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接入定价研究

中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接入定价研究

论文摘要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欧洲等国对电信产业进行以引入竞争为核心的改革,放松规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就成为了全球电信改革的重要内容。电信业固有的技术和经济特点,决定了其有效竞争的必要条件是平等接入,实现互联。电信网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和服务全社会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任何一个电信运营商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只有合作运营互联互通才能最大化网络效率。然而互联互通中有可能产生对瓶颈资源的利用和控制,阻碍电信有效竞争的形成,降低竞争的效率。因此,建立一种能够兼顾参与互联互通运营商之间利益的接入定价模型,以最大化网络效率和社会福利,既是促进电信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极为现实的关键问题,又对于一般性网络产业的互联互通及其利益协调和均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国外学者对于互联互通接入定价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国内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则更多地停留在西方实践经验对我国网络产业规制改革的启示上,缺乏对互联互通接入定价形成原理的系统分析,更缺乏基于成本和收益两方面考虑的模型设计。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互联互通接入定价形成原理的分析,认为互联互通接入定价应兼顾单位增量成本和单位增量收益,是互联互通双方利益博弈的均衡区间,以保障互联互通双方收益的公平分配和成本的公平分摊,从而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互联互通的接入定价形成原理作出了新的解释。论文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指出随着我国电信产业的发展,互联互通中存在拖而不联、通而不畅、“围墙花园”等影响网络效率的问题。然后通过对接入定价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梳理接入定价的意义、原则、方式、条件以及规制绩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有研究尚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1)互联互通接入定价是参与互联各方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焦点,涉及互联各方及其用户以及规制机构等利益主体,需综合考虑成本、收益、需求、竞争、市场结构、终端价格、规制效率等诸多因素。但现有文献对于接入定价的形成原理往往只是从单个因素的角度进行分析,缺乏系统的、考虑多方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2)电信网络互联接入收费与终端价格产品收费的关系其实是上游企业产品价格与下游企业产品价格的关系,是批发价格与零售价格的关系。因此,接入定价的确定既要考虑成本的因素,还要考虑终端价格的约束。但现有文献对接入价格的研究,或只基于成本,或只基于资费,而未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3)接入定价的研究与各国政府规制体制、电信开放政策和开放路径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不能脱离其国情背景。现有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各电信改革较早国家的电信接入规则实践和政策,分析接入定价的相关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而结合我国国情及电信改革相关政策和背景,深入分析接入定价及其规制,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的文献较少。最后,介绍了本文的核心命题、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首先研究了电信产业的含义、电信网络的组成要素以及电信网间通话原理,以明确电信业互联互通的物理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而剖析了电信产业作为网络产业所具有的技术特征、经济特征及社会特征,认为技术特征包括纵向一体化结构、全程全网联合作业以及兼容性等方面,经济特征包括成本特征和效益特征,社会特征则体现为电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及公益性质。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电信产业互联互通的涵义和方式,从技术、经济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阐发了互联互通的产生背景,从技术、服务质量、监管及接入定价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互联互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研究各国在互联互通方面的解决对策和法律规范,认为接入价格作为互联各方利益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难题。第三章围绕接入定价的形成机理,首先阐述了互联互通接入价格在电信价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较全面地阐述电信价格体系构成的基础上,认为接入价格关系国计民生和电信运营商的兴衰存亡,接入定价中成本的分摊和收益的分配会产生波及全局和未来的重要影响。论文进而比较分析了现行接入定价的三种方式,即互不结算、基于资费结算和基于成本结算,认为互不结算方法在双方交换的流量相当的情况下是一种简单、理想的方案,基于资费结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有可能使接入价格发生扭曲,基于成本结算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互联各方的贡献与资源的使用,但对相关成本数据要求较高且计算方式较复杂,应将基于资费和基于成本两者结合起来。最后,论文从接入定价的成本、终端价格的形式、市场需求、企业竞争行为、电信产业市场结构及接入定价的制定者等几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接入定价的形成原理,认为以长期增量成本定价为基本取向兼以完全成本分摊定价为变通补充是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互联成本测算方式,终端价格采取价格上限规制方式比较适合我国电信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我国目前电信市场处于三寡头垄断阶段,为避免不当竞争或企业合谋,应对接入价格实行规制等。第四章在上章所阐述的接入定价的形成原理的基础上,着重围绕电信网络的成本和收益展开分析。论文认为网络成本是确定合理的网间结算价格的重要基础之一,互联成本的测算应遵循非绑定、前瞻性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原则。论文在比较分析国际常用的三种互联成本测算方法,即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从外向内的优缺点的基础上,指出自下而上法更适合我国的电信产业现状,并以例证说明了互联互通成本测算的实际流程。论文进而研究了互联互通的收益问题,认为它是确定网间结算的另一个重要基础。论文介绍了网络价值三大定律,并分析比较了不同定律主导下的互联价值,阐述了按照泽尔腾公平分配原则的收益分配方式。第五章以上章阐述的单位增量成本和单位增量收益为基础,以泽尔腾公平分配定理为依据,构建了互联互通接入定价模型:(?)≤a<(?)(P)。进而分析了终端价格的形成,主张按上限规制模型确定终端价格,按正常报酬率定价法定期调整终端价格。论文在定性归纳该模型的四个特点的基础上,进而将之与基于资费的接入定价、基于成本的接入定价和基于单一数值的接入定价进行比较,认为本文设计的模型能较完善地反映互联各方的利益,促进规制机构由直接规制向激励性规制转变,为3G时代实现多样化的互联资费提供可能,使社会获得更多的福利。第六章在上文完成对接入定价这一互联互通的经济焦点的研究之后,认为还有必要从法律、技术以及行政等方面完善监管。研究得出,为有效遏制人为设置互联互通障碍行为,营造良性竞争市场环境,必须加强政府行政监管。我国目前的互联互通行政监管主要存在着法律手段不足、取证困难行政处罚缺乏依据、追究责任人员行政手段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为此,在法律手段方面,有必要修改现有法规中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的条款,完善对妨碍互联互通行为的法律认定,合理设置罚款金额,将停业整顿处罚改为高额罚款和追究相对人刑事责任。在技术手段方面,须建立考核体系,建立网间监测系统,为监管部门和司法部门调查取证和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事实依据。在行政手段方面,须完善企业领导问责制,建立企业及主要领导人信用评级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和沟通机制以及干部换岗制度。通过多管齐下,促进互联多赢。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已有研究综述
  • 1.2.1 接入定价应考虑的因素
  • 1.2.2 接入定价的制定者
  • 1.2.3 接入定价的原则
  • 1.2.4 接入定价的方法
  • 1.2.5 接入定价效益分析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4.1 核心观点
  • 1.4.2 主要内容
  • 1.4.3 写作框图
  • 1.5 研究方法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电信网络与互联互通
  • 2.1 电信网络
  • 2.1.1 电信的含义
  • 2.1.2 电信网络
  • 2.1.3 电信产业的网络经济特征
  • 2.2 电信产业的互联互通
  • 2.2.1 互联互通的含义
  • 2.2.2 互联互通的方式
  • 2.2.3 互联互通的产生背景
  • 2.2.4 互联互通的意义
  • 2.3 互联互通存在的问题
  • 2.3.1 技术问题
  • 2.3.2 服务质量问题
  • 2.3.3 监管问题
  • 2.3.4 接入定价问题
  • 2.4 各国互联互通现行做法
  • 2.4.1 国外对运营商互联互通义务的规定
  • 2.4.2 我国的互联互通规范
  • 2.4.3 成效与问题
  • 2.5 小结
  • 3. 接入定价的形成原理
  • 3.1 电信价格体系
  • 3.1.1 按照业务划分
  • 3.1.2 按照流程划分
  • 3.1.3 按照管理方式划分
  • 3.2 接入定价的方式及其问题分析
  • 3.2.1 互不结算
  • 3.2.2 基于资费结算
  • 3.2.3 基于成本结算
  • 3.3 接入定价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接入定价的成本
  • 3.3.2 终端价格的形式
  • 3.3.3 市场需求
  • 3.3.4 企业竞争行为
  • 3.3.5 电信产业市场结构
  • 3.3.6 接入定价的制定者
  • 3.4 小结
  • 4. 互联互通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 4.1 互联互通的成本
  • 4.1.1 互联成本的分类
  • 4.1.2 互联成本的测算
  • 4.1.3 互联成本测算例证
  • 4.2 互联互通的收益
  • 4.2.1 收益的分类
  • 4.2.2 网络的收益
  • 4.2.3 收益的分配
  • 4.3 小结
  • 5. 接入定价模型设计
  • 5.1 基本模型
  • 5.1.1 模型框架
  • 5.1.2 基本假设
  • 5.1.3 模型分析
  • 5.2 讨论
  • 5.2.1 终端价格的确定
  • 5.2.2 终端价格的调整
  • 5.2.3 区间上下限的博弈
  • 5.3 本模型的特点
  • 5.3.1 定性分析
  • 5.3.2 定量分析
  • 5.4 小结
  • 6. 互联互通监管对策建议
  • 6.1 目前互联互通监管存在问题分析
  • 6.2 完善互联互通监管的对策
  • 6.2.1 修改现有法规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条款
  • 6.2.2 对网间质量标准用技术手段予以监管
  • 6.2.3 建立和完善企业领导问责制
  • 6.3 小结
  • 附录
  • 附录I 重组后中国电信市场各个电信运营商 SWOT分析
  • 附录II 资费改革和体制改革对我国电信业产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刍议电信产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8(24)
    • [2].我国基础电信产业稳步发展,持续创新[J]. 网信军民融合 2019(03)
    • [3].中国电信产业的外部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4(02)
    • [4].中国电信产业改革的效应研究[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13(01)
    • [5].我国电信产业经济系统协同演化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 2012(03)
    • [6].中国电信产业激励规制改革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05)
    • [7].电信产业系统动力学分析[J].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0(02)
    • [8].论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J]. 商业时代 2009(01)
    • [9].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04)
    • [10].浅析中国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和政治规制[J]. 党史博采(理论) 2009(07)
    • [11].电信产业性质与产业监管模式演变研究[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 [12].中国电信产业的政府管制与有效竞争[J]. 现代交际 2009(10)
    • [13].电信产业价值链演变路径研究[J]. 财经论丛 2008(01)
    • [14].履行企业责任联合宣言[J]. 通信世界 2008(08)
    • [15].我国电信产业未来规制方向研究[J]. 中国科技产业 2008(05)
    • [16].中国电信产业管制机构的设立与运行对策研究[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10(06)
    • [17].我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监管体系的构建[J]. 现代商业 2008(09)
    • [18].中日韩电信产业价值链模式对比分析[J]. 商业研究 2008(08)
    • [19].电信产业“研发—服务”联动创新模式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05)
    • [20].金融危机对电信产业构成负面影响[J]. 今日科苑 2008(23)
    • [21].筑梦前行 拥抱智能时代[J]. 电信快报 2017(01)
    • [22].国外电信产业民间资本准入经验借鉴[J]. 通信企业管理 2015(01)
    • [23].2012电信产业十大特征解读[J]. 通信世界 2013(07)
    • [24].消失的边界[J]. 21世纪商业评论 2009(08)
    • [25].规制—自由化的必由之路:以色列电信市场1984~2005年的经验[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8(02)
    • [26].从美国电信业看电信产业自然垄断属性的演化[J]. 金融经济 2012(10)
    • [27].电信2.0的两大特征[J]. IT经理世界 2008(05)
    • [28].电信产业投资回报率规制模型研究[J]. 当代经济 2008(06)
    • [29].4G时代来啦[J]. 上海信息化 2014(01)
    • [30].刍议电信产业的经济特点和改进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 2014(17)

    标签:;  ;  ;  ;  ;  

    中国电信产业互联互通接入定价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