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置折边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与阻力性能研究

内置折边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与阻力性能研究

论文摘要

在当今“节能减排”大环境下如何高效利用天然气的热能引起行业重视,烟气冷凝技术就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考虑工程背景和烟气冷凝技术特点,采用管内插入物来强化圆管内烟气对流凝结换热是备受关注的强化传热技术。本文以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圆管内置折边扭带单相对流和对流凝结换热的传热与流动性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如下:提出了适合耐腐蚀的新型不锈钢折边扭带作为圆管内插入物,相比常规螺旋扭带具有成型容易、结构稳定、扭带表面无裂纹、满足抗腐蚀性要求等优点,解决扭带的稳固性和持久性。该折边扭带在高扭曲比、低雷诺数下,对管内混合气体的单相对流换热和对流凝结换热均具有显著强化作用。建立了低雷诺数下内置扭带管单相对流传热和流动三维数值模型,模型中采用三维隐式求解器,控制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压力速度耦合采用SIMPLE法。湍流模型采用三种k-ε湍流模型和RSM模型进行对比,采用壁面函数法来考虑近壁面流动和低雷诺数影响。绘制不同网格节点数,进行了模型有效性和网格独立性分析,适合低旋流、低雷诺数流动的Realizable湍流模型和增强壁面函数与实验结果良好符合.经对螺旋扭带和折边扭带数值模拟对比,低雷诺数下扭带对传热强化显著,且折边扭带传热性能高于螺旋扭带,折边扭带阻力系数高于螺旋扭带阻力系数,且随扭曲比变化较大。高扭曲比下,折边扭带传热和流动性能比优于螺旋扭带。与螺旋扭带相比,折边扭带具有非对称的速度和切向速度分布,在折边长度内断面速度和切向速度呈现先增速后减速或相反的现象,加强了主流气体的混合,强化了换热。影响单相对流传热与流动性能的折边扭带主要结构参数是折边角度、折边长度和扭带与管壁间隙等。高雷诺数下不同折边角度扭带传热和流动性能趋向一致,低雷诺数下性能随折边角度增大而增大。折边角度引起传热强化的原因是切向速度和湍流强度增强。折边长度对传热影响不大,但对阻力系数影响较大,应选择折边长度大于扭带宽度的扭带以降低压力降。在相同进口质量流量条件下,增加扭带与管壁间隙后传热和阻力呈现先减少后增加,但传热与流动性能比随间隙增加而降低。其原因是间隙增大主流气流速度减少而引起传热和阻力降低,但随着间隙增大穿越扭带间隙气流速度增大,强化了扭带端部传热增强和阻力增加。具有不同折边长度和角度而扭曲比相同的扭带,传热和流动性能基本一致。建立了内置扭带管对流换热实验台,进行了以空气为介质、低雷诺数下对流传热与流动性能实验,实验与数值模拟的传热性能与阻力系数偏差均在±5%之内,验证了所建单相对流换热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实验得到不同壁面温度、空气流量下内置折边扭带管对流换热系数和阻力系数关联式。通过对含少量不凝气体和不凝气体占多数的水蒸汽凝结换热对比研究分析,本研究水蒸汽含量在15-25%的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中对流换热和凝结换热相当,需考虑液膜状态和气体侧对流换热对凝结换热的影响。建立了简化的层流膜状凝结模型及水平内置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的物理模型。根据实验观察,不同扭带结构参数下液膜的状态对对流凝结影响主要表现在:液膜的积存影响气流的流动,特别是扭带端部的液膜,阻碍气流穿越扭带端部。扭曲比越小液膜积聚越多,液膜滞留时间越长,特别是与扭带旋转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对侧管壁;在低雷诺数下液膜主要靠重力控制,在高雷诺数下主要受气液界面切应力控制。液膜引起阻力增加主要是管内壁液膜所引起,因此采用凝结状态管表面阻力系数与单相流管表面阻力系数比来表征液膜粗糙度对传热和流动影响。在简化液膜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采用衰减因子法、扩散层理论模型和传质导率模型分析凝结换热机理,并根据内置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对流凝结特点提出各自准则方程。衰减因子法中提出以水蒸汽含量、气体流动和扭带扭曲比的关联式。扩散层模型中利用传热与传质类比得到混合气体侧有效传热系数,并引入新准则数Ln来表示混合气体露点、进口温度和壁面温度对凝结换热的影响。传质导率模型中主要考虑了液膜粗糙度和水蒸汽凝结引起的抽吸作用,以及扭带扭曲比、扭带间隙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传质导率模型误差较小,能较全面反映混合气体在扭带管内的对流凝结换热特性。建立了混合气体在内置扭带管内对流凝结换热试验测试系统,试验研究了水蒸汽含量、壁面温度、混合气体流速、进口温度等对对流凝结换热和流动性能影响。水蒸汽含量和壁面温度对凝结换热量影响显著,但对阻力系数影响不大。提高流速有利于对流凝结换热,但降低了单位气体的水蒸汽凝结量。一定范围内增加进口温度,也促进对流凝结换热。同时还实验研究了扭曲比和扭带与管壁间隙对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的影响,其主要是影响冷凝液的状态。低扭曲比下旋流增强,强化单相对流换热,对流凝结换热时引起液膜增厚、滞留时间长,导致凝结换热降低和阻力增加。考虑冷凝液的排泄,应选择高扭曲比扭带。扭带与管壁间隙除了影响气流穿越扭带端部强化扭带端部传热外,间隙大则冷凝液膜不易积存,穿越气流也有利于冷凝液排泄。高雷诺数下应选择较大间隙,低雷诺数下可选择较小扭带间隙。以空气和水蒸汽二元混合气体作为介质,建立混合气体在内置扭带管内对流凝结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混合物中物性是组分和温度的函数。并采用扩散层层流底层的传质理论建立水蒸汽在壁面凝结模型,编制水蒸汽凝结引起的质量源项、能量源项和组分源项,模拟分析了混合气体的组分传递和凝结特性。分析对比传热传质模型和凝结模型下对流传热、凝结和阻力性能,差别原因是沿管长水蒸汽凝结引起流速和物性变化造成的。在恒定进口速度条件下,模拟分析扭带与管壁间隙对对流凝结换热影响。间隙增大,对流换热先增加后减低,凝结换热先增加后基本恒定,阻力系数先增加后减少。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间隙为lmm扭带传热和流动性能最佳。也模拟分析了壁面温度、水蒸汽含量和进口温度三个重要运行因素对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的影响。总之,通过本文对内置折边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单相对流和对流凝结换热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扭带结构参数和混合气体运行参数对对流凝结传热与流动的影响,对该类型烟气冷凝换热器设计优化具有深广的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目录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研究目的和现状
  • 1.1 研究背景
  • 1.2 混合气体管内强化换热技术
  • 1.2.1 强化传热技术
  • 1.2.2 内置扭带管内对流换热强化
  • 1.3 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研究
  • 1.3.1 含少量空气的水蒸汽凝结
  • 1.3.2 不凝气体含量为多数的水蒸汽凝结
  • 1.3.3 管内对流凝结换热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内置折边扭带管内传热和流动数值模拟
  • 2.1 内置折边扭带管
  • 2.1.1 结构参数
  • 2.1.2 旋流数
  • 2.1.3 对流传热系数和阻力系数
  • 2.1.4 传热与流动性能评价
  • 2.2 数值模型
  • 2.2.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 2.2.2 边界条件
  • 2.2.3 近壁面处理
  • 2.3 网格独立性
  • 2.3.1 网格绘制
  • 2.3.2 计算方法
  • 2.3.3 网格独立性
  • 2.4 模型有效性
  • 2.4.1 旋流数
  • 2.4.2 壁面函数
  • 2.4.3 湍流模型
  • 2.5 螺旋扭带与折边扭带管传热与性能比较
  • 2.5.1 传热和阻力性能比较
  • 2.5.2 速度分布
  • 2.5.3 阻力分布
  • 2.6 扭带结构参数对传热和流动性能影响
  • 2.6.1 折边角度
  • 2.6.2 折边长度
  • 2.6.3 扭带宽度
  • 2.6.4 扭带与管壁间隙
  • 2.6.5 扭曲比
  • 2.6.6 管长与管径比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内置扭带管内对流换热试验研究
  • 3.1 试验测试系统
  • 3.2 测试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 3.2.1 试验原理
  • 3.2.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可靠性验证及误差分析
  • 3.3.1 热电偶及数据采集系统标定
  • 3.3.2 误差分析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1 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 3.4.2 恒壁温条件下对流换热和阻力系数关联式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模型
  • 4.1 物理模型
  • 4.2 衰减因子法
  • 4.3 扩散层模型
  • 4.3.1 有效凝结导热系数
  • 4.3.2 混合气体侧有效传热系数
  • 4.3.3 影响因素
  • 4.4 传质率模型
  • 4.4.1 水蒸汽凝结抽吸影响
  • 4.4.2 气液界面粗糙度
  • 4.4.3 内置扭带管内对流凝结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实验研究
  • 5.1 试验测试系统
  • 5.2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 5.2.1 混合气体状态
  • 5.2.2 传热量
  • 5.2.3 对流换热系数
  • 5.2.4 对流传质系数
  • 5.2.5 阻力系数
  • 5.2.6 衰减因子法
  • 5.2.7 扩散层模型
  • 5.2.8 传质导率模型
  • 5.3 混合气体对流凝结影响因素
  • 5.3.1 运行参数对混合气体对流凝结影响
  • 5.3.2 扭带结构对混合气体对流凝结影响
  • 5.4 对流凝结换热模型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衰减因子法
  • 5.4.2 扩散层模型
  • 5.4.3 传质导率模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数值模拟
  • 6.1 数学模型
  • 6.1.1 控制方程与湍流模型
  • 6.1.2 传热与传质类比
  • 6.1.3 凝结模型
  • 6.1.4 边界条件和物性参数
  • 6.2 计算域与网格绘制
  • 6.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6.3.1 对流凝结模型结果分析
  • 6.3.2 扭带管结构
  • 6.3.3 运行参数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完成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 综述 1
  • 参考文献
  • 综述 2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车门折边处密封胶涂布方式的分析与改进[J]. 汽车实用技术 2020(22)
    • [2].汽车门盖零件折边工艺改滚边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 时代汽车 2019(02)
    • [3].汽车门盖折边处锈蚀问题的解决[J].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8(06)
    • [4].折边过渡锥段的热压成型[J]. 聚氯乙烯 2013(12)
    • [5].双幅折边高速提花无梭织机关键技术研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3(04)
    • [6].北京:年末边打折边探聚客新招[J]. 纺织服装周刊 2009(46)
    • [7].可爱的书皮[J]. 幼儿教育 2012(26)
    • [8].塑料编织袋折边装置的设计与工艺研究[J]. 塑料包装 2012(06)
    • [9].内置折边扭带圆管内三维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0(02)
    • [10].热轧薄规格钢带折边缺陷分析及控制[J]. 甘肃冶金 2019(03)
    • [11].手提纸袋机的折边机构[J]. 科技资讯 2016(04)
    • [12].电子式折边装置控制系统研究[J]. 机电工程 2017(04)
    • [13].金属保温装饰一体板的尺寸与折边设计[J]. 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 2019(04)
    • [14].热轧板带折边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 金属世界 2014(02)
    • [15].一种塑编行业实用的喷水平织机纬线折边装置[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2(02)
    • [16].开关柜柜体双折边零件制造工艺研究[J]. 科技视界 2012(28)
    • [17].服用涂层面料折边耐磨性检测及评价方法[J]. 棉纺织技术 2014(09)
    • [18].化工容器折边锥壳的半顶角计算[J]. 化工设计 2010(03)
    • [19].制鞋操作过程中,鞋帮部件的边缘需要进行折边加工,在此之前有个刷胶的步骤,这个步骤需要注意什么?[J]. 中外鞋业 2019(05)
    • [20].怎样用玉米苞皮编制地毯[J]. 致富天地 2010(09)
    • [21].高速列车设备舱底板折边气动阻力和底板刚度分析[J].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1(02)
    • [22].内压无折边锥壳加强设计与应力分析[J]. 石油和化工设备 2016(06)
    • [23].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编织袋折边折角装置设计[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2015(05)
    • [24].气动式无针折边装置在喷气织机上的使用要点[J]. 棉纺织技术 2013(08)
    • [25].规整填料生产中冲制折边垂距及其误差研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26].某系统中心站304不锈钢壳体折边磁性增强的研究[J]. 水雷战与舰船防护 2012(02)
    • [27].TRIZ理论在包装盒输送折边装置优化设计中的应用[J]. 科技创业月刊 2020(04)
    • [28].基于UG的双动折边机构运动仿真分析[J]. 重型机械 2015(01)
    • [29].鞋博士信箱[J]. 中国皮革 2014(04)
    • [30].喷气织机气动折边装置工作原理与使用[J]. 纺织器材 2019(04)

    标签:;  ;  ;  

    内置折边扭带管内混合气体对流凝结换热与阻力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