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吸入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其现代应用始于19世纪早期第一个喷雾器的发明。直到20世纪末随着第一种定量吸入气雾剂Medihaler及之后的吸入粉雾剂(DryPowder Inhalations,DPIs,亦称干粉吸入剂)的发明,吸入疗法越发流行起来,被认为是主宰未来世界制剂市场的四大类新型给药技术之一。盐酸氨溴索是盐酸溴已新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为粘液溶解剂,作用比溴己新强。本研究以盐酸氨溴索为模型药物,系统地研究了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评价,并对该干粉吸入剂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进行了研究。诣在探讨通过剂型设计来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拓宽药物的临床使用范围。建立了盐酸氨溴索体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经方法学考察,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稳定、专属性强、重现性和准确性均良好。测定了盐酸氨溴索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在pH<7时,盐酸氨溴索的溶解度具有pH依赖性,且溶解度随pH增加而增大。建立了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的多项评价指标,为制剂的评价提供合理依据。与干粉吸入剂相关的典型理化性质:溶解性、引湿性、水分含量、表面形态、粒度及其分布、密度与压缩度、休止角;体外沉积效果评价指标:体外沉积性质、排空率。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重点对处方和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处方中考察了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等物质对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在对辅料的种类及用量进行研究后,综合试验结果通过RSR法优选最佳处方,确定处方如下:盐酸氨溴索:甘露醇:亮氨酸的比例为2.5:1:0.5。工艺研究中,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产品收率、粉末的空气动力学径、休止角及沉积率等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设计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化最佳制备工艺。确定制备工艺条件为:进口温度:110℃;供液速度:1.8mL·min-1;雾化压力:170KPa;空气流量:0.7 m3/min。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理化性质测定表明,本品略有引湿性;流动性稍差,其休止角为33.4±3.6°;水分含量为0.16±0.03%;本品的空气动力学径约为3μm,预示该干粉吸入剂适合吸入给药;其溶解性均符合相关规定。吸入模拟试验评价指标:排空率>90%,有效部位沉积量>30%,测定结果表明本品符合吸入给药的要求。稳定性试验研究,本品在40℃±2℃、75%±5%RH条件下加速试验及25℃±2℃、60%±10%RH条件下,考察物理化学稳定性的变化。稳定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其外观及排空率均无明显变化,由沉积率、含量及有关物质测定结果显示,制剂中盐酸氨溴索沉积率、含量及有关物质均无明显变化。建立了大鼠血浆中及渗析液中盐酸氨溴索分析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血及肺粘液层中的药物浓度,考察了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其靶向性,并且建立了药动学模型阐述肺部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气管给药后的(AUC0-t)ELF/(AUC0-t)plasma(1.85)比值与静脉给药后的(AUC0-t)ELF/(AUC0-t)plasma(0.034)比值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说明该制剂有一定的靶向性。通过模型计算的盐酸氨溴索的浓度点的变化趋势与测定的盐酸氨溴索的浓度点是一致的。因此,推断模型参数是可接受的,模型的拟和优度进一步证实了模型参数是可接受的。因此推断拟合的模型是有意义的。结果指出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能投递到靶部位并达到高的靶向效率。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前言1.呼吸道的生理特征与药物的吸收2.干粉吸入剂的主要组成及制备技术3.课题的立体目的、意义与依据4.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参考文献第一章 处方前研究1 仪器与试药2 方法与结果2.1 盐酸氨溴索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2.1.1 检测波长的选择2.1.2 色谱条件2.1.3 有关物质2.1.3.1 色谱条件及系统适用性试验2.1.3.2 专属性试验2.1.3.3 测定法2.1.4 标准曲线2.1.5 回收率2.1.6 精密度2.1.6.1 测量精密度2.1.6.2 方法精密度2.1.7 稳定性2.1.8 含量测定方法2.2 盐酸氨溴索基本理化性质的研究3 讨论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二章 制剂评价指标的建立1 仪器和试药2 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2.1 与干粉吸入剂相关的理化性质指标2.1.1 溶解性2.1.2 引湿性2.1.3 粉末形态2.1.4 粒径及其分布2.1.5 休止角2.1.6 水分含量2.1.7 密度与压缩度2.2 体外沉积效果评价指标2.2.1 排空率2.2.2 体外沉积性质3 讨论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三章 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制备工艺的研究1 仪器和材料1.1 仪器1.2 材料2 实验方法与结果2.1 处方的筛选2.1.1 制备工艺2.1.2 辅料种类的筛选2.1.3 辅料用量的选择2.1.3.1 甘露醇用量的选择2.1.3.2 亮氨酸用量的选择2.1.4 辅料比例的筛选2.1.5 RSR法优选最佳处方2.2 工艺的考察2.2.1 单因素考察2.2.1.1 进口温度的选择2.2.1.2 供液速度的选择2.2.1.3 雾化压力的选择2.2.1.4 气流量的选择2.2.2 正交设计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选最佳制备工艺2.2.2.1 实验因素及水平2.2.2.2 正交试验结果2.2.2.3 多指标评价结果2.2.2.4 验证试验3 讨论4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四章 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理化性质的研究及初步稳定性考察1 仪器与材料1.1 仪器1.2 材料2 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的理化性质研究2.1 含量测定2.2 粉末性质研究2.2.1 溶解性2.2.2 引湿性及吸湿曲线2.2.3 密度与压缩度的测定2.2.4 粒径及其分布2.2.5 休止角与水分含量2.2.6 粉末形态的观察2.3 干粉吸入剂吸入模拟试验评价指标2.3.1 排空率2.3.2 体外沉积性质的测定2.4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对干粉吸入剂状态的考察3 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的初步稳定性研究3.1 稳定性研究的考察项目3.1.1 外观性状3.1.2 排空率3.1.3 沉积率3.1.4 有关物质及含量3.2 加速试验3.3 长期试验4 讨论5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第五章 盐酸氨溴索干粉吸入剂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1 仪器、试药及试验动物2 血药浓度法测定大鼠体内药动学2.1 血浆中盐酸氨溴索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2.1.1 色谱条件2.1.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2.1.3 血浆样品的处理2.1.4 方法专属性2.1.5 标准曲线的制备2.1.6 回收率试验2.1.7 精密度试验2.2 给药方案与样品采集2.3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2.4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3 微渗析法测定大鼠肺粘液层中盐酸氨溴索的浓度3.1 微渗析液的组成3.2 微渗析液中盐酸氨溴索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3.2.1 色谱条件2.2.2 方法专属性3.2.3 标准曲线的制备3.2.4 精密度试验3.3 体内微渗析试验3.3.1 反向渗析法测定探针的体内回收率2.3.2 给药方法3.3.3 样品采集3.3.4 药物动力学实验结果3.3.5 肺粘液层平均药物浓度-时间曲线4 药动学参数的计算4.1 方法4.2 结果5 讨论6 本章小结参考文献全文结论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干粉吸入剂论文; 盐酸氨溴索论文; 喷雾干燥技术论文; 微渗析论文; 药物动力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