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林业经济管理
作者: 汪中华
导师: 黄清
关键词: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经济发展,耦合
文献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耦合原是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耦合性: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点;另一方面,生态建设的特性限定了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二者之间既有相互制约的关系,也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并可以统一到生态经济建设这个焦点上来,形成良性耦合现象。伴随民族地区生态与经济问题的日益突出,寻求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耦合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本文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探讨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从不良耦合演变为良性耦合的问题。 民族贫困地区的分布与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存在一种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耦合,这种耦合是一种非良性的耦合,存在着诸多问题并制约着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一半以上的县为生态脆弱县,47.6%的县为贫困县。在民族地区,每100个生态环境脆弱县就有74个是贫困县。民族八省区中青海和宁夏的生态环境脆弱县全是贫困县。可见,民族地区只有搞好生态建设才能脱贫,脱贫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民族地区的生态、经济现状已经给本地区乃至全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地区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又能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成为举国关注的重大课题。 关于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问题的研究属于边缘性和交叉性研究领域,国内外很少有专门论述,相关研究散见于民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论著之中。对此问题研究的难度,一方面体现在民族地区研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研究领域的广阔性。 有鉴于此,本研究从民族地区发展需求的视角着眼,分析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演进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明确其所处现实坐标;从生态退化与经济落后相关关系的视角突破,力求准确把握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联动的视角切入,提出相应的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内外部建议对策。 本文的主要内容为:(1) 通过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问题的相关概念的辨析和界定,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回顾,明确本文的研究主线和突破口。(2) 通过对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现状的梳理,寻找二者不良耦合的原因,探讨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3) 围绕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思路,按照不同类型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分区治理的模式。(4) 针对民族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实际需求,为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目的,提出以发展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和劳务经济来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5) 在总结民族地区生态和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要实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光靠民族地区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力量来启动和推动民族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并相应地提出政府促进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推进政策与措施。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民族地区
1.2.2 生态建设
1.2.3 经济发展
1.2.4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1 落后地区开发理论
2.1.2 经济发展战略理论
2.2 创新理论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制度创新理论
2.3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祸合理论
2.3.1 系统理论
2.3.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现状分析
3.1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具体表征
3.1.1 生态退化
3.1.2 经济落后
3.2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耦合的总体特征
3.2.1 生态脆弱导致贫困
3.2.2 贫困导致生态脆弱
3.3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
3.3.1 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制约作用
3.3.2 经济发展的支持和破坏作用
3.4 本章小结
4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不良耦合的原因分析
4.1 自然原因
4.1.1 脆弱的生态基础
4.1.2 恶劣的生存条件
4.2 经济原因
4.2.1 薄弱的经济基础
4.2.2 不合理的经济行为
4.3 社会原因
4.3.1 人口增长的压力
4.3.2 滞后的观念和教育
4.4 制度原因
4.4.1 决策失误
4.4.2 政策失衡
4.4.3 管理失当
4.5 本章小结
5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条件分析
5.1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阶段目标
5.1.1 相关指标预测
5.1.2 阶段目标
5.2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有利条件
5.2.1 比较优势
5.2.2 政策优势
5.2.3 后发优势
5.2.4 区位优势
5.3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不利因素
5.3.1 技术创新能力偏弱
5.3.2 制度成本过高
5.3.3 生态观念落后
5.4 本章小结
6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分区治理
6.1 分区治理的总体原则
6.1.1 生态良好与经济落后耦合区
6.1.2 生态脆弱与经济发达耦合区
6.1.3 生态退化与经济落后耦合区
6.2 内蒙古和宁夏农牧交错区的治理对策
6.2.1 整体战略
6.2.2 具体措施
6.3 新疆干旱区的治理对策
6.3.1 整体战略
6.3.2 具体措施
6.4 青海和西藏青藏高原地区的治理对策
6.4.1 整体战略
6.4.2 具体措施
6.5 广西、云南和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治理对策
6.5.1 整体战略
6.5.2 具体措施
6.6 本章小结
7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实践途径
7.1 发展循环经济
7.1.1 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
7.1.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7.2 发展生态产业
7.2.1 生态农业
7.2.2 生态工业
7.2.3 生态旅游
7.3 发展劳务经济
7.3.1 农业消化型
7.3.2 非农拉动型
7.3.3 异地扩张型
7.4 本章小结
8 民族地区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耦合的政策措施
8.1 生态经济建设的利益补偿
8.1.1 绿色国民帐户
8.1.2 资金和政策的补偿
8.2 消除生态贫困的措施
8.2.1 提升教育与科技水平
8.2.2 生态移民工程
8.2.3 转移支付
8.3 产业发展的转型
8.3.1 发展重点的转移
8.3.2 兴办民族特色产业
8.4 政府的制度创新
8.4.1 非均衡发展战略
8.4.2 改变政府的观念和做法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10-21
参考文献
- [1].生态脆弱地区的区域外部性研究[D]. 卢艳丽.东北师范大学2012
相关论文
- [1].农业耦合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何绍福.福建师范大学2005
- [2].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 冯久田.武汉理工大学2005
- [3].区域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理论及实践[D]. 刘红梅.中国海洋大学2007
- [4].产业群、城市群的耦合与区域经济发展[D]. 郭凤城.吉林大学2008