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的克隆与体外表达

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的克隆与体外表达

论文摘要

为了获得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在拟南芥Col-0生态型可以抵抗灰葡萄孢侵染的基础上,将51,600个此生态型的T-DNA插入突变体接种该病菌以后,选定单拷贝的感病突变体△bosA(Botrytis susceptible mutant)为进一步的试验材料,提取其DNA,利用TAIL-PCR技术获得了插入片段的侧翼序列,在http://www.arabidopsis.org/和www.ncbi.nih.gov网站上,对得到的侧翼序列运用BLAST软件分析,发现T-DNA插入位点在AT1g01800基因(命名为bosA)的第4个外显子处,AT1G01800属SDR(short-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家族蛋白,将该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后,提取活性蛋白发现对灰葡萄孢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经过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发现该基因在诱导抗病中起作用。试验从51,600个拟南芥T-DNA插入突变体中筛选到12个灰葡萄孢的感病突变体。通过接种后表型鉴定和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组织病理学染色观察发现,感病突变体在接种第1d就有少许的死细胞出现,且随着接种时间延长细胞坏死速度加快,接种第5d后叶片上出现肉眼可见的水渍状病斑,第8d,整个叶片干枯死亡,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死亡的叶片细胞内充满了灰葡萄孢的菌丝。而野生型Col-0植株的叶片上只出现了过敏性坏死斑。将得到的12个感病突变体进行了Southern杂交验证了T-DNA插入片段的拷贝数,选定了T-DNA插入为单拷贝的134号突变体(命名为△bosA)为进一步研究对象。TAIL-PCR技术是扩增已知序列的侧翼未知序列的一种方法,本试验经过对TAIL-PCR的多个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并利用优化的TAIL-PCR条件扩增插入片段的左侧侧翼序列,经BLAST软件分析获知插入位点为bosA基因的956与957位碱基之间。初步确定该基因与抗灰葡萄孢相关。bosA基因编码一个分子量为31.66KD且pI为5.03的蛋白,属于短链的脱氢酶/还原酶家族蛋白(short-chain dehydrogenase/reductase(SDR)),具有氧化还原酶活性。将体外表达的BOSA活性蛋白与灰葡萄孢共培养,发现蛋白对病菌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bosA接种芸苔链格孢以后,表现出与野生型不同的症状;接种细菌Pst.DC3000后,△bosA表现出比野生型的感病性增强。因此可以确定bosA基因对灰葡萄孢的抗性不是属于基因对基因的抗性模式,而是属于诱导抗病性的模式。对该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的非生物胁迫,发现bosA基因在抵抗某些非生物胁迫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经过DAB染色法研究发现,在接种灰葡萄孢以后,突变体的H2O2的含量明显的高于野生型,且在第2d达到最大量,由此可以得知,该突变体对灰葡萄孢增强感病性与ROIs(Reac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相关。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植物
  • 2.1.2 供试菌株
  • 2.1.3 供试培养基
  • 2.1.4 拟南芥营养液配方
  • 2.1.5 试剂
  • 2.1.6 主要仪器
  • 2.1.7 引物
  • 2.2 方法
  • 2.2.1 菌株的培养与繁殖
  • 2.2.2 拟南芥的种植
  • 2.2.3 灰葡萄孢病菌孢悬液的制备
  • 2.2.4 接种
  • 2.2.5 感病植株的筛选及Trypan Blue染色
  • 2.2.6 Sourthern杂交验证插入拷贝数
  • 2.2.7 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获得
  • 2.2.8 候选基因的初步定位(DNA片段的回收、克隆和测序)
  • 2.2.9 抗病基因的原核表达
  • 2.2.10 目的蛋白的表达
  • 2.2.11 生物胁迫
  • 2.2.12 非生物胁迫
  • 2.2.13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DAB染色)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感病突变体的筛选
  • 3.2 Southern杂交验证拷贝数
  • 3.2.1 DNA的提取
  • 3.2.2 杂交探针的制备
  • 3.2.3 Southern杂交验证得到其T-DNA插入拷贝数
  • 3.3 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获得
  • 3.3.1 TAIL-PCR反应条件
  • 3.3.2 回收片段的阳性克隆筛选
  • 3.4 抗病相关基因的确定
  • 3.5 抗病基因的原核表达
  • 3.5.1 bosA基因引物的设计
  • 3.5.2 bosA基因的PCR扩增
  • 3.5.3 pMD-bosA和pET-21b(+)双酶切的结果
  • 3.5.4 重组质粒的PCR检测
  • 3.5.5 目的蛋白的表达
  • 3.5.6 bosA基因对灰葡萄孢的作用
  • 3.6 对ΔbosA的非生物胁迫研究
  • 3.6.1 盐胁迫
  • 3.6.2 寒冷胁迫
  • 3.6.3 干旱胁迫
  • 3.7 对ΔbosA的生物胁迫研究
  • 3.7.1 对其它病原真菌侵染的反应
  • 3.7.2 对病原细菌的侵染反应
  • 2O2含量分析'>3.8 灰葡萄孢侵染后拟南芥植株的内源H2O2含量分析
  • 4 讨论
  • 4.1 TAIL-PCR的影响因素
  • 4.2 bosA与抗灰葡萄孢之间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拟南芥全人工光源栽培条件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23)
    • [2].碳酸氢盐胁迫对拟南芥根部基因表达的影响[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16)
    • [3].拟南芥花粉2种体外萌发方法的对比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35)
    • [4].蓝光和环境温度调控拟南芥生长发育的机制研究[J]. 生命科学 2016(12)
    • [5].1种简单方便的拟南芥发芽诱导新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12)
    • [6].模拟微重力对拟南芥幼苗的生物学效应[J]. 生物技术通报 2013(05)
    • [7].往事拟南芥[J]. 生命世界 2010(10)
    • [8].拟南芥lncRNA-At5NC056820过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 2017(10)
    • [9].绒毡层发育和激素对拟南芥育性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 2017(06)
    • [10].拟南芥与烟草细胞低温胁迫下的粘弹性变化规律与耐冷性比较[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17)
    • [11].“月球访客”拟南芥的防菌绝招[J]. 当代学生 2019(05)
    • [12].拟南芥和小麦中磷的利用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 2018(11)
    • [13].中药复方提取液对促进拟南芥植物生长的影响[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8(05)
    • [14].拟南芥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30)
    • [15].不同密度下拟南芥的亲缘选择[J]. 生态学杂志 2016(12)
    • [16].拟南芥不同萌发时期结实种子的母体效应及其适应意义[J].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6)
    • [17].拟南芥叶长表型多样性的表观遗传学机制[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7(11)
    • [18].小花——拟南芥花[J]. 电子显微学报 2016(01)
    • [19].多胺生物合成抑制剂D-精氨酸对拟南芥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3(10)
    • [20].人参亲环素基因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在拟南芥中的抗盐活性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05)
    • [21].木醋液与6-苄基腺嘌呤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研究(英文)[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4(06)
    • [22].天山北部拟南芥生存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 生物多样性 2009(01)
    • [23].一种拟南芥基因高效编辑体系研究[J]. 植物研究 2019(06)
    • [24].二氧化硫增强拟南芥植株对干旱的适应性[J]. 生态学报 2018(06)
    • [25].“植物中的果蝇”——拟南芥[J]. 农药市场信息 2016(10)
    • [26].拟南芥基因功能研究最新进展[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9(06)
    • [27].转ZmHAK1拟南芥的表型及吸钾量[J].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2)
    • [28].过氧化氢参与拟南芥根部避盐调控[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8)
    • [29].一氧化氮对拟南芥气孔运动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04)
    • [30].第30届国际拟南芥大会在汉举行[J]. 科学中国人 2019(13)

    标签:;  ;  ;  ;  

    拟南芥抗灰葡萄孢相关基因的克隆与体外表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