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颈内静脉输液抢救休克的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吕津津,赵祥祥,陈淑琴,薛娟[1](2021)在《不同程度烧伤急救中建立输液方式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严重烧伤患者往往大面积皮肤缺失,大量体液外渗,伤后初期极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及时快速输入液体是严重烧伤复苏和抗休克治疗的首要措施,而迅速建立输液通路成为烧伤救治的重点;由于烧伤创面外周血管网受损,可选择静脉条件受限,给输液治疗带来困难。该文综述了近几年重度烧伤患者救治初期建立输液通路穿刺方法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程度烧伤患者可供穿刺皮肤状况及其对应的输液穿刺方式,总结了如何对烧伤患者选取正确的穿刺方式快速建立输液通路,旨在为烧伤患者快速建立输液通路提供参考。
田惠[2](2020)在《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明确尿激酶溶液封管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有效性及适宜的封管时间,并通过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探讨尿激酶溶液封管的安全性,以期获得临床实用的通过尿激酶溶液封管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具体操作方法。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ICU内收治的留置右侧颈内静脉双腔导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和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情况,导管留置日数,并行病情评估。尿激酶溶液封管组每周一次行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封管,将25000u/ml浓度尿激酶溶液分别于管路主端注入0.6ml,副端注入0.4ml,分别暂时封闭管路30分钟和60分钟。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封管30分钟。在封管结束后24小时分别采血行血凝常规化验及血常规、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化验,统计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APTT-R)、纤维蛋白原(FIB),及相关感染指标:WBC、CRP、PCT。每日观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指标及出血事件情况,统计每组感染率和出血率。数据处理和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进行。结果经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213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9例,女性104例,年龄29-91岁,平均年龄(61.29±12.5)岁。随机分为三组,其中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72例,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71例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70例。三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在性别、年龄、原发病、导管留置日数、病情评估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发生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为7例,感染率10.92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15例/1000导管日,尿激酶溶液封管60分钟组感染例数为2例,感染率3.09例/1000/导管日。在感染率方面,三组间总体率比较提示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572,P=0.023);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尿激酶溶液封管组在实验前后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值、纤维蛋白原等凝血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组与60分钟组及生理盐水封管对照组患者均有轻度出血事件发生,三组出血率分别为12.86%,11.11%,15.4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0.609,P=0.737)。三组在干预前后白细胞、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采用尿激酶溶液封管可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性血流感染。对于ICU患者颈内静脉双腔导管,尿激酶溶液封管30分钟即可能有效,无需长时间封管。且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患者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无影响,安全有效。
张睿贞,白松涛,刘大顺,林东,刘庆鑫[3](2018)在《开放性颈部外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救治体会》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开放性颈部外伤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救治经验及教训,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7年11例颈部开放性刀伤的救治过程。入院前评估失血量在1 000 ml以上,7例伴气道开放伤。急诊建立输液通道并进行液体复苏抢救。手术止血前,4例出现术前大出血。6例气管切开,5例气管插管全麻下清创止血。结果 10例一次抢救成功,1例首次手术用纱布填塞伤口止血,48小时后二次止血成功。8例伤者获随访半年以上。其中喉返神经损伤2例,霍纳综合征1例,伤侧上臂抬举无力1例。结论抢救成功首先要建立呼吸通道。在出血未控制、确切止血手术前,采用控制液体的入量及速度,采用低压,延迟液体复苏,防止术前发生大出血,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李志军[4](2018)在《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衡水市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探讨减少其发生的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衡水市多家医院共1978例重症监护病房(ICU)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根据采用置管途径的不同分为锁骨下置管组889例、颈内静脉置管组620例和股静脉置管组469例,分析3组患者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带管舒适度。结果:1978例患者中,共发生的置管相关并发症包括有穿刺点异常出血50例、误穿动脉34例、导管阻塞24例、置管相关性感染17例、皮下气肿5例、心律失常5例及气胸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93%,其中锁骨下置管组关并发症发生率为8.10%(72/889),颈内静脉置管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29%(39/620),股静脉置管组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54%(26/469)。穿刺点异常出血发生率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皮下气肿、气胸发生率锁骨下置管组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颈内静脉置管组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股静脉置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股静脉置管组>锁骨下置管组>颈内静脉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置管组高于锁骨下置管组和颈内静脉置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置管组最长,带管舒适度锁骨下置管组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组患者在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后,均及时给予相应处理,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未产生严重后果。结论:中心静脉置管具有一定的并发症,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三种途径相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最高,主要为: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皮下气肿、气胸;而误穿动脉、导管阻塞、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要高于股静脉置管。在置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方面,股静脉置管组最高,颈内静脉置组最低。一次穿刺成功率股静脉置管组最高,导管留置时间锁骨下置管组最长。带管舒适度锁骨下置管组最高。
张强华,周钢,张国艳[5](2017)在《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解剖学比较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2种穿刺入路的优缺点,探讨临床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胸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静脉穿刺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每组60例,穿刺操作由同一组医师进行。评价2种穿刺的学习曲线例数、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组穿刺操作完成时间为(22.00±5.58)min,一次穿刺成功率52%,学习曲线例数1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则分别为(11.60±2.67)min,93%和3例,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内静脉组总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58%,而锁骨下静脉组为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的难易度、安全性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颈内静脉穿刺,抢救休克等危重患者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时首选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
姚世斌,何忠杰,张宏达,邓磊,付石鑫,潘丽伟,周建筑[6](2016)在《不同部位输液置管在心肺复苏中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比较不同部位输液置管在心肺复苏抢救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16年1月在赤峰学院附属医院完成的42例心肺复苏抢救患者的资料(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538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骨髓腔置管组,比较3组建立补液通道所用的时间、置管补液后血压恢复的时间、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结果骨髓腔输液通道所用时间短为(2.03±0.44)min,明显优于其他两组[颈内静脉置管组(3.51±2.57)min,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01±1.07)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组成功置管后血压恢复时间较其他两组缩短[(12.33±0.95)min vs(14.97±2.02)min,(13.97±1.0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成功率[100%(10/10)]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83.5%(10/12)]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87.5%(1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腔置管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低于其他两组(0.00%vs6.25%,1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骨髓腔内通路操作简单、快捷、方便、时效性最佳,值得在心肺复苏患者救治过程中推广。
封月月,徐敏[7](2014)在《颈内静脉穿刺抢救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抢救产后大出血患者效果。方法:对5例产后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结果:一次穿刺成功4例,二次穿刺成功1例,无1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抢救产后大出血患者的效果良好。
李田,田疄[8](2013)在《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护理进展》文中提出传统观点认为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该进行大剂量充分补液以纠正血压和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以保证组织的血液灌注和氧供,这一传统复苏概念主要源于Wiggers控制性出血休克(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模型。但不同的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表明,有活动性出血在彻底止血前快速大量的液体输入,不但不能增加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相反随着大量的液体输入,影响了血管的收缩反应,可使失血加速,另外血液稀释引起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不易形成凝血块或使
袁瑗,胡凌云,刘艳新,沈志娥,刘阳[9](2013)在《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宫外孕失血性休克患者救治效果的关键护理技术。方法对86例宫外孕合并出血性休克患者给予积极抢救及输液等全面治疗护理,包括优化接诊护理程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好术前准备、心理护理、规范输液治疗等。结果 86例患者,84例抢救成功,治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治疗措施在抢救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方面有明显优势,在进行抗休克的同时立即行手术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王剑[10](2013)在《深静脉置管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急救护士接诊危急病人时必须边分诊、边呼叫急诊医师,并引导、护送病人至抢救室,协助抢救护士开放气道、吸氧,同时开通静脉通路,如病人周围静脉穿刺困难,又急需取血标本化验、静脉输注抢救药物,需尽快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通过几年来的学习实践,我们对7l例急诊危重病人进行深静脉穿刺置管,
二、颈内静脉输液抢救休克的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内静脉输液抢救休克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程度烧伤急救中建立输液方式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静脉留置针在不同程度烧伤救治中的应用 |
1.1 轻、中度烧伤 |
1.2 重度烧伤 |
1.3 特重度烧伤 |
2 重度、特重度烧伤静脉穿刺方式选择 |
2.1 中心静脉导管 |
2.1.1 腋静脉 |
2.1.2 股静脉 |
2.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
2.2.1 优点 |
2.2.2 缺点 |
2.2.3 其他使用 |
2.3 经烧伤创面创建输液通路 |
2.3.1 PICC |
2.3.2 CVC |
2.4 静脉切开创建输液通路 |
3 特重度烧伤非静脉穿刺方式选择 |
3.1 骨髓腔输液 |
3.1.1 国内外现状 |
3.1.2 院前救治中的应用 |
3.1.3 输液装置类型 |
3.2 静脉式输液港 |
4 小 结 |
(2)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研究相关概念和可操作性定义 |
3.1 CVC概念 |
3.2 CRBSI |
3.3 研究中的中心静脉 |
3.4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的确定 |
3 实验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干预方案 |
3.3 观察指标 |
4 研究工具 |
4.1 一般情况登记表 |
4.2 实验数据资料记录表 |
4.3 Acute Physiology,Age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 |
4.4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 |
5 资料收集 |
6 质量及感染干扰因素控制 |
7 统计学分析 |
8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病情资料对比 |
2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凝血及出血事件对比结果 |
3 三组患者封管前后感染指标对比 |
4 各组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比较 |
讨论 |
1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2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凝血指标及出血事件的影响 |
3 尿激酶溶液封管对感染指标的影响 |
4 患者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5 导管相关因素对CRBSI感染率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缩略词表 |
致谢 |
(3)开放性颈部外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救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术前抢救及液体复苏过程 |
2 结果 |
3讨论 |
(4)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心静脉置管及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 |
1.2.2 颈内静脉穿刺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评价 |
2 结果 |
3 讨论 |
(6)不同部位输液置管在心肺复苏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 |
(一) 置管 |
(二) 穿刺过程评判标准 |
(三) 穿刺成功标准 |
(四) 评价指标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一、3组CPR抢救患者观察指标比较 |
二、3组置管结果比较 |
讨论 |
(10)深静脉置管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病人穿刺部位选择 |
2.2 71例病人深静脉穿刺部位及并发症 (见表1) |
2.3 71例病人深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 (见表2) |
3 讨论 |
3.1 深静脉穿刺置管在急救护理中的意义 |
3.2 深部静脉置管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
3.2.1 深部静脉置管并发症 |
3.2.2 深静脉穿刺置管部位选择 |
4 小结 |
四、颈内静脉输液抢救休克的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程度烧伤急救中建立输液方式的研究进展[J]. 吕津津,赵祥祥,陈淑琴,薛娟. 人民军医, 2021(07)
- [2]不同尿激酶封管时间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D]. 田惠. 青岛大学, 2020(01)
- [3]开放性颈部外伤并发失血性休克救治体会[J]. 张睿贞,白松涛,刘大顺,林东,刘庆鑫. 当代医学, 2018(26)
- [4]衡水市重症医学科中心静脉置管相关并发症调查分析[D]. 李志军. 河北医科大学, 2018(12)
- [5]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入路的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J]. 张强华,周钢,张国艳.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01)
- [6]不同部位输液置管在心肺复苏中的效果评价[J]. 姚世斌,何忠杰,张宏达,邓磊,付石鑫,潘丽伟,周建筑.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04)
- [7]颈内静脉穿刺抢救产后大出血的护理效果[J]. 封月月,徐敏.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11)
- [8]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护理进展[J]. 李田,田疄. 中国基层医药, 2013(16)
- [9]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 袁瑗,胡凌云,刘艳新,沈志娥,刘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19)
- [10]深静脉置管在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 王剑. 护理研究, 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