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咔唑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咔唑,合成,吲哚并[3,2-a]咔唑
咔唑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韩福娇,李瑞,陈海涛,马攀龙,田苏[1](2019)在《吲哚并[3,2-a]咔唑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溴化反应、Suzuki偶联反应和Buchwald偶联反应合成了5,12-二氢-5-苯基吲哚并[3,2-a]咔唑,并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1H NMR表征。探讨了反应过程中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催化剂用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20℃,反应时间24h,催化剂用量为4-氨基-N-苯基咔唑摩尔量的4%,收率最高为70. 5%。(本文来源于《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2](2019)在《咔唑化合物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与传统已知的咔唑化合物相比具有优异的电子抑制功能的特定咔唑化合物,该化合物有助于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效率和使用寿命。由通式(1)表示的咔唑化合物。[化学式1](在公式中,X表示1,4-苯基或1,3-苯基,Y表示硫或氧原子,R1-R8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甲基或由通式(2)表示的基团,R1-R8中的至少一个是由(本文来源于《乙醛醋酸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赵耀东[3](2019)在《兼具IE和TADF性能的咔唑—吖啶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C.W.Tang于1987年制备出高效的双层电致发光器件开创有机电致发光新纪元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OLED的潜力,并致力于探索高性能电致发光材料以及开发用于制造器件的技术。直到进入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基于OLED的高性能显示面板已经在手机,数码相机和电视机应用中取得巨大成功。而作为OLED最核心的部分,发光层材料的选择直接决定着器件的发光性能。在2001年唐本忠课题组首次报道的聚集诱导发光(AIE)现象提供了通向多种发光材料的通道。当在良溶剂中溶解时,AIE分子不发光或微弱发光,而它们在不良溶剂或固态下发光却明显增强。由于AIE分子完美地解决了聚集诱导淬灭(ACQ)问题,因此这种材料在化学、生物传感,细胞成像和OLED等应用中具有很广阔的前景。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TADF)具有很小的单-叁重态能隙(ΔE_(ST))。在环境热的作用下,叁重态激子有效地上转换为单重态激子发光,从而收获单线态和叁线态激子,理论上实现接近100%的内量子效率(IQE)。基于这两种材料的不同特性,结合具有AIE特性的化合物和具有TADF特性的化合物,设计兼具AIE和TADF性能的新型有机发光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解决了传统发光材料的ACQ效应,同时还打破了传统发光材料激子利用率25%的限制,为实现高效的电致发光器件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咔唑具有很好的空穴传输能力,二苯甲酮是一种常用的受体单元。本论文通过对二苯甲酮进行修饰,设计合成了一种包含咔唑结构和吖啶结构的新型AIE-TADF材料。其结构通过元素分析,NMR光谱和质谱进行表征。此外,还系统地研究了其热稳定性,光物理性质,电化学性质以及电致发光(EL)等性能。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详细介绍了OLED的发展历史,发光机理和器件结构;详细概述了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和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发光机制和研究进展;此外,总结了AIE-TADF材料的分子设计和研究现状。在此研究基础上,最终提出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2)通过改性Ullmann偶联反应、亲核加成、氧化反应等方法设计合成了以咔唑为骨架,二苯甲酮为受体,9,9-二甲基-9,10-二氢吖啶为供体的D-A-D'型AIE-TADF分子DCPDAPM。该结构通过元素分析,NMR光谱和质谱进行了详细表征。此外,还系统地研究了DCPDAPM的电子构型,热稳定性,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DCPDAPM的扭曲构象可以降低π-π相互作用和ACQ效应,小的ΔE_(ST)确保了RISC过程的实现证明了TADF属性的潜力。此外,该化合物在不同THF/水比溶液中的光致发光行为也证实了其AIE效应。通过测试DCPDAPM的荧光和磷光光谱,估算得到了固态下DCPDAPM小的ΔE_(ST),其次,还通过测试该化合物的氧敏感性和温度依赖性进一步证实了它的TADF特性。总之,DCPDAPM是非常适合应用于发光器件的新型AIE-TADF材料。(3)制造了基于DCPDAPM作为发光层的非掺杂器件A和按不同比例掺杂于CBP中的器件B、器件C和器件D。并全面地测试和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发光(EL)性能。其中,非掺杂器件A的最大亮度为123371 cd m~(-2),最大电流效率为26.88 cd A~(-1),最大功率效率为15.63 lm W~(-1),外量子效率为8.15%。掺杂6%的器件B的最大亮度为67875 cd m~(-2),最大电流效率为40.68 cd A~(-1),最大功率效率为25.55 lm W~(-1),外量子效率为13.31%。掺杂10%的器件C的最大亮度为89010 cd m~(-2),最大电流效率为50.14 cd A~(-1),最大功率效率为31.49 lm W~(-1),外量子效率为16.18%。掺杂20%的器件D的最大亮度为116100 cd m~(-2),最大电流效率为61.83 cd A~(-1),最大功率效率为40.45 lm W~(-1),外量子效率为19.67%。这些测试结果说明,非掺杂和掺杂器件都表现出了优异的EL性能。(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余立明,李瑞,李永凯,周文欣,陈杰英[4](2019)在《一种新型吲哚并[3,2-b]咔唑化合物合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氨基-N-苯基咔唑为起始原料,经溴化反应、Suzuki偶联反应和Buchwald偶联反应合成了5,11-二氢-5-苯基吲哚并[3,2-b]咔唑,通过~1H 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以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18 h,催化剂用量为3-氨基-N-苯基咔唑摩尔量的4%.(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张文娟,王洪波,刘少洲,赵耀东,白生弟[5](2019)在《一种四苯基乙烯-咔唑化合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化合物(3,5-二(9H-咔唑-9-基)苯基)(对甲苯基)甲酮为反应物,通过McMurry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具有四苯基乙烯-咔唑共轭结构的化合物—1,2-二(3,5-二(9H-咔唑-9-基)苯基)-1,2-二-对-芳基乙烯(BDCPDT)。通过核磁共振、元素分析和质谱等方法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法研究了分子的几何构型和轨道分布;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表征了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是以四苯基乙烯为核心,咔唑为外围基团的螺旋桨状结构,并且具有良好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能,它的固体荧光发射波长为428nm,是一种蓝色发光材料。(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高首勤,陈芳,李俊芬,芦东涛[6](2018)在《双取代咔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咔唑为分子主体,选择了3种不同的共轭小分子修饰到咔唑分子上,合成了3种A-π-D-π-A型ICT化合物,研究了其光谱性能、考察了不同极性溶剂对光谱的影响,及可能的ICT过程.结果表明化合物a具有优良的电荷转移效果,有望应用于微环境极性探针及有机光电材料领域.(本文来源于《分子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刘小卒,杨忠琴[7](2018)在《N-甲基四氢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同取代的苯肼盐酸盐和不同取代的环己酮为原料,通过叁聚氯氰催化的四氢咔唑合成和N甲基保护两步反应,在温和的、环境友好的条件下,高效地合成了6个N-甲基四氢咔唑化合物,产率为70%~88%。并以4-甲基苯肼盐酸盐和环己酮为模型底物,对Fischer吲哚合成法进行优化,建立了以溶剂为乙醇,温度为80℃,叁聚氯氰0.5当量,反应时间为2 h为最佳反应条件。目标产物经氢谱1H NMR鉴定。(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16期)
黄文杰,张彩凌,杜会茹[8](2018)在《咔唑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咔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含氮的有机杂环化合物,在天然产物和合成药物中广泛存在。在过去几十年里,咔唑类衍生物在抗炎、抗菌及抗肿瘤等方面体现较好的生物活性而被广泛报道。本文对2010年以来关于咔唑衍生物在抗肿瘤方面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指出该类化合物的发展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精细与专用化学品》期刊2018年07期)
董亚,杨若林,沈征武,刘坚华[9](2018)在《以6,11-二氢-5H-苯并[a]咔唑优势结构为基础的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发现以6,11-二氢-5H-苯并[a]咔唑环为母核可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的先导化合物。方法·用Fisher吲哚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6,11-二氢-5H-苯并[a]咔唑类化合物及其类似物,并在体外用CCK8法测试了这些化合物对He 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2-甲氧基-6,11-二氢-5H-苯并[a]咔唑和8-氯-2-甲氧基-6,11-二氢-5H-苯并[a]咔唑具有良好的抑制He La细胞增殖的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9.61μmol/L和16.52μmol/L。结论·发现2个目标先导化合物。在6,11-二氢-5H-苯并[a]咔唑类衍生物中,母环2位C上为甲氧基取代的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宫颈癌细胞增殖活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孙琦[10](2018)在《二茂铁基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Cu~(2+)、Hg~(2+),pH和H_2S的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设计合成了两个系列含有二茂铁基团的化学识别传感器,并对其具有的对Cu~(2+)、Hg~(2+)离子及pH和H_2S的识别性能作了细致的研究。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里,合成了七种含有二茂铁基咔唑、吲哚、吡咯的吖嗪配体,这些配体对Cu~(2+)、Hg~(2+)离子具有特异性识别,并能在pH 7-pH 1范围内颜色变浅荧光增强。第二部分中,我们合成了一种含有二茂铁咔唑基团的硝基配体,可以对Cu~(2+)、Hg~(2+)离子和H_2S进行选择性识别。主要内容如下: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合成了七种含有二茂铁基团的化学识别传感器,它们以吖嗪(-C=N-N=C-)结构单元为主要识别基团,并通过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在研究中发现,配体4a~4g都可以对Cu~(2+)、Hg~(2+)及H~+离子做出响应,其中配体4a~4e可以通过叁通道的方法进行测试。以含咔唑配体4b为例,与Cu~(2+)、Hg~(2+)离子结合后颜色分别变黄变红,荧光增强,电化学电流密度逐渐下降,检测限分别为8.02μM和16μM。与H~+离子结合后,pH值降低颜色由黄色变为无色,荧光逐渐增强。另外,在4b已经络合Hg~(2+)离子的情况下加入H~+离子,会使得配体和金属的配位解除,颜色变浅,荧光猝灭。最后,以含咔唑基团的配体为主,通过七种配体的紫外-可见光谱以及荧光光谱系统比较了取代基和共轭结构不同对识别结果的影响,发现含醛基的配体4d识别效果最好(K_(Cu) 7.17×10~(13) M~(-2),K_(Hg) 9.8×10~6 M~(-1)),检测限最低(DL_(Cu)u 8.02μM,DL_(Hg)1.4μM)。在第二部分中,通过向二茂铁咔唑基团上引入硝基基团,首次合成了可以叁通道识别H_2S的有机配体12a,并对其结构进行了核磁共振谱和高分辨质谱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配体12a可以线性检测1当量内的H_2S,随着H_2S加入溶液颜色变浅,荧光增强,对H_2S的检测限为0.97μM。另外,配体12a同样可以特异性识别金属Cu~(2+)、Hg~(2+)离子,加入后荧光分别增强40倍和38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5)
咔唑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与传统已知的咔唑化合物相比具有优异的电子抑制功能的特定咔唑化合物,该化合物有助于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效率和使用寿命。由通式(1)表示的咔唑化合物。[化学式1](在公式中,X表示1,4-苯基或1,3-苯基,Y表示硫或氧原子,R1-R8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甲基或由通式(2)表示的基团,R1-R8中的至少一个是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咔唑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韩福娇,李瑞,陈海涛,马攀龙,田苏.吲哚并[3,2-a]咔唑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19
[2]..咔唑化合物及其应用[J].乙醛醋酸化工.2019
[3].赵耀东.兼具IE和TADF性能的咔唑—吖啶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9
[4].余立明,李瑞,李永凯,周文欣,陈杰英.一种新型吲哚并[3,2-b]咔唑化合物合成方法[J].河南科学.2019
[5].张文娟,王洪波,刘少洲,赵耀东,白生弟.一种四苯基乙烯-咔唑化合物的合成与光谱性能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高首勤,陈芳,李俊芬,芦东涛.双取代咔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18
[7].刘小卒,杨忠琴.N-甲基四氢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J].广州化工.2018
[8].黄文杰,张彩凌,杜会茹.咔唑类化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8
[9].董亚,杨若林,沈征武,刘坚华.以6,11-二氢-5H-苯并[a]咔唑优势结构为基础的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先导化合物的发现[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10].孙琦.二茂铁基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对Cu~(2+)、Hg~(2+),pH和H_2S的识别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