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

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

论文摘要

在近现代之交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梁启超是一位影响巨大而又备受争议的人物。梁启超最为人诟病的地方就是他的“流质易变”,中国学术界对“流质易变”的理解与研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简单化、概念化、绝对化的倾向,由此而产生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相关研究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事实上,“流质易变”并非梁启超独有的现象,它在转型期中国具有一种普遍性,这就具备了理论研究的可能性。令我感兴趣的是,转型期中国文学同样具有突出的“流动性”特征,那么,在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正是本论文要着手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的出发点是梁启超的“流质易变”问题,论文的着眼点则是转型期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性问题,对“流质易变”的理解与阐释就构成了本论文写作的基础。“流质易变”首先是一个个性、气质问题,梁启超的思想立场具有一种变动不居的特点,这与他的文学家气质与情绪体验有很直接的关系:“流质易变”又是一个时代问题,转型期中国学人遭遇了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困境,而急剧变化的时代又不能保证他们审慎选择的时间与空间,“流质易变”的发生与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时代焦虑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流质易变”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在政治上,梁启超徘徊在革命与改良之间,在文化上,他游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这就深刻地体现了转型期中国学人在政治、文化上选择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题的缘起
  • 1.2 论题的逻辑、原则、方法
  • 1.3 论题的目的、意义与难点
  • 1.4 研究历史与现状
  • 2 “流质易变”、文学气质与时代焦虑
  • 2.1 “流质易变”:从政治、学术到文学
  • 2.2 “流质易变”与梁启超的文学家气质
  • 2.3 “流质易变”与时代焦虑
  • 2.4 本章小结
  • 3 “流质易变”:政治与文化
  • 3.1 “流质易变”:在革命与改良之间
  • 3.2 “流质易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 3.3 《新中国未来记》:政治、文化与文学
  • 3.4 本章小结
  • 4 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
  • 4.1 “流质性”、现代性、“流动的现代性”
  • 4.2 从传统到现代:对“流质性”的一种理解
  • 4.3 “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
  • 4.4 本章小结
  • 5 现代品格的多面性与自我调适——“流质性”视野下的梁、胡文化论战
  • 5.1 两次论战与梁启超的文化立场
  • 5.2 功利主义与偶像破坏——对论战的一种理解
  • 5.3 现代品格的多面性与自我调适
  • 5.4 本章小结
  • 6 “流质性”: 转型期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尚待敞开的话题
  • 6.1 “流质性”视野下严复政治及其学术思想历程
  • 6.2 “流质性”视野下王国维政治及其学术思想历程
  • 6.3 “流质性”视野下胡适政治及其学术思想历程
  • 6.4 “流质性”视野下鲁迅文学思想与文学立场的转变
  • 6.5 “流质性”视野下创造社作家群的思想立场与创作活动
  • 6.6 本章小结
  • 7 余论:“流质性”话语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7.1 “流质性”话语在梁启超研究领域的理论意义
  • 7.2 “流质性”话语在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转型期中国社会发展的风险问题探析[J]. 文学界(理论版) 2012(12)
    • [2].国家自主性:转型期中国有效治理的一个维度研究[J]. 青海社会科学 2017(01)
    • [3].转型期中国权力腐败的本质及原因[J].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04)
    • [4].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述评[J]. 开发研究 2014(06)
    • [5].探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框架[J].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1(01)
    • [6].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的特征[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 [7].转型期中国社会建设的特征[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0(07)
    • [8].有限理性、新制度经济学与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J]. 经济问题探索 2010(12)
    • [9].安全生产——转型期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J]. 才智 2013(27)
    • [10].市场化:别无选择向纵深[J]. 当代工人 2008(13)
    • [11].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关系研究”导论[J]. 南方文坛 2010(03)
    • [12].现状、问题与未来方向:转型期中国社会利益表达研究述评[J]. 青海社会科学 2011(01)
    • [13].论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创新取向之道[J]. 规划师 2013(12)
    • [14].转型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9)
    • [15].论转型期中国政府职能制度变迁的条件初探[J]. 兰州学刊 2008(12)
    • [16].转型期中国网络社会治理:内涵与主要议题[J]. 科学社会主义 2017(02)
    • [17].转型期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门窗 2014(10)
    • [18].精神共同体:审视当下中国社会的学术新视角——《转型期中国的精神共同体研究》读后[J]. 河南教育(中旬) 2011(07)
    • [19].转型期中国怀旧电影的再现策略[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2(02)
    • [20].经济社会学视角下转型期中国的社会公平状况评价[J]. 开放导报 2010(04)
    • [21].转型期中国公民道德构建问题与对策[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3(04)
    • [22].困境与重构:社会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的复合治理[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6)
    • [23].试论转型期中国政府职能制度变迁的评估[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12)
    • [24].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的研究[J]. 求实 2008(02)
    • [25].摩擦点燃法治[J]. 当代工人 2008(13)
    • [26].程序与实质:转型期中国的微博场域价值判断共识建构[J]. 东南学术 2020(06)
    • [27].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分层与流动的新趋势[J]. 广东社会科学 2020(04)
    • [28].对转型期中国中产阶层发展的一种思考——评《转型期中国中产阶层与社会秩序问题研究》[J]. 探索与争鸣 2012(04)
    • [29].灵性资本:内涵、特征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作用[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30].转型期中国民间组织:一个新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J].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09)

    标签:;  ;  ;  ;  

    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