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行为结构争议问题研究

诈骗罪行为结构争议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诈骗罪是常见的、多发性财产犯罪,因为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对诈骗罪客观构成要件的观点不一致,导致对犯罪定性存在分歧。本文以诈骗罪的行为结构为主线,梳理、分析诈骗罪各构成要件的争议问题,以期对诈骗罪的司法实践有所提高和帮助。本文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从“诈骗罪的行为结构”、“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受骗人的认识错误”、“财产处分行为”、“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等多个角度对诈骗罪行为结构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述,下面予以简要的介绍。第一章诈骗罪的行为结构。首先,笔者根据实际案例指出司法实务中对认定诈骗罪存在较大分歧,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诈骗罪的行为结构存在不同观点,解决这一问题,应重新审视诈骗罪刑法理论,把握诈骗罪的本质特征。其次,笔者分析了我国刑法理论界对诈骗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几种观点,提出诈骗罪(既遂)的行为模式: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被害人陷入或维持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行为人获得或使第三人获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害。第二章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欺骗行为的实质就是使受骗人陷入或继续维持处分财产的认识错误并进而处分财产。欺骗的内容可以分为就事实进行欺骗、就价值判断进行欺骗。欺骗行为既可以是语言、文字的陈述,也可以是举动的虚假表示;举动的虚假表示又可以分为明示的举动欺骗与默示的举动欺骗。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可以由不作为构成。欺骗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第三章受骗人的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的概念是指受骗人因欺骗行为而产生处分财产的动机的错误。认识错误的主体应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为交易目的设计的智能化机械可以成为认识错误的主体。认识错误的内容是受骗人误认为其处分财产权利的条件成就。第四章财产处分行为。财产处分者必须是受骗人;受骗人处分财产,是指受骗人基于认识错误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人占有。处分行为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应从客观面与主观面两个方面判断受骗人有无处分行为,客观面是转移财产的占有,主观面是转移财产占有的意识。第五章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欺骗行为使对方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财产的内容不仅包括公私财物,而且包括财产性利益。对作为诈骗罪成立要件的财产损害,应理解为是整体的或实质的财产损害,不能视为个别财产的损害。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诈骗罪的行为结构
  • 第一节 我国司法实务中对诈骗罪认定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诈骗罪基本行为结构
  • 第二章 诈骗罪中的欺骗行为
  • 第一节 欺骗行为的实质
  • 第二节 欺骗行为的内容
  • 一、欺骗行为主要是就事实进行欺骗
  • 二、将来的事实可以成为欺骗的内容
  • 三、价值判断可以成为欺骗的内容
  • 第三节 欺骗行为的方式
  • 一、欺骗行为的方式包括作为的欺骗和不作为的欺骗
  • 二、认定不作为的欺骗行为应注意的事项
  • 三、默示的举动欺骗与不作为欺骗的区别
  • 第四节 欺骗的程度
  • 第三章 受骗人的认识错误
  • 第一节 认识错误在诈骗罪中的意义
  • 一、认识错误的概念
  • 二、认识错误在认定诈骗罪中的意义
  • 第二节 认识错误的主体
  • 一、认识错误的主体应具有正常的认识能力
  • 二、为交易目的设计的智能化机械可以成为认识错误的主体
  • 第三节 认识错误的认识因素
  • 一、受骗人的认识能力
  • 二、受骗人对欺骗事项的认识可能
  • 三、错误认识的内容
  • 第四章 财产处分行为
  • 第一节 财产处分行为在诈骗罪中的意义
  • 第二节 财产处分者的范围与资格
  • 一、财产处分者的范围
  • 二、财产处分者的资格
  • 第三节 处分行为的客观方面
  • 一、处分行为与认识错误的因果性
  • 二、处分财产是指转移财产的占有
  • 三、处分行为的表现形式
  • 四、处分行为的直接性要件
  • 第四节 处分行为的主观方面
  • 一、处分行为包含的处分意识
  • 第五节 处分意识的意志因素
  • 一、被害人基于意志自由处分其财产
  • 二、被害人为了实现其特定目的而处分财产
  • 三、特定目的和处分财产的直接因果关系
  • 第六节 处分意识的内容
  • 一、处分意识的内容
  • 二、占有转移与占有弛缓的区别
  • 第五章 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失
  • 第一节 财产取得与财产损失
  • 一、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是诈骗罪既遂的要件
  • 二、诈骗罪中财产的内容
  • 第二节 财产损害的计算标准
  • 一、财产损害应按整体财产减少说认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大学生学业欺骗行为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15(05)
    • [2].为什么谎言会越扯越大?[J]. 东方企业家 2017(01)
    • [3].辱虐管理与员工欺骗行为:基于自我保护理论视角[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9(01)
    • [4].当今欺骗行为的研究现状[J]. 心理月刊 2019(15)
    • [5].对小学生说谎和欺骗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5)
    • [6].道德推脱与大学生学术欺骗行为的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4)
    • [7].绩效压力与职场欺骗行为:仁慈领导负面影响的研究[J]. 经济经纬 2019(01)
    • [8].诚实的缺失:国人不能承受之痛[J]. 新作文(高中版) 2009(Z1)
    • [9].变异链球菌社会欺骗行为规避模式的观察研究[J]. 口腔生物医学 2011(01)
    • [10].社会排斥危机对儿童欺骗行为的影响: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1)
    • [11].美国大学生学术欺骗行为及其对策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 2011(03)
    • [12].涉保健品欺骗行为应准确区分民事欺诈和诈骗罪——叶某健等28人诈骗、周某华帮助毁灭证据案[J]. 法治论坛 2020(02)
    • [13].网络募捐诈骗中“欺骗行为”与“财产损失”认定[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14].健康情报[J]. 烹调知识 2008(10)
    • [15].自发性欺骗行为的心理与神经机制[J]. 心理研究 2019(03)
    • [16].本刊声明[J]. 金融发展研究 2014(12)
    • [17].社会地位来源对欺骗行为的影响——来自实验室实验的证据[J]. 南方经济 2019(02)
    • [18].权力会导致欺骗吗?[J]. 心理研究 2012(06)
    • [19].欺骗判断与欺骗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16(07)
    • [20].不同形式欺骗行为的ERP特点研究[J].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2(02)
    • [21].泡沫真相[J]. 中国投资 2008(11)
    • [22].数字不会欺骗你[J]. 今古传奇(故事版月末版) 2013(11)
    • [23].孩子的谎言[J]. 大众心理学 2008(09)
    • [24].爱尔兰立法应对论文造假[J]. 世界教育信息 2018(18)
    • [25].关于欺骗的有趣事实[J]. 大科技(百科新说) 2014(02)
    • [26].羞耻情绪对欺骗行为的影响:自我控制的作用[J]. 心理学报 2019(09)
    • [27].合同诈骗罪的特殊类型之“两头骗”:定性与处理[J]. 政治与法律 2016(04)
    • [28].对欺骗行为说“不”[J]. 初中生之友 2008(Z2)
    • [29].浅析传统心理测试中欺骗反应的问题[J].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2010(04)
    • [30].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检查指南[J]. 首都医药 2012(20)

    标签:;  ;  ;  

    诈骗罪行为结构争议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