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论文-陈博,桂丰,李茜,康玉东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论文-陈博,桂丰,李茜,康玉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航空发动机,高超声速,TBCC,模态转换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陈博,桂丰,李茜,康玉东[1](2019)在《国外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途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借鉴国外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技术研究经验,从飞行器使用需求出发,分析了并联式TBCC发动机面临的技术挑战,并从高速涡轮基技术、冲压发动机技术和组合技术叁个方面,梳理了美国典型并联式TBCC发动机的研发计划。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并联式TBCC发动机技术发展途径:拓展涡轮基工作马赫数上限和冲压发动机工作马赫数下限以实现并联式TBCC发动机模态转换,采用射流预冷技术扩展现有涡轮工作包线是短期内实现性较好的技术验证途径,开发高速涡轮发动机技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来源于《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赵文胜,郭金鑫,侯金丽,费立森[2](2018)在《涡轮基双燃烧室超燃组合循环发动机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临近空间飞行器及空天飞行器使用需求,提出了涡轮基双燃烧室超燃组合循环发动机(Turbine-based dual-combustor scramjet combined cycle propulsion,TBDC)概念,由成熟涡轮与双燃烧室超燃冲压发动机并联组成,Ma0~2.5以涡轮模态为主,Ma2.5~6+主要由双燃烧室超燃冲压发动机提供推力。分析了双燃烧室超燃冲压发动机启动马赫数低、工作包线下边界宽域特点对解决涡轮基与冲压级模态转换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推力陷阱"的有效性和双燃烧室技术应用于组合发动机的可行性,研究了双燃烧室发动机适应组合发动机一体化构形和性能保持、统筹组合发动机可调进气功能拓展双燃模态工作边界的技术途径,完成了组合发动机典型状态点性能仿真和关键技术梳理。研究表明,涡轮基双燃烧室超燃组合循环发动机有望在Ma2.5~3实现模态转换、推力顺畅接力,适应Ma0~6+高速宽域飞行需求。(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潘慕绚,梅满,戴冬红,聂聆聪,李岩[3](2018)在《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通信网络混合拓扑结构优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涡轮机组合循环(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TBCC)发动机控制系统通信网络拓扑结构是其分布式控制系统方案设计的重要部分,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可提高发动机推重比和控制系统可靠性。本文基于智能优化算法提出TBCC分布式控制系统网络拓扑结构优化方法。基于图论建立TBCC几何模型和网格模型,以重量和可靠性为优化性能指标,同时考虑发动机表面高温区域以及控制节点的工作可靠性,分别采用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优化星形结构中智能中央节点位置、中央节点的环形拓扑结构,获得星形-环形混合拓扑结构。仿真实例表明,基于本文方法优化所得的混合拓扑结构相较于星形集中式控制结构,系统重量降低了51.9%。(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唐弓斌[4](2017)在《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润滑油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心脏”,保证航空发动机有关轴承和齿轮等摩擦副的良好润滑、降低摩擦系数、减少磨损是延长其寿命,确保飞行安全的关键技术。随着航空涡轮发动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新型组合循环发动机的问世,这对航空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状况,本文详细分析了当前航空发动机的类型与润滑剂性能要求,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出研制一种适用于新型组合循环航空发动机润滑油。首先,课题分析了当前应用航空发动机润滑油基础油的基本现状。研制过程中,经综合考虑,精选新多元醇酯(NP451)、油溶性聚醚(OSP32)、聚α-烯烃(PA06)的复合作为研制油的复合基础油。其次,为提高研制油的减摩、极压抗磨、抗氧抗腐剂、热氧化安定等性能,通过大量的试验,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结合MATLAB软件,确定了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以及抗氧抗腐剂的最佳配比;确定了抗氧抗腐剂、金属防锈剂、金属减活剂的用量范围。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均匀设计试验,设计了 10组配方。基于测定各组配方的性能指标,分析了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抗氧抗腐剂等之间的协同或拮抗效果;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10组全配方建立了数学评价模型,并借助SuperDecisions软件对ANP模型求解,从而确定了配方D10为最优全配方方案。最后,通过对研制油的典型理化指标测试,对比相关标准表明,研制油具有优异的低温性、减摩性、极压性、抗磨性、抗氧、抗腐等性能,能较好的满足更为严苛的航空发动机工况要求。(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12-01)

朱志新,何小民,薛冲,洪亮,秦伟林[5](2015)在《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超级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涡轮基组合循环(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TBCC)发动机超级燃烧室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设计了超级燃烧室模型及相关的试验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进口速度系数、温度和油气比下点火特性、贫油熄火特性和燃烧效率等燃烧室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内涵进口速度系数(0.10~0.25)的增加,点火当量比先减小后增加,熄火当量比逐渐增加,燃烧效率提高;随着内涵进口温度(573~873K)的增加,点火当量比和熄火当量比减小,燃烧效率提高;随外涵进口速度系数、温度的增加,燃烧效率提高.试验中获得最小点火当量比为0.984,最小熄火当量比为0.6.(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李文杰,叶蕾[6](2015)在《美国航空航天局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简单回顾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发展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TBCC)的历程,详细介绍了NASA以往开展的典型项目,结合其近期授出的TBCC低马赫数直连式燃烧室试验合同以及用于SR-72概念飞行器的TBCC可行性研究合同,分析揭示了美国发展TBCC和基于TBCC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战术导弹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黄开胜,张尧,张扬军[7](2015)在《涡轮活塞组合发动机循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适应大功率特种车辆的需求,提出一种"涡轮活塞组合发动机",由一台增压中冷柴油机和一台燃气轮机组合而成,具有柴油机单独工作、燃气轮机单独工作和柴燃联合工作3种模式,可根据车辆工况需要采用相应的一种模式工作。这种发动机理应综合柴油机与燃气轮机的优点,具有较高的热效率和功率密度。介绍了该组合发动机的构成,分析其3种工作模式的理论循环,推导相应的热效率和比功的计算公式;在所设定热力循环参数下,计算该组合发动机3种工作模式下的理论循环热效率和比功;搭建涡轮活塞组合发动机GT-Power仿真模型,对选定的由功率相近的某一柴油机和某一燃气轮机组成的涡轮活塞组合发动机进行了额定工况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涡轮活塞组合发动机可以综合柴油机和燃气轮机的特点,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新型发动机。(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亚岗,袁化成,郭荣伟[8](2013)在《一种外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系统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外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可变几何进气道气动设计方案.数值模拟研究了该变几何方案沿飞行轨迹的气动性能参数变化.在此基础上,对设计参数和进气道几何调节规律进行研究,得到了较优的进气道调节规律及典型工作点进气道气动性能.结果显示:不同来流马赫数下,涡轮通道喉道截面总压恢复系数不低于0.69,冲压通道出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在0.38以上.(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王占学,刘增文,王鸣,李斌[9](2013)在《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将是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主要动力装置,针对空间运载、高速运输、远程快速打击等任务需求,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开展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研究必须解决涵盖了耐温、性能、匹配性、飞发一体化等诸多方面的关键技术,并阐述了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潜在的技术优势和可能的应用方向。结合未来军民用领域对高速飞行器的需求,分析了中国开展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研究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航空发动机》期刊2013年03期)

肖明杰[10](2012)在《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激波强度的方法,考虑进气道的气动性能和进气道前体斜板的调节规律。对高超声速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的二维混压式几何可调进气道的设计进行了探索。控制进气道喉部出口马赫数的大小,给出了叁斜板内外混合压缩进气道设计点的几何尺寸和非设计点的斜板调节规律。运用二维CFD数值计算手段,通过求解欧拉方程,对所设计进气道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表明,设计的进气道结构简单,附加阻力小,总压恢复系数高,低速起动性能好,调节规律容易实现。(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2年20期)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临近空间飞行器及空天飞行器使用需求,提出了涡轮基双燃烧室超燃组合循环发动机(Turbine-based dual-combustor scramjet combined cycle propulsion,TBDC)概念,由成熟涡轮与双燃烧室超燃冲压发动机并联组成,Ma0~2.5以涡轮模态为主,Ma2.5~6+主要由双燃烧室超燃冲压发动机提供推力。分析了双燃烧室超燃冲压发动机启动马赫数低、工作包线下边界宽域特点对解决涡轮基与冲压级模态转换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推力陷阱"的有效性和双燃烧室技术应用于组合发动机的可行性,研究了双燃烧室发动机适应组合发动机一体化构形和性能保持、统筹组合发动机可调进气功能拓展双燃模态工作边界的技术途径,完成了组合发动机典型状态点性能仿真和关键技术梳理。研究表明,涡轮基双燃烧室超燃组合循环发动机有望在Ma2.5~3实现模态转换、推力顺畅接力,适应Ma0~6+高速宽域飞行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博,桂丰,李茜,康玉东.国外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途径浅析[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9

[2].赵文胜,郭金鑫,侯金丽,费立森.涡轮基双燃烧室超燃组合循环发动机方案研究[J].推进技术.2018

[3].潘慕绚,梅满,戴冬红,聂聆聪,李岩.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分布式控制系统通信网络混合拓扑结构优化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8

[4].唐弓斌.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循环发动机润滑油的研制[D].广西大学.2017

[5].朱志新,何小民,薛冲,洪亮,秦伟林.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超级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J].航空动力学报.2015

[6].李文杰,叶蕾.美国航空航天局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研究[J].战术导弹技术.2015

[7].黄开胜,张尧,张扬军.涡轮活塞组合发动机循环分析[J].兵工学报.2015

[8].王亚岗,袁化成,郭荣伟.一种外并联型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系统方案[J].航空动力学报.2013

[9].王占学,刘增文,王鸣,李斌.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J].航空发动机.2013

[10].肖明杰.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进气道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

标签:;  ;  ;  ;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论文-陈博,桂丰,李茜,康玉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