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韵研究

重韵研究

论文摘要

目前学术界对重韵问题的关注主要都集中在拟音上面,亦即主要讨论该为重韵赋予什么样的音值。关于重韵分立的性质以及重韵现象出现的原因,学术界则很少有人做过专门的探讨。不过,从现有的一些零散论述可以知道,学术界对重韵现象的认识是存在很大分歧的。与此相关的是,对重韵现象的不同认识往往会导致对《切韵》音系看法的不同。因此,注重对重韵分立的性质以及重韵成因的探讨,无论是对《切韵》音系的认识,还是对整个汉语音韵史的研究无疑会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对重韵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尝试对重韵现象出现的原因作出自己的解答。本文认为,就《切韵》音系而言,重韵韵类的分立是有实际的语音区别作依据的,不存在完全重复出现的问题。如果只是针对当时的某一个具体方言区域(南方或北方)而言,《切韵》音系里的个别韵类确实有重复出现的。这种状况的出现是颜之推等人按照“从分不从合”的原则来解决部分韵类南北分合差异的矛盾造成的。等韵图把重韵韵类放入相同的位置,实际上反映的是重韵韵类在中古后期已经合流的事实。学术界用摄、等、开合这些后来出现的音韵名目来界定重韵,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就是《切韵》音系本来就有的音韵特征,以致歪曲了语音发展的事实。学术界对重韵认识的分歧,在某种程度上和当前通行的等韵体系的来源有关。重韵问题说到底是语音史观念的问题,应当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重韵现象。全文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重韵的名称、类别和研究概况。主要介绍了学术界对重韵的界定标准、分类以及目前的研究状况。第二章,重韵分立的性质。主要考察了重韵韵类在中古各类文献材料中的表现,同时也考察了重韵韵类在上古韵部系统里的分布,以及在现代汉语方言里的读音情况。第三章,重韵现象出现的原因之分析。从韵书的制作、韵图的安排,以及目前通行的等韵体系的来源等几个方面对重韵现象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指出了重韵出现的原因,及其所反映出的实质问题。并对当前重韵研究的特点和现代音韵学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重韵在方言史研究中的参照作用。介绍了学术界以重韵为参照研究方言史问题的几个实例,并对现代方言和中古江东方言的关系进行了检讨。第五章,余论。对重韵韵类在语音史上演变的具体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做了简要的评介,并提出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意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重韵的名称、类别和研究概况
  • 1.1 重韵释名
  • 1.2 重韵的类别
  • 1.2.1 重韵的类别
  • 1.2.2 元韵的问题
  • 1.2.3 重韵在音系结构上的分布特点
  • 1.3 重韵的研究概况
  • 1.3.1 学术界给重韵的拟音
  • 1.3.2 学术界对重韵现象的评价
  • 第二章 重韵分立的性质
  • 2.1 重韵韵类在中古文献材料中的表现
  • 2.1.1 重韵韵类在《切韵》反切系统中的表现
  • 2.1.2 重韵韵类在其它音切材料中的表现
  • 2.1.3 重韵韵类在诗文押韵中的表现
  • 2.1.4 重韵韵类在五家韵书中的表现
  • 2.2 重韵韵类在上古韵部系统里的分布
  • 2.2.1 一等重韵在上古韵部里的分布
  • 2.2.2 二等重韵在上古韵部里的分布
  • 2.2.3 三等重韵在上古韵部里的分布
  • 2.3 重韵韵类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反映
  • 2.3.1 一等重韵在现代方言里的反映
  • 2.3.2 二等重韵在现代方言里的反映
  • 2.3.3 三等重韵在现代方言里的反映
  • 第三章 重韵现象的成因之分析
  • 3.1 从韵书的编制看重韵
  • 3.1.1 《切韵》产生的背景分析
  • 3.1.2 从《切韵》的成书过程看重韵
  • 3.2 从早期韵图的安排看重韵
  • 3.2.1 韵书和韵图的关系之检讨
  • 3.2.2 重韵在《切韵》之后的演变
  • 3.2.3 早期韵图对重韵韵类的安排反映的实质问题
  • 3.3 从目前通行的等韵体系看重韵
  • 3.3.1 目前通行的中古音韵地位系统之分析
  • 3.3.2 当前通行的等韵体系与重韵的界定
  • 3.4 重韵问题提出的学术史背景之分析
  • 第四章 重韵在方言史研究中的参照作用
  • 4.1 以重韵为参照研究方言史问题的几个实例
  • 4.1.1 利用重韵韵类的分合推测方言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 4.1.2 利用重韵韵类的分合推测中古时期的江东方言
  • 4.1.3 利用重韵韵类的分合推测中古时期的方言接触状况
  • 4.2 现代方言与中古江东方言的关系之检讨
  • 第五章 余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定州话儿化韵的韵类合并[J]. 燕赵学术 2011(01)
    • [2].周秦至隋诗歌韵类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评析[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02)
    • [3].陈八郎本《昭明文选》五臣音注韵类考[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9(03)
    • [4].试析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的韵类相混[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 [5].《蒙古字韵》韵类与韵字编排问题[J]. 汉语学报 2016(03)
    • [6].试论重韵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立的性质[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 [7].《正字通》韵类和十七世纪江淮官话[J]. 语言学论丛 2013(01)
    • [8].西夏字典中的非常规反切[J].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
    • [9].学前教育专业《歌曲演唱》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5)
    • [10].《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的特殊反切下字[J]. 语言与翻译 2016(03)
    • [11].《韵会定正》的韵类特点——兼与《古今韵会举要》和《洪武正韵》比较[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2].明清几本闽语韵书的亲疏关系——以韵类的差异性为例[J]. 毕节学院学报 2009(07)
    • [13].证“《诗经》押韵”[J]. 中国语文 2008(04)

    标签:;  ;  ;  ;  

    重韵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