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面无人作战平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结构设计,组合优化
地面无人作战平台论文文献综述
李振辉,杜扬帆,王俊,王俊生,李春茂[1](2019)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整机材料与结构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通过对军事无人作战平台结构多材料轻量化研究和整体抗冲击性优化平衡设计的分析,构建出军用无人作战平台系统中陆地行走机器人整体结构部件抗冲击性设计和刚度设计的材料性能指数的模型,通过构建机器人各结构材料类型与板材厚度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的进行求解,综合考虑机器人整体结构抗冲击性和续航能力,为机器人整体结构内的零部件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类型和最佳厚度。(本文来源于《新型工业化》期刊2019年03期)
孟凡凯,马海宁,俞锦涛,孙少辉[2](2018)在《基于EAHP的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性能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性能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探究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对地面无人作战平台自身机动能力和智能感应能力进行分析,得出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指标评价体系;其次,对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各项评价指标打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数值;然后,通过EAHP法,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指标评价体系,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和分数值,对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性能进行整体评价。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性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为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指挥控制与仿真》期刊2018年05期)
李玉玺,李正宇,徐宏斌,侯林海[3](2017)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作战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局部区域内不间断的军事对抗,残酷的战场环境对士兵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地面无人作战系统以其众多优势,将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替代作战人员完成侦察、探雷、排雷、排爆、火力打击、掩护作战人员以及战中环境下数据传输任务。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地面环境下国内外无人作战平台的演变与发展,分析了各无人作战系统的优缺点,结合未来的军事发展动向,提出了陆地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兵器装备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程子阳,任国全,李冬伟[4](2017)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对陆作战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相比于有人系统所具有的较高智能优势、较强生存能力、较高作战效费比等特点,从战场感知与决策、通信、支援、后勤保障、爆炸物处理方面,分析了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将有效提升地面兵力多种作战能力。从战斗力量编成、作战形式、作战时空方面,探讨了其对陆上战争形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飞航导弹》期刊2017年12期)
李玉玺,李正宇,徐宏斌,侯林海[5](2017)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作战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以及局部区域内不间断的军事对抗,残酷的战场环境对士兵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地面无人作战系统以其众多优势,将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替代作战人员完成侦察、探雷、排雷、排爆、火力打击、掩护作战人员以及战中环境下数据传输任务。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基于地面环境下国内外无人作战平台的演变与发展,分析了各无人作战系统的优缺点,结合未来的军事发展动向,提出了陆地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期刊2017-10-21)
张敬敏,方东旭,肖安宁,杨彦龙[6](2017)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及其搭载的轻武器应用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在战场上的广泛运用,平台上搭载的轻武器也展现出新的应用景观——近年来,无人化装备技术发展势头强劲,并且在近期的世界局部战争、反恐处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爆炸装置探测、预警侦察、巡逻监视、后勤保障和城区辅助作战等多个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节省了人力,减少了伤亡。(本文来源于《轻兵器》期刊2017年17期)
杨博,张建生,袁建辉,陈新[7](2016)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信息感知及其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感知是地面无人平台自主导航控制和执行任务的前提。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信息感知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对远、中、近不同层次环境信息感知能力的要求,建立基于对象协同的信息感知模型。分别阐述了自主感知与协同感知各自所需的关键技术,提出多技术融合、全方位协同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全方位的协同感知才能提高无人作战平台自身的生存和任务执行能力。(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孙振平[8](2013)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应用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历史,详细分析了主从遥控式和自主式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技术应用和常见任务载荷,并对美军研制的叁类典型的地面无人作战平台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期刊2013年05期)
苏治宝,王宏明,杨甜甜,朱森[9](2012)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性能评价指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性能评价研究现状,基于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内涵,提出机动性、自主性和任务载荷性能是评价其综合性能的基础,分析了机动性与自主性的支撑性能指标,建立了一种层次化的性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内涵与度量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火力与指挥控制》期刊2012年03期)
王金梅,庞晓宾[10](2010)在《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武器系统技术分析及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无人作战平台的战场应用对增强部队的作战能力、保存有生力量及提高作战效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作战需求、适用范围和相关技术,提出平台武器系统的发展方向,具体分析了目前武器系统的相关技术基础,以可靠性较高的链式炮为例提出主要武器的选用原则,从控制流程出发论述总体方案设想。该方向的技术分析及研究对无人作战平台武器系统总体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0年S2期)
地面无人作战平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当前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性能评价标准不一的问题,探究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首先,通过对地面无人作战平台自身机动能力和智能感应能力进行分析,得出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指标评价体系;其次,对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各项评价指标打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各项评价指标的分数值;然后,通过EAHP法,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指标评价体系,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和分数值,对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性能进行整体评价。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对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性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为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面无人作战平台论文参考文献
[1].李振辉,杜扬帆,王俊,王俊生,李春茂.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整机材料与结构组合设计方法研究[J].新型工业化.2019
[2].孟凡凯,马海宁,俞锦涛,孙少辉.基于EAHP的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性能评价方法[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8
[3].李玉玺,李正宇,徐宏斌,侯林海.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作战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7
[4].程子阳,任国全,李冬伟.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对陆作战影响研究[J].飞航导弹.2017
[5].李玉玺,李正宇,徐宏斌,侯林海.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作战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C].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2017
[6].张敬敏,方东旭,肖安宁,杨彦龙.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及其搭载的轻武器应用景观[J].轻兵器.2017
[7].杨博,张建生,袁建辉,陈新.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信息感知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国防科技.2016
[8].孙振平.地面无人作战平台应用与发展[J].国防科技.2013
[9].苏治宝,王宏明,杨甜甜,朱森.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性能评价指标体系[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2
[10].王金梅,庞晓宾.地面无人作战平台武器系统技术分析及展望[J].兵工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