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营销与传统道德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丁继南[1](2020)在《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且矛盾日益凸显的社会转型时期,生态失衡、食品安全、老龄化、弱势群体等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大量涌现。2004年,我国引入社会企业模式,它以社会公益为本质,采取企业化运作应对社会问题,用商业手段谋取利润并回馈社会,成为解决社会发展困局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企业依托新媒体尤其是微信平台开展公益营销行动,将社会营销与商业营销相融合,赢得商业盈利的同时,推动公益议题、社会议题等公共议题的有效传播,培育社会公共意识,实现社会目标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价值。社会企业模式作为公益性第三部门转型的新探索,公益购买不仅提供社会公益参与路径,也拓展了公益传播内涵。那么本土社会企业如何掌握公众对其营销内容偏好与公益消费态度,更好地利用微信平台进行持续性营销传播,这是本文所关注的。社会企业营销传播要素呈现出何种特征?具有什么社会影响?其微信营销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变量会影响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如何利用微信平台更有针对性地提升公益营销传播效果?本文围绕以上问题开展了研究。本文选取四川地区本土社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剖析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为传播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本文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对社会企业微信用户进行深度访谈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采用Nvivo软件提取出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以消费态度为中介变量,购买意愿为因变量,建立理论模型,提出研究假设。结合前人研究进行量表问卷设计,回收问卷后采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在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中,感知公益性、感知可信性、感知有用性、活跃性、互动性对消费态度、购买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信息丰富性对购买意愿影响不显着且仅对消费认知态度具有显着正向影响;消费态度在感知公益性、感知可信性、感知有用性、活跃性、互动性与购买意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最后,笔者根据前述研究结论,为优化社会企业营销传播效果提出五个方面优化策略:树立开放透明的社会企业公益营销传播理念;重视社会企业内容输出质量,优化媒介运营技巧;利用网络资源与社会支持,提升社企专业能力;加强社会企业间传播资源合作,实现流量共享;线上线下整合,创新参与式营销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孙一文[2](2020)在《基于评价理论的环境风险中情绪引发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进入了环境风险的高发期。环境风险事件的层出不穷,不仅给人类自身和生态环境带来恶劣影响,还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而情绪是个体面对环境风险最原始、最直接的反应,环境风险会给公众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情绪,典型的例子正如2020年武汉爆发新冠病毒肺炎事件后,整个中国社会都被裹挟在高度的情绪化氛围中。与此同时,在现代环境风险中,尤其体现在风险事件的起因和防控两个方面,“人为”因素的介入愈来愈明显。“人祸”逐渐超越了“天灾”成为现代环境风险的主导内容,也使得公众的情绪反应更为复杂和强烈,由环境风险引发的社会抗争和群体事件此起彼伏正是公众情绪心理的突出表现。但是,在我国的环境风险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中,情绪虽重要却极易被忽视。回顾以往文献,对环境风险中情绪的研究多聚焦于情绪对风险判断或决策的影响,对特定情绪类型的探讨也多限于恐惧、悲伤、愤怒等基本情绪,存在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情绪类型探讨不够完备等问题,尤其对于引发情绪的深层次心理机制,尚缺乏深入的考察与剖析。同时,此前的环境风险感知研究割裂了认知和情绪的关系,缺乏对二者融合性的探讨。鉴于以上研究空白,本文采用心理学中的情绪认知评价理论(简称评价理论),对环境风险中的情绪及其引发机制展开深入研究。由于这一研究命题下尚未出现系统性、概念性的整合研究成果,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更为合适。因此,本文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展开探索性研究。首先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一对一深度访谈获得研究的原始资料,然后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一系列编码处理过程,最终构建环境风险中情绪引发机制的理论模型(即环境风险认知评价—情绪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深度解析与阐释。研究结果表明,环境风险中的个体会产生恐惧、愤怒、悲伤、厌恶、焦虑、无助、羞愧、同情、失望、希望等十种情绪类型,情绪的形成主路径是环境风险信息刺激—环境风险评价—情绪反应。环境风险评价是引发情绪的直接影响因素,个体之所以产生不同的情绪,是由于在不同的内容条目上对环境风险进行评价。通过扎根分析得到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指向三个方面:基于风险本身的评价(包含可控性、确定性、威胁程度、利益损失四个评价维度);基于风险责任方及管理方的评价(包含公平性、正当性、规范性、效率性四个评价维度);基于其他风险相关方的评价(包含风险涉入度、态度一致性、动机合理性、行为效价四个评价维度)。而环境风险评价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风险信息刺激、个体因素、情境因素三个主范畴,其中环境风险信息刺激是评价的前置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则作为调节因素影响风险信息刺激到风险评价之间的关系方向及关系强度。依据质性研究结果,利用社会营销思维和方法,本文还分别从目标市场细分、差异化服务、风险信息沟通三个方面提出了环境风险中负面情绪的干预策略,为环境风险管理的社会营销干预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环境风险领域中情绪的基础性研究,对评价理论本身的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研究结论也有助于环境风险管理各机构和部门深刻洞悉公众情绪的产生渊源,借用社会营销思维,以情绪为切入点进行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
汪莉[3](2019)在《自媒体健康传播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平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健康问题之于个人、国家的意义是无庸赘述的,而如何能够保障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健康传播则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健康传播对于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国人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以及促进国家医疗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当前,自媒体的发展为健康传播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打破了健康传播过去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导致伪科学、谣言信息泛滥;另一方面则助长了许多虚假营销势力的介入,严重破坏了健康传播秩序。目前自媒体健康传播的主体主要有个人、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由于健康传播本身就是公益性质的传播活动,当营利企业进入该领域时,其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冲突则日渐突出。本文以自媒体企业“丁香医生”为个案,主要研究了健康传播企业自媒体“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主要分析了其推送内容的形式、主题、来源以及阅读点赞数量等部分,对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在内容发布中存在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失衡的问题进行探讨。发现目前健康传播自媒体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失衡主要体现在运营主体失衡,企业为了盈利,传播内容出现失衡状况。营销软文难以辨识、信息功能失衡以收费项目为主。在此基础上从社会营销的角度提出了改进自媒体健康传播中所出现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失衡问题的措施和策略。认为健康传播自媒体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参与社会事务,加强对健康政策的解读和传播;加强伦理信念,保证内容的专业与权威;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当中,以此来建立品牌形象;进一步细分受众,能够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输出;建立社群,形成关系部落,构建品牌认同;积极跟进社会热点,寓教于乐;同时可以借助名人效应,实现双赢;最后还应当积极拓展线下渠道,线上线下齐发力。通过对健康传播自媒体商业性和公益性的探讨和策略研究,为我国自媒体健康传播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郭院婷[4](2019)在《Business and Management(第四章)汉译报告》文中认为笔者以《商业与管理》(Business and Management)第四章节(市场营销)为翻译材料,在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生成译文并撰写翻译报告。报告主要由项目介绍,原文文本分析,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案例分析和翻译总结五个章节组成。本文以翻译实践中的营销英语为例,旨在探究营销英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首先,简单介绍项目背景,阐述研究目的和意义。其次,从词汇、句子和篇章层面分析和概括营销英语的文体特征。再次阐述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通过案例分析,探究如何处理词汇、句子、语篇层面的翻译难题,据此总结营销英语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词汇层面:需注意术语的翻译、缩略语的翻译、查看相关资料和了解专有名词的翻译。句子层面:由于英语属于形合语言,语法结构完整,衔接缜密,常以长句居多;而汉语是意合语言,多流水小句,没有过多衔接词,语法结构不明显。因此,译者使用拆译法,将长句化为短句,结合语序调整,使之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语篇层面:考虑到营销英语的专业性和中西文化差异,利用词性转化、拆译、省译、增译、调整语序等翻译技巧对词汇、语法、篇章进行妥善处理。总结整个翻译项目,在翻译市场营销教程时应当查阅平行文本,熟悉专业术语,专有名词和缩略语在行业内的专业表达。其次,了解专门用途英语的行文结构后,将长句拆译,调整语序或语态转换,呈现出符合译入语读者习惯的译文。最后,运用省译和增译技巧使译文自然通顺。
范佳茵[5](2018)在《社会营销视角下台湾社会企业型媒体的实践研究 ——以上下游新闻市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早期以报刊、杂志等形式出版的另类媒体往往存在发行周期不规律、寿命较短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缺少资金挹注以及过度依赖外部捐款和补助。社会企业是以企业营运方式来解决某种社会问题、提升社会利益,跨越第二部门与第三部门,是一个新兴的组织型态。经过多年探索和发现,台湾地区的另类媒体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社会企业型媒体,即以社会企业的模式来运作新闻媒体。社会企业型媒体将市场的要素融入新闻媒体组织,不仅解决了另类媒体一直以来所面临的财政问题,同时也实现了组织长期、稳定发展。上下游新闻市集成功把握了新闻与市集之间的平衡,成为另类媒体转型的一个标杆。因此,本研究选取上下游新闻市集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营销理论为理论框架,运用文献探讨、案例分析及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此对上下游新闻市集进行环境、目标群体、产品策略分析以及传播策略研究,探讨其运用社会企业的模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取得市场认同的成功经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宏观环境还是微观环境来看,以社会企业形构公共媒体未来毋庸置疑是上下游新闻市集成功的核心因素,这种突破性的结合使得长期受财政问题困扰的另类媒体有了发展的基石和动力;其次,回归新闻本源,实现全民参与是上下游新闻市集运作的核心和根本所在,也因此提高了自身公信力,赢得公众认可;再次,明确目标市场,产品多元化战略使得上下游新闻市集能够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是提升受众粘度的关键;最后,上下游新闻市集积极整合不同渠道进行传播,各个渠道各司其职,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王保华[6](2017)在《郑州图书馆的社会营销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郑州图书馆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一部分,对于社会公共产品同样需要进行营销。在营销领域,社会营销是社会公共产品营销的极佳选择。但是目前国内对于社会营销的研究乏善可陈,郑州图书馆在营销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引入社会营销的理论和方法,与郑州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社会营销与其他营销有诸多不同。主体以非盈利性组织为主,以税收、捐赠为主要资金来源,以社会价值为出发点,以信任为关系基础,并且着重于变革长期行为为目标。郑州图书馆正好符合社会营销的这些要素,他们的结合必然碰撞出绚烂的火花。本文以郑州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针对郑州图书馆在建设中出现的服务产品内容形式单一、流通率低、活动内容分散、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运用社会营销的“6P”营销理论框架,对郑州图书馆的社会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和设计社会营销方案。本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将社会营销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郑州图书馆这一社会营销主体中,进行社会营销创新,为郑州图书馆的建设提供新的理论工具,并为社会营销在我们公共事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刘家明[7](2016)在《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战略》文中指出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战略是危机治理实践发展与治理范式转换的需要,具有多层次的目标和重要功能。它是运用营销的理念与方法,说服、诱导多元主体参与危机治理,并培育危机治理文化和能力的活动过程与战略工具。作为危机治理的创新策略和社会管理过程,公共危机治理营销需要考虑危机治理的特点与要求,针对细分市场和目标顾客,基于危机周期与治理过程,结合4P营销策略,选择适当的营销策略组合。
马贵侠[8](2016)在《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运作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互联网+公益”的新型公益慈善形态凸显惊人的能量,公益慈善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鼓励公益组织通过开展良性竞争获得更多公益资源,公益组织作为中国公益慈善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公益资源的聚合能力备受关注。近年来,国内公益组织以更具创新意义和更具专业性的服务项目运作模式不断提升着社会的福利水平。然而,公益组织在服务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如缺乏明确的使命与定位、项目设计与管理缺乏规范性与专业性、科学的项目管理理念欠缺等问题,因此其服务项目运作的专业化改造势在必行。本研究主旨在于探讨国外社会营销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契合国内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的现实与发展趋势,社会营销理论如何应用于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才能够提升公益组织的项目运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以回应公益组织项目运作专业化改造的问题。本研究以社会营销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以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运作过程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公益组织在服务对象倡导与服务、资金来源方吸引与维护、志愿者管理方面的现况,深入解析国内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的机理,并基于社会营销的理论视角提出优化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机理的策略与路径。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基于混合研究方法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德尔菲法等资料收集方法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资料分析方法,共收集和分析了327份调查问卷和30份访谈资料。研究发现,在服务项目的运作过程中,一些公益组织在服务对象倡导与服务、资金来源方吸引与维护、志愿者管理方面已经或多或少地运用了社会营销的理念与策略。具体表现为:在服务对象倡导与服务开展过程中,公益组织初步融入了服务产品设计、服务价格设置、服务促销等社会营销核心策略的要素。在资金来源方吸引与维护过程中,公益组织初步融入了公益产品设计与提供、促销渠道选择、捐赠地点设置、成本控制等社会营销要素。在志愿者管理方面,公益组织初步融入了公益产品设计与提供、招募渠道融合等社会营销要素。同时,在服务项目运作过程中,公益组织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在服务对象需求评估、服务对象倡导等环节,公益组织在项目目标和具体服务产品的设计、项目宣传和推广的信息和渠道选择、服务对象的成本设计、服务地点选择方面尚有诸多不足:在资金来源方维护方面,普遍缺乏资金来源方的精准定位,缺乏核心资金来源方的维护;在志愿者管理中,仍存在志愿者被动化需求仍占主导,志愿者培训与督导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志愿者服务成本缺乏管理等。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和熵权法,提炼出契合本土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的新的“6P”策略,提出了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的新机理。在服务对象倡导与服务过程中,公益组织以“需求为本”的项目运作理念,着眼于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改变,综合运用人员(People)、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绩效(Performance)这一新的"6P策略”优化公益组织服务对象倡导的运作机理,以促成服务对象的改变,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水平。在资金来源方吸引与维护过程中,公益组织应综合运用政治(Politics)、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hip)、流程(Process)、绩效(Performance)这一新的“6P策略”优化公益筹资的运作机理,以促成资金来源方的改变,使其秉承公益理念持续支持公益组织的发展,使公益组织具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志愿者管理过程中,公益组织应综合运用人员(People)、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流程(Process)这一新的"6P策略”从志愿者招募、培训、评估与督导、激励与维护这些环节着手优化志愿者管理的运作机理,以促使志愿者开展持续性志愿服务,为公益组织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应当尽快完善推动公益组织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不断扩展政策合力,切实促进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能力的持续提升。鉴于公益组织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公益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实务与政策参考价值,对于丰富国内公益领域的本土化理论体系,对于指引公益组织行为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对于政府优化公益组织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对于社会公益生态链的营造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谭翀[9](2015)在《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研究 ——基于中国大陆政策营销的运用现状》文中认为本文认为,如果从“强制—诱导”、“高回应性—低回应性”两个纬度审视政策动员模式,可以将其划分为“强制灌输”、“政策促销”、“回应发布”、“政策营销”四种类型。而“政策营销”是一种特殊的“政策动员模式”和“政策管理工具”,它是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了推动某项政策议程或者保障既定政策的顺利执行,运用类似企业营销的理念和技术了解和回应政策对象的诉求,尽可能使用强制性低的说服、诱导性政策工具,来获取民众对政策的认同与支持,最终实现公共部门与政策对象需求的互配,提升社会整体福利的方法和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政府的政策动员模式发生了转型:传统的“强制灌输”模式开始弱化、“政策营销”模式开始成为新的趋势。特别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各级政府在政策动员的实践中对“营销”的应用越来越多,并呈现出转型期的特点。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中国政策营销的实践过程中,“营销失灵”的现象十分突出。“政策营销失灵”是指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对象的需求应当却最终未能通过“营销”这种“价值交换”方式得以互配。在以下几个情况下可能发生政策营销失灵:政府和公共部门在政策动员中未能在适当的时机启动“政策营销”;或者尽管启动了“政策营销”但未能按照预期成功地提升政策对象的认同和支持;或者即便是有效提升了政策对象的认同和支持,但这种认同和支持并不持久,未能够形成足够的资源以保障政策系统内下一次政策营销的成功开展。可以将这些政策营销失灵现象划分为:“启动失灵”(政策营销未启动、政策营销启动滞后)、“产出失灵”(整合性产出失灵、区隔性产出失灵)、“反馈失灵”(路径依赖失灵、溢出效应失灵)。为什么政策推动者未能运用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管理理念来避免政策营销的失灵现象?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本文的主要任务。在总结国内外学者早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政策营销作为一种政策动员模式,其是否被运用以及其运用的效果如何都与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密切相关。政策营销的应用过程也是政策网络成员对其进行学习的渐进过程,政策营销学习与政策网络结构关系相互建构。在这样一个判断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一个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网络结构—政策学习”整合分析模型,力图对政策营销失灵的机理进行解释。具体可以表述如下: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特征可以用两个维度来考察:其一为政策倡导联盟各自的“竞争”能力,包括政策网络成员各自拥有资源的多寡,以及由此决定的政策倡导联盟的力量对比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高低;其二是政策网络成员间及倡导联盟间交流互动程度的高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政策营销能否被应用以及应用的效果如何与这两个维度密切相关,因为前者决定了政策营销双方是否具有进行平等交换的能力和诉求;后者决定了政策营销双方是否有进行平等交换的机会和渠道。当政策网络中政策动员方垄断了政策资源,政策网络又高度封闭的情况下政策营销根本就不会启动;当政策动员双方竞争实力相对均衡,政策网络开放度高,政策网络成员间既有平等交换的能力和诉求,又有充足的平等交换的机会和渠道,政策营销就会成功;而当政策动员方客观上无法垄断政策资源,政策受众的竞争能力开始增强,但政策网络却仍旧相对封闭,政策营销双方的价值诉求和交换预期以及由此决定的各自博弈策略往往无法达成一致,政策营销就会失灵。政策营销的理念和技术可以划分为“次要层面”、“近核心层”、“根本核心层”。政策营销的应用过程本身也是政策网络成员对“政策营销”模式学习的过程,学习又是渐进的。对政策动员方来说,其对政策营销的应用策略往往会经历“在技术—操作层面运用”(借鉴了政策营销的具体技术,但不刻意考虑各项技术的“整合性”问题)、“在管理—战术层面运用”(充分考虑“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多种要素的呼应和配合,考虑政策营销各部门之间的整合,以期达至最佳的政策营销效果)、在“价值—战略层面运用”(将营销的重点放在构建政策营销主客体之间牢固的,充满信任的合作关系和协商机制上)几个阶段;对政策受众方来说,其应对策略也往往会有“泠漠对待”、“抵制抗争”、“合作参与”几种变化。尽管在实践中由于政策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双方的应对策略并不一定会一一对应,也不一定体现为严格的线性演变,但却会呈现由浅入深、逐渐向核心层面靠拢的总体格局。政策营销的学习过程也在逐渐改变着政策倡议联盟的竞争能力和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从而也建构着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本文通过对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厦门海沧PX项目事件以及深圳垃圾分类减量政策三组政策营销的案例进行比较,以证明政策网络结构与政策营销策略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还通过对1988年到2014年深圳市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过程中政策营销运用变迁的分析,描述了政策营销双方对该政策动员模式渐进的学习过程,以及政策营销双方的策略选择与政策网络关系之间的相互建构作用。本文认为,提升政策网络成员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机会,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提升政策网络的开放程度,并最终促成政策网络的结构变迁是解决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关键。具体而言应该分别从技术层面、价值重塑(“公共性与工艺性的双重兼顾”、“以顾客为导向理念的树立”、“慎议式民主体验”)、制度规范(“绩效评估改革”、“伙伴关系的建立”、“行政流程的再造”)三个层面进行改进。
孙雨婷[10](2014)在《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总体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及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乡村问题的研究和规划实践的探索正处在一个很好时机,在实践中逐渐构建起解决我国新农村建设及发展的更有效途径与方法。随着成都在全国率先将乡村规划师制度融入乡村地域的建设实施和规划管理的工作中,川西乡村的社会形态、发展模式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开放发展发生着变化。我国新农村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从规划编制到规划实施出现了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而如何使规划更有效的落实也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课题。通过对既有理论和案例实践的研究,探寻乡村实践中共性与个性问题。通过对郫县新农村基础资料、规划编制内容与现阶段规划实施现状的相关解读,从多个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川西新农村的规划实施问题,并结合台湾与川西情况相似的案例对比,进一步分析川西规划实施问题的内在动因及发展方向。通过引入社会营销理论,对新农村规划的实施进行了认知改变阶段、行为改变阶段、习惯改变阶段与价值观改变阶段的阶段划分,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社会营销理论中的4Ps与4Cs结构模型,构建了以社会营销理论为核心的川西新农村规划研究模型。最后本文以郫县龙溪、达通村为理论应用对象,在对原村庄规划进行研究上,提出基于社会营销理论运用的“参与式”实施规划原则与具体策略。为川西新农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和发展借鉴。
二、社会营销与传统道德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会营销与传统道德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企业的定义 |
1.1.2 社会企业的发展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新媒体营销相关研究 |
1.3.2 微信营销相关研究 |
1.3.3 社会企业媒介传播相关研究 |
1.3.4 综述小结 |
1.4 研究问题与思路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理论基础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社会企业及其微信营销概述 |
2.1 社会企业概述 |
2.1.1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企业界定 |
2.1.2 社会企业的价值属性 |
2.1.3 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
2.2 微信营销概述 |
2.2.1 微信营销的概念 |
2.2.2 微信营销的传播特征 |
2.3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要素分析 |
2.3.1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主体 |
2.3.2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受众 |
2.3.3 社会企业营销传播的主要内容 |
2.4 社会企业与普通企业营销传播的差异 |
2.4.1 以公益价值为导向的营销传播理念 |
2.4.2 以社会倡导为特征的营销传播方式 |
2.4.3 以情感互动为延伸的营销传播关系 |
2.5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的现状调查 |
2.5.1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发展现状 |
2.5.2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现状 |
2.5.3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 |
3.1 深度访谈设计 |
3.1.1 访谈提纲设计 |
3.1.2 访谈人员的确定 |
3.1.3 深度访谈开展情况 |
3.2 测量因素提取 |
3.2.1 数据整理与编码 |
3.2.2 研究变量释义 |
3.2.3 研究变量定义操作化 |
3.3 研究模型 |
3.4 研究假设 |
3.4.1 感知公益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2 感知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3 信息丰富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4 感知有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5 活跃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6 互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
3.4.7 消费态度对购买意愿的影响 |
3.5 问卷设计与执行 |
3.5.1 问卷设计 |
3.5.2 问卷发放与收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1.1 受访者人口统计学属性 |
4.1.2 受访者微信接触习惯 |
4.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2.1 信度检验 |
4.2.2 效度检验 |
4.3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4.3.1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认知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2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情感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
4.3.3 影响因素变量与购买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
4.3.4 消费态度与购买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
4.4 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4.1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认知态度的回归分析 |
4.4.2 影响因素变量与消费情感态度的回归分析 |
4.4.3 影响因素变量与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
4.4.4 消费态度与购买意愿的回归分析 |
4.5 消费态度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 |
4.5.1 消费态度对感知公益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5.2 消费态度对感知可信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5.3 消费态度对感知有用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5.4 消费态度对活跃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5.5 消费态度对互动性与购买意愿的中介作用分析 |
4.6 研究假设验证与模型修正 |
4.6.1 假设验证 |
4.6.2 模型修正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的优化策略 |
5.1 影响四川本土社会企业营销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
5.1.1 感知公益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2 感知可信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3 信息丰富性对传播效果影响不显着 |
5.1.4 感知有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5 活跃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6 互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正向影响 |
5.1.7 消费态度对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
5.2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策略制定的基本原则 |
5.2.1 以社会信任资本为纽带,建立粘性受众群体 |
5.2.2 以整合营销传播理念为导向,摆脱僵化观念束缚 |
5.2.3 以目标受众需求为中心,实现流量高效转化 |
5.3 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的优化策略 |
5.3.1 树立开放透明的社会企业公益营销传播理念 |
5.3.2 重视社会企业内容输出质量,优化媒介运营技巧 |
5.3.3 利用网络资源与社会支持,提升社企专业能力 |
5.3.4 加强社会企业间传播资源合作,实现流量共享 |
5.3.5 线上线下整合,创新参与式营销活动吸引公众参与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2)基于评价理论的环境风险中情绪引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内容及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环境风险的基础性研究 |
一、环境风险的内涵及界定 |
二、环境风险的分类 |
第二节 环境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 |
一、环境风险感知的研究取向 |
二、环境风险感知理论 |
三、环境风险感知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情绪的相关研究 |
一、情绪的内涵 |
二、情绪的分类 |
三、情绪产生的理论视角 |
四、情绪在环境风险中的研究 |
第四节 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 |
一、评价理论 |
二、评价维度 |
三、评价理论在环境风险中的研究 |
第五节 文献简评 |
第二章 环境风险中情绪引发机制的扎根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一、研究设计与思路 |
二、资料收集与理论抽样 |
三、研究资料的预处理 |
第二节 范畴提取与理论构建 |
一、开放式编码 |
二、主轴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
第三章 环境风险认知评价—情绪模型阐释 |
第一节 环境风险评价的形成 |
一、环境风险评价的前置因素 |
二、环境风险评价的调节因素 |
第二节 环境风险中情绪的形成 |
一、基于风险本身的评价及对情绪的影响 |
二、基于风险责任方及管理方的评价及对情绪的影响 |
三、基于其他风险相关方的评价及对情绪的影响 |
第四章 公众负面情绪引导的社会营销策略 |
第一节 基于目标市场细分的营销策略 |
第二节 基于差异化服务的营销策略 |
第三节 基于风险信息沟通的营销策略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理论贡献 |
第三节 研究局限 |
第四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自媒体健康传播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平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健康传播研究 |
(二)国内健康传播研究 |
(三)健康科普传播 |
(四)文献评价 |
三、相关概念说明 |
(一)健康传播 |
(二)自媒体健康传播 |
(三)健康科普传播 |
(四)社会营销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自媒体健康传播的商业性与公益性 |
一、自媒体健康传播 |
(一)平台搭建:“两微一端”是基本工具 |
(二)主体概述:企业是主要力量 |
二、自媒体健康传播现状 |
(一)自媒体健康传播商业现状 |
(二)自媒体健康传播公益现状 |
第二章 自媒体丁香医生健康传播商业性与公益性失衡要素分析 |
一、丁香医生健康传播基本情况 |
二、“丁香医生”微信公众号内容分析 |
(一)样本选择 |
(二)抽样方法 |
(三)内容类目建构与呈现 |
(四)推送信息内容分析 |
三、丁香医生健康传播特征 |
(一)传播者向专业化靠拢 |
(二)传播内容全面但不均衡 |
(三)传播形式不断翻新但幅度较小 |
(四)互动模式多样但应用程度不高 |
(五)内容分类但版块零碎 |
第三章 自媒体健康传播的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失衡 |
一、运营主体失衡:盈利企业扛起大旗 |
二、传播内容失衡:营销软文难以辨识 |
三、信息功能失衡:收费项目成为主流 |
第四章 自媒体健康传播商业性与公益性平衡策略 |
一、以社会责任铸口碑 |
(一)搭建健康政策传播的桥梁 |
(二)维护健康传播的伦理规范 |
(三)公益为健康传播最高宗旨 |
二、以受众需求为导向 |
(一)细分受众,差异化输出 |
(二)关系部落,人际化认同 |
三、以内容共鸣创品牌 |
(一)关注热点,寓教于乐 |
(二)名人效应,扩大影响 |
四、以渠道拓展促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4)Business and Management(第四章)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cademic Achiev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
Chapter Two The Author and the Source Text |
2.1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Source Text |
2.2 Th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2.2.1 Lexical Features of the Marketing Course Book |
2.2.2 Syntactic Features of the Marketing Course Book |
2.2.3 Textual Features of the Marketing Course Book |
Chapter Three Literature Review |
3.1 An Overview of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3.2 The Contrast betwee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3.2.1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3.2.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Lexical Level |
4.1.1 The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
4.1.2 The Translation of Abbreviations |
4.1.3 The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
4.1.4 The Translation of Words by Conversion |
4.2 Syntactic Level |
4.2.1 Division |
4.2.2 The Adjustment of Word Order |
4.2.3 Passive VS.Active |
4.3 Textual Level |
4.3.1 Omission |
4.3.2 Addi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Lessons Learned |
5.2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 |
References |
Appendix |
(5)社会营销视角下台湾社会企业型媒体的实践研究 ——以上下游新闻市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价值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流程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其延伸 |
第一节 台湾另类媒体的发展和现状 |
第二节 社会企业及社会企业型媒体 |
第三节 社会营销理论 |
第四节 案例介绍:上下游新闻市集 |
第二章 上下游新闻市集的社会营销架构分析 |
第一节 上下游新闻市集的社会营销环境:微观与宏观 |
第二节 上下游新闻市集的社会营销目标界定 |
第三节 上下游新闻市集的社会营销产品策略 |
第三章 上下游新闻市集基于社会营销的传播策略分析 |
第一节 社会营销中的传播策略:触发行为变革 |
第二节 来源:“专业性”与“自主性”共存 |
第三节 内容:满足受众多种诉求 |
第四节 渠道:多元化的传播平台构建 |
结论 |
第一节 社会企业型媒体的冷思考 |
第二节 结论与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郑州图书馆的社会营销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二节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郑州图书馆概述与营销现状 |
第一节 郑州图书馆简介 |
第二节 郑州图书馆营销现状 |
第三章 郑州图书馆营销问题分析 |
第一节 郑州图书馆的数据获取 |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分析 |
第四节 郑州图书馆营销问题总结 |
第四章 郑州图书馆实施社会营销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本文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郑州图书馆营销问题的社会营销解决思路 |
第三节 郑州图书馆实施社会营销的社会基础 |
第四节 郑州图书馆实施社会营销的优势 |
第五章 郑州图书馆的社会营销方案设计 |
第一节 环境分析 |
第二节 目标市场细分阶段 |
第三节 目标设定阶段 |
第四节 社会营销战略设计 |
第五节 营销组合方案设计 |
第六节 实施、控制、评估 |
第七节 郑州图书馆社会营销的效果预估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战略的定义 |
二、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战略定位 |
(一)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的目标 |
(二)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的功能 |
三、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的策略选择 |
(一)市场细分与目标顾客选择 |
(二)公共危机治理营销的组合策略 |
(三)基于危机周期与治理过程的营销策略 |
1.准备阶段的危机治理营销 |
2.处理阶段的危机治理营销 |
3.善后阶段的危机治理营销 |
(8)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运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公益组织 |
1.2.2 公益组织服务项目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框架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思路 |
1.3.2 具体研究方法 |
1. 资料收集程序与方法 |
2. 资料分析方法 |
3. 研究资料的信度和效度 |
1.4 研究价值 |
1.4.1 理论与政策价值 |
1.4.2 公益实践价值 |
1.5 章节安排 |
本章小结 |
第2章 社会营销文献回顾与基础理论 |
2.1 社会营销概念辨析 |
2.1.1 社会营销 |
2.1.2 公益营销 |
2.1.3 市场营销 |
2.1.4 社会化媒体营销 |
2.2 文献回顾 |
2.2.1 国外社会营销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社会营销研究综述 |
2.2.3 国内外社会营销及相关研究总结 |
2.3 社会营销的支撑理论 |
2.3.1 市场营销理论 |
2.3.2 创新扩散理论 |
2.3.3 社会生态理论 |
2.4 社会营销核心理论分析 |
2.4.1 社会营销核心理念 |
2.4.2 社会营销流程 |
本章小结 |
第3章 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服务对象倡导运作机理 |
3.1 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中服务对象倡导现状 |
3.1.1 服务项目设计依据分析 |
3.1.2 服务对象倡导策略分析 |
3.2 服务对象倡导的问题分析 |
3.3 社会营销视角下服务对象倡导的运作机理优化 |
3.3.1 人员——保障服务项目有效运行 |
3.3.2 产品——增加服务项目的实际效用 |
3.3.3 价格——合理降低服务对象成本 |
3.3.4 地点——提升服务项目的可接近性 |
3.3.5 促销——拓展服务项目推广路径 |
3.3.6 绩效——有效回应服务对象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4章 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资金来源方维护运作机理 |
4.1 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资金来源方维护现状分析 |
4.1.1 公益产品设计日益契合资金来源方需求 |
4.1.2 新媒体成为资金来源方倡导的主要渠道之一 |
4.1.3 网络成为资金来源方的主要捐赠地点 |
4.1.4 多途径降低资金来源方的成本 |
4.2 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资金来源方维护问题分析 |
4.2.1 普遍缺乏资金来源方的精准定位 |
4.2.2 缺乏核心资金来源方维护 |
4.3 社会营销视角下资金来源方维护的运作机理优化 |
4.3.1 政治——使筹资合法合规 |
4.3.2 产品——更加契合资金来源方需求 |
4.3.3 价格——合理降低资金来源方成本 |
4.3.4 公共关系——确定筹资的合作伙伴 |
4.3.5 流程——使筹资程序更为科学化 |
4.3.6 绩效——不断扩大各方筹资收益 |
本章小结 |
第5章 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志愿者管理运作机理. |
5.1 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志愿者管理现状 |
5.1.1 公益产品设计与供给愈益契合志愿者需求 |
5.1.2 逐步融合线上与线下志愿者招募渠道 |
5.2 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志愿者管理问题分析 |
5.2.1 志愿者被动化需求仍占主导 |
5.2.2 志愿者培训与评估缺乏规范 |
5.3 社会营销视角下志愿者管理的运作机理优化 |
5.3.1 产品——更加契合志愿者需求 |
5.3.2 人员——使志愿者管理更专业 |
5.3.3 地点——灵活设置志愿服务的地点 |
5.3.4 流程——使志愿者管理环节更为科学化 |
5.3.5 价格——合理降低志愿者的服务成本 |
5.3.6 促销——增强志愿者招募的宣传力度 |
本章小结 |
第6章 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设计与环境优化. |
6.1 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设计 |
6.2 公益组织社会营销的宏观优势环境分析 |
6.2.1 政策法规创新为公益组织拓展生存空间 |
6.2.2 “互联网+”助力公益组织筹资能力 |
6.2.3 全民公益文化凸显雏形推动公益组织发展 |
6.2.4 公益共同体格局助力公益组织成长 |
6.3 公益组织社会营销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
6.3.1 法规体系不健全 |
6.3.2 扶持培育政策可操作性低 |
6.3.3 公益行业人才整体匮乏 |
6.3.4 公益支持组织自身孱弱 |
6.4 公益组织社会营销环境的优化策略 |
6.4.1 持续完善公益组织登记备案管理制度 |
6.4.2 逐步建立公益组织规范管理体系 |
6.4.3 发挥政策合力支持公益组织发展 |
6.4.4 重构适应公益组织发展的法规体系 |
6.4.5 健全公益行业人才队伍培养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公益组织服务项目运作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2:《公益组织社会服务情况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3:被访公益组织基本信息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
(9)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研究 ——基于中国大陆政策营销的运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1.1 “公共政策营销”时代的来临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含台湾地区)相关研究的文献述评 |
1.2.3 文献综合简评 |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3.3 理论创新与现实意义 |
1.3.4 推论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已采用的规避措施 |
第二章 “政策营销”与“政策营销失灵” |
2.1 “政策营销”的起源 |
2.1.1 公共政策分析的跨学科传统与“批判性复合主义”倾向 |
2.1.2 现代“营销”观念的诞生与变迁 |
2.1.3 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营销管理导向 |
2.2 政策营销的概念谱系 |
2.2.1 政策营销的传统定义 |
2.2.2 政策营销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3 多维视角下的“政策营销” |
2.3 “政策营销失灵”的描述性定义 |
第三章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的应用及其失灵现象 |
3.1 政策营销在转型期中国的诞生 |
3.1.1 从“强制灌输”到“政策营销” |
3.1.2 政策营销在转型期中国出现的背景 |
3.2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应用的主要政策领域 |
3.2.1 政策营销应用领域的应然分析 |
3.2.2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应用领域的实然分析 |
3.3 转型期中国政策营销应用的特点 |
3.3.1 “利益激励”的运用特点 |
3.3.2 政策信息回应机制的不断完善 |
3.3.3 对政策营销工具应用的多层次性 |
3.3.4 仍受到政策环境的限制 |
3.4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应用中的“失灵现象” |
3.4.1 政策营销的“启动失灵” |
3.4.2 政策营销的“产出失灵” |
3.4.3 政策营销的“反馈失灵” |
3.5 小结 |
第四章 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 |
4.1 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两条分析路径 |
4.1.1 基于营销管理技术运用的分析路径 |
4.1.2 政策网络结构决定论者的观点 |
4.2 以上两条分析路径的局限与启示 |
4.3 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的“政策网络结构—政策营销学习”整合分析模型 |
4.4 小结 |
第五章 政策网络结构与政策营销失灵: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的若干政策营销案例 |
5.1 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营销 |
5.1.1 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 |
5.1.2 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推动方的营销策略 |
5.1.3 台北市“垃圾随袋收费”政策营销受众联盟的应对策略 |
5.2 厦门海沧PX项目事件前后的政策网络结构关系与政府的营销策略运用 |
5.2.1 事件发生前后政策网络结构关系的变化 |
5.2.2 厦门市政府的政策营销策略运用 |
5.2.3 事件过程中政策营销受众的应对策略 |
5.3 深圳市的垃圾分类减量政策营销 |
5.3.1 2000-2010年深圳市垃圾分类减量政策网络的结构关系 |
5.3.2 2000-2010年深圳市垃圾分类减量政策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主要营销策略 |
5.3.3 2000-2010年深圳市垃圾分类减量政策营销受众的反应及营销的效果 |
5.3.4 深圳“十二五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制定时政策网络结构关系的变化 |
5.3.5 深圳市政府“十二五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政策营销的主要举措 |
5.3.6 深圳“十二五”垃圾分类减量政策营销受众的反应及营销效果 |
5.4 案例研究小结 |
第六章 政策营销的学习:深圳市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营销案例 |
6.1 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 |
6.2 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营销运用的变迁 |
6.2.1 1988—1999年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的政策动员 |
6.2.2 2000—2005年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动员模式的变化 |
6.2.3 2006—2009年,前期积累问题的大爆发 |
6.2.4 2010—2014年深圳垃圾焚烧厂建设政策营销的进一步完善 |
6.3 案例研究小结 |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
7.1 本文的研究发现 |
7.1.1 对“政策营销”和“政策营销失灵”的重新解读 |
7.1.2 “政策营销”在当前中国的应用现状 |
7.1.3 对政策营销失灵机理的描述性解释 |
7.2 当前中国政策营销应用的优化路径 |
7.2.1 技术工具层面的优化 |
7.2.2 制度规范层面的再造 |
7.2.3 价值理念层面的重塑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已发表的文章 |
附录A. 社区访谈资料(节选) |
附件B. 周林刚、陈家喜等《白鸽湖环境园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课题组访谈录音资料(2010年12月1日—10日节选) |
致谢 |
(10)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
1.2 课题背景 |
1.3 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范围 |
1.5.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4 问题思考与创新 |
1.5.5 研究框架图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
2.1 我国新农村建设实践案例 |
2.1.1 我国典型新农村实践案例研究 |
2.1.2 川西地区新农村实践案例探索 |
2.1.3 小结与思考 |
2.2 我国新农村建设一般特征及问题 |
2.2.1 我国现阶段乡村建设所体现的一般特征 |
2.2.2 我国现阶段乡村建设所体现的一般问题 |
2.3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
2.3.1 英国乡村发展政策变化的特点 |
2.3.2 德国土地整理与村庄革新 |
2.3.3 北美农村社区规划 |
2.3.4 韩国的新村运动 |
2.3.5 日本的造村运动 |
2.4 国内外现有研究对本课题研究的启示与思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川西地区新农村规划实践与规划实施问题—以郫县为例 |
3.1 川西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基本情况 |
3.1.1 城乡统筹背景 |
3.1.2 乡村规划师制度 |
3.1.3 乡村规划审批与实施制度 |
3.2 川西地区新农村规划实施-以郫县试点村为例 |
3.2.1 新农村聚居示范项目背景 |
3.2.2 试点村基础概况 |
3.2.3 发展理念与思路 |
3.2.4 村落建筑与环境 |
3.2.5 土地整理及资金运作 |
3.2.6 建设实施阶段调研 |
3.2.7 规划实施村民满意度调查 |
3.2.8 基于满意度调查的规划实施问题研究 |
3.3 比较研究:台湾桃米村经验研究 |
3.3.1 台湾社区营造及思考 |
3.3.2 桃米生态村的调研与启示 |
3.4 川西地区新农村规划实施问题的解决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规划研究模型 |
4.1 社会营销理论 |
4.1.1 社会营销概述 |
4.1.2 社会营销的主要特征 |
4.1.3 社会营销理论应用的四个主要阶段 |
4.2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新农村规划基础研究 |
4.3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规划研究模型 |
4.3.1 川西新农村规划研究的三个基础阶段 |
4.3.2 川西新农村规划研究中的社会营销应用工具 |
4.3.3 川西新农村规划研究的结构模型 |
第五章 川西新农村“参与式实施规划”策略研究——以郫县友爱镇龙溪、达通村为例 |
5.1 郫县友爱镇龙溪村与达通村现状概况 |
5.2 龙溪、达通村村庄规划编制具体内容 |
5.2.1 近期建设:聚居点建设规划 |
5.2.2 远期发展:村域生态保护与产业规划 |
5.3. 龙溪、达通村村庄规划原有实施建议及其问题 |
5.4 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龙溪、达通村“参与式”实施规划策略研究 |
5.4.1 何谓“参与式”实施规划 |
5.4.2 龙溪、达通村“参与式”实施规划的基本原则 |
5.4.3 聚居点房屋自建“参与式实施规划”策略 |
5.4.4 村庄产业发展“参与式实施规划”策略 |
5.4.5 自然环境保育的“参与式实施规划”策略 |
5.4.6 村庄内部共生关系的“参与式实施规划”策略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台湾桃米村基金会工作访谈—关于“坚持”与“陪伴” |
附录2 台湾桃米村村民代表访谈—关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
附录3 郫县新农村规划建设相关问题—示范安置点村民访谈 |
附录4 村民聚居安置点规划实施—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5 村民满意度调查—数据汇总表 |
附录6 聚居安置点规划实施满意度—调研访谈基本情况 |
附录7 川西新农村调查—村民调查表 |
附录8 川西新农村调查—受访村民基本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社会营销与传统道德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本土社会企业微信营销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 丁继南.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2]基于评价理论的环境风险中情绪引发机制研究[D]. 孙一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自媒体健康传播的商业性与公益性平衡策略研究[D]. 汪莉.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4]Business and Management(第四章)汉译报告[D]. 郭院婷. 宁波大学, 2019(06)
- [5]社会营销视角下台湾社会企业型媒体的实践研究 ——以上下游新闻市集为例[D]. 范佳茵. 福建师范大学, 2018(12)
- [6]郑州图书馆的社会营销方案研究[D]. 王保华. 郑州大学, 2017(12)
- [7]公共危机治理社会营销战略[J]. 刘家明.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01)
- [8]社会营销视角下公益组织服务项目的运作机理研究[D]. 马贵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6(09)
- [9]政策营销失灵现象研究 ——基于中国大陆政策营销的运用现状[D]. 谭翀. 南京大学, 2015(01)
- [10]基于社会营销理论的川西新农村实施规划研究[D]. 孙雨婷.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