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我国贝类养殖业历史悠久,是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牡蛎等贝类都已实现了产业化,但经济价值很高的栉江珧却由于人工育苗技术的制约,迟迟未能形成规模化养殖。本文在东山湾栉江珧繁殖生物学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亲贝促熟、催产方法的研究,并结合胚胎、幼虫发育的观察开展了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每月观察东山湾栉江珧性腺的发育情况,并测定性腺指数。结果表明:其性腺发育大致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生殖周期为一年,繁殖期在5~10月,繁殖高峰期分别出现在6月上旬和9月中旬,成熟排放期为6月上旬~10月上旬,此间的生长、成熟和排放各期相互重叠。故每年的3~4月,可采用室内升温和饵料强化培育的方法对性腺发育程度低的亲贝进行促熟,然后开展人工苗种生产;也可在5月中旬~6月上旬和8~9月,采捕海区性腺发育程度较高的栉江珧,经短期的室内饵料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催产和苗种生产。研究中首次设计并使用了贝类仿生态培育及催产孔架,不仅对亲贝的培育效果好,而且做为催产的辅助器具,可明显缩短亲贝的阴干时间并提高排放率。在室内进行了恒温促熟,以及不同饵料、培育水温对性腺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恒温24℃左右,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混合藻的培育效果好,经1个月左右,亲贝性腺可发育成熟。使用不同方法催产,结果表明:解剖法不适合用于人工苗种生产;自然排放法获得的精、卵质量最佳,但亲贝排放率最低;阴干流水法、紫外线照射法和温度刺激法的操作中均使用了贝类仿生态培育及催产孔架阴干亲贝,获得了50﹪~80﹪的排放率。但考虑到紫外线照射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故使用阴干流水法和温度刺激法催产更合适。使用0.5m3的锥形底塑料孵化桶和6m3、18m3和24m3的水泥池培育幼虫,预实验中幼虫生长、发育观察和幼虫培育结果表明:幼虫对暗光有趋向性,而强光会影响其正常游动和摄食;幼虫发育的不同时期,壳长和壳高会表现为交替性的快速生长,引起D形幼虫、壳顶幼虫和稚贝间明显的形态差异;壳薄而脆弱,尤其是稚贝颗粒状的新生壳,稍受挤压就会破裂;幼虫培育期会出现漂浮黏连和附着变态难等问题,漂浮黏连、强光照和敌害生物等都是幼虫成活率低的原因。人工苗种培育结果表明:使用大水体培育栉江珧幼虫,保持适宜的光照强度,培育海水经紫外线杀菌并曝气,降低幼虫密度,在不同时期适当混合投喂新鲜高浓度和已过滤的饵料,经常换水和吸底,及时分选幼苗,做好海水各指标的监测和日常管理工作,可有效地防止幼虫黏连。首次使用了涤纶垫做为附着基,结果表明:涤纶垫铺薄砂吊于水中的附苗率和变态成活率最高,但易受污染,稚贝成活率低;而且池底铺砂和托盘装砂吊于池中的稚贝成活率也仅为27.54﹪和34.37﹪,故如何克服涤纶垫易受污染的缺点,并提高幼虫变态成活率和稚贝成活率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EST-SSR标记的开发与应用[J]. 渔业科学进展 2017(02)
- [2].温度和盐度对栉江珧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5)
- [3].栉江珧生物学及人工育苗研究进展[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05)
- [4].栉江珧核糖体转录间隔区的初步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01)
- [5].栉江珧精子超微结构的电镜观察[J]. 海洋科学 2013(08)
- [6].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研究5个栉江珧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J]. 海洋科学 2013(02)
- [7].我国不同地理群体栉江珧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生分析[J]. 渔业科学进展 2013(02)
- [8].栉江珧体内重金属含量及评价[J].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12(05)
- [9].栉江珧(Atrina pectinata)催产方法及幼虫培养条件[J]. 渔业科学进展 2015(06)
- [10].钦州湾栉江珧营养成分及腹泻性贝毒分析与评价[J]. 食品科技 2018(08)
- [11].栉江珧解剖卵的体外促熟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12)
- [12].栉江珧相关细菌抗菌活性筛选及系统发育分析[J]. 微生物学杂志 2013(02)
- [13].栉江珧粗多糖提取工艺优化、组成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8(04)
- [14].栉江珧和近江牡蛎的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02)
- [15].栉江珧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J]. 渔业科学进展 2018(05)
- [16].贝类精子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Ⅴ:栉江珧精子线粒体活性的荧光检测[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1(06)
- [17].栉江珧亲贝室内升温促熟培育技术的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 2010(01)
- [18].有棘无棘两种表型栉江珧28S和COI基因序列差异的比较[J]. 海洋科学 2009(10)
- [19].栉江珧wnt4基因cDNA的克隆表达及调控[J]. 中国水产科学 2016(05)
- [20].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的南海北部栉江珧遗传多样性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19(03)
- [21].南海硇洲岛潮汐带栉江珧可培养细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J]. 微生物学通报 2014(11)
- [22].栉江珧形态性状对重量性状的影响[J]. 渔业科学进展 2012(06)
- [23].江珧活性蛋白的分离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0(01)
- [24].温度和盐度对栉江珧受精卵孵化及早期幼虫生长与存活的影响[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25].琵琶贝江珧珍珠层的研究进展[J]. 应用化工 2014(01)
- [26].黄海海域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研究[J]. 海洋环境科学 2013(02)
- [27].栉江珧第1卵裂抑制型雌核发育二倍体人工诱导的研究[J]. 海洋科学 2009(10)
- [28].科技信息[J]. 中国水产 2011(02)
- [29].华南沿海贝类产品重金属元素含量特征及其安全性评价[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1(06)
- [30].海南岛近岸海域贝类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J].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