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张抗抗既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中一位重要的主流作家,也是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中卓尔不群的一位。她的创作主要是以思想的敏锐和激情的不可遏止为特征,这与张抗抗的人生经历以及动荡变革的时代气氛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张抗抗的作品总是激荡着一股不可平复的激情和深切的向往与渴望。她关心社会意识的演变,渴望人的个性、人的尊严、人的价值能够得到尊重。她的作品总是结合着社会的意识和人的自身,其中总是流溢着浓重的理想色彩和时代激情。同时,作家一直保持着清醒的主体意识,在自己的创作中坚守自我立场,表现出作家的个性立场、开放的文化视阈和自由的写作心态。在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颇为繁荣的文化景观中,张抗抗一直否认自己的女性主义立场,这造成了她在女性文学园圃中的尴尬地位。因为其作品不是女性“私人化”写作的典型文本,而遭到女性文学研究者们的忽视,被“放逐”到女性主义主流话语的边缘。正是因为批评界、阅读界对张抗抗褒贬不一,加上某些媒体的宣传误导,对作家的作品产生了误读,才使得我有进一步解读其文本的必要。90年代以后,有关张抗抗的系统学术研究凤毛麟角,这样就很难全面地揭示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更新,从而发现其文本对于女性写作多元化走向的重要意义。本论文选取张抗抗的几部长篇小说作为研究对象,发掘其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通过几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典型文本如《北极光》、《隐形伴侣》、《情爱画廊》、《赤彤丹朱》、《作女》等,对张抗抗的小说创作进行全景式和特景式的观照和分析。尝试从青春的创作心态、女性情爱意识的变化和有意味的童话象征写作三个方面对其长篇小说的叙事特征做一个综合的梳理研究。第一章主要从岁月、青春的创作论角度深入文本,追踪张抗抗小说的创作在穿行岁月中始终保持的青春激情和青春姿态,将其成长岁月中执守的青春激情作了四个阶段的整合剖析;同时又从青春流浪的“生活在别处”的精神层面和“流浪——寻找”的哲学层面分析了小说中未完成的故事结构和小说人物的待续人生。最后论述张抗抗小说超越青春伤痕和无悔的青春自省精神。第二章主要试图从具体文本分析女性情爱叙事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及女性自我人格在情爱过程中的完善成长。论文主要通过阐述女性情爱意识从“自发”到“自觉”再到“自在”状态的不同时期的理想追求,来揭示女性自我成长分别经历的“后天性自我”、“自主性自我”到“精神性自我”的理想蜕变过程。同时爱情的选择变化也随之由“沉溺性爱人”、“健康性爱人”到“精神性爱人”的追寻。并从前沿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角度展望两性关系的和谐发展,寻觅21世纪女性写作新的生长点。第三章主要从文本叙事策略——童话角度分析张抗抗小说的独特气质。首先用马斯洛的“第二次天真”说分析了小说创作中的童年精神气质,并找出了“第二次天真”产生的渊源。其次是从托尔金童话诗学的角度具体阐释张抗抗“童话小说”中“两个世界”的交融,最后是对文本中童话象征意象的精神分析。本文认为,作家对自我审美理想的坚守,对青春叙事激情的把握,对女性在爱情中自我的成长,对“第二世界”的“第二次天真”的执着,都成为对女性写作商业化潮流的反拨,也是对传统两性关系认识误区的颠覆,还是对主张两性对抗的女性主义绝决姿态的矫正。作家对自己文化身份认识的超前性,开放的写作姿态或许可以引领女性写作走向更为宽广的精神视野和新的创作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