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安抚使是宋承袭前代而来,通过对安抚使渊源及其入宋之后的发展变化的考察,论述了北宋由文臣出任的安抚使和经略安抚使逐步取代由武臣担任都部署为方面主帅的过程。由于具体职能的不同,安抚使主要可以分为赈济类和军事性质类两大类型,而最能体现安抚使军政权力的就是经略安抚使。文章以陕西五路经略安抚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经略安抚使的任职资格、具体执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考证了北宋在全国范围内所设立的经略安抚使的治所,从整体上勾勒了经略安抚使的全貌。经略安抚使是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因北宋同西夏作战的需要而首先在陕西设立的,后成为固定的路级官职。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为了平定侬智高叛乱,命令广州和桂州的知州兼经略安抚使。自此,经略安抚使制度逐渐成型。经略安抚使不是孤立的机构。其与路级(路级监司、经略安抚使之下的经略安抚副使,还有与都钤辖、钤辖等)和跨路级(路级安抚使、宣抚使等)职官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的考察,论述了经略安抚使在路级的职权;也反映出经略安抚使与其他职官相互监督与合作。作为路级帅臣,经略安抚使不仅要接受来自监督系统的监督,中央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主要是通过中央派驻军队中的宦官和对“便宜行事”之权的控制来实现的。最后,文章在梳理经略安抚使的具体职能及其与路级和跨路级的职官等的关系的前提下,对经略安抚使在北宋对外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总结论述,揭示经略安抚使在整个北宋边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侧重对安抚使制度和政策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体量安抚使和河北沿边安抚使的具体职能,以经略安抚使为研究重点(以陕西五路为例),对经略安抚使的任职资格、具体职掌进行了重点论述。明确了北宋全国范围内经略安抚使的治所,比较了经略安抚使、经略使、沿边安抚使、安抚使等几个相关官职,尤其对经略安抚使具体职能的论述,补充了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研究的不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北宋时期的皇家园林——以金明池为例[J]. 现代园艺 2015(16)
- [2].论宋代文赋的特征[J]. 青年文学家 2012(01)
- [3].浅析北宋时期西北边区的民族法律适用[J]. 兰台世界 2014(24)
- [4].北宋时期饮食文化的民族传承[J]. 兰台世界 2013(24)
- [5].北宋新旧党争背景下诗风的流变[J]. 职业时空 2011(11)
- [6].北宋与高丽官方书画交流述论[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7].北宋水碾硙业中的官私博弈[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2)
- [8].浅析北宋的禁榷制度——以榷茶制度的演变为例[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 [9].北宋书画“尚意”探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05)
- [10].消费视角下的北宋东京节日生活[J]. 民俗研究 2018(05)
- [11].北宋初期的科举制改革及其影响[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09)
- [12].北宋家庙、祠堂与谱牒之考论[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3].北宋书画形式的融合及“以书入画”的影响[J]. 重庆社会科学 2009(08)
- [14].北宋士大夫参与斋醮活动述评[J]. 船山学刊 2008(04)
- [15].论北宋时代中国画美学思想特征[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02)
- [16].北宋开封气象灾害的政府应对[J]. 兰州学刊 2015(03)
- [17].苏轼教育思想探析[J]. 衡水学院学报 2014(03)
- [18].浅析北宋自耕农土地的产权问题[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9)
- [19].张载“取洮西之地”辨析[J]. 宁夏社会科学 2009(01)
- [20].略论北宋汴河漕运的维护与管理[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02)
- [21].两部《范祖禹年谱简编》中的纪元问题[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2].北宋密州地区人才崛起探因[J].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06)
- [23].范仲淹反腐思想浅析[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0(01)
- [24].澶渊之盟研究述论[J]. 衡水学院学报 2010(03)
- [25].北宋黄河的漕粮运营[J]. 保定学院学报 2009(01)
- [26].论张耒的辞赋创作[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5)
- [27].北宋滁州守臣小传(下)[J].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4)
- [28].北宋中后期江西籍作家集句诗创作略论[J]. 新余学院学报 2015(06)
- [29].北宋广州“蕃学”考[J]. 兰台世界 2012(21)
- [30].北宋滁州守臣小传(上)[J].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