唐,山水诗与田园诗已在题材及精神实质上实现了完美的合流,迎来了又一次创作的高潮。而王孟与韦柳,就是将这次诗歌创作高潮推向极致的重要诗人。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代表着盛唐与中唐的最高成就,他们诗歌所呈现的不同风貌,又反映出盛唐至中唐山水田园诗的流变,并映射出盛、中唐诗坛风向的转移。研究这两个诗人群体在山水田园诗创作上的异同,对于理清山水田园诗嬗变的轨迹及唐诗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便从此点入手,展开论述。论文共分五个部分:引言部分对“山水田园诗”这一诗歌题材进行了界定,并大致梳理了山水诗与田园诗合流的轨迹,同时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要整理,引出这一研究课题。第一章,集中从相似的精神旨趣与相近的风格特征两方面,论述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共同趋向。相似的精神旨趣体现于他们诗歌中流露的仕隐思想的矛盾冲突及对高洁独立人格的追求;相近的风格特征则反映在他们的诗作多运用五言的体式,总体呈现出清淡的风格。此外,从儒释道思想的交融、美学走向及追慕陶谢这一共同的时代文化背景透视其共性之根源。第二章,揭示盛唐到中唐历史文化背景的变迁,为阐释四者山水田园诗的渐变提供时代依据。此部分主要围绕盛唐到中唐社会背景的转变,士人心态的变迁和文学思想的演变三方面展开。而士人心态的变迁则表现为由积极乐观到忧患焦虑,由空言大志到务实图强,由宽松和谐到紧张浇薄。第三章,着重阐述伴随盛中唐历史文化的变迁,王孟与韦柳在思想内容、艺术风貌及表达方式上的渐变。思想内容上的渐变体现于他们的山水田园诗呈现出由理想到写实,由个体向社会的转变;艺术风貌上的渐变反映在情感基调和美学风格两方面,由“安以乐”到“哀而怨”,由秀远到俊拔;相应地,表达方式,也由主客关系的情景交融到情景疏离,由立意构思的无意为此到有意为之。最后,结语部分简要阐释了体现于王维与韦应物身上的过渡性,即王维诗中已显露出中唐面目,而韦应物诗里犹残留着盛唐之音。此外,概括了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山水田园诗界定及研究现状
  • 第1章 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创作的共同趋向
  • 1.1 时代文化背景透视
  • 1.1.1 儒释道思想的融合
  • 1.1.2 美学走向与追慕陶谢
  • 1.2 相似的精神旨趣
  • 1.2.1 仕隐思想的矛盾冲突
  • 1.2.2 高洁独立的人格追求
  • 1.3 相近的风格特征
  • 1.3.1 清淡的诗风
  • 1.3.2 五言的体式
  • 第2章 盛唐到中唐历史文化背景的变迁
  • 2.1 社会背景的转变
  • 2.1.1 盛唐的社会背景
  • 2.1.2 中唐的社会背景
  • 2.2 士人心态的变迁
  • 2.2.1 由积极乐观到忧患焦虑
  • 2.2.2 由空言大志到务实图强
  • 2.2.3 由宽松和谐到紧张浇薄
  • 2.3 文学思想的演变
  • 第3章 王孟到韦柳山水田园诗的渐变
  • 3.1 思想内容的渐变
  • 3.1.1 由理想到写实
  • 3.1.2 由个体到社会
  • 3.2 艺术风貌的渐变
  • 3.2.1 情感基调:由"安以乐"到"哀而怨"
  • 3.2.2 美学风格:由秀远到俊拔
  • 3.3 表达方式的渐变
  • 3.3.1 主客关系:由情景交融到情景疏离
  • 3.3.2 立意构思:由无意为此到有意为之
  • 结语渐变中的过渡及文学史地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韦应物诗[J]. 齐鲁艺苑 2018(06)
    • [2].论韦应物的“早年性格”及对其诗歌风格之影响[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 2018(02)
    • [3].《韦应物诗一首》[J]. 公关世界 2019(09)
    • [4].论韦应物的“京师情结”[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10)
    • [5].唐代诗人韦应物与中医之诗[J]. 中医药通报 2017(04)
    • [6].韦应物诗频见“绿”之因[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7)
    • [7].韦应物《登宝意寺》诗[J]. 艺术品 2015(09)
    • [8].层层递进 浑然一体——韦应物《闲居寄端及重阳》赏析[J]. 课外语文 2020(29)
    • [9].韦应物的诗《送杨氏女》——历史和文学的解读[J]. 唐史论丛 2018(01)
    • [10].《韦应物 淮上即事》[J]. 中华诗词 2018(05)
    • [11].韦应物:盛唐的余音[J]. 意林文汇 2018(06)
    • [12].韦应物的忏悔书[J]. 中国老年 2016(15)
    • [13].浅论韦应物诗歌的黑夜情结[J]. 青年文学家 2016(32)
    • [14].一切都是青春的模样[J]. 时代报告 2016(11)
    • [15].韦应物苏州任上所作五七言绝句校释[J]. 苏州文博论丛 2016(00)
    • [16].孤君怀梦——致韦应物[J]. 中国诗歌 2016(01)
    • [17].关于《韦应物墓志》中韦应物诗风“原于曹刘”一说的推证[J]. 碑林集刊 2008(00)
    • [18].韦应物诗三首[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年级) 2011(02)
    • [19].新出土韦应物撰并书《故夫人墓志铭》考释[J]. 中国书法 2008(09)
    • [20].诗情翰墨追建安——唐韦应物撰书《宇文弁才墓志》[J]. 中国书法 2011(04)
    • [21].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从韦应物的苏州诗咏看唐代江南的自然生态[J]. 名作欣赏 2017(36)
    • [22].当盛世繁华遇到青春年少[J]. 小品文选刊 2019(07)
    • [23].试论韦应物的悼亡诗[J]. 文教资料 2008(13)
    • [24].韦应物的诗和远方[J]. 火花 2018(15)
    • [25].韦应物[J]. 学苑教育 2013(19)
    • [26].船山选韦应物五古评释[J]. 船山学刊 2012(02)
    • [27].韦应物生平再考[J]. 文学遗产 2010(01)
    • [28].略论苏轼对韦应物诗歌的接受及其影响[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06)
    • [29].论韦应物宦苏诗[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18(04)
    • [30].略论金元时期对韦应物诗歌的接受[J]. 文艺争鸣 2019(02)

    标签:;  ;  ;  

    王孟与韦柳山水田园诗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