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清洁生产聚碳酸酯(PC)树脂的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黄文文[1](2021)在《水滑石类碱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聚碳酸酯醇解反应》文中研究表明聚碳酸酯(PC)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塑料,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汽车零件、医疗器械等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其消耗量的日益增加,随之产生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大量的废弃物难以自然降解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聚碳酸酯废弃物的循环回收问题亟待解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水滑石类固体碱性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及其在催化聚碳酸酯甲醇醇解反应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共沉淀法以碱土金属硝酸盐溶液与混合碱溶液合成了碱土金属类水滑石材料,并对其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表征。将该系列材料用于催化PC的甲醇醇解反应,根据PC转化率和双酚A(BPA)产率选择催化效果较好的催化剂为Mg3Al-LDO。然后探究了PC甲醇醇解的影响因素,并得到反应的较佳条件是:T=110℃,t=1 h,m(cat):m(PC)=0.03:1,n(PC):n(CH3OH)=1:5,在此条件下PC的转化率可以达到100%,BPA的产率可以达到98.3%。Mg3Al-LDO经过高温煅烧再生后催化循环五次活性没有衰减,且其结构形貌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动力学研究发现,该反应为一级反应,反应活化能为92.41 k J/mol。另外,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SEM等手段对反应残留物及反应产物进行了表征,并提出了反应的可能机理。以过渡金属硝酸盐溶液与混合碱溶液制备出含有不同过渡金属的催化剂,根据PC醇解反应结果筛选出了催化效果较好的Zn3Al-LDO,并优化得到较佳的反应条件为:T=100℃,t=1 h,m(cat):m(PC)=0.03:1,n(PC):n(CH3OH)=1:5,此时PC转化率为100%,BPA产率为97.3%。通过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证明所得产物即为BPA。另外,在催化剂的五次循环实验中活性没有明显降低。动力学研究发现,反应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79.23 k J/mol。根据实验结果和表征分析,推测了反应可能的机理。以Zn/Al类水滑石为载体,掺入不同质量分数的K2CO3,经高温煅烧制备了一系列负载型固体碱性材料并用于催化PC甲醇醇解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负载量为30 wt.%时,催化效果最佳。30 wt.%K-Zn Al-LDO催化PC醇解的较佳的反应条件为:T=110℃,t=1 h,m(cat):m(PC)=0.02:1,n(PC):n(CH3OH)=1:5,PC的转化率可以达到100%,BPA的产率可以达到98.2%。催化剂经过五次循环活性没有明显衰减,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为一级反应,活化能为90.62 k J/mol。
毕丰雷,胡帅,杨卫胜[2](2021)在《熔融酯交换法制备聚碳酸酯全流程模拟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双酚A(BPA)和碳酸二苯酯(DPC)熔融酯交换法制备聚碳酸酯(PC)的连续聚合反应为研究对象,基于Aspen Plus软件中的Polymer Plus平台,借助Fortran子程序,耦合终缩聚过程的反应与传质特性,构建了PC连续熔融缩聚反应的全流程模型,对PC连续聚合进行了全流程稳态模拟与优化。分析了主要工艺参数对PC连续聚合反应过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DPC和BPA的优化进料摩尔比为(1.059~1.075)∶1。优化工艺条件为:酯化釜温度160~170℃,容积0.4~0.6m3;第一预缩聚釜温度187~203℃,压力12~14 kPa,容积0.12~0.15 m3;第二预缩聚釜温度235~245℃,压力3~4 kPa,容积0.2~0.3 m3;第三预缩聚釜温度255~265℃,压力0.05~0.1 kPa,容积0.3~0.4 m3;终缩聚釜温度270~275℃,压力0.04~0.05 kPa,直径0.5~0.6 m,长度为2.0~2.5 m。在优化工艺条件下进行连续聚合,PC终产品的分子量由14 500左右提高到25 836。流程模拟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值吻合良好,可用于指导工业装置设计和操作优化。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3](2016)在《技术动态》文中研究表明日本东丽道康宁公司开发出新型有机硅基添加剂石油化学新报(日),2016(5012):16日本东丽道康宁公司最近开发出在高速泡沫填充板材(FFS)包装工程中,作为可降低产品摩擦系数(COF)的最尖端技术的有机硅基添加剂"Dow Corning MB25-035 Masterbatch"。新型添加剂产品是针对低密度聚乙烯的吹塑薄膜开发的,由于只在薄膜的外侧使用,产品用量少、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4](2016)在《技术动态》文中提出清华大学研发出高强高拉伸水凝胶材料清华大学在超强、高拉伸水凝胶材料研究上获重要进展,他们和香港城市大学合作使用该凝胶作为固态电解质制备了可自修复、高拉伸的柔性超级电容器。高分子水凝胶材料在医疗卫生、生物医用、药物缓释、柔性传感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但通常化学合成的水凝胶由于网络的不均一性,其力学性能尤其强度较弱。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借助纳米材料制备高强水凝胶的新方法: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o.Ltd.;[5](2016)在《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收集了2014年7月2015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液晶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作了详细介绍。
高媛[6](2016)在《碳酸二甲酯活化形态及基于双酚A的反应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无定形热塑型材料,属于五大工程塑料之一。具有优良的电绝缘、耐热、抗冲击及耐化学腐蚀等特性。随着人们对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PC的生产工艺逐渐向着绿色、环保以及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本文通过碳酸二甲酯(DMC)酯交换法催化合成PC中间体(MmC(1)和DmC(1)),对合成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效果进行研究,探索其催化机理,得出结论如下:首先,通过TG-MS和In situ DRIFTS研究了非均相催化剂管状和锐钛Ti02的催化机理:DMC在催化剂表面的活化形态是决定酯交换和烷基化反应的关键因素。其次,采用格式试剂法合成了一系列均相有机氧化锡催化剂:苯基氧化锡2(三氟甲苯)氧化锡((PhCF3)2SnO)和二甲苯基氧化锡((PhCH3)2SnO),杂环氧化锡二吡啶基氧化锡((C5H4N)2SnO),二噻吩基氧化锡((C4H3S)2SnO)和二呋喃基氧化锡((C4H3O)2SnO)。对催化剂结构进行系统表征,结合GC对合成的PC中间体选择性进行研究,探究各个催化剂的催化效果:在苯基氧化锡中,转化率方面,(PhCF3)2SnO>Ph2SnO> (PhCH3)2SnO, BPA转化率最高可达42.83%;MmC(1)选择性方面,Ph2SnO> (PhCH3)2SnO> (PhCF3)2SnO, MmC(1)产率最高可达93.33%。在杂环氧化锡中,(C4H3O)2SnO催化性能最好,BPA转化率可达75.40%,MmC(1)选择性为49.08%。然后,利用TG-MS, In situ DRIFTs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均相催化剂的反应机理:Sn=O和DMC之间的结合模式是决定酯交换反应和烷基化反应的关键因素。DMC的CH3-O部分的两个氧原子与Sn=O结合,引起C=O键缩短,BPA中的氧原子主要进攻DMC的羰基碳形成酯交换产物;如果DMC的C=O部分的氧原子与Sn=O结合,会引起C=O键伸长,BPA中的氧原子进攻DMC的甲基碳形成烷基化产物。最后,研究了CO2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对DMC酯交换法的影响:CO2在高压下不仅可通过抑制PC中间体分解抑制烷基化反应,而且可抑制酯交换反应进行。温度对酯交换影响更显着,高温可促进PC中间体分解而促进烷基化反应。
宋倩倩[7](2015)在《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因二氧化碳(CO2)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CO2排放国,值此工业化、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排放总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增长。气候变化的泛政治化,使中国一度成为“气候威胁”的焦点,处于国际争辩的最前沿。尽管当前中国并不承担减排承诺的义务,但政府在国际社会已明确减排承诺,提出了到2020年和2030年的减排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政府必然将减排任务强制性分配给企业,作为高排放企业之一的炼油厂,势必承担强制性的减排指标。除了国际公认的源头消减、碳捕集与封存(CCS)等减排措施外,CO2也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C1资源,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对炼油厂而言更具吸引力。基于此,以碳减排贯穿全文,从碳资源化利用角度,探讨炼油厂减排路径,全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炼油厂CO2回收技术的确定与评价。筛选出较为适合的三种回收技术,即单乙醇胺(MEA)法、膜吸收法、变压吸附(PSA)法,对其经济评价结果显示,三种回收技术均具有经济可行性;敏感性分析表明回收技术对CO2售价最敏感,其临界价格分别为378.2 RMB/tCO2、375.7 RMB/tCO2、10.2 RMB/tCO2;对MEA法和膜吸收法而言,单纯靠出售CO2产品,企业经常处于亏损状态,然而,CO2作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碳资产,利用好当前的碳交易市场,企业便可扭亏为盈。在经济评价基础上,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PSA法最优,其次分别是MEA法、膜吸收法。综合研究后,炼油厂应优先发展PSA法;对回收低浓度CO2而言,MEA法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然而,如果克服了膜孔浸润,膜吸收法将是一种非常有潜力替代化学吸收法的分离技术。(2)CO2–EOR产业链的构建。利用物质和能量平衡原理,系统地阐述了整条产业链的CO2排放情形。然后,建立了包括运输费用、EOR费用及增产原油补偿费用的产业链经济评价模型。最后,以某地区特低渗油藏为例,详细阐明了CO2–EOR产业链不仅能有效减少炼油厂的碳排放,而且能给炼油厂和油田带来显着经济效益,实现双赢。(3)CO2–DMC–PC产业链的构建。基于生命周期的原理,建立了包括物料衡算排放、直接能耗排放、间接能耗排放的一般化学产业链CO2排放估算框架。根据排放估算框架,对整条产业链CO2排放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方法,生产1 mol DMC和1 mol DPC CO2分别减少0.70551.236 mol、1.1152.211 mol。系统研究充分显示,该产业链不仅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巨大的优势,CO2减排效果也非常明显。(4)CO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的构建。对产业链的CO2排放分析可知,基准情景下,整个产业链的CO2净排放量1025.964 kgCO2/t生物柴油,减排率9.09%;影响因素分析中,营养物对产业链减排率的影响最大,依次是CO2吸收效率、脱水工艺能耗;在营养物和脱水能耗均减少50%、CO2吸收效率提高50%条件下,产业链减排率可达到50.09%,较基准情景下提高了4.51倍。开放系统的经济性明显优于封闭系统,微藻生物质成本决定了整条产业链的经济可行性。因此,随着生物及下游炼制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旦产业链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转,将是未来减排的重要方向,拓展了炼油厂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道路。(5)碳产业链的综合评价。以“减排效果”指标替代一般“环境保护”指标,构建了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评价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可拓展到其他实施减排措施的评价中。基于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综合评价结果为:物理产业链最优,其次是化学产业链,最次是生物产业链。模糊、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定量化分析后,充分说明本文构建的碳产业链不仅能达到减排的目的,增加中国炼油厂的竞争力,而且能够为中国炼油厂实施低碳发展策略提供重要参考。(6)低碳炼油厂的构建。利用碳梯级管理(CMH)、碳夹点技术,炼油厂最终可实现低排放或近零/零排放的目标。案例结果显示,实施13级碳管理,炼油厂年减排量约126.85万吨,CO2排放量减少了46.5%,可实现低排放的目标;实施4级碳梯级管理后,可实现近零/零排放目标。最后,结合全文的研究结果,从碳资源化利用角度,提出中国炼油厂实施低碳发展策略的相关建议。
张荣召,鲍春伟,李留忠,达建文[8](2015)在《双酚A型聚碳酸酯合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简述了双酚A型聚碳酸酯主要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从资源和环境角度考虑,非光气工艺是双酚A型聚碳酸酯合成技术发展的方向。
纪传伟,刘煜平,杨树颜,刘治猛[9](2014)在《LED灯罩用光扩散聚碳酸酯材料》文中指出聚碳酸酯基光扩散材料是良好的工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PC基光扩散材料作为LED照明匀光灯罩材料已经受到重视。文章介绍聚碳酸酯基光扩散材料的制备方法,散射体粒子在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并展望PC基光扩散材料的研究方向。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10](2013)在《技术动态》文中研究表明日本帝人公司开发出新型生物聚碳酸酯树脂石油化学新报(日),2013(4714):15日本帝人公司通过对植物源生物聚碳酸酯(PC)树脂"PLANEXT"系列产品的改良,开发出新牌号产品"PLANENT D-7000"。该新牌号产品通过改变原有产品的分子结构,成功地使产品兼备耐热性和耐冲击性。以往的"PLANEXT"系列产品是利用从玉米粒等提取的淀粉
二、更清洁生产聚碳酸酯(PC)树脂的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更清洁生产聚碳酸酯(PC)树脂的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水滑石类碱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聚碳酸酯醇解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聚碳酸酯概述 |
1.1.1 聚碳酸酯简介 |
1.1.2 聚碳酸酯性质 |
1.1.3 聚碳酸酯合成方法 |
1.1.4 聚碳酸酯的应用 |
1.2 聚碳酸酯的回收 |
1.2.1 物理回收 |
1.2.2 化学回收 |
1.3 水滑石类化合物概述 |
1.3.1 水滑石类化合物简介 |
1.3.2 水滑石类化合物性质 |
1.4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制备 |
1.4.1 共沉淀法 |
1.4.2 水热法 |
1.4.3 焙烧复原法 |
1.4.4 离子交换法 |
1.4.5 溶胶凝胶法 |
1.5 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应用 |
1.5.1 吸附方面 |
1.5.2 阻燃方面 |
1.5.3 医药方面 |
1.5.4 催化方面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碱土金属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PC醇解反应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催化剂的制备 |
2.2.3 催化剂碱量测定 |
2.2.4 PC醇解反应实验 |
2.2.5 表征及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的表征 |
2.3.2 催化剂的选择 |
2.3.3 PC醇解反应条件优化 |
2.3.4 实验重复性考察 |
2.3.5 Mg_3Al-LDO循环性能考察 |
2.3.6 催化剂循环前后表征 |
2.3.7 产物的表征 |
2.3.8 机理推断 |
2.3.9 PC醇解反应动力学考察 |
2.4 本章小结 |
3 过渡金属水滑石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PC醇解反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3.2.3 催化剂碱量测定 |
3.2.4 PC醇解反应实验 |
3.2.5 表征及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的表征 |
3.3.2 催化剂的选择 |
3.3.3 PC醇解反应条件优化 |
3.3.4 实验重复性考察 |
3.3.5 催化剂循环性能考察 |
3.3.6 催化剂循环前后表征 |
3.3.7 产物的表征 |
3.3.8 Zn_3Al-LDO催化PC醇解反应动力学考察 |
3.3.9 机理推断 |
3.4 本章小结 |
4 负载型固体碱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PC醇解反应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4.2.2 催化剂的制备 |
4.2.3 催化剂碱量测定 |
4.2.4 PC醇解反应实验 |
4.2.5 表征及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催化剂的表征 |
4.3.2 催化剂的选择 |
4.3.3 PC醇解反应条件优化 |
4.3.4 实验重复性考察 |
4.3.5 催化剂循环性能考察 |
4.3.6 催化剂循环前后表征 |
4.3.7 产物的表征 |
4.3.8 PC醇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熔融酯交换法制备聚碳酸酯全流程模拟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的建立 |
1.1 热力学模型 |
1.2 聚合反应与反应动力学模型 |
1.3 传质模型 |
1.4 全流程模型的搭建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进料组分的影响 |
2.2 温度的影响 |
2.3 压力的影响 |
2.4 停留时间的影响 |
3 结论 |
(3)技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日本东丽道康宁公司开发出新型有机硅基添加剂 |
由二氧化碳和二元醇制备聚碳酸酯直接路线 |
SABIC公司推出用于飞机内饰的PC共聚物 |
日本东丽公司在全球首创单长丝生产技术 |
日本开发出了全固态锂电池的新型负极材料“穿孔石墨烯分子” |
福特公司将把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汽车零部件 |
Sidel公司促进生产世界上最轻的PET食用油瓶 |
比利时Solvay工程塑料公司开发出无卤阻燃聚酰胺66树脂新产品 |
韩国Songwon公司和Heraeus公司携手合作开发和营销高端特种化学品 |
韩国团队通过一步发酵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
日本产综研发现普鲁士蓝颜料具有良好的氨气吸附能力 |
面向接触食物及水应用的缩醛牌号 |
日本帝人富瑞特公司开发出隔热性防紫外线新布料 |
日本夏普公司开发出转换率高达31.17%的太阳能电池模块 |
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开发出可自发光蓄光膜 |
采用第二代节能型技术280 kt/a苯乙烯装置开车 |
瑞士Evolva公司与美国海军共同开发先进的复合材料 |
无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刷新世界记录 |
华东理工大学研发原生生物质到液态烷烃的直接转化 |
天津大学研制新型催化剂实现廉价高效制备氢气 |
中国科大烯烃氢碳化反应研究获进展 |
山东阳煤恒通300 kt/a MTO项目烯烃分离收率高 |
陕西陕化集团回收丁醇甲醇项目开车成功 |
宏旭化学MMA扩建项目投产 |
江苏索普醋酸加氢制乙醇实现工业化 |
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研发纤维素类生物质高效转化利用技术 |
吉化北方公司300 kt/a轻汽油醚化装置投产 |
华鲁恒升拟投资建设500 kt/a乙二醇 |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等从废弃地沟油提炼生物柴油 |
延长石油与大连化物所联合研发柴油超深度脱硫催化剂 |
湖北化肥分公司合成气制乙二醇示范装置投产 |
南化研究院高性能PE干法提浓工艺通过评议 |
辽阳石化超高相对分子质量PE新品成功量产 |
中国石油石化院开发出IBC桶专用料 |
神雾集团乙炔法制聚乙烯项目落户荆门 |
天津石化开发PE/PP嫁接新品 |
兰州石化生产出三元无规共聚聚丙烯 |
天业开发氯化高聚物绿色工艺 |
广州金发复合材料护栏试验通过评审 |
抚顺石化试产中溶抗冲注塑料 |
中科院化学所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貌调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清华氧化石墨烯功能分离膜领域新进展 |
催化剂可以使乙烯的生产更加环保 |
甲烷转化甲醇的直接途径 |
Honeywell公司启动新的中试装置用以开发先进的加氢裂化催化剂 |
Lyondell Basell公司推出两种医用聚丙烯牌号 |
Riverdale Global公司推出用于聚烯烃的液体成核剂和增透剂 |
用于聚烯烃片材的冲击增强着色剂 |
Borelis公司以3种新的产品牌号扩展其Queo聚烯烃组合 |
纸类添加剂母料用于多层膜产品 |
日本帝人公司开发出新型聚碳酸酯树脂 |
(4)技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清华大学研发出高强高拉伸水凝胶材料 |
中国石油高性能丁苯胶SBR1723项目通过鉴定 |
南开大学研制成功一种高效光催化剂 |
上海交通大学研发废弃碳纤维低成本再生 |
复旦大学研发新型脱硝催化剂可有效控制PM2.5前体物排放 |
清华大学石墨烯气凝胶研究获进展 |
北京神雾集团研发第三代垃圾处理技术 |
沈阳石蜡化工甲醇含量测定方法获专利 |
欧盟二代生物乙醇炼制厂投运 |
乙烯裂解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
麻省理工学院研发新型充电高分子膜 |
大连理工大学实现多孔炭球纳米定制 |
美国研发新型聚合物涂层可检测汽车裂缝 |
中科院石墨烯基锂离子电容器通过鉴定 |
Borealis公司为汽车轻量化提高Fibremod PP-LGF产能 |
北美新的聚乙烯产量将令其价格降低 |
美国纽黑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生物质转化为化学品的催化工艺 |
Du Pont公司和ADM公司推出用于PTA前体的生物基工艺 |
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开发出新型聚乙烯板材 |
新催化剂将生物乙醇转变成工业化学品 |
日本积水化成品工业公司开发出新型丙烯系微粒 |
未来工业用清洁柴油生产的研究进展 |
2015年全球化学纤维产量达到66 470 kt |
日本确立金属与树脂高强度黏合机理 |
日本Aica工业公司开发出柔软性优良的聚氨酯微粒子 |
双催化剂系统提供独特的烯烃生产路线 |
茂金属聚乙烯需求随薄膜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
模仿壁虎脚的干燥黏合技术 |
Exxon-Mobil公司和REG公司研究由纤维素糖类生产生物柴油 |
高流动性弹性体增强PP加工性能 |
西班牙GCR集团提高母料和聚丙烯复合物生产能力 |
PP粉用于激光烧结机器人手爪 |
可使道路自动除冰的盐-聚合物复合材料 |
低油价导致Agilyx公司终止其塑料制油项目 |
PC薄膜提供出色的可成型性 |
日本东丽公司开发出新型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 |
日本开发出生产效率提高10倍的碳纤维生产技术 |
Versalis公司和Genomatica公司成功使用生物基丁二烯生产生物橡胶 |
日本东洋纺公司开发出新型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 |
日本开发出光发电面料及LED发光丝带 |
日本东洋纺公司开发出新型薄膜导电材料“COCOMI” |
日本开发出氢燃气轮机低排放NOx技术 |
Evonik公司新品PPA用于高性能电气与电子应用 |
可增强保温隔热性能的聚氨酯-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泡沫 |
大日本印刷公司开发出新型窗用薄膜 |
氧化铈纳米棒在低温下存储大量的氧 |
亚太热塑性弹性体增长潜力大 |
大连工业气体联产甲醇制烯烃项目签约 |
大唐研发的MTP催化剂使用寿命超4 300 h |
鲁西化工将采用霍尼韦尔UOP甲醇制烯烃工艺技术 |
抚顺石化乙烯脱氧装置应用国产催化剂 |
银珠集团氯乙烷装置达标运行 |
中科院太阳能光电分解水制氢取得新进展 |
龙力科技推进玉米秸秆制乙二醇 |
万华环氧丙烷及丙烯酸酯项目试车 |
中科院研究生物合成3-羟基丙酸 |
中科院研发黏康酸一步制备PTA衍生物 |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催化醇制胺 |
深圳华晋源研发戊烷油汽化燃烧系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发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液体燃料 |
东北林业大学秸秆变清洁燃油可实现产业化 |
南阳能源提高汽油辛烷值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烷烃至直链烷基硅实现高效转化 |
四川石化生产新牌号HDPE产品 |
吉林石化高活性PIB质量升级 |
中国石化1-己烯成套工业技术获技术发明二等奖 |
浙江大学开发出高智商的形状记忆聚合物 |
中国石油成功研发数字型除硫除酸装置 |
(5)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
2. 1 聚乙烯( PE) |
美国和中国将推动全球乙烯产能扩张 |
全球低密度聚乙烯(LDPE)市场将达372亿美元 |
陶氏化学聚焦PE包装应用增长 |
杜邦投资1亿美元扩大乙烯共聚物产能 |
日本开发出新型树脂包装材料 |
包装用LDPE树脂 |
提高阻隔性能的吹膜级HDPE |
用于特高电压直流输电的PE电缆料 |
杜邦推出超高耐热新弹性体材料 |
双峰高密度聚乙烯(HDPE)用于饮用水管道 |
HDPE防撞保护结构 |
屏蔽交通噪音的塑料板 |
HDPE成核剂 |
2. 2 聚丙烯( PP) |
全球PP需求将年增约4% |
欧洲柔性包装增长,BOPP需求回升 |
展会上的包装用BOPP |
聚烯烃发泡材料 |
增强剂让聚烯烃不再“隐藏” |
热塑性聚烯烃 |
高性能聚烯烃 |
聚丙烯零部件成为Mucell新应用 |
针对汽车和包装的硬质PP发泡板 |
长纤维增强聚丙烯带来车内好空气 |
性能优于碳纤维的PP/碳纤维纱线 |
免涂装树脂 |
旭化成展出新型改性PP |
用于高性能拉伸薄膜的特种烯烃类TPE |
丙烯-乙烯弹性体助力PP薄膜的密封性能 |
热成型、薄膜、薄壁注塑件用PP |
Biaxplen推出金属化BOPP |
新型医用级PP棒助力整形行业 |
透明PP用于计量杯 |
纸-PP合成材料被用来制造笔记本电脑 |
EPP生产的折叠头盔 |
美利肯促进了透明PP的应用 |
格雷斯公司的新一代催化剂携手美利肯添加剂技术 |
非邻苯二酸盐催化的嵌段共聚PP |
用于玻璃纤维复合物的偶联剂 |
针对大型汽车零部件的PP基清洗组合物 |
2. 3 聚氯乙烯( PVC) |
全球PVC需求量上升 |
中泰化学取消PVC项目,改建电石产能 |
低VOC排放室内建筑用PVC材料 |
可替代PC的医疗级硬质PVC |
高阻燃、低收缩率的PVC电缆复合物 |
新型耐候性的覆盖材料合金和低密度PVC发泡配混料 |
PVC和PBT结合用于窗型材 |
EPA发布Dn PP新规则 |
采用黄豆基材料的改性PVC |
使用生物基增塑剂的软质PVC |
新型的PVC加工助剂和大豆增塑剂 |
用于含DCOIT的PVC涂层的稳定剂 |
2. 4 聚苯乙烯(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
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 |
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SBC) |
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 |
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ABS) |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 |
丙烯腈-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ASA) |
与PA的共混物 |
针对个人电子设备的TPE |
与食品饮料接触的热塑性弹性体 |
苯乙烯共聚物弹性体用于汽车玻璃窗框 |
用于刚性PP和聚烯烃的SBC改性剂 |
包装鱼肉的EPS吸湿基板 |
Styrolution新牌号用作医用吸入器 |
来自回收塑料的3D打印长丝 |
3 工程塑料 |
3. 1 尼龙( PA) |
金属替代 |
共聚物竞争 |
可再生原料 |
高质量表面 |
高温应用 |
朗盛比利时聚酰胺工厂投产 |
帝斯曼在北美新建高黏度Akulon PA6工厂 |
帝斯曼Stanyl Diablo PA46打造高性能中冷集成进气歧管 |
耐高温的和导热的PA |
新型耐高温尼龙用于发动机管线 |
阻燃PA耐热老化良好 |
回收尼龙用于汽车和更多 |
瑞典Nexam化学公司开发出新的高温聚酰亚胺NEXIMIDMHT-R树脂 |
帝斯曼于Fakuma 2014推出全新一代Diablo耐高温PA |
黑色PA12符合严格的铁道车辆标准 |
赢创聚酰胺获FDA食品接触通告 |
朗盛为轻型结构应用推出两款新型PA6 |
改善表面外观的长纤维尼龙复合材料 |
用作共混添加剂的透明PA |
高性能PA |
Lehvoss北美公司用于齿轮碳纤维补强复合材料 |
杜邦提高耐高温PA产能 |
Teknor Apex推出新型PA,韧度提升50% |
英威达新推透明PA,大力改善传统PA性能 |
3. 2 聚碳酸酯( PC) |
创新照明系统 |
拜耳关闭德国和中国片材工厂 |
行李箱外壳用挤出级PC |
Sabic PC板材代替PMMA/PC用于飞机 |
照明、医疗设备用PC |
轨道车内饰用Sabic新型PC树脂和片材 |
Sabic宣称获导电PC薄膜突破 |
拜耳推出新型阻燃PC混合材料 |
新型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FRPC |
3. 3 聚甲醛( POM) |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PBT) |
巴斯夫新型抗静电碳纤维PBT |
朗盛发现汽车外部件用PBT潜能 |
蓝星推出超低挥发型PBT基础树脂 |
3. 4. 3 其他 |
用于LED电视的PCT聚酯 |
4 特种工程塑料 |
4. 1 聚芳醚酮( PAEK) |
PEEK型材认证用于石油、天然气领域 |
Solvay推高刚性聚醚醚酮 |
PEEK脊柱植入物获得FDA批准 |
聚酮配混料重新上市 |
4. 2 聚苯硫醚( PPS) |
长玻璃纤维和导热PPS |
索尔维收购Ryton PPS以进一步拓展其特种聚合物产品 |
4. 3 聚芳砜( PASF) |
汽车动力总成部件用新型耐磨PESU |
4. 4 含氟聚合物 |
具有广泛用途的特色含氟聚合物 |
4. 5 液晶聚合物( LCP) |
5 热固性树脂 |
5. 1 酚醛树脂 |
5. 2 不饱和聚酯树脂 |
5. 2. 1 市场动态 |
5.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5. 3 环氧树脂( EP) |
5. 4 聚氨酯( PU) |
1) 泡沫塑料 |
2) 胶黏剂 |
3) PU涂料 |
4) 聚氨酯弹性体 |
(6)碳酸二甲酯活化形态及基于双酚A的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聚碳酸酯简介 |
1.2 PC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PC发展概况 |
1.2.2 国内PC发展概况 |
1.3 PC的合成方法 |
1.3.1 光气法 |
1.3.2 DPC酯交换法 |
1.3.3 BPA氧化羰化法 |
1.3.4 DMC酯交换法 |
1.4 PC在生活中的应用 |
1.4.1 汽车工业 |
1.4.2 板材和薄膜 |
1.4.3 电子电器 |
1.4.4 家电和家居产品 |
1.4.5 光盘 |
1.4.6 医疗器械 |
1.4.7 光学透镜 |
1.4.8 包装 |
1.5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论文研究意义 |
1.5.2 论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步骤 |
2.3.1 催化剂对DMC和BPA的吸附 |
2.3.2 (C_5H_4N)_2SnO的制备 |
2.3.3 DMC酯交换法合成PC中间体 |
2.3.4 高压条件下DMC酯交换法合成PC中间体 |
2.4 表征手段 |
2.4.1 红外谱图分析(FT-IR) |
2.4.2 热重分析(TG) |
2.4.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2.4.4 元素分析 |
2.4.5 热重-质谱分析(TG-MS) |
2.4.6 气相色谱分析(GC) |
2.4.7 原位红外分析(In situ DRIFTs) |
第三章 TiO_2(B)催化BPA和DMC合成PC中间体的催化机理 |
3.1 引言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TiO_2(B)的TG-MS表征 |
3.2.2 TiO_2(B)在不同温度点催化合成PC中间体的结果分析 |
3.2.3 TiO_2(B)的In situ DRIFTs分析 |
3.2.4 锐钛型TiO_2的In situ DRIFTs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苯基氧化锡催化BPA和DMC合成PC中间体的催化机理 |
4.1 引言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苯基氧化锡催化剂的表征 |
4.2.2 苯基氧化锡催化剂的机理研究 |
4.2.3 苯基氧化锡催化剂的计算机模拟 |
4.2.4 苯基氧化锡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杂环氧化锡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BPA和DMC合成PC中间体的催化机理 |
5.1 引言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杂环有机氧化锡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
5.2.2 杂环氧化锡催化剂的性能表征 |
5.2.3 杂环氧化锡催化剂的机理表征 |
5.2.4 CO_2对BPA和DMC合成PC中间体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7)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环境 |
1.1.2 行业环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路线 |
第2章 CO_2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概况 |
2.1 利用概况 |
2.1.1 国外概况 |
2.1.2 国内概况 |
2.1.3 我国CO_2应用的发展方向 |
2.2 物理利用 |
2.3 化学利用 |
2.3.1 DMC合成工艺概况 |
2.3.2 DMC合成PC概况 |
2.4 生物利用 |
2.4.1 微藻固碳 |
2.4.2 微藻生物柴油 |
2.4.3 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
2.4.4 发展趋势及展望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炼油厂CO_2回收技术的确定与评价 |
3.1 炼油厂CO_2排放概况 |
3.1.1 排放源分类及其分布 |
3.1.2 炼油厂烟道气特点 |
3.2 CO_2回收方案的确定 |
3.2.1 回收技术筛选 |
3.2.2 回收方案工艺设计 |
3.2.3 原料及产品 |
3.3 CO_2回收方案的经济评价 |
3.3.1 基本假设 |
3.3.2 总投资估算 |
3.3.3 生产成本估算 |
3.3.4 现金流量估算 |
3.3.5 敏感性分析 |
3.4 CO_2回收方案的综合评价 |
3.4.1 综合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4.3 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CO_2-EOR产业链的构建 |
4.1 CO_2–EOR产业链可行性分析 |
4.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
4.1.2 经济可行性分析 |
4.1.3 CO_2–EOR潜力分析 |
4.2 CO_2–EOR产业链构建 |
4.2.1 工艺过程概述 |
4.2.2 产业链CO_2分析 |
4.2.3 产业链经济评价 |
4.3 案例分析 |
4.3.1 基本概况与假设 |
4.3.2 过程分析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CO_2–DMC–PC产业链的构建 |
5.1 CO_2–DMC–PC产业链市场分析 |
5.1.1 DMC市场分析 |
5.1.2 PC市场分析 |
5.2 CO_2–DMC–PC产业链工艺分析 |
5.2.1 工艺路线确定 |
5.2.2 工艺路线概述 |
5.3 CO_2–DMC–PC产业链CO_2排放估算 |
5.3.1 排放估算框架 |
5.3.2 产业链CO_2排放估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的构建 |
6.1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工艺分析 |
6.1.1 工艺路线确定 |
6.1.2 工艺路线概述 |
6.2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CO_2排放分析 |
6.2.1 过程CO_2排放分析 |
6.2.2 结果与讨论 |
6.3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经济分析 |
6.3.1 微藻生物质生成过程 |
6.3.2 生物柴油加工过程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碳产业链的综合评价 |
7.1 碳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7.1.2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
7.1.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7.2 碳产业链的模糊综合评价 |
7.2.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7.2.2 模糊综合评价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低碳炼油厂的构建 |
8.1 低碳炼油厂构建的目标与思路 |
8.1.1 目标 |
8.1.2 思路 |
8.2 低碳炼油厂构建的方法 |
8.2.1 夹点技术 |
8.2.2 碳夹点技术 |
8.3 案例分析 |
8.3.1 炼油厂基本概况 |
8.3.2 低碳炼油厂的构建 |
8.3.3 结果与讨论 |
8.4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2.1 CO_2回收技术发展建议 |
9.2.2 CO_2–EOR产业链发展建议 |
9.2.3 CO_2–DMC–PC产业链发展建议 |
9.2.4 CO_2–微藻生物柴油产业链发展建议 |
9.2.5 打造绿色低碳炼油厂工业示范区 |
9.2.6 中国炼油厂低碳发展的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双酚A型聚碳酸酯合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光气法 |
2.1 溶液光气化缩聚法 |
2.2 界面缩聚法 |
2.3 传统熔融缩聚法 |
3 非光气法 |
3.1 直接缩聚法 |
3.2 非光气熔融酯交换法 |
4 二氧化碳法 |
5 结语 |
(9)LED灯罩用光扩散聚碳酸酯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 PC基光扩散材料的制备方法 |
1.1 聚合法 |
1.2 共混法 |
2 PC基光扩散材料的影响因素 |
2.1 粒子粒径的影响 |
2.2 折光率的影响 |
2.3 质量分数的影响 |
3 结论 |
(10)技术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日本帝人公司开发出新型生物聚碳酸酯树脂 |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开发甲醇氧化脱氢法制备甲酸甲酯工艺 |
新加坡开发出一种新型防反射塑料 |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新型抗菌聚丙烯专用料 |
Dow化学公司推出用于弹性吹塑薄膜的烯烃嵌段共聚物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制备抗菌中空纤维膜 |
神宁集团国产甲醇制丙烯催化剂运行超5 000 h |
中国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C5分离装置建成中交 |
日本三井化学公司开发出LED液晶屏用发泡反射薄膜 |
日本东丽公司开发出全球最细的纳米纤维 |
美国塑料颜色公司推出用于聚合物的Micro Blok抗菌配方 |
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双塔联运提升丙烯收率 |
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降低甲醇制烯烃装置催化剂单耗 |
清华大学等完成万吨级甲醇制芳烃工业应用试验 |
惠生工程 (中国) 有限公司开发丁烯制丁二烯新技术 |
陕煤化集团开发的焦油全馏分加氢成套技术通过鉴定 |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0 kt1, 4-丁二醇项目投产 |
天冠股份公司开发发酵新工艺提升乙醇产量 |
中国石化高抗冲聚苯乙烯新技术减少橡胶用量 |
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开发低密度聚乙烯高透明薄膜新品 |
山东神驰全钢载重子午胎实现50%天然胶替代 |
Chevron Phillips公司将在美国增设乙烯裂解装置 |
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确立生产生物乙醇新技术 |
廉价的CO2-乙烯生产丙烯酸酯的方法 |
Haldor Tops?e公司等利用木质生物质生产汽油 |
Braskem公司推出生物基低密度聚乙烯生产线 |
Prime聚合物公司建全球最大规模的线型低密度聚乙烯“Evolue”生产装置 |
全球对聚烯烃的需求将提高50% |
日本三井化学精细公司开发出新型表面改性剂“Exfola” |
生物基聚羟基链烷酸酯橡胶改性聚氯乙烯 |
日本东丽公司在中试装置中成功生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
Micromidas公司开发出生产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新型经济方法 |
新加坡开发出用于裸眼3D的创新薄膜 |
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开发出生物基聚碳酸亚丙酯 |
日本帝人公司开发出新型生物聚碳酸酯树脂 |
日本帝人公司开发出可阻隔放射线的新型芳族聚酰胺产品 |
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首次进行世界规模生产 |
法国公司开发出生物基脂肪族异氰酸酯聚合物 |
日本开发出纤维素纳米纤维透明片材 |
日本瑞翁公司开发出新型异丁烯橡胶合成乳液 |
四、更清洁生产聚碳酸酯(PC)树脂的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滑石类碱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催化聚碳酸酯醇解反应[D]. 黄文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熔融酯交换法制备聚碳酸酯全流程模拟与优化[J]. 毕丰雷,胡帅,杨卫胜. 石油化工, 2021(01)
- [3]技术动态[J].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 石油化工, 2016(09)
- [4]技术动态[J].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 石油化工, 2016(05)
- [5]2014~2015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o.Ltd.;. 塑料工业, 2016(03)
- [6]碳酸二甲酯活化形态及基于双酚A的反应机理研究[D]. 高媛.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7]中国炼油厂碳产业链及低碳炼油厂的构建[D]. 宋倩倩.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5(02)
- [8]双酚A型聚碳酸酯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 张荣召,鲍春伟,李留忠,达建文. 齐鲁石油化工, 2015(01)
- [9]LED灯罩用光扩散聚碳酸酯材料[J]. 纪传伟,刘煜平,杨树颜,刘治猛. 广东化工, 2014(15)
- [10]技术动态[J]. 全国石油化工信息总站. 石油化工,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