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

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

论文摘要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而且伴随着技术能力的增长,技术也给人们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计算性。人类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物质丰盛社会里,但并未感到物质丰裕所带来的喜悦。人们不仅要面临风险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而且还要面临着消费社会利用大众传媒的现代技术手段将其所奉行的消费逻辑和符号价值对人类的道德领域的侵蚀。风险社会对技术发展合理化向度的影响和消费社会对人的生存发展向度的道德领域侵蚀,两种力量构成一股合力,将人类社会的破裂化现象推向更加严重的境遇之中。面对技术发展合理化向度与人的生存发展向度分离与破裂,我们为何不反思一下人的生存模式本身是否就已经被技术建构了呢?技术在发展的道路上展现出两面性特征:一面是人与工具的纯粹操作性关系,另一面是人与人的操作性关系,这种操作性关系在人类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就是政治组织的秩序和结构。本文就是在技术的第二个特征的视域下,即技术表现为人与人的操作性关系视域下,对人的生存模式进行哲学反思。以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基本原则,以技术控制自然观念的发展为切入点,从生存论的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人的生存模式问题。通过对人的生存模式的分析,揭示技术控制自然观念对人类社会政治组织的秩序和结构所造成的技术政治统治后果,即人类从政治性生存走向政治化生存的过程。寻求使人从技术政治化生存走向政治性生存可能与途径,以期超越传统理性、技术理性的片面性,努力建构技术理性与人的生存模式相和谐的价值观,回归生活世界。最后归纳出本文的基本观点,为了规避技术政治统治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风险,不仅在理论上要求重新理解政治,而且在实践上还要建构以公民为本位的生存模式—即公民社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技术发展的合理化向度与技术政治价值之间的张力,发挥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向度”。这种探析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理论层面上,体现了当代哲学研究中“回归生活世界”的中心主题。在实践层面上,为当代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摆脱生活危机提供了理论思考路径和有效的实践机制。在现实层面上,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科学的价值观选择。本文立足于“批判和反思”视角进行分析和论证,历史考察和逻辑考察两条线索相互结合、相互交织而构成本文的研究内容:第一步,分析了技术控制自然观念的发展与人的生存模式的表现形式,研究了人的政治化生存模式的历史必然。第二步,历史地分析了现代技术政治统治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根源,指出人的生存理念危机与生存困境问题凸现。第三步探讨新时代人的生存模式的现代理论架构,重新理解人的生存模式的政治内涵,最后得出结论,指出人的生存模式本身在发端之初就已经被技术建构。技术发展合理性与人的生存模式的断裂地带需要公民社会的建构。我们需要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怀和沟通,重建人的生存模式的价值基础,重建人类的生存模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包括导论和结语):导论部分主要概述本文的选题、研究方法、研究现状、选题意义以及内容与逻辑关系等。第一章阐述了古代人类社会的生存模式是以自然理性为基础的群体本位的生存模式。群体本位的生存模式有两种模式:形而上学的自然法则生存模式和理性主义的自然法则生存模式。以自然为基础的群体本位的生存模式重视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思维方式压抑了个体的生长。这个以自然理性为基础的群体本位的生存模式实际上已经开启了人类政治化生存的序幕。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留下了珍贵的启示,那就是遵循自然理性是人类政治生存的本真向度。第二章阐述了近代人类社会是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工具理性生存模式。在机械自然观和技术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人们对自身生存模式展开思考。本章主要分析工具理性生存模式的内涵并指出这种工具理性生存模式对人类组织秩序和政治形式造成的影响。工具理性生存模式有四种生存模式。国家权威至上的生存模式、自然权利至上的生存模式、公民意志至上的生存模式、功利主义至上的生存模式。分析了在机械论思维方式影响下而建构起来的工具理性生存模式中,社会主体被看作孤立的、抽象的和原子化的社会个人。工具理性生存模式再一次切断了技术发展合理性与人的政治生存向度之间的联系。人已经从对自然的控制转向对人的控制,进入政治化生存的境遇之中,即人对人的控制之中。第三章阐述了现代人类社会是以技术控制为基础的技术政治生存模式。人类社会体系诸方面已经越来越朝着制度化和功能化的方面发展。人类的政治生活的本真内容被各种政治形式遮蔽了,而且各种政治制度被统治集团指涉为就是价值本身,人类的政治生活走向技术政治性生存的模式。本章通过对技术政治生存模式的内涵分析并指出,技术政治统治是20世纪新兴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成为人的新的一种生存模式。技术政治生存模式有三种:技术统治论生存模式、技术决定论生存模式、实用主义政治生存模式。分析技术与政治的联姻使科学技术上升为意识形态,并成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当人由对自然的控制彻底转入人对人的控制时候,我们的反思需要深入使技术控制得以生存的原初土壤,从而加政治权力技术化与科学管理体制技术操作化本质的认识。第四章剖析了现代技术政治化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根源,重新阐释了人的生存模式的政治内涵,提出了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建构。这种模式将是人的生存与技术发展和谐共进的生存模式。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与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技术政治统治进一步得到扩张,人类生活世界不仅使出现殖民化倾向,而且人类社会核心价值也出现衰落与社会控制功能出现失效。这些都是技术政治生存模式危机出现的现实表征。通过梳理人们对政治化生存模式的后果所展开的理论批评,提出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建设性理论模式: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价值观念的确立、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实践基础的建构、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道德伦理的完善。结论主要归纳出本文的基本观点,得出结论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从对人的生存模式的原初状态的追思,我们可以看到,对人的威胁,首先并不来自技术潜在的致命的机器和装备,也不是仅仅来自于技术理性的膨胀,现实中人的危险其实在于人的生存模式的发端之初,即“巨机器”在发端之初就已成为影响人的本质的力量了。因此,为了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应立足于实践性和思辨性的思维维度,发挥生命的潜力,使人类的生命、生产、生存的发展进入真正的多维度的历史和时间中,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技术控制自然观念的和人类社会政治价值之间的张力,发挥人类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向度”。在整个论文中,第一、二、三章节侧重于对历史考察这一线索的使用;第四章侧重于逻辑线索的运用,通过对由于群体本位的生存模式被改造为技术政治生存模式而消解了人的公共领域的追溯,针对技术政治统治的后果,梳理人们所展开的理论批评和提出回归政治性生存模式的建设性理论。最后归纳出本文的基本观点,得出为了规避技术政治统治生存带来的风险,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上重新理解政治,而且在实践上还要建构公民本位的生存模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 2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4 研究内容与研究逻辑
  • 第1章 群体本位的生存模式
  • 1.1 群体本位生存模式的内涵
  • 1.1.1 群体本位生存模式的自然基础
  • 1.1.2 群体本位生存模式的正义追求
  • 1.2 群体本位生存模式的类型
  • 1.2.1 形而上学的自然法则模式
  • 1.2.2 理性主义的自然法则模式
  • 1.3 群体本位生存模式的本质
  • 1.3.1 伦理生活内塑的群体本位生存模式
  • 1.3.2 个体意识外塑的群体本位生存模式
  • 第2章 工具理性的生存模式
  • 2.1 工具理性生存模式的内涵
  • 2.1.1 控制自然是工具理性生存模式的基础
  • 2.1.2 控制人类是工具理性生存模式的目的
  • 2.2 工具理性生存模式的类型
  • 2.2.1 国家权威至上的生存模式
  • 2.2.2 自然权利至上的生存模式
  • 2.2.3 公民意志至上的生存模式
  • 2.2.4 功利主义至上的生存模式
  • 2.3 工具理性生存模式的本质
  • 2.3.1 技术理性内塑的工具理性生存模式
  • 2.3.2 控制原则外塑的工具理性生存模式
  • 第3章 技术政治的生存模式
  • 3.1 技术政治生存模式的内涵
  • 3.1.1 技术政治生存模式的内在动力
  • 3.1.2 技术政治生存模式的意识形态
  • 3.2 技术政治生存模式的类型
  • 3.2.1 技术统治论的生存模式
  • 3.2.2 扩大的决定论生存模式
  • 3.2.3 实用主义政治生存模式
  • 3.3 技术政治生存模式的本质
  • 3.3.1 目的理性内塑的技术政治生存模式
  • 3.3.2 操作原则外塑的技术政治生存模式
  • 第4章 公民本位的生存模式
  • 4.1 技术政治生存模式的存在危机
  • 4.1.1 技术政治生存模式危机现实表征
  • 4.1.2 技术政治生存模式危机内在根源
  • 4.1.3 技术统治生存模式危机理念诉求
  • 4.2 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建构框架
  • 4.2.1 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价值内涵确立
  • 4.2.2 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实践基础建构
  • 4.2.3 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道德伦理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公民本位是构建和谐政民关系的关键[J]. 今日中国论坛 2009(Z1)
    • [2].公共政策的系统模型与公民本位模型——落实“以人为本”的政策设计[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9(04)
    • [3].构建服务型县级政府之我见[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 [4].构建“公民本位”社会[J]. 瞭望 2008(21)
    • [5].服务型政府应走出回应公民需求的误区[J]. 神州 2013(06)
    • [6].浅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协作治理[J]. 中外企业家 2010(10)
    • [7].论“百姓”、“群众”与公民本位的确立[J]. 法制与社会 2009(29)
    • [8].宪政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 法制与社会 2008(13)
    • [9].宪政视域下的服务型政府建构[J]. 齐鲁学刊 2009(06)
    • [10].服务型政府[J]. 农村工作通讯 2008(06)
    • [11].构建公民导向型的政府服务模式研究——以烟台市“网络化行政”探索为例[J]. 东方行政论坛 2012(00)
    • [12].浅谈服务型政府[J]. 才智 2012(05)
    • [13].公民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之本——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论证[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14].切实推进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J]. 理论前沿 2008(04)
    • [15].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唯实(现代管理) 2012(11)
    • [16].公民本位生存模式的伦理建构[J]. 行政与法 2011(02)
    • [17].一切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建国六十年公民本位政治理念的变迁与评述[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8].从政府本位到公民本位[J]. 浙江人大 2008(10)
    • [19].构建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J]. 新湘评论 2018(20)
    • [20].服务型政府创建中公务员核心能力建设[J]. 办公室业务 2012(12)
    • [21].“官本位”思想对公务员依法行政的消极影响及纠正[J]. 党政干部学刊 2010(05)
    • [2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考[J]. 决策探索(下半月) 2008(09)
    • [23].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以“北京西站管委会绩效评估项目”为例[J]. 商 2016(29)
    • [24].实现公民本位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J]. 理论研究 2008(01)
    • [25].我国公共部门服务型领导研究——以广西为例[J]. 领导科学 2011(05)
    • [26].政府管制与服务:权力与权利的张力[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27].实现公民本位 建设服务型政府[J]. 行政与法 2009(05)
    • [28].江苏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与实践[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9].论服务型政府的法治理念与制度构建[J]. 中国法学 2008(02)
    • [30].论服务型政府[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01)

    标签:;  ;  ;  

    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