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物缓释、控释的日益重视,对药物载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微乳液凝胶(microemulsion-based gels,MBGs)以微乳液为基础,兼有微乳液和凝胶的双重优点,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率,并且由于其粘度较大,对于某些药物,还可以达到缓释,控释的目的,在药剂学领域逐渐受到重视。本论文利用流变学、电镜、荧光等方法,对微乳液凝胶的形成条件、微观结构、流变性质展开研究。此外,研究了Pluronic型嵌段聚合物在bmimBF4离子液体中的相行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选择IPM/AOT/Tween85/水形成的W/O微乳液,并向微乳液中加入明胶,形成微乳液凝胶。利用流变和环境扫描电镜研究了明胶和水溶性药物盐酸布替萘芬对微乳液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确定了微乳液凝胶形成的最佳条件,即AOT与Tween85的质量比为1:2,并且明胶含量在7.0-12.0 wt%之间。此外,样品的流变参数,如屈服应力值(σy)、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均随明胶含量的增加而增大,环境扫描电镜也表明当明胶含量在7.0-12.0 wt%之间时,凝胶网络结构较致密。当明胶含量低于7.0 wt%时,体系为溶胶;当明胶含量高于12.0wt%时,明胶过量,会出现胶状和固体状明胶共存的两相。加入盐酸布替萘芬后,由于AOT和盐酸布替奈芬均与明胶发生静电作用力,这种竞争性静电作用会对微乳液凝胶的网络结构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但是,盐酸布替萘芬含量为0.5 wt%时,网络结构仍能很好的保持;盐酸布替萘芬含量为1.0 wt%时,会削弱凝胶的网络结构,但是不能完全破坏其网络结构。因此,微乳液凝胶仍然是一种潜在的药物载体。第二部分,选择IPM/Span20/Tween20/H2O形成的O/W型微乳液,分别向此微乳液中加入不同链段长度的两亲嵌段聚合物F127(EO99PO67EO99)、F68(EO70PO30EO79)和L64(EO13PO30EO13),形成温度敏感型微乳液凝胶。对于同一种聚合物来说,形成微乳液凝胶所需的聚合物的量比形成水凝胶所需的聚合物的量少,表明聚合物与表面活性剂之间均存在疏水作用。流变实验中,模量随温度的变化表明,微乳液凝胶的形成与否与微乳液的类型有很大关系,嵌段聚合物在双连续微乳液中并不能形成凝胶,而在水中和O/W的微乳液中均能形成凝胶,这就说明,凝胶的形成必须具备大的连续的水环境,且聚合物在水中和在O/W微乳液中的胶凝机理相似,都是基于嵌段聚合物的胶束化,以及胶束聚集体的形成。F127与F68形成的微乳液凝胶的解链温度随聚合物含量的增大而升高,L64形成的微乳液凝胶却相反。此外,L64浓度超过48 wt%后,体系在任何温度下均呈流体。荧光实验表明,在F127与F68体系中,芘探针处于微乳液液滴的内核中,证明凝胶形成后,微乳液液滴的结构仍然存在,冷冻蚀刻电镜照片进一步证实,微乳液凝胶体系形成了网络结构,在网络结构中含有大量的微乳液液滴。在L64体系中,芘探针部分处于微乳液的液滴中,部分处于L64的胶束中,微乳液液滴有相当程度的破坏。L64体系之所以与F127和F68体系的相行为有较大差别,是因为L64嵌段聚合物中EO链段很短,EO链段与水分子间形成的氢键较少,氢键作用力较弱.此外,胶束聚集时,EO链段间缠结也会减弱。在L64/微乳液体系中胶束的聚集结构和网络结构比较松散,并且,并不是所有的L64大分子都参与了胶束的形成,在网络结构中存在大量的自由大分子,这些大分子与Span20、Tween20表面活性剂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形成“项链”式结构,穿插于网络结构之中。当L64浓度达到一定程度(>48 Wt%),L64与水分子呈现一种互溶状态,L64分子基本以单体形式存在,所以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形成凝胶。油溶性药物氯霉素的加入,对F127和F68微乳液凝胶粘弹性的影响不大,微乳液凝胶的网络结构仍能很好的保持,但是对L64微乳液凝胶的网络结构破坏较大。微乳液液滴的存在对于提高油溶性药物的溶解度以及提高体系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缓释结果表明,微乳液凝胶具有持续释放药物的特性。此外,由于具有温度敏感特性,使得微乳液凝胶比其他药物载体更具有优越性,例如,可以在室温条件下,实现多种给药方式。此外,在本体系中,所选组分均无毒、无刺激性,并且是被药典收录的药用辅料,这种智能型给药体系,在生物医疗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第三部分,主要考察了离子液体bmimBF4与嵌段聚合物L64形成的溶致液晶,以及加入不同极性的第三组分对液晶结构的影响。通过双折射性与偏光织构观察以及小角X射线散射等方法,对不同组成、温度条件下形成的有序体系的相态与结构进行表征,并根据分子间的作用力对液晶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偏光织构观察和SAXS测试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和温度下,嵌段聚合物L64可与bmimBF4离子液体形成层状液晶。bmimBF4与L64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静电作用力以及疏溶剂力是液晶形成的驱动力。SAXS结果表明,对于L64/bmimBF4体系,液晶层间距随L64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主要是由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使得溶剂化层中的离子液被挤出所致。液晶结构受温度影响,温度升高,层间距增大,原因是升温条件下,液晶极性区与非极性区尺寸会有不同程度增大。并且,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升温可使液晶区向低聚合物含量方向移动,且体系的有序性增强。但是,随温度的进一步升高,二级散射峰强度变弱,对于所有层状液晶体系,达到某一温度后,偏光性消失,这是因为,温度过高会导致离子液体与PEO链段之间的氢键破坏,从而使结构的有序度降低。极性不同的分子对层状液晶结构的影响不同。当加入水分子时,水分子插入液晶极性微区,与EO基团氧原子形成氢键,而bmimBF4与L64形成层状液晶的驱动力是离子液咪唑环阳离子(N+)与EO基团氧原子上孤对电子间的静电作用力。水分子的加入使得这种静电作用力减弱,从而使得液晶的有序性降低,液晶结构破坏。而加入少量极性较小的油溶性分子后,油溶性分子填充到PPO链段间,使得PPO链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伸展,液晶层间距增大,两亲分子排列的有序性增强,这就为油溶性分子的增溶提供了有利条件,扩展了该体系的应用前景。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特高含水期微乳液驱油规律微观可视化实验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2)
- [2].北美压裂用微乳液表活剂的研究进展[J]. 化工管理 2020(28)
- [3].食品级微乳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9(16)
- [4].酯类微乳液的相变过程中电导率和黏度分析[J]. 中国塑料 2016(11)
- [5].微乳液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化妆品上的应用[J]. 广东化工 2014(21)
- [6].微乳液研究进展及应用[J]. 西部考古 2016(01)
- [7].微乳液的制备及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J]. 农业工程 2019(01)
- [8].微乳液的制备及应用[J]. 食品工业 2017(11)
- [9].微乳液在化妆品中的应用[J].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8(10)
- [10].食品级微乳液的研究进展[J]. 食品工业科技 2012(11)
- [11].微乳液介质中合成沸石分子筛的研究进展[J]. 石油化工 2008(04)
- [12].微乳液在清除文物失效保护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以壁画清洗为例[J]. 中国文化遗产 2020(04)
- [13].硫磺微乳液对石棉抄取板性能的影响[J]. 纸和造纸 2014(05)
- [14].食品级单辛酸甘油酯微乳液的抑菌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13)
- [15].微乳液析相光度法测定水中钴[J].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7(06)
- [16].离子液体微乳液的研究探讨[J]. 山东化工 2018(10)
- [17].低渗透油藏微乳液驱配方优选及微观剩余油研究[J]. 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8(07)
- [18].P_(507)微乳液膜萃取分离钴镍研究[J]. 有色金属工程 2016(06)
- [19].石蜡/水相变微乳液流变性能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6(09)
- [20].高固含量苯丙微乳液的合成研究[J]. 广州化工 2015(08)
- [21].基于均匀设计的石蜡微乳液制备研究[J]. 上海化工 2012(08)
- [22].微乳液凝胶经皮给药新载体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 2011(06)
- [23].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微乳液介质中盐酸可卡因[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1(09)
- [24].微乳液毛细管电动色谱的原理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J]. 西藏科技 2009(05)
- [25].高固含量苯丙微乳液的研究进展[J]. 科技风 2009(24)
- [26].丁草胺微乳液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33)
- [27].不同油相微乳液性质及其增溶菲的性能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9(10)
- [28].茶多酚油包水微乳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16(04)
- [29].微乳液拟三元相图体系制备研究[J]. 化学工程师 2017(02)
- [30].超声波对捕收剂微乳液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 煤炭技术 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