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大学校园一直是新诗创作的摇篮。大学拥有众多的校园诗人,并且出现了不少著名的诗人。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了大量的校园诗人及其作品,有的至今仍在诗坛具有较大的影响。校园诗人,是指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对诗歌有着热烈的挚爱一直从事新诗创作并关注中国新诗发展进程的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校园诗人的诗歌,在现代社会中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当代诗歌文化的领域,虽然校园诗人的身份与他们的诗歌一起,被划入一种边缘和亚文化的境地,但是在现代新诗的版图上,大学的校园诗人和校园诗歌都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大学校园的诗歌,透露出清澈的诗心、展示出张扬的诗意、涌现出动人的诗情、具有情性与智慧并茂的诗性。“校园诗人”的作品,体现出在校大学生自身的文化趣味、爱好、情绪、观念和理想。它可以用多样的方式表达青年学生群体对世界的理解,也充分地反映其文化的多层次性、时代性、创新性、独特性、偏离性和不成熟性。校园诗歌的创作,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既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又具有特立独行的品质。20世纪80年代的校园诗歌,在一片“叛逆”的新诗潮中诉说着新诗的现代童话。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诗歌,在对文化的语言、精神深度的叙事中创造了新诗的现代神话。跨世纪的校园网络诗歌,正在没有疆域的天空中寻觅新诗的生命之灵。校园诗歌是具有张扬的个性与追求的青春诗语。诗歌是他们的天性,诗歌是他们喜爱的风景。成熟或不成熟、叛逆或者反叛,都难以对校园诗人、校园诗歌作出界定,这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形态。本篇论文贯串当代近30年的校园诗歌创作,把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校园内许多重要校园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校园内具有代表性的校园诗人作品的解析,在循序渐进的线索里,概括了校园诗歌的一些美学特征,并且发现了一些在校园诗歌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的范围涉及到校园内众多的诗歌社团、文学社,大学生出版发行的期刊、杂志,以及丰富的大学生个人的诗歌作品。论文对大量的学生诗歌作品进行了分析和审察,力求点面结合,综合把握。既有集中针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上海复旦大学校园诗歌的考察和研究,也有切入到生命的角度对四川大学2000年后个别校园诗人作品的评述,还有重点深入地对2002年南京大学BBS“南京小百合”站校园网络内活跃在本校、异地的校园网络诗人、诗歌作品的解析。另外,还特别的关注了四川大学本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的校园诗歌创作,以及校园文学刊物发行的状况。籍此,对“校园诗人”的特殊存在,对诗歌在校园中的丰富性和延续性,以及对当代诗坛的影响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