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特殊用户的光因特网光交换技术的研究

面向特殊用户的光因特网光交换技术的研究

论文摘要

在IP业务的高速增长和WDM技术超大容量带宽的双重推动下,传统光网络正朝着IP overWDM的下一代光因特网(NGOI)方向发展,且正从主干网延伸到城域网甚至到接入网领域。光突发交换(OBS)充分结合了光交换高速性和电处理灵活性的特点,成为构成NGOI可行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己获得大量研究。然而,目前的工作大都集中在改善和提高光突发交换网络(OBSN)本身性能,以便为常规多媒体业务提供服务质量(QoS)保证上。如何为即将在NGOI上承载的一些特殊业务(如超媒体、远程操作等业务)提供QoS保证,现行的主要方案和技术尚未涉及和考虑;也没有统一的OBSN性能分析工具和设计平台。因此,本文深入研究面向特殊业务需求的光突发装配、调度、资源配置、竞争解决、传输等过程的机制、算法和设计方案,建立统一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给出了具体分析和设计范例,分析和评估了示范网的各项性能和指标。 第一章首先系统概述光网络的发展和演进过程;突出为特殊业务提供QoS保证的重要性;综合归纳OBS技术领域的工作进展和关键技术;提出本文研究目标、内容、结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提出了单位输入比特率概念,基于自相似过程构建了入口边缘路由器(ER)的并行多分组源(PMPS)业务源流量模型,综合讨论了关键参数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本章模型和方法统一了网络性能量化方式,准确描述了入口ER上的业务源流量,为建立统一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奠定基础。 第三章以满足时延稳定的特殊业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重点研究OBS边缘路由器模型、用于装配及调度的具体算法、机制和方案。建立了新的边缘时延模型,提出了带缓存安全间隔(BSS)的PMPS边缘业务源突发装配算法;提出了边缘时延联合稳定方案(USS-ED)有力支持对特殊业务获得稳定时延的目标;设计了一种和BSS装配算法紧密结合的预降低同步方案来使得突发调度更有效。 第四章仍以满足时延稳定的特殊业务需求为基本出发点,重点研究OBS核心路由器(CR)模型、缓存结构、具体算法、机制和方案及其保证突发的传送效果。建立了新的突发流、突发竞争和CR时延模型;提出了缓存和交换集成结构方案并拓展到多纤网;提出了多约束、多策略综合(MMI)信道调度算法;分别对独立CR、邻接环境中CR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 第五章主要研究面向一般应用的无分级和分级的光突发交换网(OBSN)。完整地建立了突发和分组在OBS系统内的时延模型;按照有、无缓存两类情形,对无分级OBSN综合分析和讨论多个参数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光层QoS测度的QoS实现途径;在验证额外偏置时间方案之后,提出几种新的QoS实现方案。 第六章主要针对限制传输损伤和稳定(乃至固定)时延需求的特殊用户/业务,研究了应用光突发交换技术来实现QoS保证的具体方案。讨论了传输性能监测和传输损伤评估,建立了面向特殊业务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针对江苏省电信长途传输网进行了传输损伤的计算和分析,提出了OBS核心网中区分端—端传输损伤的QoS保证优化方案;归纳了远程操作中引入IP/WDM光网所产生的随机变化的时延造成的系统稳定性问题。综合前面己提出的、直接与限制及稳定突发/分组时延有关的算法和方案,提出了能够有效稳定OBS端到端时延的总体方案。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变量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光网络的发展和演进
  • 1.1.1 IP over WDM光网络
  • 1.1.2 光交换技术
  • 1.2 IP/WDM光网管理及服务质量保证
  • 1.2.1 光网管理和网络QoS基本概念
  • 1.2.2 传统业务分级和QoS保证
  • 1.2.3 光层业务分级和QoS保证
  • 1.3 光突发交换技术
  • 1.3.1 光突发交换的体系结构
  • 1.3.2 边缘节点的突发装配和调度
  • 1.3.3 核心节点的信道调度和竞争解决
  • 1.3.4 光突发交换中的服务质量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光突发交换网业务流量模型
  • 2.1 自相似流量基础
  • 2.1.1 自相似过程的数学描述
  • 2.1.2 自相似流量的产生方法
  • 2.1.3 自相似检验和评估
  • 2.2 并行多分组源(PMPS)边缘流量模型
  • 2.2.1 单位输入比特率
  • 2.2.2 ON阶段的分组发送
  • 2.2.3 新的截断Pareto分布
  • 2.2.4 并行多分组源(PMPS)边缘流量模型
  • 2.3 并行多分组源(PMPS)的统计分析
  • 2.3.1 i.i.d.ON/OFF Pareto截断分布
  • 2.3.2 一般ON/OFF Pareto截断分布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光突发交换边缘路由器
  • 3.1 边缘路由器功能模型
  • 3.1.1 ER发送部分功能模型
  • 3.1.2 ER接收部分功能模型
  • 3.1.3 边缘时延模型
  • 3.2 带缓存安全间隔的突发装配算法
  • 3.2.1 突发装配原理
  • 3.2.2 突发装配算法流程图
  • 3.3 突发装配效果评价
  • 3.3.1 突发长度最值和装配时间阈值对突发长度分布的影响
  • 3.3.2 输入分组源数对装配结果和网络性能的影响
  • 3.3.3 缓存安全间隔的作用
  • 3.3.4 缓存安全间隔设置对突发生成的影响
  • 3.3.5 缓存安全间隔设置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 3.4 边缘时延联合稳定方案
  • 3.4.1 突发长度/装配时间稳定方案
  • 3.4.2 边缘时延联合稳定方案
  • 3.5 系统同步效应的降低
  • 3.5.1 突发调度与系统性同步
  • 3.5.2 预降低同步方案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光突发交换核心路由器
  • 4.1 核心路由器功能模型
  • 4.1.1 核心路由器基本功能
  • 4.1.2 核心路由器上的突发流模型
  • 4.1.3 核心路由器上的资源调度——算法/方案
  • 4.1.4 核心路由器上的竞争解决——模型/方法
  • 4.1.5 核心路由器上的时延模型
  • 4.2 核心路由器上的缓存结构设计
  • 4.2.1 缓存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基本条件
  • 4.2.2 交换和缓存集成结构,综合分类及分析
  • 4.3 多约束、多策略综合算法
  • 4.4 独立CR的性能
  • 4.4.1 待考察参量和突发流模型
  • 4.4.2 不同参数设置下的独立CR性能
  • 4.5 邻接环境中CR的性能
  • 4.5.1 待考察参量和突发流模型
  • 4.5.2 不同缓存参数设置下的邻接环境中CR的性能
  • 4.5.3 缓存结构对邻接环境中CR性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光突发交换网络设计
  • 5.1 光突发交换网络的时延模型
  • 5.1.1 光突发交换网络基本结构
  • 5.1.2 JET-OBS网络时延模型
  • 5.2 无分级OBSNs
  • 5.2.1 无缓存情况
  • 5.2.2 有缓存情况
  • 5.3 光层业务分级模型和QoS实现途经
  • 5.3.1 网络应用分类模型(NAM)
  • 5.3.2 业务区分/分级模型(SD/CM)
  • 5.3.3 基于光层QoS测度的QoS实现方案
  • 5.4 一般分级OBSNs
  • 5.4.1 QoS方案的区分参数
  • 5.4.2 支持一般分级的QoS方案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面向特殊业务的光突发交换网
  • 6.1 面向特殊业务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
  • 6.1.1 IP/WDM光网络中的节点管理模型
  • 6.1.2 传输性能监测和传输损伤评估
  • 6.1.3 面向特殊业务的OBSN性能仿真和设计平台
  • 6.2 支持传输损伤的分级OBSNs
  • 6.3 支持固定时延的分级OBSNs
  • 6.3.1 基于光网络的远程操作时延
  • 6.3.2 支持固定时延的分级OBSNs综合方案
  • 6.3.3 网络升级范例和性能分析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图、表索引
  • 相关论文文献

    • [1].MPEG-2中TS码流传输损伤测量方法研究与设计[J]. 电视技术 2014(12)
    • [2].光纤信道中量子信令的传输损伤及修复策略[J]. 通信学报 2015(07)
    • [3].基于SSFM算法的数字背传技术[J].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7(08)
    • [4].100Gbit/s波分的关键技术及推进策略探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3(03)
    • [5].双二进制反归零码的产生与研究[J]. 信息通信 2016(05)
    • [6].一种基于LSTM的OFDM-VLC后失真补偿方法[J]. 光通信技术 2020(01)
    • [7].全光网中基于信号损伤限制的动态RWA算法[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8].量子信令传输损伤概率模型及修复策略[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2012(04)
    • [9].商用100 Gbit/s系统关键技术分析[J]. 邮电设计技术 2011(07)
    • [10].偏振模色散所致光纤链路传输损伤分析[J]. 激光技术 2009(04)
    • [11].基于异步延迟采样的光通信性能监测方法[J]. 光学学报 2012(11)
    • [12].基于压缩编码和传输损伤的视频QoE评估方法[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6(S1)
    • [13].专题:软件定义光网络[J]. 中兴通讯技术 2015(04)
    • [14].烽火通信跨越技术瓶颈 100G商用近在咫尺[J]. 烽火科技 2012(02)
    • [15].光通信中多进制调制格式传输方法分析[J]. 通讯世界 2016(18)

    标签:;  ;  ;  ;  ;  ;  ;  

    面向特殊用户的光因特网光交换技术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